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四个能力”,打造一流生产型企业

2007-09-05来源:河南中烟工业公司许昌卷烟厂作者:陈书政

    随着烟草行业改革步伐的加快,烟草工业企业的定位逐渐由经营型企业转变为单纯的生产型企业。伴随这种转变,企业的工作重心由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提升企业的生产组织、工艺质量管理、成本费用控制和安全保障四种能力。提升“四种能力”,打造一流的生产型企业,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适应行业变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以人为本,提升企业的生产组织能力。

    生产组织能力是衡量生产型企业绩效的重要标准之一,主要包括对上级指令的反应能力、员工生产操作能力、设备保障能力和后勤服务能力。这些能力的实现和提升关键在于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就是说,提升企业的生产组织能力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企业的生产组织能力,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解决:

    一是加强企业各职能部门和生产车间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管理。在生产型企业组织结构中,生产车间是企业的中心,生产车间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成本、交货日期”等各项指标的完成。因此,企业各职能部门要研究如何为生产车间做好服务,将“职能部门为车间服务”这一理念落到实处。车间管理人员,尤其各级负责人要坚持贯彻落实责任意识,坚持和职工一起深入研究如何带领团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有效地管理生产现场的进度、质量、成本和人员这些基本课题。

    二是以能力为导向,构建人员流动机制。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人员流动机制的核心是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和凡是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能够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都是人才的观念。其指导思想是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激活用人机制,逐步完善“进出有控制、收入看贡献、岗位靠竞争”的动态管理机制,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员工学习和工作热情。

    三是加强企业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创建和谐的职场氛围。所有的管理流程目的都是引导大家朝着有效实现团队目标的方向努力。但就某种意义而言,凡是指导准则必然都具有限制性。欲使大家同心协力,而非各自为政,必须施加一些束缚,而这类束缚最好是井然有序,而非纠缠不清。在和谐的职场氛围内,员工即使受限于组织架构及其他制度因素,其工作表现依然高绩效,而且充满激情。结合当前实际,企业文化研究的首要任务是企业伦理建设。即要使我们的员工知道我们处在“生产工厂”的地位,工作为谁负责,工作的意义何在?能否解决企业员工理念上的矛盾,是企业能否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从而吸引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四是不断梳理、优化业务流程,推进智能化管理。目前,梳理、优化业务流程的重点是以计算机网络应用为基础,借助于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思想,通过数据共享和并行处理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五是加强生产计划和现场管理,实现精益式生产。精益生产的特点是消除一切浪费、追求精益求精和不断改善,以最优品质、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对市场需求做出最迅速的响应。实行精益化生产,具体可以选择“6S”管理为切入点,从现场管理入手,遵循“6S”管理“节约”的核心理念,逐渐推广到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

    二、持续创新,提升工艺质量保证能力。

    工艺质量控制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生产制造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连续、均匀、稳定、受控”是工艺质量控制的核心,更是一个卷烟生产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中心工作。因此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质量理念,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强化过程控制,提升持续改进能力,是提升工艺质量保证能力的关键。

    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职工技能水平。质量意识是一个企业从领导决策层到普通员工对质量和质量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从广义上说,是企业每一位员工对其所从事工作的认知、理解程度和执行程度。因此质量意识体现在每一位员工的实际工作中,是一种自觉地去保证企业所生产的交付顾客需求产品的意志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世界著名的日立公司小岛曾说过“把质量意识注入每位员工的血脉”。职工质量意识的培养过程,是一个不断把企业质量理念、质量文化、质量规范转化为每个员工的自主意识的过程。只有具备强烈的质量意识,才能促进每个员工养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作风。而精益求精就必须有过硬的技能水平,因此,只有不断的强化质量教育,加强职工的技能培训,才能使质量意识真正注人每位员工的血脉,化为日常工作的准则。

    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规范管理行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吸收了世界上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而形成的一种标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但随着企业一体化重组中机构和人员的职能变化,必然使组织模式、工作流程、管理制度等发生相应的改变。这也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要随之做相应调整。通过系统梳理企业工作流程,合理设置企业部门间工作接口,并清理不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建立起系统规范的管理体系和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机制,从而规范各类管理行为,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强化过程控制,提高工艺管理水平。在新版工艺规范中,提出了实现“三个转变”,其中由结果控制向过程控制转变是新版工艺规范的核心。建立完善的过程控制体系,突出“连续、均匀、稳定、受控”的工艺管理原则,是提高工艺管理水平的基础。强化过程控制,首先要认真落实工艺规范和各类标准,严格工艺纪律,确保各类工艺技术标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各类标准落到实处;其次积极引进和吸收各类先进的过程控制理念和工具,如SPC技术、数理统计等,不断提高过程控制能力;三是规范操作程序,要及时发现和总结好的操作经验,规范各类作业程序,提高职工的操作技能和工作效率;四是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问题,是实现预防为主的关键。因此要求各级管理和生产人员都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技能的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持续改进,不断提升企业的自我更新能力。持续改进是不断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循环活动,是企业为达到其质量方针和目标,致力于不断提高组织活动有效性的过程;持续改进反映了顾客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望,是企业确保质量管理体系适应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一个企业与其竞争对手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持续改进形成的。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一个企业的管理和产品暂时处于领先地位是完全可能的,但如果企业不重视持续改进工作,其管理和产品就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企业与其竞争对手的差距可能会缩小,甚至被其对手超越。因此,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重视持续改进工作,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使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对一个追求卓越的企业而言,关键不在于本身存在多少问题,而在于是否有识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随时寻找自身在产品和管理中的弱点和弱项,采取措施、持续改进。一个企业无论存在什么问题,只要持续地实施改进,企业与过去相比就会更强。即使改进成效再小,也会使企业更进一步。只要持续地实施改进,暂时没有解决的问题,其后通过经验积累也会解决。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促使企业进步的改进机会,因为失去一次持续改进的机会,就会失去一次提高和完善企业管理的机会。成功的企业都是在管理上集中精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原有改进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新的改进的卓越追求者,通过日积月累,使企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企业的管理不断进入新层次。因此“持续改进”是打造一流生产型企业的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三、科学管理,提升成本控制能力。

    成本控制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管理的重点之一,成本的高低往往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成本控制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运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提高企业成本控制能力,应充分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一是加强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成本控制管理。要根据建设节约型企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和可控成本管理,积极推行全员成本管理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细化成本费用指标,并层层分解到各个部门,纳入到各个岗位的职责之中,进一步明确责任,严格考核,提高预算执行的刚性,确保成本费用控制指标的完成。

    二是通过创新降低成本费用。做好企业成本控制,除保持成本不上升外,更多的是希望成本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成本降低总有一个限度,到了某一个限度后,如果不进行技术、工艺创新、增加或改进设备等,成本很难再降低,管理上稍微松懈还有可能反弹。因此,企业只有从创新入手来降低成本。如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原料用量或用新材料替代老材料;通过工艺创新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材料的损耗量、提高成品率;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设备利用率以降低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与固定成本含量。

    三是控制关键点。形成产品成本的各个环节、各个节点在成本中的作用不同,有些环节点对成本的形成起关键作用,有些环节点对成本的形成起作用较小。故企业成本控制要从关键点入手,抓住成本关键点,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是大力推进节约降耗,积极构建节约型企业。我国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已把“节能降耗”、“节能减排”提到了战略国策的高度。因此节能降耗,不仅仅是成本控制的要求,更是国家利益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把节能降耗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首先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员的节能降耗意识,积极组织开展“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的群众性节能降耗竞赛活动,努力把节能降耗变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其次积极引进和吸收利用节能降耗新技术,杜绝生产现场和非生产现场的“跑、冒、滴、漏”现象,努力达到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在此基础上切实加强能源管理,合理调节生产,降低能源损耗,严格控制非生产性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五是从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入手。明确企业成本控制不能建立在人人自觉的美好愿望之上,需要建立成本控制制度,建立与之相关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要靠制度,用激励与约束的方式来调动员工控制成本的主观能动性,将节约成本与控制者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利用奖惩的办法将企业被动成本控制转换为全员的主动成本控制。

    四、依法治厂,提升企业安全保障能力。

    “安全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安全生产不仅是国家对企业的法律要求,也是企业正常运行的保证和对职工应尽的义务。提高安全保障能力的基本途径就是依法治厂,严格遵守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坚持“不安全,不生产”的基本理念。提升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要加强领导,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保障,只有通过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组织架构,方可建立“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同时,在安全工作上,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只有各级领导真正重视了安全工作,职工才会在真正意义上强化安全意识,从而全方位做好安全工作。

    二是构建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整合型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度是安全工作的保证,由制度营造的环境,可以改变和优化人的行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安全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工作,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只有不断健全管理体系,完善安全规章制度,才能使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做到按照标准做、沿着程序走、根据规定查。

    三是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强化员工安全意识。安全教育培训是安全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做好安全教育首先要抓好日常安全教育、新进厂工人安全教育、转岗工人安全教育和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其次,车间及安全职能部门要定期召开员工安全例会,通过理论教育和警示教育,让员工明白安全生产对于自己、家庭和企业的重要性,促进员工增强自我安全意识,积极掌握安全知识,保证安全操作规程和相关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提高自我防范能力,真正做到“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

    四是依法依纪加强监管,落实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和员工责任意识的培养要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加强监管,首先要加强现场管理,预防事故发生。整个安全工作的重心是要“见于未萌,避危于无形,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因此,一方面要求主体车间要做到先安全,后生产,不安全不生产”,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另一方面要求安全管理职能部门要经常定期和不定期对车间安全生产   、设备管理、仓库安全进行督查,及时纠正违章违纪行为。其次要对危险源进行层级管理   ,对于那些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会对员工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影响到企业正常运行的危险源,企业各层级的安全管理组织要进行严格管理和定期检查。同时要坚持检查、考核与奖惩相统一,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让员工行为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进而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成为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总之,一流生产型企业的构建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持续改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关注经济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关注技术进步、员工发展等多个方面。因此,构建一流的生产型企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持续改革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的“四种能力”,增强企业的财富创造能力,为国家繁荣、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