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烟叶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主要途径与措施

2005-11-09来源:烟草市场
一、龙江烟叶生产经营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位于欧亚大陆东岸,是我国最东北的边界省份,东起43°23′ 北至53º33′,纵越10个纬度零10分,西起120°13’,东达135°05′,横跨13个经度52分。省径与北长达1 120公里,东西约宽730公里。幅员辽阔,山环水抱,地形复杂。全省有31个市县种植烤烟,222个乡镇,1 436个村,面积42万亩,收购商品量100万担。
 
    龙江烟叶生产具有的特定生态环境优势。一是耕地优势。全省耕地面积1.4亿亩,全国耕地面积的9.2%,人均占有耕地4亩,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列全国第一位,荒地面积列第三位,产烟区农用耕地面积6 750万亩,农村人口1 170万人,人均占有农用耕地面积5.3亩,烟叶种植面积占农用耕地面积0.6%。耕地集中连片,地势平坦,便于烟叶集约化种植、机械化作业。二是土壤资源中农用地居于优势。数量大;资源丰富;土壤供肥能力持续。三是光照充足。全省日照时数大部分地区为2 300~290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在61%左右,5~8月份日照时数1 200小时。四是水资源丰富。黑龙江省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在370~670毫米之间,东部平原在500~600毫米之间,全省降水分布特点是全年降水等值线呈经向分布,中间部分降水量多,向西侧逐渐减少,东部多于西部。黑龙江为我国四大河流之一,全长4 350公里,是中俄界河,在我国境内流域面积达90万平方公里。松花江是黑龙江的较大支流,全长1940公里,流域面积54万平方公里。嫩江发源于伊勒呼里山南麓,自北向南两岸支流很多。牡丹江发源于长白山的牡丹岭以北,经镜泊湖入松花江。沿江流域有609座水库,321处万亩自由灌溉区。烟区有7 000眼大小机电井分布于全省31个产烟市县42万亩烟地,平均每60亩烟地有大小机电井一眼,便于烟田人工浇灌,满足了60万亩烟田对水资源的数量和时空分布的需求特点。
 
    烟叶生产技术配套优势。1997年以来,为满足卷烟企业对卷烟原料的质量控制从外观质量转向内在质量的需求,打造龙江品牌,从烟叶生产实际出发,把生产目标迅速转移到优质填充料型烟叶生产方向上来,将适合黑龙江省生态条件的中加技术模式进一步普及和提高,并创造性地进行了五个方面的调整,建立一套优质特色烟叶的指标体系,形成了新的技术模式。新的技术骨架模式是:建立品种体系,主栽品种3~4个选种适合全省早熟的品种,同时有3~4搭配品种,试验中有后备品种,优良品种率达100%。育苗完善“四新”技术,采用温室大棚集约化统育分植的二次育苗的四新技术,育苗实现标准化、集约化。栽培上除采用地膜覆盖、机械深松起垄、适时打顶抑芽、合理留叶等配套技术外,针对大田前期干旱促进烟株早发快长开发了烟田系统浇灌技术,开发了抵御自然灾害和防止突发性雹灾的人工增雨防雹技术。施肥技术开发了按需测土施肥的机械化整地分层施肥的平衡施肥技术,增加硝态氮施用比例达50%以上,施用生物肥、饼肥,改善烟株发育不均衡性。病虫害防治建立健全了预测预报监控网络,增加了安全性;坚持成熟采收,病叶、残叶、营养不良等叶片严禁进房烘烤;烘烤上采用型煤炉、热风循环技术。
   
    烟叶本身具有的独特风格优势。龙江凭借着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和科技、资源优势所生产:出的烟叶具有的特定的优势:烟叶化学指标波动性小,内在质量稳定;烟碱含量稳定且较低;烟叶含氯量(0.3%~0.5%)适宜,燃烧性好,烟叶的膨胀性强,吸水力大,烟叶质地柔软,出丝率高,亲香性强,配伍性好,可用性强;烟叶安全性高,无残毒,无农药残留,是工业降焦减害的优质填充型烟叶,是生产安全型卷烟的可靠烟叶原料;烟碱1.24%~2.78%,还原糖23.71%~24.62%,蛋白质5.90%~7.64%,钾1.73%~2.3%,氯0.22%~0。5%,磷0.42%~0.9%。据郑州烟草研究院评吸委员会评吸结果:香气质中偏上至中等、烟气口感较为纯净无怪异味,香气量尚足至有、浓度中等至较淡、杂气有、劲头中等、刺激性微有至有、余味尚适、燃烧性强,质量档次中偏上。据青州烟草研究所焦油含量及残留测定:总粒相物平均25.63~35.9mg/支,焦油含量为低至中等,平均值为15.1mg/支;烟叶农药的残留量属极低的范围,为0.008ppm。
 
    较好的国内外销售市场。黑龙江省烟叶调拨价格比较低,是工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首选烟叶。从近几年的销售情况看,其市场份额达130万担左右。上海烟草集团每年用全省烟叶6万多担,曲靖烟厂用4万多担,广一和广二两家烟厂9万多担,武汉烟草集团12万担,许昌卷烟厂6万担,宁波8万担,长沙、常德卷烟厂7万多担。黑龙江省已经与上海、武汉、广州、淮阴、长沙、常德、许昌、曲靖、宁波、张家口、南京卷烟厂等全国重点卷烟工业企业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客户关系。烟叶出口每年销往东南亚、北美、中东、独联体等国家和地区20万担左右。
   
   烟叶生产经营体制优势。全省烟区“两烟”企业实行卷烟、烟叶彻底分离,建立起以哈尔滨和牡丹江两个烟叶公司为经济实体的专业化公司。新的烟叶生产经营体制,在六个方面体现出优势:一是基础地位突出。各产烟县主业就是烟叶生产经营,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基础就是做强做稳烟叶产业,工作意识和功能力度得到提高。二是技术服务得到强化。烟叶生产经营企业同烟农、同客户、同市场的关系从原来的指挥、供货、销售转变为指导、服务适应,科技服务符合生产实际,生产服务更贴近烟农需要,市场服务更适应竞争规则。三是经营管理规范,形成烟农和烟叶生产经营企业同舟共济,产业一体化新格局。四是产业布局优化。改制后,以哈、牡两个烟叶公司为基地,优化烟叶布局结构,向具备生态条件的地区集中发展规模,靠种烟科技户,种烟专业户和种烟家庭农场稳定产业规模。五是生产经营管理的技术队伍稳定。全省烟叶战线各市县公司现有人员2 136人,其中生产经营管理技术人员758人,35岁以下229人,36~46岁421人,47岁以上108人。具有专科以上学历为290人,具有初级技术职称360人,中级以上人员为67人。六是竞争实力增强,以两家烟叶公司为龙头的经济实体专业化公司公开公平进行市场销售。因此,现有的烟叶生产经营体制提高了烟叶生产经营的集中度,市场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企业间利益关系得到调整,规范了生产经营行为,增强整体竞争实力,加快了烟叶市场化、产业化、一体化进程。
 
    社会经济环境优势。各级政府重视烤烟生产发展的程度高,烤烟生产是致富龙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全省自上而下县、乡、村各级抓烟队伍配置完备,政府设置专职抓烟办公室,主要领导亲自抓,把烤烟生产纳入各级政府主要工作日程上,服务网络覆盖全面,组织力量雄厚,每年各产烟县都出台相关发展烟叶生产的各项政策,据调查2003年各产烟县都出台相关发展烟叶生产的各项政策,补贴费达782万元,2004年各产烟县出台相关发展烟叶生产的各项政策补贴费达1 210万元。产烟县市生产投入两年合计1 987万元。如:机动地优先种植烤烟;预防烤烟病害的药品半价补贴;实施阶段生产工作定期检查达标奖励机制等。
 
    龙江烟区烟农人口集中,劳动力充裕。全省42万亩烟田,拥有28 500户烟农,总人口110050人,其中劳动力占75%。平均烟农家庭收入为18 705.7元,其中种植烤烟平均收入为14 294,8元,如若租地种植烤烟的烟户,种植烤烟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0%左右。据调查,全省农村年人均收人为2 400元左右,而种植烤烟的农户人均年收入为4 676.4元,比全省农村人均收入高2 276.4元。多年种植烤烟的农产具有一定的产前投入积累。
 
 二、烟叶生产当前面临新的挑战和影响因素
 
    规模稳定面临新挑战。去年以来,我国粮食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导致种烟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种烟积极受挫。
 
    烟叶质量面临新挑战。烟叶质量是烟叶生产经营产业链中各环节的最终表现。全省现有的烟叶质量经过多年开发种植已有所改善,自然存在的口感较纯净,无怪味和明显的滞留物,可用性强、亲和性好、填充性佳、协调性优、燃烧性强、焦油含量低,农药残留量低、烟叶身份适中等优点,但也存在成熟度不够,烟叶香气质、量不足,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偏高,烟叶含钾量偏低,等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与市场供应不对接,不能有效地保障品牌扩张战略的实施。
 
   生产经营队伍面临的新挑战。主要表现:烟农整体素质提高速度与先进生产技术的更新不相适应;基层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偏少,缺乏懂理论,能实践、肯钻研、爱岗位,真正能叫的硬的技术人员更少,尤其缺乏追求内在质量意识的技术人员。烟农队伍初中小学文化占比例大,有的烟农思想保守固执,对新技术接受慢。
 
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烟叶生产指导方针,以满足工业企业配方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核心,走农工商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资源及生态环境和谐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全省烟叶企业整体竞争实力,推动烟草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目标:“稳定、优质、生态、安全”。生产、经济与生态三方面的协调发展,烟叶生产经营具有以人为本的管理能力、生态系统支持能力、环境系统缓冲力、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组织创新能力等自我持久的发展。
 
    3~5年规划:
    烟叶种植区域相对稳定。全省产区实现科学规划与调整后,产区18个县应全部是5万担以上的产县,其中10万担以上的产县占40%,种烟乡镇压缩到220个,其中1万担以上的重点乡镇60个以上。
 
   种植规模相对稳定,烟叶生产数量相对稳定。生产规模定位在150万担生产量。
 
   销售市场不断扩大:省内外销售量为150万担。其中省内销售达到20万担(省内烟厂20万担),出口20万担,省外销售达110—120万担。
 
    烟叶质量相对稳定。生产优质填充型、安全型、理化指标协调型的烟叶作为主攻方向和特有风格。烟叶外观质量:成熟度好,组织结构疏松,厚薄适中,颜色柠檬浅桔黄、叶片油分较多,弹性较强。化学成分:烟碱含量下部叶1~1.5%,中部叶1.5~2.5%,上部叶小于3%,,糖碱比下部叶14~18,中部叶10~15,上部叶8~12,氯离子含量小于0、5%。淀粉含量小于6%,含钾量大于2%。感官质量:香气质好,香气量有,刺激性少,劲头适中,燃烧性好,填充力、吸湿性好,配伍性强,烟气没有杂气,工业可用性强。焦油、TSNA、农药残留等控制在规定标准以内的水平。
 
    科学规划的烟田,建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在全省农用地中规划出宜烟耕地面积200万亩,烟水配套规划为每200亩宜烟耕地面积有大小机电井一眼。在规划的宜烟耕地全部采用大型农业机械深松改良土壤、平衡施肥。合理轮作,轮作方式为三年,大豆—玉米(小麦)—烟草,均是一年一作。用地与养地结合,最大限度地平衡土壤营养元素;综合防治病虫害,规范使用农药,不使用禁用农药,轮作周期中的任何作物不使用剧毒或高残留农药,防止烟叶农药超标和农药的环境污染,不种植与烟草同源病害的作物,不发生严重的烟草病害。施肥做到测土施肥,提倡平衡施肥,增加饼肥施用量,增加生物肥用量,适当提高硝态氮含量比例,不施用氯离子含量高的肥料。
 
   企业与农民效益增收。2008年原烟担烟净利润达100元,原烟公斤烟均价10元,烟叶企业经营净利润1.5亿元,农民平均亩效益1 400元。
 
    人力资源保持可持续。烟农生产技术管理水平达到规范化。按岗位配置专业技术人员,强化岗位技术技能的培训鉴定。烟技员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80%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教育。
 
(一)生产措施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优质烟叶生产的基础,而快速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据调查,全省烤烟区调整到生态环境适宜区亩增收潜力为200元。坚持的原则:以生态环境中的自然地理气候、土壤资源及其分布、土壤肥力利用为基础对已进行布局调整的烟区进一步优化种植环境。一是优化调减烟叶生产生态环境非适宜、且开发潜能小、烟水设施缺乏配套、病虫害易发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雹灾易发区域、产前投入能力弱等产区计划生产,加速实现烟叶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使生产向生态条件好、挖掘潜力强、多种经营项目少烟叶内在质量佳、生产水平高、经济效益高的产区集中。着力发展5万担以上的16个县和2万担以上的重点乡镇。二是寻找和培;育适宜区内的新区,使种烟县在县域经济中形成一定规模,提高烟叶生产经营的规模效益。加大松花江、牡丹江、穆棱河流域的种植规模,扩大河淤土、暗棕壤的种植面积,2006年在适宜种植烤烟的双城、肇东、肇州、勃利、汤原、宾县周边的县及牡丹江南部的种植面积较少的县份选择适宜的乡;镇适当扩大种植范围。三是把全省60万亩烟叶生产融入到耕种面积达1.4亿亩农田的农业统筹规划中,全面进行200万亩宜烟耕地普查,建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和保护制度,计划用3年时间全省种烟区域轮作达95%以亡。全省产区实现利学规划,与调整后,产区应是15~20个5万担以上的产县,其中10万担以下的产县占40%,种烟乡镇压缩到220个,其中1万担以上的重点乡镇60个以上。
 
    龙江烟区烟叶生产:方向是生产优质填;充型烟叶,把生产优质填充型、安全型、现化指标协调型的烟叶作为主攻方向和特有风格。生产规模定位在150万担生产量。
 
   烟叶生产量:2005年120万担、2006年130万担、2007年140万担、2008年150万担。
 
   建立烟田土壤养护与养分管理技术体系:规划的宜烟耕地,以烤烟为中心,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采用三年轮作制,轮作规划实施面积是种烟面积的3倍,以保证3年轮作制的需要。
 
   建立烟田的水分管理技术体系:种烟地块围井、围泡、围河、围湖地带,形成围松花江、牡丹江流域种植的局面。根据烟地统筹轮作规划,有计划地建设烟水配套工程,每200亩宜烟耕地有大小机电井一眼;烟水配套工程以每千亩烟田开展烟田集蓄水工程,排灌渠道工程,通过改造蓄水池、小水窖,修引水渠、打井等方式,增强烟田抗旱、抗侵蚀能力;同时,采取不同的节水灌溉方法发展节水灌,满足烟叶生产需要;通过大型机械整地,深耕、深松土,改善烟株生长生态环境,满足烟株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建立和完善烟区道路建设的维护体系:产烟区政府每年从特产税中出资一定的资金,产烟县从利润中出资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烟区道路建设与维护基金,用于每年烟区道路建设。
   
   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对技术的需求主要表现为生产过程中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充分挖掘生产资源潜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增长方式的改变。在突出以提高烟叶成熟度、缩小等级质量差距为中心的高效配套生产技术中,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主,兼顾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起合理的技术结构和技术体系,提高烟叶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实现土地利用和劳动生产率双赢。  一是通过逐年筛选调整品种结构,合理进行品种类型布局,选择生产优质填充类型的品种、推行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二是提高大棚温室统育分植技术,建立育苗技术体系。三是全面推广专用基肥加硝酸钾和生物饼肥、采用不同区域不同配方施肥的平衡施肥管现技术。四是推广促进根系发育的综合技术,采用大型深松起垄夹肥机械,烟水配套管理技术。五是提高田管、成熟采收、烤房建设、烘烤工艺、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六是推广实施人工抗御自然灾害的技术。
 
   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烟叶质量的保障,也是烟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必要条件。提高烟叶生产综合能力的关键是保护和提高烟田的生产能力,提高基础设施,抵御灾害能力。根据烟叶产、供、销需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一是改良土壤。二是加强标准化烤房、半堆积式烤房的改造、新建工作,提高烤房性能,推广以自然屯为主的集中烤房群,提高烘烤水平,提高烘烤质量,增加烟农收入。三是加强基层站点建设,从硬件设施、管理制度、人员素质等方面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提高人员素质。四是实施大型农机具购买补助,减少烟农劳动强度,改善烟叶生产耕作制度。五是建立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各地成立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办公室,负责组织规划并指导协调,筹集专项建设资金,以保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到位,最终全面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二)经营措施
 
    按照市场需求,以品牌扩张为纽带,工商携手建立生产基地。黑龙江省要通过上海、广二、武烟、张家口、曲靖、许昌、红河、宁波、常德等实力强的工业企业与产区8万担以上的产县紧密合作,选择通过工厂和产县联合投资,共同开发烟田,风险共担,效益共享,主要满足工厂生产需要;或采取工厂与产县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定点、定产、定量,使生产的烟叶流向更加明确等形式联合办基地,以区域特色为蓝本,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工农生产力资源,形成规模化大生产的技术支撑,优化烟叶资源配置,实现烟叶可持续发展。
 
   明确市场目标,确定省内两大产区烟叶的市场定位,实现省内外市场资源分配的可持续性。烟叶生产的终端市场是以进入全国36家重点企业和36个名优卷烟配方为目标,进一步明确省内两大产区烟叶销售的市场定位,对两大产区不同质量和风格烟叶的销售目标进行市场细分,从而扩大龙江烟叶在市场的占有份额。两大产区要围绕各自的市场目标,根据现有和开发的生态条件,结合客户质量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配套的技术措施、烟叶质量控制指标和评价体系,全面整合生态、技术和市场优势,真正做到市场销售定位准确,烟叶风格稳定独特,实现烟叶质量目标市场化。不断开拓国际国内销售市场,实现省内外市场资源的可持续性。2008年省内外销售量达到150万担。其中省口烟厂20万担,出口20万担,省外销售110万担。省外销售工作本着扩大原来的重点企业使用量,开发新的重点企业的原则。2004年省外销售合同80万担,2005年已有红河、上海集团、武烟集团、红塔山集团、许昌、山东青岛等企业增加销售计划20万担。省外卷烟企业26家增加销售计划,9家卷烟企业保持2004年计划,省外销售烟叶由2004年的80万担增加到2008年的110万担。
 
(三)管理措施
 
   1.建立和完善各项配套服务措施和管理机制。
   
    建立烟叶生产支持保护体系。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的烟叶生产支持保护体系,将资金投入、生产补贴、烟叶保险、社会化服务纳入地方政府的工作行为和日程中,提供各项保证措施,稳定烟农种烟积极性。
建立规范有序的烟用物资供应体系,确保质量和及时供应。突出烟用物资化肥、农药的监控,对烟草肥料、农药实行质量认证,市场准入制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烟叶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户籍化管理和技术承包制。根据生产区域划定责任区,实行烟叶片区经理责任制度推行量化绩效挂钩管理。从种到收全程的户籍化管理。不断改善环境条件,加快信息化建设。
 
   2.树立诚信观念,努力营造良性发展的基础环境。
 
    加大规范经营力度,强化行业诚信自律。在烟叶生产经营中要进一步规范烟叶采收、收购秩序,坚持专人负责监管。烟叶成熟度把握由烟叶技术员逐户发放烟叶准采证,实行分烟叶生长部位采烤。坚持按合同收购,实行封闭式微机密码收购,提高工作效率和诚信服务意识。强化基层烟站内部管理,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和户籍化管理,制定配套的考核办法,使烟叶经营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
 
   实施客户满意工程,树立诚信形象。一是强化干部职工的诚信意识,开展诚信教育,认同客户的信用、信誉原则。二是建立客户档案。三是加强调拨烟叶的质量跟踪考核,端正经营思想,提高烟叶的信誉度,确保客户满意。建立信用管理机制,增强风险防御能力。建立防止烟叶经营亏损的预警系统,关注货款回笼和还付情况。建立诚信信息查询体系,建立内部电子直接转帐制度,减少三角债。加强内部的诚信管理,从制度上保证诚信交易。
 
 (四)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措施
 
    1.按照黑龙江省烟叶产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对烟区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进行规划与调整,实现人力资源保持可持续。
    2.科研研究的方向。重点突出以提高烟叶成熟度为核心的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大力开展联合攻关,厂力基地的技术服务。
    3.寻求第二次中加技术合作。八十年代,通过中加合作,探索出一整套中国北方烤烟技术,使龙江成为全国烟叶大省,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随着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式卷烟的发展,黑龙江省有必要寻求第二次中加技术合作,以此达到培养高级人才。
  
(五)、政策措施
 
     1.在烟叶结算价里列项的产前投入、站点维护费、技术推广费、农村集运费、生产风险金等不做为利润体现,单独提出这部分资金,确保全部用于扶持生产。
    2.对长期性投入的基础建设投入由有关方给予补贴。
    3.由国家局和省局立项的新技术推广项目,省局和有关部门要匹配一定资金。
    4.建立发展基金和发展基金委员会。
    5.积极争取省政府的开发项目。
 
 
来源:中国烟草市场摘自《新烟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