湖南中烟:科技创新开新途

2007-12-30来源:湖南日报作者:唐儒轸 李曙光 邹智云 王珊 周文圣
  2007年11月21日上午十时•中国•长沙。
 
  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雄伟的办公楼前,红旗招展、彩球高悬。来自国家烟草专卖局和省政府的领导,以及陕西、河北、湖北、湖南各地的嘉宾云集,隆重庆祝湖南中烟工业公司顺利改制成为全国烟草行业首批建立董事会的四家试点省级公司之一。揭牌仪式上,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周昌贡满怀信心地宣布,今年,公司将实现卷烟产量377万大箱,实现税利270亿元,圆满完成国家局和省委、省政府交给的光荣任务。
 
  这份自信,来源于对湖南中烟品牌扩张力的全面把握,来源于对公司14490名员工可靠执行力的充分信赖,更来源于对公司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准确解读。
 
  一年前,湖南中烟与所属长沙、常德两家骨干烟厂合并重组,在资产、人员、品牌、市场、管理、科研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令人目不暇接的整合优化。尤其是科技层面,长沙卷烟厂、常德卷烟厂原来都各自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全国烟草行业7家国家级技术中心,湖南独占其二。重组后,湖南中烟的科技研发与创新能力是否增强?对品牌的服务水平和支撑能力是否提高?在应对国内外强势对手的挑战中,其核心竞争力是否有质的攀升?不少人对此心存疑虑!
 
  一年后,湖南中烟人以其卓越的表现,将这片片疑云一扫而空。
 
  2007年9月20日,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部联合认定的国家级技术中心,这一锃亮的铜牌高挂在湖南中烟工业公司技术中心的大门旁。
 
  从2006年11月湖南中烟挂牌后至今,技术中心新增申报专利数20项,其申报数居国内同行榜首。预计今年可实现申请专利30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完成50项小改小革,节约挖潜2.1亿元。
 
  依托湖南中烟技术中心强劲的技术支撑能力,“芙蓉王”的销量比2006年猛增30%,在国内市场呈现量增价稳的良好走势,成为高档中式卷烟的典范。“白沙”的品牌输出与管理技术日臻成熟,其品牌生产点已扩展到5个省区6个生产点,在连续5年蝉联全国单品牌销量第一的桂冠后,今年可望继续领先。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对“白沙”的成长寄予厚望,盛赞“白沙”是中式卷烟的代表品牌之一。
 
  观念篇
 
  以前瞻的眼光审视科技创新,依托先进技术做大做强湖南烟草工业,成为湖南中烟人的战略抉择。
 
  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渐次展开的四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全球的财富布局,催生了一系列社会变革。
 
  1785年,瓦特发明的蒸气机广泛应用于纺织工业,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到1850年,英国生产的金属制品、棉制品和钢铁占全球总量的一半,铁路历程居世界第一,英国国力强盛,富甲全球。
 
  但在随后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大潮中,英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落后于美国。美国建立的专利保障制度,催生出海啸般的科技发明狂潮,仅1897年,美国就批准专利22000件,高居全球榜首,到19世纪末,美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其GDP占全球总量的三成。
 
  而同时代的中国,却在闭关锁国、拒绝科技文明中,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直到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将中华民族推入百年血与火的惨痛煎熬。
 
  历史的经验无情的证明: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谁在战略上重视创新,在实践中推进创新,在科技创新中不断提升自己,谁就能发展,就能成为自身命运的主宰。谁漠视创新,谁就会衰落,就会被动挨打。基于对国际潮流和中国国情的清醒认识,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战略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湖南中烟的领导者们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白沙”和“芙蓉王”两大品牌的创立者们纷纷以前瞻的战略眼光,竭力引进先进设备,吸纳先进技术,创新先进工艺,汇聚科技英才,改革管理机制。他们目标明确、步履坚定:瞄准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英美烟草、日本烟草等跨国烟草巨头,提升湖南烟草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这是一段艰难的长征。以菲莫公司为例,单单一个万宝路品牌,一年销量就达900多万大箱,相当于中国2007年销量冠军品牌的4.5倍。统计显示,二十世纪末,我国烟草行业的年利润,仅仅相当于菲莫公司一家的数额。菲莫公司在全球180个国家设有生产点,其品牌的强大覆盖能力更令我们感到差距。
 
  差距就是动力!从1985年起,长沙卷烟厂就从德国、意大利等国先后引进18台套卷接包生产设备,拉开了湖南烟草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序幕。常德卷烟厂也加快了技改步伐,来自德国的制丝线,来自意大利的包装线、来自瑞士的薄片生产线……在常烟的车间里唱起了欢歌。
 
  迈入新世纪后,湖南中烟人对先进科技的渴求更加强烈,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步履更加急迫。2002年,常烟建设当时中国中南地区最先进的卷烟生产联合工房,2004年竣工后,芙蓉王生产能力由5万箱迅速扩张到50万箱,几乎同时,长烟建设的联合工房一期工程于2003年奠基,2005年代表全球先进生产水平的超高速卷接包生产线落户长烟,每小时3000公斤的制丝线,每分钟16000支的卷烟包装线,将我国的卷烟装备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在湖南中烟,有一条虽不成文但很有特色的规定在逐年演绎:企业最高负责人兼任技术中心主任。卢平、曾献兵都曾分别兼任长烟、常烟技术中心“一把手”。湖南中烟重组后,总经理周昌贡尽管工作繁忙,仍然兼任二级机构———湖南中烟工业公司技术中心主任的职务。
 
  这不是作秀,而是湖南中烟的当家人在战略上高度重视科技研发的生动诠释,他们用这样的举动,表明一种对第一生产力的态度,以便从资金、人才、政策等方方面面,为湖南中烟的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打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人才篇
 
  以全球化的眼光网络烟草行业的英才,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在自主创新上,湖南中烟人已逐步紧握打开“阿里巴巴”神秘之门的金钥匙。
 
  2000年10月,葡萄牙里斯本市。
 
  代表国际烟草工业科技研发顶级水准的CORESTA大会正在这里举行。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烟草科研专家,汇聚一堂,交流国际同业最新科技成果。一位身材高挑、面容清癯的中国人,用流利的英语宣读《低焦油、低自由基、富硒烤烟型卷烟的研制》的学术论文。这是我国烟草工业界第一次将自己的声音和最新成果,捧上国际顶级论坛与国际一流专家分享,令国际知名烟草科研专家眼睛为之一亮。
 
  这位中国人就是时任长沙烟厂技术副厂长、技术中心副主任、中科院博士刘建福,一位1989年才进入长烟工作的年轻人,如今却拥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卷烟评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个人”等一系列荣誉桂冠。
 
  像刘建福这样年纪不大却一身本事的高级专家,在湖南中烟已是花团锦簇,蔚为大观。说起自己的专家团队,湖南中烟的领导如数家珍,满脸自豪……
 
  钟科军,一位土生土长的常德伢子,1996年获湖南大学硕士学位后进入常烟科研所。2001年考取湖南大学分析化学博士研究生,2005年获博士学位。近年来,钟博士相继主持开发了“芙蓉王(蓝盖)”、“芙蓉王(蓝软)”、“芙蓉王(钻石)”等高档卷烟品牌。他潜心研究配方工艺,创立独特的加香加料技术,并采取系统的降焦降害措施,制定了独特的高档卷烟生产工艺和相关技术标准,其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芙蓉王(蓝系列)”的问世,在我国烟草包装行业掀起了一轮“蓝色风暴”,引导了中国高档卷烟的研发方向与消费潮流。在繁忙的研发工作中,钟科军先后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20多篇论文,还申请了6项专利技术,成为常烟的青年学术带头人。2006年,钟科军成为“全国烟草行业十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先进个人”。
 
  方国琳,一位技艺精湛的工艺技术专家,人称“活电脑”、“数据库”。他不仅准确记住白沙任一产品任一辅料工艺参数,还能准确报出国际国内辅料相关数据信息。凭着过硬技艺,2005年他通过18个攻关项目的开展,从设计环节降低成本入手,当年为长烟节约原辅料成本5120万元。
 
  蒲文宣,一位对原烟育种、栽培,以及烟草营养及调制研究卓有成效的烟叶专家,曾担任浏阳市、桑植县、龙山县原烟基地负责人,整整十二年扎根原烟研发第一线。在龙山基地,蒲文宣成天奔忙在弯弯山道,因地制宜破解烟叶基地的技术难题。从2001年到2005年,蒲文宣累计行程36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9个圈。凭着这一股子闯劲,他先后为长烟输送优质原料90万担。
 
  还有配方专家刘东山、理学博士毛友安、分析检测专家杜文……他们的科研征程中,都书写着一篇篇精彩的故事。这一批批专家学者云集湖南中烟,共同筑起了公司的科技发展大厦。据统计,到2007年11月底,湖南中烟技术中心已拥有博士后10人,在站博士后5人,硕士55人,科研人员201人,平均年龄仅35岁。这些专家涵盖化学分析、烟草栽培、烟草工程、工艺研究等20多个专业,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专业配套、实力雄厚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为湖南中烟的品牌扩张和企业的持续发展储备了强大势能。依托这支研发团队,湖南中烟积极开展横向联合,先后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郑州烟草研究院、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吸烟与健康实验室”、“烟草工艺联合实验室”等6个联合实验室。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湖南中烟的科研专家将目光紧紧锁定在国内国际同行科研的最前沿。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截止目前,湖南中烟已申请各项专利183项,其中发明专利80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还有一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有22篇论文在CORESTA和TSRC等国际组织和学术刊物上发表。在我国烟草行业,湖南中烟的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高居榜首。
 
  更难能可贵的是,湖南中烟通过网罗各方科研英才,着力培育自己的专家团队,为湖南中烟在烟草科研上的自主创新,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人才基础。这种厚积薄发已优势初显,在中式卷烟的先进工艺研发等方面,湖南中烟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先发优势。
 
  过去,我省引进的国外先进卷烟设备,都有相应的工艺流程与之配套。换句话说,是设备决定工艺,工艺决定产品,是“洋设备牵着我们的鼻子跑”!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的“追踪世界先进水平,并与之同步发展”的要求,湖南中烟整合行业资源,集聚设计、咨询及设备制造商的智慧,组织技改、科研等部门协同作战,对“十五”技改进行全面设计。在综合分析传统工艺不足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市场决定产品、产品决定工艺,工艺决定设备,设备决定厂家”的技改思路,大胆设计出“分组加料、分类加工、系统集成”为核心的创新工艺,节约技改投资2亿元。2006年,这条饱含湖南中烟科技专家自主研发心血的制丝线,在长烟联合工房顺利投产,成功生产出精品白沙等系列产品。创新工艺实现了从生产计划到结果评估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比传统工艺更精细、准确。更可贵的是,这项创新张扬了烟叶个性,能充分发挥原料的价值和加香加料的作用,拓宽了烟叶的使用范围,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公司节约成本1.5亿元。
 
  如今,这项创新工艺已获国家发明专利!
 
  在引进、消化国际先进技术后再创新的征程中,在推进集成创新,形成独创技术的进程中,在勇攀世界烟草科技高峰,尽快化解技术瓶颈的奋斗历程中,湖南中烟人正悄悄紧握自主创新的金钥匙,打开通往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财富之门。
 
  机制篇
 
  以着眼全局的气魄,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创新激情,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打开五条通道,通过创新机制,让高新技术渗透到生产管理的每一道流程。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建立健全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的体制和机制,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湖南中烟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整合资源、夯实基础,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打出了一组漂亮的组合拳。
 
  ———建立健全了以科技管理委员会为决策机构、专家委员会为辅助决策机构的科技管理决策体系。今年初,湖南中烟在公司内聘请了139名工艺、基础技术、烟叶技术、信息技术等各个方面的专家,组成公司的智囊团,实现科技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和高效化。以此为基础,他们制定了《湖南中烟工业公司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确立了“持续创新、重点突破、支撑发展、引领潮流”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明确了产品研发、减害降焦、卷烟调香、特色工艺、烟叶原料、烟草化学信息工程等工厂重点领域,把17项具有全局影响、带动性强、急需取得突破的重大项目,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
 
  ———建立了规范的科技管理执行体系。今年以来,湖南中烟大力推行科技项目课题制,先后颁布了《科技管理办法》、《专家管理办法》、《科技奖励办法》、《项目评审办法》、《科技项目课题制定实施细则》、《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在公司内形成了以科技项目为龙头、以创新小组为支撑、以质量管理攻关为辅助的科技管理执行体系。2007年,公司投入科研经费1.7亿元,确立科技项目71个,在研项目77个。
 
  ———建立了坚实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湖南中烟技术中心设立了产品、工艺、烟叶、烟草化学,香精香料等5个研究所,一个办公室和一个烟草质量监督检测站,中心的201名专家具有国内同行中一流的研发和执行能力。
 
  为了鼓励全体员工参与创新、主动创新,湖南中烟近年来还特地开辟五条通道,为技术工人、行政管理人员、营销人员等各类员工打开了技术职称,营销专家、人文管理专家、能工巧匠、行政管理等五条晋级升职的康庄大道。在湖南中烟,只要你是专家,有一技之长,就会像埋在砂石中的钻石,经过公司的激励机制一冲刷,立马发出绚烂的光华。
 
  在这里,有受人尊敬的谈判专家。老工程师曾锦鸿是一位精通谈判技巧的专家,曾主管长烟十五技改工程的设备选型和招标工作。在一次与国外某公司的谈判中,对方为达到目的,许诺给他100万欧元。但曾工不为利诱,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与对手死扣硬磨,节约了数千万元费用,采购的设备价格创造了国内同行业同型设备的最低,他的人格魅力和专业水准,受到了国际同行的敬重。如今,曾工已是自聘五级工程师,级别是该专业中最高的,与厂级干部的待遇相近。
 
  在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小发明家、小改革家,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奉献出一笔笔宝贵的财富。湖南中烟四平卷烟厂二车间高级工程师孙军,自行设计条缺盒检测系统,每年为企业节约13万元。吴忠卷烟厂卷包车间电修工马克林,是个自学成才的创新迷和电器修理专家。近年来,他参与的大大小小十多项革新项目,为企业增效20多万元。
 
  在这里,有善于学习、敢于攻克国际最新设备和技术,让“洋设备”尽快服湖南水土的操作专家。PT2-2和FOCKE701超高速设备,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卷接包装设备新机型,其速度是目前国内卷烟行业通用的PT-CO设备的两倍多,分别达到每分钟16000支和每分钟1000包的高速。为了尽快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公司组织工厂的“土专家”抓住机会,学习德国安装工程师的技术,先后完成6本FOCKE701和PT2-2设备构造原理、操作要点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并组织200多人次进行现场培训。第一条生产线仅用7个月就安装调试完毕,顺利达产。第二条生产线只用了4个月就安装调试到位。而同期国内某厂引进同样的生产线,尽管高薪聘请外国专家现场把关,仍然用了一年时间才达产。负责安装调试的德国工程师由衷地竖起大拇指:“湖南中烟的专家,真棒!”
 
  即便是对国际一流的设备,湖南中烟的专家们也敢于“太岁头上动土”,对其生产环节中的问题,敢于用自己的发明创造加以完善和提升,而不是盲从和迷信。PT2-2生产线原来安装一套胶缸,为滤嘴与烟棒对接时供胶。由于没有安装报警装置,胶缸的胶用完了,操作工们难以发现,容易影响卷烟质量。工程师冯学文等人日夜攻关,发明了一套胶缸报警装置,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对各类专家和科研人才,湖南中烟的领导将他们奉若至宝,高看一等,厚爱一层,在福利待遇、用工安排、工作环境等方面,提供种种便利。技术中心的专家们上班实行弹性时间,可以早上八点来,也可以上午十点钟来,只要你按期完成科研项目就行。实际上,技术中心的办公楼,常常亮灯到深夜,那是科研人员在加班加点攻坚克难。
 
  从原烟的育种、栽培到打叶复烤,从烟叶分级到制丝卷包,从工艺配方成型到产品投放市场,湖南中烟想方设法把最先进的各项科技,运用到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努力彰显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威力。公司的领导们深知:白菜叶卷不出优质卷烟,手工作坊做不出世界顶级卷烟品牌。面对加入WTO后的市场分割,面对加入《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后,跨国烟草巨头虎视眈眈的品牌争夺,湖南早已将忧患意识、将“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全局意识,渗透到每一个车间,每一块烟田,每一个员工的心头。为了种出具有世界级水准的原烟,公司一方面抓紧新品种攻关,一方面在四川、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安徽等地27个县,建立优质原料基地。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四川凉山原烟基地,湖南中烟总经理周昌贡曾亲赴烟田,现场考察。为了提高卷烟的工艺水平,湖南中烟不断引进先进技术、不断创新工艺,打造出闻名全国,抢滩世界的“白沙”、“芙蓉王”两大品牌。我们有理由相信:依托科技创新的巨大推动力,基于精细管理的强大执行力,源于品牌扩张的市场开拓力,加上全体员工努力创业的核心凝聚力,必将推动湖南中烟这艘巨轮劈波斩浪,驶向胜利的彼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