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烟区可持续发展之我见

2005-11-13来源:烟草市场作者:张云 段小虎
    为了确保咸阳烟区在新的形势和机遇下,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保持烟叶长期稳定供应,有效支撑卷烟品牌扩张战略的实施,结合咸阳烟区的实际,特制定三年发展规划。
 
一、咸阳烟叶生产基本情况
 
   1。自然条件。烟区主要分布在海拔800公尺左右的北部县区,自然条件属暖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9—12.6℃,≥20℃持续天数50—59天,年平均降水量537—651mm,烤烟大田生产期降水量251.4mm以上,日照时数2223小时,无霜期208天,土壤PH值6.8—7.3,有机质含量1.2%左右,速效N50ppm,速效P15ppm,速效K140ppm左右,较适宜烤烟生产。
 
  2。历史现状。咸阳烟区从70年代初开始零星种植烤烟,以后逐年发展,逐年攀升,到90年代初发展到了顶峰,全区年种植面积达到40多万亩,收购量100多万担,曾经成为全国烟叶生产收购先进地市。受市场经济影响,从96年开始,咸阳烟区烟叶发展开始走向低谷。特别是受国家、省上布局调整政策的影响,加之烟粮比价的缩小,烟农种烟效益的下降,烟叶种植面积一滑再滑,2001年全市实际种植烤烟不足3万亩,滑到最低点。去年以来,受烟叶价格上调影响,加之多年来烟叶生产扶持投入力度的加大,全区烟叶生产基本走上了恢复性发展路子。2005年种植烤烟5万亩以上,预计收购量达到15万担左右。
 
  3。生产基础。咸阳烟区已具备了一套完整的生产管理链条和技术服务体系。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六个县,土地资源丰富,有完成和扩大烟叶种植计划的土地保障,大部分烟农经过多年种植烤烟,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和技术,且基本稳定,初步形成了以专业户为主的种植格局。烟叶生产的各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全市30个烟叶生产技术服务站全部为自建,人员办公、住宿条件完全具备,20个烟叶收购站设施健全,配备了计算机,实现了信息收购。全市共建有烤炉9293座,其中热风循环烤炉1000多座。烟区道路90%以上基本畅通,交通便利。多年来已形成了一套切合烟区生产实际的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为烟区的烟叶生产质量稳步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各级政府积累了抓烟叶生产一整套特色的、实用的工作经验。
 
  4。市场资源。2005年与省外14个、省内4个厂家(含进出口公司)签订烟叶购销合同16万担,已和青州卷烟厂建立了厂县挂钩基地,实现了订货量大于生产量的目标。
 
  5。人力资源。目前,全区共有烟农1.1058户,专业户  达到了100%。烟叶生产技术人员227名,其中技术员103人,预检员124人,管理人员37人。平均年龄35岁。具备中级职称9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50人,中专及初级技术职称80人。
 
  6。烟叶特色。咸阳烟叶作为优质填充料,有四大显著特点:一是配伍性强;二是燃烧性好;三是价格适宜;四是耐久储存。烟叶具有亲和力强、地方性杂气少等自身优势,不影响卷烟主料烟的香气质和香气量,因而被省内、外较多烟厂认可。2003年郑州烟草研究院化验评吸,咸阳烟叶以中部为样本,烟碱含量为1.8~2.3%,还原糖含量在21~24%之间,钾氯比为4~8,氯离子含量在0.5~0.8%之间;评吸方面香气质中等,香气量尚足,燃烧性强,灰色白,劲头中等,质量档次中等偏上,余味尚适,无明显的杂气和刺激性,符合中国烟叶生产购销公司和郑州烟草研究院的参数标准。
 
二、咸阳烟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全国、全省烟叶生产指导方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恢复发展为主题,以形势宣传为推动,以布局优化为前提,以优惠扶持为激励,以行政统揽为保障,以打造咸阳烟叶美誉度、用户忠诚度、烟农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度为理念,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核心,以满足卷烟工业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狠抓面积落实,重抓技术规范,大抓经营活动,强抓考核管理,实现烟叶生产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达到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目标。
 
  发展目标:坚持实施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发展的“三步走”设想。2005年面积稳定到5万亩以上,收购总量15万担,上等烟达到25%,中等烟60%,公斤均价9.0元,烟农收入亩均1000元以上;2006年面积达到7万亩,收购总量17万担以上,上等烟达到28%,中等烟60%,公斤均价9.2元,烟农收入亩均1200元以上;2007年面积达到8万亩,收购总量20万担以上,上等烟达到30%,中等烟60%,公斤均价9.4元,烟农收入亩均1400元以上。旬邑、长武两个县超过5万担,彬县、永寿、乾县三个县超过2万担,建成20万担规模基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恢复性发展。
 
  工作思路:咸阳烟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13294”工作思路。“1”就是指在烟叶生产整个工作上围绕提高咸阳烟叶商品供给率这个中心,“3”就是指导思想上,实现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由生产引导型向市场引导型,由粗放管理型向规范管理型转变。“2”就是指在生产布局和生产规模上,实现两个集中,两个优化,即是集中种植区域,优化生产要素;集中供应厂家,优化厂家选择。“9”就是推广应用的常规和创新的九大生产实用技术,提高烟叶质量。“4”就是加强烟叶工作的行政指挥、技术指导、烟用物资资金,烟叶调拨经营等四大管理。
 
三、咸阳烟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3.1组织机构:成立烟叶可持续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分公司一把手担任,副组长由分公司主管副经理担任,成员由各烟叶县经理、市烟叶公司经理、副经理组成。负责对全市烟叶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和考核。
 
   成立烟叶可持续发展实施领导小组。组长由分公司主管副经理担任,副组长由市烟叶公司经理、副经理担任,成员由各烟叶县主管副经理、市烟叶公司管理干部组成。负责对全市烟叶可持续发展各环节具体工作任务的落实。
 
   3.2技术路线:全市从2005年起,在现有常规技术得到普及的基础上,要重点抓好七项技术的大力推广。
 
  一是良种使用率100%,通过技术攻关,确立咸阳烟区适宜优良品种,实现品种更新换代。
  二是大弓棚托盘育苗技术。2005年达到40%,2006年80%,2007年100%。
  三是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2005年达到100%。以专用肥为配方的施肥技术达到100%。
 
  四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建立6个病虫害三级测报站,覆盖全市各烟区。制定《咸阳市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咸阳市烟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方案》和《咸阳市烟用农药物资管理办法》,做到大田主要病虫害的系统调查、测报技术研究和科学用药,使病虫测报和综防覆盖面达到100%。确保全市烟田2005年病虫害II级以下发生率低于20%;2006年低于15%;2007年低于10%。
 
  五是烟水、烟路配套技术。2005年确保全市烟叶产区道路全部畅通。2005年烟水配套田块达到30%,2006年达到50%,2007年达到70%。
 
  六是以成熟度为中心的配套技术。加快标准化烤炉建设步伐。热风循环烤炉2005年达到20%,2006年40%,2007年60%;2005年“准采证”制度达到100%;中美成熟采收技术、三段式烘烤工艺达到全面普及应用。
 
  七是信息化管理技术。2005年信息化管理达到100%。
 
  3.3优化布局:从2005年开始,将全区种烟乡镇调整控制在20—25个之间,形成5000亩以上大乡镇4个,2000亩以上10个,1000亩以上10个左右。取消1000亩以下种烟乡镇的资格,避免零星分散种植。同时要着手烟田的合理轮作倒茬,优化调整种烟田块,向集约化规模种植重点发展,建立烟叶综合区,示范田,规划建成6个以上1000亩,15个以上500亩大方大块,并落实烟水配套措施。在优化布局的同时,试验探索农场化种植的路子,采用租赁返包等多种形式,将宜烟地块集中起来,便于布局调整,统一管理,形成规模优势。
 
  3.4科技投入
   对烟农扶持。按照亩生产投资400元的标准,针对烟叶生产成本加大,烟农经济基础薄弱的实际,从2005年起,建立烟叶生产扶持投入机制,按照亩均100元的标准向烟农扶持投入,主要用于烟用农资购置项目。按总体面积,全市2005年达到600万元,2006年700万元,2007年800万元以上。
 
  基础设施投入。全市建立烟叶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用于烟水、烟路配套设施、新技术推广资金、信息化硬件配备、烤炉改造投资等项目,每年投入不少于100万元。
 
   改革现行税收入库。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将现行税收金额返还种烟乡镇,乡镇拿出20%返还烟草部门进入烟叶生产投入基金,拿出10%奖励乡、村特别是村级干部,切实调动行政抓烟积极性和农民生产积极性,发挥直接管理和组织作用。
 
  3.5人力资源配置
 
  一是合理确定烟叶技术推广人员数量。全市按每500亩左右烟田配备一名技术员的原则,以岗定员,超标县要采用分流或解聘等办法,压缩人员队伍;短缺县要公开岗位数量和条件,在全市系统公开招聘,达到人员合理流动。
 
  二是加强技术人员任职资格管理。2005—2007三年之内,要求基层站技术推广人员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有3年以上技术指导经历,取得省级技术员培训合格证和烟叶收购验级证或中级技能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烟站站长应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助理级职称;烟叶股长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万亩县达到农艺师职称;烟叶主管经理全部达到中级职称任职资格。建立烟叶工作“梯次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三是加强技术队伍的职业培训和业绩考核。建立“先培训、后就业、先持证、后上岗”的管理模式,按照职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三方面要求开展职业培训。全市每年开展烟叶技术更新和分级标准培训两期;对技术骨干人员,鼓励参加大专以上的在职学历培训;对烟叶技术管理干部,有计划地安排参加国家局、省公司专业培训。要结合德能勤绩,对技术队伍加强管理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各县每年技术员淘汰、招聘比例不低于10%,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烟叶技术管理人员的优化组合。
 
  四是制定政策,改善待遇,充分调动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全市每年可选拔10%左右的优秀技术人员,与正式工同岗同酬,实现用工制度的切实改革,为烟叶生产注入人才活力。
 
   3.6建立科研体系:建立分、县公司两级科研机构,实施分公司一级管理。设立科研经费,确立科技攻关项目,重点攻关制约全市烟叶可持续发展的学术问题、技术路线、产品风格、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生态条件改善、烟田轮作休养等。切实改变全市气候条件低温冷凉、生产模式单一、品种严重老化、土壤贫瘠化等现状。努力解决烟株营养不平衡、化学成分不协调,上部叶片偏厚,烟碱含量偏低,下部叶颜色淡、身份薄、可用性差等问题。从2005年开始,每年确定一到两个科研项目,赶2007年完成科研项目的成果申报和转化,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为烟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根据。
 
  3.7市场优化开发
 
    首先,适应市场形势,转变经营观念。一是教育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稳固烟叶基地、提高烟叶质量、追求利润效益的指导思想,切实从认识上,创新意识上更加重视烟叶经营工作。二是要进一步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学习经济法规,彻底转变“生产定市场,产品定市场,推销定市场”的经营观念,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烟厂)满意度、信誉度为目标,以品牌知名度为核心,以优质化、系列化、精准化服务为保障”的全新营销新观念,把经营建立在规范、质量、服务、诚信基础之上。
 
  其次,打造优质品牌,确立质量市场。一是要以规模质量市场确立规模生产计划,有市场、有客户的,要鼓励、支持按厂家需求生产种植,否则,坚决压缩生产规模。要扶强扶优,由市场定基地,由客户选目标,彻底改变不按计划种植、无目标收购的老抓法,真正走质量市场新路子;二是要把提高调拨质量摆在突出位置来抓,树立达到厂家合格率要求为商业企业最低义务的观念;三是要通过烟叶理化指标鉴定,权威专家评吸,资深厂家认定等办法,以一整套详实的、真实的数据,建立咸阳烟叶质量认证体系。
 
  第三,实施市场细分,定位目标市场。一是要瞄准全国36家名优大厂中,以往使用或正在使用咸阳烟叶的厂家,加强开发,扩大计划,建立使用咸阳上、中、下三个等级结构烟叶用户的合理布局。2006年合同量达到18万担,2007年达到20万担,使省外销售占到70%左右。二是要争取厂县挂钩建基地。力争2005年建成2个,2006年建成2—3个,确保全市6个烟叶县均有一个优质厂家基地。三是要与省外厂家建立“调烟叶,销卷烟”的互惠互利市场。逐步达到“哪个厂家使用咸阳烟叶多,哪个厂家在咸阳卷烟市场份额大”的新的营销策略和布局。
 
  3.8组织管理措施
 
  行政管理。要通过宣传、引导以及奖励等办法,首先调动乡、村两级行政的积极性,发挥最直接、最基层的组织管理作用,通过面对面、扎实细致的宣传、引导,确立稳定良好的种烟群体和种烟习惯,以改变建立在新的形势下,发展烤烟生产的社会环境。
 
  技术管理。一是实施户籍化。全面实施烟农IC卡户籍化管理。二是实施信息化。全市20个烟站全部实施信息化管理。三是实施考核化。通过技术比武、分级竞赛等树立全市烟叶生产技术能手,抬高门槛选贤进能,招聘烟叶生产复合型人才,并通过实施业绩挂钩考核,按照贡献大小拉开收入差距。
物资资金管理。全市烟用物资、资金由分公司一级管理,每年根据生产规模计划,按照省上的统一要求,公开竟价,确保质量,“阳光”采购;对于生产投入资金的使用建立严格的审核把关制度,防止盲目性,避免随意性。
 
  烟叶流通管理。要把调拨质量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从收购、成包直至厂家接收建立全程质量跟踪制度,全面实施各级人员烟叶质量永久追究制,建立有效的烟叶经营监督机制。要按照省局的要求和做法,制定相应的奖罚激励政策,对在市场开发、诚信质量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相关人员进行重奖,对出现质量事故的,逐级严格进行责任追究,必要时给予行政处分。
 
 
作者单位:咸阳烟草公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