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 狠抓落实 全面推进我市烤烟可持续发展

2006-08-14来源:云南烟叶科技信息网作者:云南省烟草丽江市公司
      我市的烤烟生产由于起步晚,烟叶生产种植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烟叶生产基础设施落后,为了彻底改变这一落后面貌,促进我市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我局(公司)在国家局和省局(公司)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引进、吸收当前烟叶生产先进技术,并通过不断地组织学习和培训,培养了一批烤烟生产专业人才和基层实用技术队伍,从而促进了我市烟叶生产专业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我市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通过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多年的共同努力,我市的烟叶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有了明显提高。现将我市科技兴烟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丽江的基本情况
  丽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中上游;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连接部。下辖一区四县,全市总人口110万人,共有12种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61万人,占总人口的57%左右(其中纳西族约23万人,彝族约20万人,傈僳族约11万人,白族4万多人)。丽江山河壮丽,坡陡谷深,江河纵横,金沙江流域环绕四县一区,境内流长600多公里。全区幅员面积2.06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52人/平方公里。拥有十分丰富的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
  丽江市烟草企业从一九八五年成立以来,逐步发展至今,全市已形成了一个市级局(公司)和四县局(营销部)的规模,到2005年末全市在册干部职工438人,离退休人员44名。常年种植烤烟9万多亩,收购烟叶26万担。
  二、我市烤烟科技工作情况
  我市紧紧围绕“市场引导、依靠科技、主攻质量、调整布局、提高效益”的生产方针,突出“坚持双控、依靠科技、提高质量、规范管理、提高效益”的工作重点,以满足客户的质量需求为目标,以“引进、吸收、消化、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总体思路,制定并推广了“丽江市烤烟漂浮育苗技术规范、丽江烤烟平衡施肥技术规范、丽江烤烟大田管理技术规范”等烤烟生产各项技术标准,狠抓各项科技兴烟措施的落实,使烤烟生产整体水平和烟叶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一)强化烟叶生产科技队伍的建设
  烟叶科技队伍的建设是烤烟生产服务管理的基础,是烟叶生产的保障,多年来,公司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对我市烟叶生产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实践指导:一是与省烟科所联合,对烟科队伍进行烟叶栽培、植保、烘烤等多方面的科技培训;二是对烟农代表、片区负责人及烟农进行烤烟生产常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并不断充实一线科技力量,同时在激励机制、分配上向烤烟生产一线科技工作人员倾斜,而且对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采取新的措施,创新烟科队伍的工作方式,形成一支“懂科技、善管理、求上进、抓落实”的烟草科技队伍,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烟叶生产经营新形势。
  (二)加强科技兴烟步伐,促进烤烟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
  1、大力推进漂浮育苗工作,提高整体育苗水平、提高壮苗率上下功夫。
  我市于2001年开始引进漂浮育苗技术进行育苗,当年实现了5000亩的漂浮育苗技术推广,2002年,进行了全面的推广,至2003年已实现了100%的漂浮育苗,这一技术的推广使用使我市的烤烟生产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是壮苗率有明显提高;二是由于进行了漂浮育苗,使烤烟大田生产的整齐度得到质的飞跃;三是烤烟移栽节令相对的集中,烤烟移栽期从由原来的20-30天,缩短到漂浮育苗后的15天左右;四是所育烟苗数量由烟站控制,更有利执行国家的“双控”政策。其具体表现在:一是育苗节令把握适宜,各烟区苗龄进一步合理化,基本上都在60—75天的范围内;二是做到了“三个统一集中”,即统一集中育苗,统一集中管理,统一集中发放烟苗,至2006年,由以前玉龙、永胜两县按50棚以上集中,华坪、宁蒗两县30棚以上集中,发展为由以乡、村为单位集中育苗,以100-300个棚为一个点来进行,育苗点的集中强化了对育苗工作的管理。每个棚群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消毒处理和棚内外环境卫生,做好苗床病虫害的预防措施。在育苗方式也由刚开始的一段式向两段式少基质育苗转变,少基质育苗为减少草炭用量,保护生态,降低育苗成本,提高烟苗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少基质育苗还具有根系发达,侧根发育明显,烟苗茎杆韧性强,移栽后抗旱性强,还苗快等优点,从2005年的引进少基质育苗,至今年的少基质育苗2万亩,对推动两段式少基质育苗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建棚及管理模式上,也由分散的各户自行小棚育苗向集中专业化小棚育苗再向大棚专业化、商品化育苗过渡。2006年,在进一步搞好以乡、村为单位的专业化、规范化集中育苗的基础上,根据丽江地域分散的特点,重点抓好了专业化、商品化育苗工作,在操作上,向社会公开招标,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育苗管理技术的烟农作为育苗专业户,由公司提供大棚等物资和技术服务指导,统一技术规程,并与专业户签订育苗合同,专业户再与烟农签订供苗合同,使得各项工作有组织的进行。2006年,新建大棚110个,供大田移栽面积13200亩,占移栽面积的13.89%,从目前情况看,大棚专业户商品化育苗,无论是育苗质量,还是操作模式上,都得到了广大烟区干部群众的认可,明年计划按大棚专业户商品化育苗要达全市育苗面积的50%以上。
  2、加强烤烟大田管理,提高科技到位率
  (1)预整地工作取得成效。自2004年全市把预整地工作作为规范化、集中统一移栽的重点工作来抓。全市于4月16至月底,掀起预整地工作的高潮。根据市公司组织检查考核,省、市优质烟示范乡镇预整地达到了100%,大面积预整地工作及预整地质量一年比一年有较大的提高。
  (2)、定位施肥、规范化移栽取得成效。全市统一移栽规格为株行距50×120厘米。结合预整地,全部进行了中层环状定位施底肥。同时全市统一采购了30000个烤烟移栽器分发到了每一户种烟农户手中,统一使用移栽器栽烟,保证了深栽的同时做到了100%定位移栽,移栽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3)、施肥水平稳步提高。以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和《计算机挂牌土壤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加大了肥料配方调整力度,基肥、追肥分开,增加了硝态氮、硝酸钾的用量,使肥料结构更加趋于合理,肥料的营养更加平衡。在施肥技术上积极推广中层定位环状施肥技术及基、追肥分施技术,使全市烤烟生产整体的均衡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4)、抓节令、集中移栽取得成效。自2004年强制要求全市的烤烟移栽在5月15日以前全面完成,主要烟区和省、市优质烟基地在5月10日以前移栽结束,以片为单位集中3—5天移栽结束,以乡为单位集中在10天以内移栽结束,以县为单位集中在15天内移栽结束,全市移栽时间控制在15天以内。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启动“丽江烟叶可持续发展项目”,加强对丽江市优质烤烟生产综合技术试验及示范课题研究。
  根据烟草种植品种及区划,围绕符合厂家需求的烟叶质量指标,结合丽江烟叶质量特点及烟叶生产上存在的缺点不足,2005年以来,我们在四个县六个点,由公司、云南农大学生组成专门课题组,省烟科所、市土肥站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及示范、丽江烟叶质量类型特征研究、改良植烟土壤提高烟叶品质技术研究等多项试验示范课题。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丽江市优质烟叶生产技术的研究。并对试验示范点的烟叶按优质烟的要求分析主要化学成份及单体烟评吸。
  通过在各个试验、示范,建立合理的烟粮轮作制度及适宜的烤烟生产技术推广制度,通过大面积的试验示范,使烟区土壤得到改善,土壤肥力得到提高,试验示范区烤烟产质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4、烘烤技术的应用推广
  (1)烘烤是决定烟叶质量的关键性环节,也是丽江烤烟生产的薄弱环节,是制约丽江烟草生产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根据丽江市的海拔、气候和鲜烟叶特点,引进、消化、吸收,并建立适合于丽江生态条件的以烤熟、烤香和提高烟叶油分为目标的烘烤工艺,1997年开始引进推广“三段式”烘烤工艺,使烟叶质量有较大的提高,突出表现在烤烂、烤青烟叶的减少。2003-2005年,在立式炉烤房的基础上,逐渐推广适合于丽江的“烤熟、烤黄、烤香、烤干”四大目标烘烤工艺,并使其得到大面积的示范和应用,烟叶烘烤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2)自动化半密集烤房研究及应用力度加强。丽江市现有烤房31314座,2006年新建烤房4933座,改建烤房2398座。2005年,在原立式炉烤房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动化半密集型烤房的研究和改造,确定了自动化半密集烤房的模式及烘烤工艺,此项工作,投资小,见效快,便于操作,正严格按“集中示范、统一管理、稳步推进”的方针进行推广,计划在2006年改造1000座,以后逐年数量为2007年6000座;2008年12000座;2009年达25000座;剩余烤房到2010年(5年内)全部按自动化半密集型烤房的模式将所有需改造的烤房进行改造,这一研究成果的应用,每亩可增加烟叶产量10~15Kg,上等烟比例提高3~5个百分点,均价增加0.4~0.5元/Kg,亩产值增加60~100元。对烟农、财政、企业,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5、生产组织化模式得到了强化和完善。
  前几年,我们的烤烟生产科技措施往往落不到实出,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科技网络覆盖不严,烟站现有职工及烟辅员管不过来,科技措施延伸不下去,没有健全完善的烟叶生产服务管理体系。为了更好的服务烟农,打牢基础,我们借鉴其它地州的经验,进一步优化了烤烟生产的组织模式。按照“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严格实施、大胆创新、稳步推进、扎实有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选举产生烟农代表,在自然村(社)一级建立起“离土不离乡”的烟农代表制度。按照每30-50户烟农选出1名烟农代表或100-200亩种烟面积选出1名烟农代表,由烟站和村委会到各村、社组织烟农推荐产生烟农代表,每5-6名烟农代表中产生1名片区负责人。选举出的烟农代表实行“劳务报酬”,签订烟叶生产各环节的责任状,分阶段进行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兑现劳务报酬。实行逐级管理逐级考核,具体模式为:市公司(烟叶经营部)→营销部(烟叶股)→烟站→片区负责人→烟农代表→烟农。
  6、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烤烟生产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烟农对烟草科技的认识,并按其实施的程度。而对烟科人员、烟农培训并使其接受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公司对此非常重视,多渠道,多方面的对烟科人员、烟农进行培训。采取举办培训班,派出去学,请进来教等多种形式,组织乡镇领导、烤烟生产一线的科技人员到福建、浙江大学、大理、红河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的烤烟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请浙江大学教授、省烟科所专家到我市举办讲座、搞培训等,为“科技兴烟、科技强烟”提供基础技术保障。就2005年,对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145期,培训人数13412人次,对烟农培训317期,培训人数18494人次。
  7、立足于市场,做好烟叶预检和质检工作。 烟叶的预检和质检工作,每年在收购前由市公司烟叶部质检站对各县使用的预检员、验级员结合国标进行理论与实作培训,实行统一培训、统一考核、统一发证。培训合格的预检员、质检员持证上岗,预检工作中,深入农户,指导烟农分级扎把,没有通过预检的烟叶不准进站交售,把提高烟叶把内纯度、提高烟叶等级合格率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在农户家中。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烟农预检制的认识,烟农能自觉按照预检员要求分级扎把,有条件的乡镇还推行到小等级预检,烟叶的等级纯度明显提高,从今年开始准备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小等级预检。在验级过程全面实行封闭式密码验级,实行分时段、分部位、密码封闭式验级。合理安排好一个乡、一个村、每一户烟农的交烟时间及交烟数量,并张榜公式,做到分批、分期、分部位交烟。封闭式密码验级,验级员与烟农不见面,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地遏制了人情烟、关系烟,等级合格率明显得到提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