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全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06-08-22来源:大理日报作者:张正贤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回顾
    “十五”期间,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突出工作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力培植五大支柱产业,继续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生态、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努力促进全州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加强依法行政、强化价格监督管理,严格检查。认真履职,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圆满完成了州委、州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据统计,2005年全州完成生产总值235.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递增11%,比计划高3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928元,年均递增10%,比计划高3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由2000年的34∶29∶37,调整到29∶33∶38;完成财政总收入33.36亿元,年均递增11.8%,比计划高6.8个百分点;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75亿元,年均递增11.5%,比计划高6.5个百分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亿元,年均递增20%,比计划高10个百分点;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41亿元,年均递增11%,比计划高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5%;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054万美元,年均递增23.2%;年末总人口为342.9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4‰,控制在计划目标之内;全州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1.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73元,年均递增5%;农民人均纯收入2251元,年均递增5.6%。“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目标已完成或超额完成,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认真抓好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和粮种补贴等各项扶农政策的落实工作,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针对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减少损失,确保了大春栽种任务的完成。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6.21万亩,达到384.21万亩。预计粮食产量达119.8万吨, 比上年减1.2%。继续推进全州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粮经比例调整到70∶30,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经济作物中蚕桑、甘蔗、亚麻、大蒜、啤饲大麦等重点产业化项目的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比上年有所增长。
    畜牧业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服务体系建设、科技推广和疫病防治等工作进一步加强。畜产品外销量持续增加,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肉、奶、蛋产量分别为32.43万吨、17.84万吨、2.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5%、18.9%和2.1%。全州畜牧业实现现价产值3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8.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全州农村人畜饮水、沼气池推广、乡村道路、农村教育和卫生院等各项工程进展顺利。2005年新增灌溉面积4.4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1万亩,解决饮水困难群众6.5万人,完成县乡村公路建设396.5公里。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坚持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全面实施了“工业发展倍增计划”。继续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开工建设了大理来思尔乳业有限公司日处理150吨鲜奶技改等一批项目。规模以上企业和重点行业发展情况良好,有力支撑了全州工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全州工业呈现出产值快速增长,效益不断提高的特点。2005年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65.03亿元,同比增长27.3%,超计划11.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106.66亿元,同比增长27.6%,占全州现价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达64.6%。初步形成了以烟草、建材、机械、电力、矿冶等为主体的优势产业群。各县市工业小区建设稳步推进,工业小区内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达90户,全年实现工业产值49.5亿元;从业人员达1.6万人。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2.08亿元,占全州经济总量的比重达26.4%,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实力进一步增强。
支柱产业健康发展,经济结构得到改善
    烟草产业:烤烟生产上,全面完成48.6万亩的烤烟栽种计划,2005年完成指令性收购烟叶计划115.84万担,比上年增加9.3%。卷烟生产方面,企业完成重组后,产品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全年生产卷烟40.2万箱,实现税利总计14.16亿元,同比增长9.2%;单箱税利为3539元,比上年增加308元。
    旅游业: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景点建设步伐加快,大理崇圣寺恢复工程等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石宝山-寺登街区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正在抓紧实施。旅游业发展环境得到不断改善,整个产业的提质增效成果明显。全州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678万人次、海外旅游者17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4.7%和25%。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49.5亿元,旅游外汇收入432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6%和23.6%。
    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制药、绿色食品、花卉园艺等重点产业,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已初步形成全省重要的乳制品、啤酒等原料生产基地。核桃乳、纯净水等绿色食品和生物制药产量均比上年有所增长。
    建筑建材业:全州固定资产保持持续增长,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加快了建筑建材业的发展。目前全州已有建材骨干企业18户;建筑企业发展到112户。建材工业完成现价产值15.3亿元,同比增长9.3%;建筑业完成产值27.92亿元,同比增长10%。
    矿冶工业:以节约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延伸产业链为重点,通过狠抓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使祥云、剑川、云龙等工业小区矿冶骨干企业生产规模和产量不断扩大。全州规模以上矿冶工业完成现价工业产值17.2亿元,同比增长24.6%。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情况下,全州各级各部门认真研究各项措施,狠抓落实,使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0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亿元,同比增长30.3%。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年争取到国债和中央、省预算内重点建设项目扶持资金6亿元。2005年确定的86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已开工70项。交通能源建设方面,祥宁公路宾祥段、宾邓公路已完工;214国道大理至凤仪段改造、祥临公路祥云至澜沧江段、永昌公路永平段、雪山河二大桥建设进展顺利;大理机场扩建工程已开工。12县市县城电网改造工程建设正抓紧实施,部分已完工。水利建设方面,巍山五茂林水库、南涧母子垦水库、云龙天池水库,祥云新兴苴水库、大理三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项目正抓紧施工。城建环保建设方面,宾川县城垃圾处理场工程已竣工;大理市下关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大理市上和至灯笼河段截污管网工程、大理市东城区供排水管网二期工程等项目正抓紧实施。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上,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和易地扶贫开发项目等正在抓紧建设。
    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在积极配合国家和省做好大理-瑞丽铁路、风力发电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抓好2005年列入州扶持的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目前,南涧县供水管网工程、巍山一中整体搬迁、漾濞县城排水工程、洱源县城后山滑坡搬迁治理工程等项目已按要求完成了前期工作任务。
    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取得成效。农村税费改革、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乡镇机构撤并以及农村金融改革等取得新进展,文化、教育、卫生、价格等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外贸经营企业针对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改善对外贸易条件,认真组织商品出口,积极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2005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054万美元,同比增长12%;其中出口总额3974万美元,同比增长28.9%。各县市有针对性的开展招商活动,坚持为外来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先后成功引进了浙江广厦集团投资大理石的规模化深加工及展销基地建设、省地矿集团投资鹤庆黄金生产线技改、大理市中民合众有限公司投资中民城市广场等一批项目。全年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114项,协议总投资40.8亿元,实际到位州外国内资金15.9亿元。
    狠抓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积极为经济发展营造优良的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全州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573户,同比增加286户,从业人员52586人,同比增加9542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完成增加值94.3亿元,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1%,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促进全州经济较快发展的主要力量和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
    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围绕把大理市建成滇西中心城市的目标,以市场化推进城镇化。全州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一批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供排水工程、城镇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实施。2005年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达到25%。
    市场销售持续增长,餐饮、娱乐、旅游、信息等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加快,住宅、汽车等大宗消费品需求持续旺盛。全年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41亿元,同比增长11.8%。国家宏观调控取得一定成效,物价涨幅进一步回落。全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5%,控制在预期目标内。全州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44.35亿元和158.6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5.6%和6%。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指导和培训,多渠道扩大社会就业,使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全州开发就业岗位1.85万个,城镇新增1.64万人就业。将劳务输出作为扩大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05年共输出劳务人员52715人,完成全年任务数的105.4%。全州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继续扩大。全州参加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分别为11.52万人、19.6万人和8.5万人。全年共发放失业保险金3701万元,基本养老金2.36亿元,全州参保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率达100%。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不断提高,全年征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达3.78亿元,为全州“两个确保”提供了资金保障。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42361户、60109人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城乡居民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73元,比去年增加215元,增长2.5%。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251元,比去年增加160元,增长7.7%。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大了对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教育事业上,“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普及率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加快,以校长“四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效果明显,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州今年高考上线率达77.55%,居全省州市首位。全年新建中小学校舍7.5万㎡,排除D级危房7.4万㎡,教学设备得到加强,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州完成各类学校招生11.87万人。卫生工作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和科技装备建设,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系、医疗救治中心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弥渡、宾川两县的新型农村医疗试点工作成效显著,52万“参合”农民就医负担明显减轻。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实行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继续狠抓“三术”实施、严格控制计划外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年末总人口为342.9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4‰,控制在预期目标内。
    认真实施生态建设、经济林建设和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全年完成退耕还林11.2万亩、森林管护2101.7万亩、公益林建设24.8万亩,种植以泡核桃为主的经济林51.2万亩;完成沼气池建设20560户,节柴改灶6957户。积极开展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切实加强了以安居工程、易地开发、小额信贷、劳务输出为重点的扶贫工作,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执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坚持以洱海保护治理为中心,围绕“六大工程”开展工作,不断强化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各项措施,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治理保护体系。随着洱海保护治理工程的实施,洱海水质趋向好转,整体已恢复到Ⅲ类水标准,流域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十一五”时期是大理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大理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全州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强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大项目带动大建设,以大建设促进大发展。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拉动经济增长。加强对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的研究。增加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投入。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储备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建成一批重大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以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为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主要抓好交通建设、能源建设、水利建设、信息化建设。
    着力推进“村村通”建设,加强骨干传输网和用户网的改造,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到2010年,全州广播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电视覆盖率提高到98%以上,有线电视入网户增加到40万户。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问题,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抓两头带中间,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稳定、完善农业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结优化、基础设施改善和社会进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牢固树立“工业强州”思想,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并举,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速度和效益并重,不断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聚集,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优势企业向园(小)区聚集,优势产品向优势品牌聚集。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力争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5%以上。
    发展特色经济,培植壮大支柱产业。烟草产业:烤烟生产要坚持“市场引导、计划种植、合理布局、主攻质量”的方针,增加投入,依靠科技,继续加强烟田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烟叶产区生态环境,建好优质烤烟和优质白肋烟基地,提高烤房标准化程度,做大做精大理烟叶品牌。卷烟生产要充分发挥大理优质烟原料的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加快辅料工业发展,支持企业搞好技术改造,研发新产品,做强做大“美登”品牌,积极开拓市场,建立适应国际国内竞争的市场营销体系,不断提高卷烟生产的质量和效益,走好质量结构效益型路子。到2010年,收购烤烟150万担,卷烟及辅料工业产值达50亿元。
    旅游产业:丰富和提升现有景区(点)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增强大理旅游的吸引力;打造新的精品景区(点),增强竞争力;做好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提高知名度;坚持以游客为本的思想,加强管理,优化服务,提高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旅游者的满意度;积极抓好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促销工作,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切实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发挥旅游行业自律的作用,培育健康有序的市场体系,打造诚信大理旅游品牌,把大理建成著名的休疗、度假、会展为重点的旅游胜地,实现全州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全州接待国内旅游者达1000万人次,海外旅游者30万人次,旅游业社会收入达100亿元。
    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及深加工产业:以绿色食品和生物制药为重点,加快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步伐,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培育、扶持力度,加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培植乳制品、生物制药、啤酒、茶叶、大蒜、核桃、梅子、食用菌、畜禽肉制品、亚麻、蚕桑、药材等一批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效益好的名牌产品和骨干企业。把大理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绿色食品、生物纺织品和生物制药种植、深加工基地。到2010年,优势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30亿元。
    建筑建材业:推进技术创新,改造提升水泥、砖、瓦、砂石等传统建材,开发新产品,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提高建材行业的整体水平,把大理建成滇西以水泥为重点的建材产品加工销售基地。建立和完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重点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的建筑企业集团,形成规模经营;提高企业的科技、管理、人才、资金等实力,不断扩大建筑市场占有率;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完善市场准入和清除制度、招投标制度、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和建设监理制度,努力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到2010年,建材工业产值达30亿元,建筑业产值达48.3亿元。
    矿冶业:采用先进技术,加大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抓好矿源基地建设。坚持资源开发和保护并重的方针,加强环境保护。以祥云、剑川、云龙等县的工业小区和北衙矿区为重点,以飞龙公司、北衙金矿等重点企业为龙头,矿电结合,加快矿冶业发展。着力抓好铅、锌、黄金、钛、铂、钯、铟等优势产品,开发锰、铁、铜、铝、钼等金属和硅藻土、膨润土、高岭土、石英沙等非金属矿。把增产、提质、降耗、增效作为企业的主攻方向,增加科技含量,协调解决好铅锌冶炼企业的矿源供应、电力制约的问题,开发高级和新型金属材料,提高初级原料产品加工深度,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形成以有色金属资源为依托的深加工产业群。到2010年,矿冶业产值达100亿元。
    电力工业:构建滇西电力枢纽,加速区域性大电源点建设。调动投资积极性,加快小水电的开发利用。开发风能资源,力争风力发电取得突破。加快电力网架建设,优化电网结构,大力发展亚微米铅酸蓄能电池等载能产品。到2010年,辖区内装机容量达145万千瓦,发电量达68亿度,电力工业产值达20亿元以上,上缴税收2亿元。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坚持服务方式规范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产服务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开拓市场,搞活流通,全面推进服务业优化升级,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在满足人民群众吃穿用基本消费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城乡居民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水平,拉动经济增长。
    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县乡经济实力。以规划为龙头,完成全州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调整以及乡镇城镇(集镇)总体规划编制,搞好道路、供排水、强弱电、绿化等专业规划,坚持统筹中心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统筹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统筹城乡就业,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切实解决好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支撑、资源环境支撑和公共服务支撑等问题。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打破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按照大气、特色、一流的要求,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以大理市为中心、各县县城为重点、特色集镇为基础、整体联动发展的城镇网络体系。到2010年,力争全州城镇人口达114万人,建成区面积达126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地率大理市达到30%,县城达到20%以上。
    加快大理市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按照“一海、二线、两片”的城市规划,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全州的快捷、方便、安全、舒适的滇西城市立体交通网络。抓好洱海保护治理工程,强化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园林绿化工程。要突出抓好优势工业、文化旅游、商贸、金融、通信、居住和特色生态高效农业,构建城市的产业支撑体系。把大理市建成独具特色、功能健全,有较强辐射、带动和吸纳能力的滇西中心城市。到2010年,大理市总人口达到70万人以上,城镇人口争取达到50万人左右,建成区面积争取达到46平方公里。
    抓好县城建设。继续加强各县县城的道路、灯光、绿化、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县城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以及其它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根据区位、资源、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培植壮大特色产业,建立城镇的产业支撑体系,壮大城镇经济实力,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工商一体化发展。
    抓好中心城镇建设。继续抓好有发展条件的中心城镇建设,重点抓好国家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省级中心小城镇及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中心小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其他建制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力争实现每个中心城镇有一个自来水厂、一个综合农贸市场。科学安排好各类功能区、特别是工业小区发展用地,合理布局工业和乡镇企业。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遵循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方针,按照全州中部、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分类指导,合理开发资源,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建立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逐步形成各展所长、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乡经济实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大招商引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力度。找准优势,突出特色,加大优势资源开发,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农业资源和水利等基础条件好的地区,要着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工业发展有一定基础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旅游业发展有基础的地区,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文化内涵,增强品牌效应,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努力,使每个县都培育起3-5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支撑作用强的主导产业,建成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业经济、旅游经济和其它特色经济的大县强县。要加大财源培植力度,加强税收征管,保持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妥善解决好财政隐性赤字和政府债务问题,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不断提高财政自给率。到2010年,力争使全州各县基本实现财政总收入超亿元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