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基础 兴科技 确保文山烟叶可持续发展

2006-08-15来源:云南烟叶科技信息网作者:云南省烟草文山州公司
      全国科技大会明确提出了未来15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坚持走烟叶生产以质取胜、内涵发展的道路,文山州把增加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提高烟叶质量的主要手段,有力地促进了“十五”烤烟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烤烟生产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一、基本情况回顾
  烤烟是文山州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对文山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加快科技兴烟步伐,增强烤烟生产发展后劲,文山始终坚持“加大投入,打牢基础、谋求发展”这一工作思路,实现了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目标。“十五”期间的五年,文山州烟叶指令性计划从36万担增加到70.24万担,增长95.1%,平均每年递增19%;烟农收入从1.15亿元增加到3.42亿元,烟叶税收从2581.9万元增加到7524.1万元,获省局(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州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烤烟生产步入全国重点地区的行列。主要科技兴烟措施是:
  (一)增加基础建设投入,奠定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全州无偿投入烤烟生产资金16708万元。一是抓烟水工程建,设奠定发展基础。至2005年底止,全州增加烟水配套工程11711件(其中:水窖10529口、水池1047个、沟渠56条、管网72件)。二是抓烟站建设,健全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1998以前文山州由于烤烟种植零星分散,烟站点多、面广,难以管理,加之硬件建设较差,收购烟叶等级合格率不高。2000年以后,严格按照国家局和省局标准化烟站的要求,对全州所有烟站进行全面改造和扩建,到2005年底止,51个烟叶收购站有44个已建成标准化烟站,实现了烟叶信息共享,实现了100%的“封闭式密码验级收购”,烟叶收购质量和等级合格率有明显提高。
  (二)择优布局,合理轮作
  2002年云南省人民政府程映萱副省长对文山进行烤烟生产调研时指出,文山有较好的土地资源,一定要合理规划种烟地块,加大轮作工作力度,提高文山的整体水平。按照上级的要求,文山州2003年聘请云南省农科院8位专家帮助搞烤烟轮作10年规划,2004年10月轮作规划结束,轮作规划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与农学、土壤、肥料栽培学等相结合,建立矢量化数据库,对烟区土块进行定位分析,每年种烟地块早知道,为烤烟生产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003年—2006年,一年以上轮作种植面积达100%,区域化种植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三)增加科技投入,大力推广“四项适用技术”。
  “十五”期间,一是实现了100%烤烟生产良种化种植,杜绝了劣杂品种。在用种上严格控制进种关,合理安排品种种植,基本达到“一乡一品”的要求,单一品种种植不超过50%,基本实现了合理的良种区域化布局;二是漂浮育苗技术普及,烤烟壮苗率提高。从2001年引进漂浮育苗技术开始,不断加大漂浮育苗扶持投入,加大漂浮育苗试验示范、加大对技术人员、烟农的培训,并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学习漂浮育苗技术,通过开展漂浮育苗基质对比、剪叶试验等实际操作培训,漂浮育苗技术基本得到普及,2006年漂浮育苗面积从2001年的1.6%提高到100%,并达到了71·7%的商品化育苗方式。三是根据全州土壤养分状况,做到100%的科学测土配方施肥。文山州在“九五”“十五”期间,年年开展施肥配方及数量的试验、示范工作,并配合土壤化验分析,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烤烟施肥比例,施肥方案及配方全部根据测土配方施肥,2003年以来,烤烟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了100%,“大水大肥”的极端生产措施得到了较好控制。四是加快烤房改造,不断改进烘烤条件。1997年前,全州共有烤房10万余座,1998年后由于计划减少,每年使用烤房在5万余座。从2001年开始,根据省公司对立竖炉烤房的要求,文山出台了每新建一座立式炉补助200元,改造一座补助100元的优惠措施,逐年对当年使用的烤房进行改造,到2006年共有排湿顺畅、保温性能好的立式炉烤房53824座。其中:烤房群136群2042座、智能化烤房155座(其中YQ-III型小改密4座,YZ-A型151座)。
  (四)加快优质烟基地建设,提高烟叶市场竞争能力
  “十五”期间先后与英美集团、上海烟草集团、武汉烟草集团建立了优质烟基地,并在砚山县承担了国家级烤烟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共举办各类示范样板和省优质烟示范样板274906亩。其中:办BAT基地48267亩,通过与BAT的技术合作,全州全面推广应用培育“高茎壮苗”和移栽时的“啤酒瓶定位深施肥料”技术,效果显著,对提高全州烟叶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五年中共调供BAT公司烟叶367万公斤、BAT公司收购后出口204.7万公斤,文山烟叶进入了“555”牌卷烟配方。
  (五)聘请专家指导,普及科学技术,提高烤烟生产科技到位率。
  针对文山科技人员总量不足,科技人员素质偏低的实际,从2004年开始,坚持每年从省烟科所聘请专家帮助指导生产。在专家的帮助指导下,科技人员、烟农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科技到位率和管理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五年来全州共培训烟农3.6万期/次、163.6万人/次。通过技术培训,使烟农从育苗、移栽、成熟采收、科学烘烤到分级扎把技术,都能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实施,为提高烤烟科技到位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基本实现了“五个100%”(100%的轮作、100%的定位施肥移栽、100%的良种种植、100%的测土配方施肥,100%的漂浮育苗)目标。
  (六)加强管理,严格考核,烟叶质量逐年提高
  “十五”期间,一是全面推行入户预检制,约时定点、封闭式密码验级的收购模式;二是严格预检的考核制度,把预检合格率、交售入库率、烟农满意度实行绩效挂钩;三是加强对烟叶收购质量的督促检查,通过各项的严格考核管理,全州烟叶质量和烟叶分级扎把的等级纯度较好,经全州烟叶等级质量检查,综合合格率逐年提高,2005年全州烟叶等级质量经省公司抽查达78.94%,工商交接合格率经国家局抽查达65.23%,为文山烟叶创立名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文山州“十五”期间烤烟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区域化、规范化水平及烟叶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依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烘烤设备新增改造困难、烟叶收购站点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同时,品种单一化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部分烟区轮作难度大或轮作间隔时间短,导致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加。加之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业务素质偏低,科技措施到位率、生产管理水平、社会化服务能力都有待提高。
  二、“十一五”科技兴烟思路
  (一)以基本烟田保护制度为基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烟为主的合理的耕作制度,确保文山烟草可持续发展。
  第一、增加投入,夯实基础。一是逐年增加烟水工程投入,到“十一五”期末,可增加烟水面积15万亩;二是根据烟叶收购站设施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收购手段现代化的要求,在“十五”期间对已通过验收的23个烟站进行扩建和改造,“十一五”期间还需新改建烟站18个,进一步完善烟叶收购站的设施和功能;三是新建和改造智能化烤房群40000座,密集型小烤房14000座。基本实现烟水、烟房、烟站相配套。
  第二、完善和建立以烟为主的合理的耕作制度。坚持100%的轮作种植,对有条件的地区必须逐年推广植烟土壤改良措施:一是大力推广机耕深翻,提高耕层深度;二是进一步优化种植区域,选择适宜的种植制度,突出烟草在轮作中的主体地位,根据气候、土壤条件,推行三年六熟水旱轮作制或二年四熟水旱轮作制;三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施用生石灰、有机复合肥在生产上的应用等土壤改良技术,逐步实现用地与养地有机的结合,改善土壤微生物活性,、理化性状及生态环境,为提高烟叶品质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三、加快烟叶生产的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基础数据、技术平台和应用系统的统一”,对烟叶生产要素进行量化管理,充分发挥精准农业技术,为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规范烟叶生产技术体系、努力提高烟叶质量。
  大力普及推广成熟适用技术,继续大力普及优良品种、漂浮育苗、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技术、成熟采收、集约化烘烤技术;不断引进实用技术进行推广,增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三)实施人才培育工程、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一是每年有计划的招收一批学历较高的专业知识人才加盟;二是对现有的科技人员进行再教育培训;三是继续与国内外的企业、科研院所、技术部门加强合作;四是强化对烟农进行实用技术的培训。
  (四)进一步加大优质烟基地建设,推动大面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州在继续抓好BAT基地、部分替代进口烟叶生产示范、省优质烟示范、国家级烤烟标准化示范县建设的基础上,要依托各示范项目,构建烟叶实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以及生产管理平台,不断提高烟叶质量水平,努力把文山建设成为规模较大、烟叶风格突出的优质烟叶生产基地。
  (五)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烟叶生产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体系
  为把广大烟农从技术难度高,劳力强度大的环节中解放出来,节约劳力成本,在“十一五”期间的烟叶生产管理体系中,一是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社会化的烟叶生产技术服务队伍,提高服务水平;二是以商品化育苗和提高烘烤集中度为突破口,逐步向集约化烟叶生产方式迈进;三是进一步全面推行入户预检制,完善入户预检手段和措施;四是加强烟叶生产的户籍化管理,通过对烟农的户籍化管理,围绕农户的种植收购合同,完成物资、资金、生产、收购的信息管理,为烟叶生产管理提供现代化的信息平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