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时期中烟工业公司信息化建设具体措施的思考

——论业务架构平台在烟草行业的应用

2007-12-17来源:川渝中烟工业公司作者:黄霞 匡毅
    在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过程中,信息战略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战略和生命战略。信息战略已经全面而深入地改变了企业各种战略的部署和实现,深刻地改变了企业的思考和行动模式及能力。

图1 信息战略与企业其它战略间的关系
 
    根据国家局提出的烟草行业的发展规划,烟草工业企业的改革将会持续进行,改革力度也将持续加大。伴随着烟草行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及企业联合重组的进一步推进,各省级中烟工业公司正在逐步实施统一集中的管理模式,实现财务、物资、销售、生产、技术等内容的统一管理。在新的运行模式下,中烟工业公司信息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信息化如何适应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的调整?如何实现多级(国家局、中烟公司、卷烟厂)、多领域(工业、商业)、多层次(管理决策、业务执行、生产控制)的综合信息集成?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如何把《数字烟草发展纲要》落到实处?
 
    本文是笔者总结了自己参与公司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项目以及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经验,对中烟工业公司信息化建设在变革时期,如何按照“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要求,顺应中烟工业公司管理与业务需求的变化与发展,进行一些探讨。
 
    一、企业信息化的核心特征分析
 
    1、特征一:个性化
 
    企业对个性的追求与生俱来,且越演越烈。这是竞争力理论所要求的,在全球经济下竞争力同质的企业不能同时存在多家。差异化策略是现代企业生存的基本策略。
 
    企业对个性化的追求,也就意味着企业信息化的个性化,事实上,在中国管理软件市场,通用软件的市场份额只有项目定制市场份额的一半多一点。可见企业对个性化的要求是多么强烈。企业信息化的个性化表现为两个方面:
 
    1)时间上的个性化,“时间上的个性化”是指企业在不同时间不同发展阶段对软件系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市场环境变了,企业规模变了,其管理模式、组织机构、业务流程都要随之改变,管理模式等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管理软件也必须随之变化,这就意味着已实施的系统要么升级改造,要么推翻重来。
 
    2)空间上的个性化,“空间上的个性化”是指不同用户对软件系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例如,不同行业的用户对管理系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同一行业的不同用户对管理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意味着,在管理系统项目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是为适应软件系统而改变自身,还是为适应自身现状而改变软件系统”的矛盾。
 
    因此,满足个性要求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但是,也只有满足企业个性化要求的信息化才是成功的信息化。
 
    2、特征二:多变
 
    有句老话“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而现代经济环境下,纷繁复杂的变化已经让人快摸不着头脑。
 
    企业的变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论是变革的方向、手段和途径都具有这种特性。而且变化的速度也呈现不规则状态。那么某一种特定的变革理论可能完全适合企业,也可能完全不适合。企业需要的不是一种“理论的盒子”,非要把企业装到盒子里面去完成变革。企业需要的是随需而变,依条件而变。在不同的变革下需要不同的理论或理论的组合。否则就是本本主义、形式主义了。
 
    对于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管理软件来说,变革是件异常痛苦的事情。管理软件的变革会导致现行框架体系被彻底突破,也就是说管理软件要一种自我再生的能力,然而眼下的管理软件基本都不具备这种能耐,所以结果很简单:管理软件要嘛不变,要嘛淘汰,而折中的方案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多变的需求迫使软件要有一种彻底再造自身的能力。
 
    3、特征三:复杂
 
    信息化有多复杂?没有定量的答案。但大家都很清楚:信息化不是买个硬件,买套进销存,或者是做一次IT 管理咨询那么简单;信息化是政治工程、文化工程、项目工程和系统工程。要考虑的因素繁多,要投入的资源庞杂,而结果却通常无法预料。
 
    企业信息化是个庞大的课题,甚至是一个没有终极答案的哲学命题。她与生俱来的复杂特性,使得人们在信息化的道路上,饱受挫折和痛苦,留下一个个令人困惑和沮丧的难题。
 
    中烟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
 
    根据计世资讯(CCW Research)2003 年调研得出的数据,用户对管理软件提出的要求如图2 所示:

图2 用户希望管理软件改变的地方(资料来源CCW Research,2003)
 
    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个性化、多变、复杂的核心特征,中烟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应具备“用户主控、快速构架、全面集成、持续完善”特征:
 
    1、用户主控
 
    信息化是谁的?不是软件商的,不是咨询商的,是企业自己的。自己要是控制不了信息化,谁也不能替代你解决问题。但是,由于受到人才配备、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导致了企业在自己的信息化道路上,往往不得不把决定企业信息化成败的权力交给软件供应商,那就是把企业的需求分析以及系统设计统统交给咨询公司或者是软件供应商,而自己则被动的接受咨询公司或软件供应商提供的“解决方案”,专业的管理人员并没有或者说极少直接参与到系统的设计当中,而是由几乎不懂业务管理的开发商技术人员在“理解”了管理者的思想之后,“硬着头皮”设计出来的。企业的管理思想从管理人员到IT 技术人员的这一过渡,很有可能因为技术人员的理解偏差而造成管理思想从正确到错误、从适应企业到与企业格格不入的变化。
 
    对企业管理最了解、最能正确决定企业管理模式的,应该是企业经营者,信息化建设,实际上最有发言权的是用户自己,企业应该将自己看作信息化的主体。显然,改变管理软件“尴尬历史”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让懂管理而不懂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也能参与到软件的设计、开发过程中。企业不仅是使用者,还必须是控制者。企业的主体感必须大幅度增强。企业的信息部门必须能够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制定清晰的IS(Information system)战略和战术,还必须在执行过程中成为运作的核心,企业的业务部门,通过技术部门提供的一种机制,把管理思路通过这种机制“转译”成技术人员可以“看懂”的语言,实现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之间的畅通的沟通交流的渠道,从而体现用户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控地位!
 
    2、快速构架
 
    社会的发展,对企业的生存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企业不仅要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还要适应国家政策和管理调控带来的变化,企业根据发展的需要不停地调整着自己的业务方向、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结构变化频繁、组织和功能转化快、产业领域变化快、粗放式经营”是众多企业的真实写照。因此,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集中体现为“快速实现,适应变化,降低成本,创造多赢”,具体而言,信息化建设较为迫切的需求是快速构建企业管理系统,并可根据企业的需求的变化,快速调整业务流程、改变业务规则、监控业务处理活动,适应企业快速变化的需求。
 
    但是,传统的软件开发过程依旧沿续从需求调查、需求分析、功能设计、系统设计,到编码实现、测试、实施、维护等过程,传统的软件开发的每一个过程,都是针对某一时刻的企业情况进行静态的调查、分析和实现,等到软件正式实施的时候,企业的管理,或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已经转变了(如图3 所示),这种应用开发模式往往导致管理软件在质量、周期、成本、风险、实施等方面陷于困境,并且造成维护成本高,二次开发相当困难。显然,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已无法适应企业战略发展快速变化的节奏。
 
    目前中烟工业公司正处于持续变革时期,企业的组织机构、业务流程、管理模式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前的管理系统已不再满足管理的需要,而业务部门对管理系统的需求也极为迫切,显然,依靠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建设管理系统已跟不上中烟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步伐,需要寻找一个新的途径。
 
    需求和设计之间的反复迭代不可避免。但是如果需求和设计二者的重合过程过于漫长,那么必将导致信息化的失败。因此,中烟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形成一种以“敏捷开发+快速迭代”为特点的快速开发能力,让需求和设计之间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图3:传统软件开发过程
 
    3、全面集成
 
    全面集成是为了解决软件的保值、增值和寿命问题(解决信息化投资问题)。研究显示,“实现企业应用集成,消灭信息孤岛”是近三分之一的CIO 最关心的事情,每年全球有超过40%的IT 投资会花在对企业内部各种应用系统进行集成上。
 
    然而,应用集成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现在的业务需求都是复合型的业务需求。OA和MIS,OA 和WF(工作流),WF 和MIS 等已经难以清晰地进行界定。
 
    中烟工业公司对集成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实现多级(国家局、中烟公司、卷烟厂)、多领域(工业、商业)、多层次(管理决策、业务执行、生产控制)的综合信息集成?如何充分利用各生产点原有的信息系统以及已形成的大量的信息资源?
 
    中烟工业公司对集成的要求,可以通过从以下途径解决:从企业整体出发,统一组织机构、业务分工、业务权限、业务流程、基础资源的管理,将各类业务应用构建成统一的、集成的一体化系统,满足全面管理、团队协作、信息综合、业务协同、流程连贯的整体需要,实现对现有应用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重用,支持各种集成模型(界面集成、数据集成、功能集成和服务集成),实现完整的业务协作和应用集成。
 
    4、持续完善
 
    个性化是对软件特性的一个重大挑战,但更大的挑战在于“持续的变革”。企业的变革虽然不规则,但却是持续的,企业在每个特定的发展阶段都有特定的企业模型,每个阶段都要有与之匹配的信息系统来对应,如图所示:

    对于中烟工业公司而言,持续的变革一方面要求新的管理系统的建设一定要跟上企业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已建的管理系统必须在企业动态变化当中随时进行调整,而不能影响系统的整体运行。
 
    在企业的变革中存在一个PDCA 环路,通过这个回馈环路,企业进行着各种变化。

    根据企业的变化,管理软件需要一个与之匹配的变化环路(生命周期):

    只有软件的生命周期能够保持和企业的变革保持一致和平衡,这样才能够保持“商业环境—企业—管理软件”三者之间的动态制衡。
 
    信息化建设必须满足企业在频繁调整其业务方向、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等过程中对信息系统提出的要求:
 
     ●管理系统必须紧密跟随企业战略的更新而实时更新
     ●可以轻松进行细节性的调整而不影响系统的整体运行
     ●可以在企业动态变化当中随时进行调整
     ●企业客户自己也可以完成个性需求的定制
 
    二、如何实现中烟工业公司的信息化目标
 
    1、构建中烟工业公司管理系统的“强兵利刃”
 
    总结行业长期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经验,结合目前新的IT 技术发展,要实现中烟工业公司变革时期信息化建设“用户主控、快速构架、全面集成、持续完善”的目标, 必须紧紧围绕着企业的经验管理活动的特征,以系统化、平台化的观点,分析企业经营活动的规律,以“企业业务模型驱动理论(BMD, Business Model Driven )”为核心思想和核心技术,来构建“企业业务基础架构平台”。
 
    “企业业务基础架构平台”是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用户主控、快速构架、全面集成、持续完善”目标的“强兵利刃”,其工作原理是:以“业务模型驱动理论”为依据,以业务模型应用资源为目标对象,利用业务模型建模工具描述用户业务需求,进行管理系统的设计、构造、发布、集成、扩展、维护和管理,利用业务驱动性和技术无关性的业务运行引擎运行业务模型资源,自动生成业务应用系统,从而实现管理系统的快速开发与实施,达到随需应变、持续完善的目的。
 
    2、技术要素
 
    从技术实现角度分析,项目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企业业务模型、业务模型驱动理论、业务基础架构平台等要素。
 
    1)企业业务模型
 
    从根本上来讲,企业业务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从客户需求开始,实现客户满意。围绕这一目标,企业展开一系列的活动,将企业的业务和管理加以归纳和简化。简单来说,企业业务和管理是由一系列的要素构成,即:What、How、When、Who、How much 和Where。What 主要说明企业是做什么的,企业完成哪些操作,处理什么对象;How 定义了企业的行为,即企业完成这些操作的方式和过程;When 说明时间,是企业的一个重要因数,同样When 还表明企业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Who 说明完成企业功能所需要的资源,即由谁或者什么设备完成企业操作;How much 反映了企业的经济特性,说明企业的成本组成、效益等问题;Where 是完成企业功能的地点,在哪里完成的。
 
    依据上述分析,业务模型体系是从企业信息化的需要出发,针对企业的业务和管理所做的一种抽象和简化。企业业务归纳为下图所示的模型:

图4 企业业务模型层次结构图
 
    企业业务模型是构建“业务基础架构平台”的核心理论和技术思想,
 
    2) 业务模型驱动
 
    “业务模型驱动”(BMD-Business Model Driven)是一种理论体系,通过引入企业工程和企业模型理论(EE/EM),为管理软件设计和开发提供有效的导向和依据。企业模型规范了描述企业业务的各类要素和方法规则,可以全面、准确地描述用户需求,有效提升和保障管理软件的能力。
 
    BMD 提供的方法体系和工具集,体现了“以业务模型资源为中心”的思想,这一思想要求使用业务建模的开发模式,并将建模的结果——业务模型资源,作为管理软件开发的主体产品。在BMD 模式下,用户是以业务模型应用资源为主要的目标对象,进行信息系统的设计、构造、发布、集成、维护和管理。基于BMD 的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可以概括为:
 
     ●通过业务建模工具,开发业务模型资源;
     ●将业务模型资源发布到业务支撑平台上;
     ●通过配置工具,将运行平台配置到适当的基础技术运行环境上。
 
    3) 业务基础架构
 
    业务基础架构平台软件(Business Architecture Platform)是业务导向和驱动的软件架构体系,是新一代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支撑环境和开发体系。
 
    计世资讯(CCW Research)将软件平台定义为“用来构建与支撑应用软件的独立软件系统”,并指出软件平台的发展表现为两种趋势:一是软件基础架构平台的兴起,二是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的诞生。其中业务基础软件平台是指“以业务导向和驱动的、可快速构建应用软件的软件平台”。这种“操作系统 + 基础架构平台 + 业务基础架构平台 + 应用软件”的新体系,正在取代市场认可的“操作系统 + 中间件 + 应用软件”的原有体系,目前已经有了实际应用,并且效果非常好,其主要特点就是以业务为导向,可快速构建应用软件,采用这种平台可以大大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并能快速地满足用户变化的需求。
 
    业务基础架构平台具备“团队协作、流程控制、业务集成、业务智能、决策支持、持续完善”的关键业务能力,如图所示。

图5 业务架构平台的关键能力
 
    业务基础架构平台可提供强大、集成和统一的业务支撑环境,帮助用户构建整体的信息系统,实现团队协作、流程控制、业务集成、业务智能、决策支持、个性化和持续完善,满足用户的整体业务运作和管理要求,帮助提升整体运作水平和效率,增强应变能力。
 
    4) 基于业务架构体系的软件开发过程
 
    复杂系统的正确理解和设计,有赖于架构体系的建立,复杂系统的构建,往往需要采用建模的方法。基于业务架构体系来设计和构建企业信息系统的过程,称之为业务建模。业务建模的直接产品,称之为业务模型应用资源。
 
    将业务模型应用资源发布到业务架构平台上,就可以得到相应的业务信息系统。业务架构平台,就是基于某种业务架构体系的一种现成的解决方案和制品。或者说,是针对企事业信息系统中具有体系性的、普遍性的问题而提供的现成的、通用的解决方案和制品。
 
    利用业务架构平台这种现成的制品,可以大幅度地简化开发工作,降低开发成本,并提供更好的质量保证。
 
    基于业务架构体系的软件开发过程大致如下:

    这一过程体现了“以体系架构为中心(Architecture-Centric)”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关键内容是,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它注重于软件体系架构的早期开发和配置,然后用系统的体系架构作为开发中的主要产物,用来对系统进行构思、构造、管理和演化。
 
    3、技术实现手段
 
    根据BMD的设计思想,业务基础架构平台包括业务建模工具、业务资源模型资源库、业务运行引擎三个组成部分。
 
    1)业务建模工具(Business Modeling Tools)
 
    业务建模就是基于企业工程理论和业务模型体系,来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信息系统。业务建模的关键基础是业务模型体系,业务模型体系是从企业信息化的需要出发,针对企业的业务和管理所做的一种体系性抽象和描述,业务模型体系可以为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科学、合理的导向和依据。业务建模的过程,是从业务和管理的现实和知识出发,依据和参照业务模型体系,采用业务建模工具,设计并构建出相关的业务模型资源,业务模型资源是业务建模的主要产品。
 
    业务建模工具对企业的信息、功能、流程和组织机构建模提供全面支持;提供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完整生命周期支持。能够对业务系统进行快速定制、灵活调整和自由扩展,帮助企业迅速应对市场、技术、资源、业务、客户、服务和管理等各方面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业务建模工具可以极大地提高管理软件开发维护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开发维护的难度和整体成本,并在业务持续完善的过程中实现快速调整。
 
    2) 业务模型资源库(Business Model Reposity)
 
    业务建模的直接产品,称为业务模型资源。业务模型资源库是一组独立的、完整的完成企业业务的模型资源的集合,通过技术平台无关的持久存储方式保存。
 
    3) 业务运行引擎
 
    将业务模型资源发布到业务运行引擎上,就可以得到相应的信息系统。
 
    业务模型资源,最终要靠业务运行引擎来进行理解和运行。业务运行引擎是一个能够理解和运行业务模型资源的软件支撑环境或执行引擎。通过运行引擎直接执行建模结果——业务模型资源,即企业的各种业务,实现了业务模型和系统实现技术的分离,从根本上提升管理软件的技术无关性。
 
    运行引擎通过其提供的各类技术驱动支持程序,能够支持各种主流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基础技术环境、应用运行模式和应用通讯模式,并可平滑地迁移到完全不同的,或未来的实现技术上。
 
    业务基础架构平台的技术体系关系如图所示:

图6 业务基础架构体系关系图
 
    其中,业务建模工具和业务运行引擎是整个产品体系中的核心产品。
 
    4、业务基础架构平台的具体特征
 
    1) 整体性
 
    业务架构平台为企业信息系统提供强大的、可扩展的业务运行环境。基于业务架构平台,可以构建企事业机构的整体信息系统,使不同类型、不同业务的应用系统能够真正集成在一起,实现高效的协同工作和流程控制。平台可消除信息系统的孤岛现象,改变管理软件颗粒难以协作的状况。从管理的整体性出发,对团队协作、业务处理、流程控制、决策分析、系统智能、业务重组提供全面的体系化支持,全面提升管理系统的能力和价值。
 
    2)统一性
 
    基于统一的业务架构、运行和协作环境,在统一的组织机构管理、业务分工、权限控制、流程管理下,实现高效和紧密的业务协同,强化和规范企业的业务管理。企业提供一个基础支撑体系,使企业基础业务要素和资源的构建、修改、共享和管理得到统一,从而大幅度简化企业信息系统的构建。
 
    3) 以业务驱动
 
    以业务和管理为导向,基于业务模型来构建管理软件,保证管理软件在体系上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全面、正确和迅速地实现管理和业务的要求。以业务驱动为原理,才可实现“快速构建、随需应变”的目标。
 
    4) 技术无关
 
    业务架构平台基本实现了业务模型资源与系统实现技术的分离,从根本上提升了管理系统的技术无关性。业务架构平台可以支持各种主流的分布体系、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台、基础架构平台、应用服务平台、Web 服务平台、通讯协议和客户端模式等,并可平滑地迁移到未来的实现技术上。
 
    三、业务基础架构平台实现的价值
 
    业务基础架构平台除了能实现信息化建设“用户主控、快速构架、全面集成、持续完善”的目标,能够实现的价值集中体理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战略和经营战略完美协同
 
    信息化将不再是一个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信息化将发挥真正的效力,将会把效益作为第一评估目标。
 
    信息化将不再将项目验收作为评判标准,而将以“是否成功”作为标准。要将信息化项目做成成功的项目,而不象以前只是求个交差即可。
 
    信息化将不再是基于某些事务需求和战术需求而采取的应对措施。信息化将理所当然成为企业的生命战略,使信息系统真正成为企事业的发展战略、改革战略和业务模式的重要支撑基础。信息化战略将成为一个整体化的战略。
 
    2、决策支持
 
    在今天竞争激烈的全球商业环境中,成功的企业迅速做出明智的、产生最大投资利润的商业决策,进而留住客户和扩大市场份额。决策支持系统已成为今天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中流砥。
 
    平台的决策支持建立在企业流程自动化的基础之上,真正实现了业务内容信息和过程信息的综合分析。
 
 􀁺 ●支持业务信息和过程的综合分析
􀁺  ●支持多种分析手段:查询、统计、汇总、比较、决策立方等
􀁺  ●支持多种结果输出:表格、报告、图表等等
􀁺  ●支持业务工作的量化考核
 
    3、商务智能
 
    业务架构平台商务智能建立在完整的企业模型之上,能够对整个业务系统智能、自动协作提供全面支持。
 
 􀁺 基于分布的事件/行为(EA)驱动模型
􀁺  支持企业智能规则的定制和调整
􀁺  支持业务的智能反应和自动调度
􀁺  支持特别查询和功能强大的逻辑分析,钻取,细节数据
 
    4、维护简便
 
 􀁺 使业务系统的维护工作由以前的技术维护为主变为“业务”维护
􀁺  从繁杂的代码级维护转为对业务逻辑的维护,大大减少维护的复杂度
􀁺  大幅度的缩短维护时间
􀁺  使维护工作也由原来的技术主导转化为业务主导,减少维护工作对技术的极强依赖性
 
    5、保护投资
 
􀁺  ●运行环境的独立可以保证应用能够跨实现技术,运行在不同的系统之上,可以随时零成本迁移到新的实现技术
 􀁺 ●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因为底层基础技术平台的变更而影响业务系统的正常使用。更不会因为技术的更新而导致用户对业务系统的不必要投入
 
    四、结束语
 
    企业业务基础架构平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管理软件的开发模式,基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构建在业务模型体系基础之上,实现业务模型自动化的软件再造体系,将业务模型资源与系统实现技术分相分离,从根本上提升管理系统的技术无关性,能够真正满足企业管理持续完善的需要。在构建业务时,企业管理者可主导参与,按照企业现有的模型来快速构建企业管理系统,并能够灵活适合企业组织和管理的变化,实行“企业主体与主导一体化”原则,能够适应企业变化,降低总拥有成本,并具备“全面集成、持续完善”的特性,实现了企业用户在管理软件方面从“用”到“控”的转变。对处于持续变革期间的中烟工业企业而言,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技术体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