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中烟:在跨省重组中探索前行

--川渝中烟工业公司改革与发展四周年回眸

2007-09-03来源:长江烟草作者:胡先权 施惊雷
  在中国烟草行业,有一家横跨两个省市的卷烟工业企业;它的名字叫川渝中烟工业公司。
 
  它是中国烟草行业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跨省烟草工业公司,从成立至今,走过了激情创业、创新发展的四周年。
 
  它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发展检验改革,积极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既为川渝烟草工业拓展了生存发展的空间,也为烟草行业的改革发展作了积极探索,为促进川渝两地经济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实践证明,川渝烟草工业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发展路径,2003年8月6日就是这条路径的标志性起点。这天,伴随着中国烟草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川渝中烟工业公司应运而生,正式迈上了跨省重组的探索之路。
 
  此前,川渝两地有6家卷烟生产企业。鉴于历史、地域,经济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经川渝两地党委政府和国家烟草专卖局研究,并经国家烟草专卖局批准,川渝烟草工业率先在中烟烟草行业进行了跨省联合重组。
 
  川渝中烟现下辖四川、重庆两个子公司和成都、重庆、什邡、涪陵、黔江、西昌、绵阳七个生产点,资产总额150亿元,生产规模225万箱。
 
  公司成立以来,川渝中烟用激情和智慧完成了这样一份成绩单: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实现税利79亿元,与2002年相比,分别净增52亿元和26亿元。2002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79亿元,实现税利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9%。
 
  资源整合篇
 
  公司的成立,才刚刚迈出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步。面对行业大市场竞争、大品牌崛起、大企业扩张的形势,根据国家局“深化改革,推动重组、走向联合、共同发展”的主要任务,唯有加速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川渝中烟党组提出了“顺时应势、顺势而为,内部整合,外部联合,整体推进、共同发展”的总体思路,扎实推进企业联合重组、体制机制改革,先后完成了三次大的改革调整。
 
  第一次是“六变三”。2004年,成都烟厂重组西昌烟厂、绵阳烟厂,重庆烟草工业公司重组黔江烟厂,公司所属的企业法人户头由6家减少到3家。
 
  第二次是“三变二”。2006年,成都烟厂与什邡烟厂联合重组,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四川烟草工业公司,公司所属的企业法人户头由3家减少到2家。
 
  第三次是“四统一”。在推进成都、什邡两厂重组的同时,全面贯彻国办57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局交办的改革试点任务,按照“实行母子体制、加快四个统一、做实川渝公司”的要求,通过理顺产权、调整职能,构建了“一母二子”的体制框架,推进了生产管理,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物资供应“四统一”工作和“四个中心”的建设,形成了“母子体制,母分运作”模式。
 
  至此,川渝中烟实现了以管理为主向直接组织生产经营的转变,各种资源要素得到优化配置,过去多年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较好解决,整体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由于横跨两个省市,川渝中烟在推进联合重组过程中,协调量和工作难度都相当大。之所以能够克服诸多困难并顺利推进,除了他们以不甘人后、激情创业的精神,倍加努力、超常工作之外,更主要的是得益于国家烟草专卖局和川渝两省(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坚强领导。
 
  国家局局长姜成康始终关心并关注着川渝中烟的改革与发展,公司成立后,曾两次前来检查指导工作,解决了公司一系列重大问题。2007年3月,他来公司考察时,现场表态在卷烟计划、原料调剂上给予政策扶持,原则同意公司“打造国产雪茄第一品牌”的构想,支持公司品牌整合发展思路,同意将高档产品“天子”列为行业重点品牌加以培育。国家局其他领导张保振、何泽华、李克明、张辉、潘家华,也先后前来考察工作,给予他们大力支持。
 
  四川省委书记杜青林上任不久就到川渝中烟考察指导,对他们的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充分肯定了他们取得的成绩。原四川省委副书记、现省人大副主任甘道明,按照“重点企业无小事”的原则,代表省委省政府直接推动有关政策和重大措施的落实,主持办公会专题研究川渝中烟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带队前往北京与国家局领导协商川渝中烟的改革事宜,坚持每年参加公司的年度工作会,每月在公司经济运行通报上签署明确具体的意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