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烟常德卷烟厂:宝剑锋从磨砺出

2007-12-05来源:常德卷烟厂作者:朱本召 杨徽
  从具备法人资格的独立烟厂,到湖南中烟公司旗下的一家卷烟生产企业,有人说, 常德烟厂从一把剑,铸成了剑上的刃。
 
  深秋收获季节,我们走进这座烟城
 
(一)
 
东掠西刺,随心舞动,这是剑的灵动;
开坚击锐,迎难而进,这是刃的职责。
 
  常烟人不得不面临一个难题:做惯了剑,如何学会做好剑上的刃?2006年11月16日,按照国家烟业发展的要求,常德卷烟厂与长沙卷烟厂两支强大的烟业湘军走到了一起,成为湖南中烟公司旗下的一家卷烟生产型企业。昔日开天辟地、纵横江湖的利剑,今日成了更大一柄剑上的锋刃。
 
  剑刃的特点,就是锋利。
 
  剑刃之锋,具体阐释就是“国内一流,国际先进”。
 
  常烟转变观念、以变应变,迅速转型求发展
 
  从市场的主体位置上退下来,转而肩承湘烟高端品牌“芙蓉王”制造的重任,这是中国烟草业发展新格局赋予常烟人的历史使命。面对这一变化,以常烟新一届领导班子以国家利益为重,审时度势,坚持理性科学的发展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全局着眼企业长远发展,确定了“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卷烟生产型企业目标,带领全厂员工开拓创新,加快企业转型,确定了“以生产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方向,在严细内部管理的同时,科学调整生产组织,强化工艺质量过程控制,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确保了企业平稳健康发展,为创建一流的卷烟生产型企业夯实基础。
 
  剑刃的位置,注定要承受更多的压力。
 
  按照产业布局的要求,湘烟高端品牌向常烟倾斜。今年以来,“芙蓉王”的生产任务骤然增加一半以上。但由于重点工程尚在推进之中,产能并未增加,矛盾并未根本性解决,如何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顺利消化增量?
 
  在困难面前,勇气就是生产力,就是现代化大生产的精神支撑。今年1-9月,常烟生产总量80.70万箱,芙蓉王系列34.38万箱,同比上升43.69%。重点工程建设也紧锣密鼓,同步推进,常烟人焕发出高昂的斗志。
 
  一车间的庞志敏就是基层员工中的一个普通代表。一车间原本并不承担高档烟的生产,一部分高档烟的卷包任务转到一车间后,为保证产品的同质化,需要将设备进行改造,包装机改造后还有一个细致的调试过程。为争抢时间,这调试的半个月当中,庞志敏边开边调,除了睡觉的时间,其它时间都钉在机台上。庞志敏告诉记者,因为人手较紧,调试时又要求连续不能间断,他们参加调试的人员一般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很多人都是连续工作2个班,长达15、6个小时。由于他们争分抢秒,半个月时间设备调试完成,为任务顺利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工艺品质部的工艺研究员李春秀,这位看起来文文弱弱的女研究员,技术中心上划湖南中烟公司后,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在生产一线担任了一名现场工艺研究员。在走上工作岗位的前一周,她就带领几个更年轻的现场工艺研究员配合公司技术中心先后完成了二车间新线调试和一车间制梗线的技改。走上新岗位仅仅几个月时间,李春秀先后参与完成了二车间品牌扩量改造工艺优化、一车间梗线改造后参数优化等大量的课题,在那段时间里,她和同事们常常工作到深夜甚至凌晨。为了得出最优化的工艺参数,在写实的过程中,她在七月流火的天气,坐在运烟丝的货车上一遍遍进行水分测试。特别是中午,正是一天中最炎热的时候,她坐在高高的货车上,头上顶着烈日,汗水早已湿透了衣服。
 
  二车间的熊大爱等人的事迹也令人感佩。生产任务的骤然增加,使二车间人手陡现紧张。这期间熊大爱的小孩眼角膜被划破送往长沙救治、老公也因重病住院,她为了不影响车间生产,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没有请假;还有陈国华,一边上班一边照料偏瘫的丈夫……这些可敬的员工,大都是常年加班加点却毫无怨言,为完成任务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邹纲强厂长认为:创新更是生产力,是现代化大生产格局形成的核心要素,精心组织生产,各项工作只能细不能粗,要沉下心来做细节。常烟人根据形势的需要,在生产管理、技术手段等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质保量促生产、集中优势做管理,生产单耗等指标走在了前列。
 
  比如为解决人员紧张的问题,他们从10月25日开始,改原来的三班倒为“四班三运转”,做到了人停机不停,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同时也缓解了职工的工作压力。而一车间针对软烟计划不饱和,盖烟生产紧张的状态,组织对软烟生产工人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了软烟与盖烟两种操作技术,培育出复合式的操作人员,使人员利用率大大提高。等等。
 
  剑刃的内涵,就是集中力量。
 
  常烟转型之后,将注意力集中于构建现代化大生产之上。
 
  他们从制度建设入手,先后修订实施了《生产区现场管理考核规定》、《质量管理奖惩办法》、《节约挖潜考核实施办法》等等一系列适合生产型企业的管理规定,并将质量、工艺、安全生产纳入国际标准进行考核,形成了一套具有常烟特色的生产管理制度。同时,全厂各部门紧密配合,抽调精兵强将对生产线的设备及装置进行技术改造,优化各项工艺参数,为确保品牌的市场需求提供硬件支撑和技术保障。此外,为合理调整生产组织,坚持每天与公司及企业储运部进行信息衔接,充分了解市场划分情况,制定产销计划,并根据计划情况和市场需求,对生产进行精细化调整,合理安排生产任务,将每个品牌的生产具体到了哪个车间、哪个机台和哪个时间段。同时,强化生产过程中的监督力度,对出现影响生产的各种因素及时进行考核和调整。
 
  常烟一直很重视生产线的工作,尤其在企业合并重组的前期,还大力营造了以生产为中心的氛围,要求全厂上下要更加高度关注和重视生产组织。所以,企业重组后,各部门都积极主动地为生产线做好服务协调,只要生产线有什么需求或是出现什么问题,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加以解决。目前,在常烟已经形成了一切以生产为中心,为生产协调服务的良好局面。尤其是芙蓉王的生产正向着自动化、智能化和高度人性化的现代化大生产进一步迈进。正在进行的芙蓉王生产专线的技术改造,正日新月异地向前推进。按照“保持风格、突出特色、提升水平”的整体要求,芙蓉王专线技改将于2008年底正式投入生产,一幅更加壮丽的画卷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二)
 
剑刃的锋利,取决于它的“钢火”。
企业的活力,决定于它的员工队伍。
 
  常烟人深知,要打造一流的生产型企业,就必须要盘活机制,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员工队伍;就必须要实行人本聚心之道,激发员工的热情,形成凝聚的战斗力量。
 
  一个通过招聘进来的普通员工,几年之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各种干部竞岗中脱颖而出,进入企业的管理团队,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在常德卷烟厂,这种“乌鸡变凤凰”的故事,已经不再是新闻。
 
  常烟激活机制盘活队伍、激发了人力。在人才管理创新上最成功的莫过于构建了一个能上能下的公平的通道。
 
  该厂厂长兼党委书记邹纲强坚持辨证、历史、全面的观念看待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的问题。他明确表示:常烟只有在人才队伍的选拔上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机制更活,队伍更优,活力更足。
 
  为此,开展干部队伍的竞争轮岗,让干部换位思考。挖掘人才,让一线技术骨干脱颖而出。今年4月,转型还不到半年的常烟,开展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中层干部补员选拔工作。在此次选拔中,紧密结合企业转型调整后对干部队伍的新要求,将10名人品好、能力强,在工作中敢讲真话、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敢于对企业发展负责的同志委以了重任。此次干部选拔,不仅为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同志提供一个施展抱负和才华的舞台,同时对干部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为进一步培养复合型干部打下了基础,并进一步地推进了常烟中层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和年轻化,例如:一车间的30岁出头的龚剑、企业管理部的研究生吴高峰成为了中层领导者。他们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常烟从1997年引入末位淘汰制、2年一次的竞赛上岗,到2001年全面洗牌,全面竞赛上岗,形成三年洗一次牌,再到现在改为四年一洗牌,并增加一年一次考评、对干部作科学的评价,已经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干部培育体系,为企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骨干人才。
 
  以创造性的手段推动员工快速成长也是常烟人才机制的一大亮点。
 
  如他们以崭新的培训模式培养标准化的操作能手。他们先对操作能手进行标准化的培训,然后再将这些操作能手实际操作过程进行录相,作为员工培训教材。自己人作为教材培训其它员工。这种以自己人作为范例的教学,效果远远比其它培训方式更好。
 
  如在工艺品质部等部门,他们形成了一个好的传统,每天提前15钟开班前会,在这个班前会上,他们或进行问题探讨,或进行新知学习,几年如一日,积少成多,对员工的素质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又如他们坚持“请进来送出去”工程,经常性地请来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将员工送到外地知名企业、学术机构进修、培训。
 
  今年,常烟针对人才结构上的瓶颈,着重加大了车间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着力优化了竞争上岗制度和分配、考核机制,加快了职业化通道建设。同时,还从岗位练兵、技术技能、基层干部生产指挥能力、员工规范操作能力、事故应急处理能力等方面,加大了培训力度,并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技术比武等活动,促进员工迅速成才。
 
  如今,在常烟已经形成了重视技术工人劳动价值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员工立足岗位成才。今年有14名维修工获得了国家技师资格认证,成为企业的“蓝领”。常烟将把职业鉴定工作进行到底,为员工开辟更多的职业化通道,使企业的生产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层出不穷。
 
  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努力构筑建设和谐企业。
 
  关爱员工,使员工形成了强烈的归属感,是常烟能保持长盛不衰的发展态势的根本原因之一。
 
  家庭遭遇困难的员工经常心怀感激:顾成忠,家里吃饭时不小心打翻酒精炉,造成女儿大面积烧伤,厂部给困难补助之外,车间组织爱心捐款,2、3万元带着温暖的爱心款及时送到了病房……
 
  退休老人们内心温暖,今年职代会上审议通过并成立了“爱心敬老基金”,每个在职员工从自己的工资中捐献一部分,专门解决改善退休人员的生活困难……
 
  在职员工更是感受处处温馨:厂里生产压力增大,但对员工的关心也相应增加了。渴了,有人将茶水送到机台上;累了,帮你配置一张凳子,不用再站立着操作……
 
  有了人才,聚了人心,就如剑刃用上了好钢火,不锋利,都不成。
 
(三)
 
  十多年内,芙蓉王能如此迅速地攻城掠地,赢得亿万消费者的青睐,树起一个神话传奇般的品牌,靠的是什么?
 
  无庸置疑,其一贯的高品质追求,是关键的要素。
 
  特别是整合以后,常烟以邹纲强为首的领导班子认为:合并重组后公司在更高层次、更高平台上发展,尤其是原料优势、市场优势、品牌优势为“芙蓉王”的发展夯实了更为坚实的基础,“生产、质量、安全、稳定、队伍”是企业重头戏。
 
  常烟企业转型之后,他们更是将消费者利益摆在首位,将对质量的高要求融铸入生产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也赢得了市场需求量更为迅猛的增长。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今年芙蓉王生产卷包任务有一部分转到联合工房后,从制丝工序出来后的烟丝运到之间联合工房有一段数百米的距离。这是生产芙蓉王过程中以前没有碰到过的情况。这段距离会不会影响卷烟质量呢?该厂工艺品质部门没有放过这个细节。他们经过细致的科学检测发现,这段距离可以造成一些水份的散失。于是,他们增加投入,配置棉织隔热装置,使用保温车进行运输,并在储丝房单独为芙蓉王隔开一个区间。目的只有一个:铲除任何一个可能影响芙蓉王品质的因素。
 
  他们注重从各个细节入手提升产品质量。如承担芙蓉王生产的主力军二车间,他们在每个机台每一刻钟抽一条烟进行抽样,以便及时发现产品质量;他们每二小时进行十分钟的机器保养,从而减少产品质量问题,还并不影响生产进度……
 
  转型后的常烟在进一步强化工艺质量过程控制和设备保障能力的基础上,更加严格了各项工艺质量技术标准,建立起了科学、完备的产品质量保护屏障。并从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两大方面着手,加大产品质量的维护力度。
 
  在强化工艺过程控制中,建立了内部市场投诉机制,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环环相扣,及时发现解决质量问题。在过程检验中,为提高检测的精准度,常烟从今年开始,组织有关部门每个月对检测仪器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建立起了对在线检测设备进行控制的长效机制。为加强对产品的及时监控,今年又增加了综合测试台和微波水份仪,并在每台设备上安装了烟支外观检测器和钢印模糊检测器,确保过程检验万无一失。而在成品检验方面,则要求成品检验员每天抽三个班次的样,检验员为了抽取天亮班的样,他们每天早上五点就要赶到车间,并坚持每天对质量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与此同时,常烟着力推进了质量全员化,对所有检验人员和操作人人员进行了《卷烟》国标、企业质量标准、质量意识的系统培训,进一步提高了质量保证能力。另外,还从设备保养维护入手,建立了设备的维护保障制度和每班交接班首检制度,对烟支卷接、烟支包装等重点关键环节,进行针对性的监控,并明确责任人,坚持考核到位。
 
  近年来,他们将“质量月活动”延伸四个月,发动员工广泛参与,而且每年都能产生一批提升质量的技术成果。今年的“质量月活动”,各部门又申报60个提质项目,其中70%以上的课题和芙蓉王有关。
 
  今年以来,常德对质量的重视还已经开始落实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上面,他们建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出台了《质量管理奖惩办法》,将质量考核纳入了奖金分配的重要内容。
 
  更为可喜的是,常烟已经形成一种以追求质量为核心的独特的企业文化,对质量的追求已经成为每个员工自觉行为。该厂流传着很多很多这样的感人故事:如二车间挡车工方朝辉,每天下班都会详细地记下当天的生产情况,产量、消耗、质量隐患、设备故障以及解决的方法。他坚持到现在已经五六年了,日记本也已用了十多个。比如二车间捡箱工肖冬元。他在装箱时发现一些芙蓉王条包的透明纸上的喷码有些歪斜,就和几位同事立即要求停机处理问题,及时捡出了喷码有些歪斜的条包。喷码是起追溯防伪作用的,条包的喷码有些歪斜不会影响到查询,并且所处的位置丝毫不起眼,称得上是细节中的细节。捡箱工在工作时每人每分钟要应对20来条烟,平均每3秒钟要处理一条,3秒钟,也就是眨三下眼睛的功夫,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捡箱工肖冬元发现了有些歪斜的喷码,并且没有放过它们,及时地挑选出来,保证了芙蓉王质量的完美。
 
  毫不夸张地说,常烟生产的每一支烟,其质量从烟叶、卷烟纸、咀棒等“子细胞”开始,到投放市场到消费者手中,质量监督检测都有详细的跟踪、记录和提升。而且为消费者生产满意的产品,已经成为了常烟人的自觉行为。尤其是今年,芙蓉王卷烟在市场需求量大增的形势下,产品质量稳中有升,经国家级、省级及常烟质量检测站抽检,合格率全部达到了100%。
 
(四)
 
  “工作的动力源于员工的鼓舞、对比他人常烟人更懂感恩、懂知足、懂回报”。
 
  不久前,湖南中烟公司常德卷烟厂一次无偿献血的活动,感动了常德市一方百姓。数百名员工积极参加以“我健康、我献血、我光荣”为主题的大型无偿献血活动,声势之大,参与之积极,史无前例。原来,该厂党委副书记曾兆亚同志从市献血办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常德市医疗临床用血十分紧张的消息后,对无偿献血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当即表示将迅速组织员工开展献血活动。全厂职工对献血活动普遍给予了支持和积极响应。活动当日,厂办公楼和联合工房门前的无偿献血车前人声鼎沸,广大干部职工争先恐后地排队等待献血。厂党委带头走上采血车参加献血,当天共有155名干部职工奉献了自己的热血,献血总量近50000毫升,还有很多排队很久的员工来不及抽到而失望离去。
 
  这样的公益活动,其实对于常烟人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多年以来,常烟打造了一套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核心价值理念的企业文化,依法、依规、情理交融常行善举,载大德。并落实在企业的方方面面、融进员工的思想意识当中。常德烟厂成为当之无愧的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标杆。走进常烟,无论是从他的质量观念、服务文化,还是在领导的决策理念内,社会责任的意识无处不在。特别是这种意识在他们战略目标中沉淀下来,形成了独特的成熟企业的魅力:他们要求他们的企业应该担负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提供消费者满意的产品;通过发展自己的成熟企业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保护良好的环境;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尽可能地承担社会公益事业,等等。
 
  作为“成熟企业”的标识,社会责任意识已经在企业的制度、文化上烙下深深地印记。他们的精神旗帜“传递价值,成就你我”,可以说是社会责任意识最集中的体现:先你后我,先人后己,传递价值的目标,以消费者、以芙蓉学子、以全社会为第一要素,这就是他们对于成功、对于成熟的定义。
 
  企业重组转型之后,这些良好的文化传统不仅没有丢弃,而是更好的发扬光大了。
 
  转型一年多来,他们围绕“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更高地举起了“社会责任”这杆大旗,将企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他们不计得失,以“两个维护”为上,全力提升产品质量,努力进一步促进品牌成长。
 
  他们着力于营造企业的和谐。企业的和谐,来自员工和谐的心境,和谐的心境源于企业良好的氛围和血浓于水的大爱。随着企业的转型,常烟上下及时调整心态,开展各种活动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增强对湖南中烟工业公司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立足岗位,全力地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常烟人将社会视为互助的大家庭,将企业视为命运的共同体。所以,当厂部党委体恤离退休员工的现实困难,向全厂员工发出要关注离退休老同志等特殊群体的生活并采取多种办法着重解决送温暖。
 
  建立“爱心敬老基金”的倡议后,各层面的员工积极响应,有1800多名员工自愿签订了敬老爱心基金的捐款协议。离退休员工都倍受鼓舞,对厂部党委和全体在岗员工盛满了感恩之情。一位老技师的遗孀手捧爱心基金热泪盈眶,他们一致表示:永远支持企业的各项改革、积极支持企业的发展。而在岗员工自愿拿出自己少部分的薪水奉献给离退休员工,是因为他们明白,尊重离退休员工,就是尊重历史,关心离退休员工,就是关心自己的未来。这种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相互理解,以及在岗员工与离退休员工唇齿相依的温暖,不仅激发了常烟全厂上下的战斗力,同时亦营造出了常烟互助共融、团结和谐的氛围。
 
  他们更深入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除协助公司组织“芙蓉学子”大型公益活动之外,他们还展开了各种扶贫帮困的社会公益活动。他们每年由分管厂领导负责,出资3、40万元,进行蹲点扶贫,解决民生民计的问题,如饮水问题、子女上学的问题、道路问题,帮助当地百姓进行产业建设,逐步脱贫。他们经常性地帮助贫困学生上学,经常性地开展送医药送资料送科技送物资的“四送下乡”活动;他们经常性地对当地的学校的捐助,今年他们对常德市教育捐助达到78万元。
 
  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常烟的公益活动并不仅是有组织的活动,在员工私人活动空间里的公益行为可能更多。有人跟记者介绍说,很多人私下去捐献献血,到孤儿院领养孤儿,到贫困山区捐助学生。可是当记者找到这些当事人时,他们都很低调拒绝采访报道,认为做这些事甚至是理所当然。
 
  常烟的“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从企业的价值追求,已经转化到员工的血液当中。
 
  传说中,最厉害的剑道,剑锋会散于无形,却又能无处不在,说的是不是就是这种境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