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叶,为“古桃源胜地”增辉(上)

2005-11-17来源:烟草市场作者:杨年彰、宋霖
引言
 
    鹤峰地处湖北武陵地区,是一个蕴含几代土司诗人灵感和遐想的古桃源。南毗湖南石门、桑植,北邻建始、巴东,东抵宜昌五峰,西枕宣恩、恩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家人创造了具有鹤峰特色和灿烂的烟事文化,形成独特的烟俗,土司田舜年进京觐见皇帝时所带贡品,除了白鹤龙井茶,还有容美的烟。明相国王安之在为田舜年《田氏一家言》序作中写下了“耕烟种瑶草,自得世外香”的千古绝唱。在民间交际礼仪中,敬烟习俗尤为突出,视为一种人生享受和友谊交往的载体,敬烟均有约定成俗的规矩。生动描述了土家人“家往高山尖,抽的兰花烟”、“烟至喉而出,茶至喉而入”的浪漫情怀。
 
 穿越四个世纪的时空隧道,烟草竟然奇迹般地圆了这个强悍民族的世纪之梦,铺架了一条走出贫困、迈向富裕的金叶之路,被鹤峰儿女视为脚下半个世纪的一大金矿。优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地貌类型,立体型的气候特点,富含磷钾的土壤资源,为立体开发烟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打造具有山地特色的绿色环保烟叶产品创造了极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20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农牧渔业部授奖鹤峰推广白肋烟,建立商品基地,1997年开展横向联营,建立申鄂白肋烟基地,烟草业得到快速发展和空前繁荣,产品税收从“三足鼎立”到“半壁河山”,一度成为县域经济中举足轻重、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短短的十几年中,鹤峰县烟草公司被全州、全省列入“先进纳税大户”,并跨入全省烟草贸易业“二十强企业”。有人说:申鄂白肋烟基地曾经是鹤峰向楚天展示的一张名片,在这张历史底片上,记录了鹤烟人科技兴烟的恢宏气势,记录了烟草企业为国家提供巨大贡献的丰功伟绩,记录了鹤烟人挺进辉煌最高点的艰难历程,引领着这个盛世民族经济的腾飞,为“古桃源胜地”增添了绚丽的光辉!
 
上篇
 
      世纪的钟声,敲响新千年的时刻,国际国内白肋烟销售市场处于萎缩状态,鹤峰烟草业经受史无前例的“强降雨”考验,企业累计资产负债突破1.2亿元,产品税积压8万余担,物资库存700多万元,给烟农打白条500余万元,欠地方税金和兄弟单位款项1000余万元,企业经营一度陷入“高负债,大亏损,重积压,低运行”的困境之中。
 
 2002年,以呙亚平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面临着烟叶支柱产业衰弱的危机,顶着巨大的历史包袱和压力,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更新经营理念,调整工作思路,内强企业内部管理,外拓销售市场,敲定了“一年降债务,二年谋发展,三年增效益,四年创辉煌”的工作目标。坚持一手抓烟叶销售和企业内部管理,一手抓科技兴烟。在大力调整种烟类型和生产适销对路产品进程中,走科技发展之路,谋科技兴烟之策,举和谐发展之旗。全面实施白肋烟转种烤烟战略,积极探索集约化育苗,规范化移栽,精细化管理,优质化服务,科学化烘烤的鹤烟模式,严格按照国家局、省局、州局关于推进烤烟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思路,立足特色、区域、技术“三个定位”;主攻科研开发、新技术应用推广、规范规模化生产“三项任务”;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联合攻关、有序推进,质量为先、信誉为本,科研与人才相结合的“四个原则”;狠抓科研开发水平高、成果转化率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经营管理机制新的“三高一新”,基本形成卷烟企业、科研院所、烟叶产区和烟农四位利益共同体。
 
 四年来,烟草公司以开明的领导方式,强烈的发展意识,良好的发展环境,空前的扶持政策,独特的治理风格,用体制创新促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区位生态优势,建立县、乡、村三级烟叶领导小组,烟叶生产实行一条边的管理,狠抓科技重点示范村建设,为全县烤烟生产提供了组织保证,并建立了庞大的技术保障体系,全县基础设施装备精良,晾房林立,烤房星罗棋布。
 
 走改革之路。公司为企业优秀人才在竞争中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建立薪酬分配与考核激励机制。中层干部和职工实现竞职竞岗,科室和站一律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培育企业强劲的风险意识、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改革后的县公司机关部门由8科1室,整合为4科1室,企业人员由216人减少到153人。成功地一次性有偿分流人员11人。
 
 走特色之路。2005年鹤峰建立“常鹤烤烟基地”,成功举办具有武陵山地特色的“芙蓉王”名牌卷烟的重要原料基地,在全县两烟种植面积中,烤烟面积占70%的绝对优势,重点突出鹤峰山地特色,很快成为武陵地区的一支独秀,再次给“古桃源地”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走科技连片之路。中营乡连续三年实现万亩烤烟种植连片,肩负起全县种植烤烟的重任。国家局在燕子乡举办4000亩“烤烟科技示范园”,成为鹤烟快速发展的载体,在全县乃至武陵地区将发挥“示范园”的辐射和牵引作用,引擎地域经济。
 
 走科技创新之路。起源鹤峰的“三先两高”、“三带一深一封口”的移栽技术推广率100%;境内大面积漂浮式育苗技术应用率100%;二高山以上地区地膜覆盖栽培烟叶100%,加大了烤烟科技含量,提高了科技兴烟高位率。
  
 走持续发展之路。2005年春,公司在燕子清湖、湖坪村修建烟田人行道及运输道路100余公里,基本实现田间道路硬化,创造了农民轻松种烟环境。修建水池5000m3,水渠50公里,铺设水管15公里,建设普通烤房1500栋。同年冬,国家局、省局又无偿扶持鹤峰900万元资金,加大烟叶集中产区的烟水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在抓好烟叶收购工作的同时,密锣紧鼓地实施新建密集式烤房150栋,新建水渠道33.6公里,铺设水管网道122.7公里,建造水池47座,预计蓄水量可达3367m3。工程竣工后将凸显鹤烟可持续发展战略大格局。
 
 创鹤烟模式之路。2005年,燕子湖坪4000亩高规格“烤烟科技示范园”样板工程,按照互动、互利、互补、互赢的原则,进行资源配置和目标定位,把最好的产区优先安排给常德烟厂,在水利设施、烤房建设、技术条件等方面给予优先配套,满足客户需求。同时,积极引进常德卷烟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不断提高基地管理水平,强化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领域,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改造,真正把基地办成常德烟厂第一车间,实现了农工商优势互补。燕子乡的样板工程,不仅吸引了周边县市纷纷组团前来参观,而且引起国家局、省局、州局高度重视,中国烟叶总公司原总经理赵兴,2005年两次来鹤峰基地视察,对鹤峰模式给予了很高评价。
 
 走进湖坪的田野,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优化布局,优化田块,优化农户的壮丽图景,生产模式形成了农工商一体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格局区域化。从根本上建立了烟厂、政府、公司三方强力合作体系,健全三方利益风险机制,整体推进了科技兴烟战略。一个以主攻质量、培育山地特色产品和共同投入优化烤烟的软硬件环境的鹤烟模式初显端倪,在整个武陵地区,可谓独树一帜。
 
作者单位:湖北鹤峰烟叶产销经营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