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卷烟厂:历史见证发展

--陕西中烟汉中卷烟厂建厂32年特写

2007-11-15来源:陕西中烟汉中卷烟厂作者:曹兴邦
  站在两千多年前刘邦的行宫“望江楼”上,极目远眺,但见汉江两岸楼群栉比,灯火辉煌,其间隐约闪烁着五个霓虹大字——汉中卷烟厂。这就是三十二年为国家创税八十多亿元的汉中卷烟厂的标志。
 
  历史翻到三十二年前的仲夏,在汉江之滨的这块土地上,一队人扛着简单的行装在这里安家立业,于是芦苇簇拥、沙石磷峋的荒滩上多了工棚、炊烟、欢声、笑语——南郑卷烟厂在这里发芽了。没有车间,就借用生产队公房;没有机器,就抡起菜刀、案板;没有技术,十几个青年男女就到城固雪茄烟厂,凭着一股真诚、执著和信念,虚心求教,孜孜不倦。当第一批“翠竹”雪茄烟运出厂门,十七名职工望着被烟叶浸染得发黄的那双长满被菜刀磨出厚茧的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一经诞生,这一群汉烟人就开始在沉重的帷幕后面演绎着辛酸、坎坷、奋搏、悔暗、崛起,尽管这些情节在新中国建设的历史大剧中比比皆是,然而,这一群汉烟人的身上,令人感叹的东西恰恰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欲刺青天的珠穆朗玛铸就的豪气傲骨、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荡流出的民族魂魄。风之聚散,强者生存,汉烟人就在众多的强者中间开创上演了三十二年的情节。
 
  创税八十多亿的巨大贡献里,展现着一批又一批创业者的本色和品格。三把菜刀,三张案板,17名员工…… 谁都明白,在改革开放的号角没有吹响的时候,这帮创业者正从一无所有一穷二白的戈壁步履蹒跚的进击,从起步到腾飞,从低谷到辉煌,从死亡的边缘到无限的活力…… 今天,每一个人只要稍加回忆,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事:汉中卷烟厂是怎样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与人生。
 
  一群群倔强的姑娘,一个个铁血男儿,从农村,从工厂,从机关,来到这块地方,用艰苦奋斗的双手,填平了沼泽荒滩,筑起了高楼大厦,把汉烟厂的标志端端正正的扎根于这个地方,从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烟草史上,在全国众多工业企业中,在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的财政税收结构中,汉中卷烟厂变成了一个重要的符号,一个举足轻重的符号。
 
  在书写这个符号的各个环节,历史记录下了这样一些人的名字,强德成、王景昌、李峰、姬成师、席耀鹏、任立、殷晓琴、李俊祥、李芳民…… 他们或干部或职工,或正式工或农临工,或已暮年老去或正值少壮华年,都无法抹去在企业创建、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丝丝痕迹。
 
  从宏观的高度去观察和描述这三十多年,一些人可能会怀疑这个过程仅仅是一种事物正常发展规律的简单复制。然而事实并不这么简单,这三十多年是事物发展与灵性升腾的充分结合,是创造者智慧汗水与情感品格的高度结晶,这三十多年充满了艺术的光彩,存在着有充分想象空间的多维美感。这样,我们才记住了这样八个字:求实、创新、拼搏、奋进。在这八个字的影射下,我们才能找到三十多年的具体表象:翠竹、鹰、帅、公主、红玉、衮雪、旱莲……
 
  人文情怀的力量是巨大的。
 
  每个人的命运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高度共识就是印证。员工们时常会想起一个普通的名字:王景昌,一个无学历无身份、无官职无背景的临时工,一个无欲无求人近黄昏的老人,怎么就决定了汉中卷烟厂的一个时代,怎么就影响了汉中卷烟二厂近二十年……在那个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有吹到汉中、保守死板的年代,是谁打破传统重用了这样一位平民英雄——这又是何等的胸怀与气量。
 
  知耻者则勇。在新世纪钟声的回旋中,新一届领导者和决策者重整旗鼓,运筹帷幄,锐意创新,发奋崛起,乘时代长风,破巨浪远航。随后,陕西中烟工业公司诞生,汉中卷烟厂和省内兄弟厂家走到了一起,“十一五”技改蓝图已经绘就,一段崭新的历史开始慢慢沉淀。
 
  一张白纸上描绘出的优美图画最为人们欣赏,那么恢复装潢一张破损的图画使之回归优美,又是何等的珍贵。
 
  三十多年的历史车轮追着汉烟人,三十多年的历史厚重压着汉烟人,三十多年的辉煌影射着汉烟人,三十多年的曲折撼动着汉烟人剩下的只有一个字: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