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河南三门峡市局(公司)如何推动烟叶转型升级

2022-07-03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张百厚 李建平

编者按 稳产提质保供,是烟叶发展的永恒主题。

去年,全国烟叶工作会议强调,近几年烟叶供需总量正由控转稳、由稳转增,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积极应对烟叶发展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坚决稳固烟叶基础,全力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

在“稳”的基调下,稳固产业基础、抢抓发展机遇成为河南烟区烟叶生产工作的“主旋律”。烟叶生产实现高质量供给,既要保数量,更要保质量、保效率,不断提升供给体系对工业需求的适配性。作为长江以北烟叶种植面积较大的区域,近年来,三门峡烟区坚持把释放产业发展动能作为稳固烟叶基础的首要任务,聚焦稳产能、优结构、提质量、育主体、强保障“五大重点”探索实践,实现了烟叶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活力、增长动力稳步提升,走出了一条“五力”聚合激活产业发展动能的特色路子。

 

2020年,河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提出,要推进“河南浓香”烟叶名牌建设,扛牢浓香型烟叶这杆大旗。围绕这一目标,三门峡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统筹做好数量、结构、质量、基层基础“四篇文章”,推进风险抵抗力、结构满足力、质量提升力、烟农黏合力、设施保障力“五力”聚合,不断把探索实践的成果转化为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化、专业化、特色化的路径模式。

一看抓好规划,如何增强风险抵抗力

面对“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和冰雹、雨涝等极端灾情易发频发的严峻考验,三门峡市局(公司)坚持系统谋划,抓好合同执行和风险防控,确保即便受到灾害侵袭,也能保证有效供给,有力提升了烟叶产业风险抵抗力。

——抓规划,着眼持续发展。建立“1+4”烟区发展规划,筑牢烟田要素保障。1,即1个全市烟区总规划。突出生态导向,在全市规划建设基本烟田50万亩、核心烟田23万亩,形成了卢氏县23万担、灵宝市15万担和渑池县、陕州区一体化12万担的三大核心产区。4,即4个县域烟田规划。突出市场导向,紧跟市场需求调整布局,把烟叶种在生态好、需求旺的区域,推动烟叶生产高质量发展。

——抓合同,筑牢稳产防线。在核算有效单产上,综合考虑烟农历史种植水平、不适用烟叶优化等因素,实施一区一策、一站一策、一户一策,并将其约定在烟叶产购合同中,确保计划分解准、基础面积核算准。在移栽面积落实上,运用GPS定位、地块丈量等方式开展面积核查,既确保种足标准株、种足标准亩,又最大限度提高了烟田综合产出,助力烟农持续增收。

二看“一优两转”,如何增强结构满足力

针对多年存在的结构矛盾,2018年,三门峡市局(公司)提出“一优两转”工作法。“一优”,即把无市场需求的“下5上2”7片叶在田间优化,通过降低烟农用工、用煤成本,增加优化结构补贴,确保烟农增收;“两转”,即把柠色烟转化为橘色烟,把上部烟转化为上等烟。四年多来,“一优两转”得到了广大烟农、工业客户和地方政府的认可,供给结构匹配度稳步提升,成为实现供需等级结构动态平衡的重要“法宝”。

——“三到位”保证“一优”落地。政策引导到位。调整政策导向,对结构优化达标的烟农兑现一定数额的补贴,同时将工业提报的烟叶等级需求计划直接分解到户,引导烟农按市场需求开展烟叶生产。技术保障到位。明确“先打3片,采收前再打2片”的技术标准,避免因优化过早导致中部烟叶变薄、质量变差。对不开片的上部叶,不局限于弃烤2片,凡是预期烤不出市场需求等级的烟叶一律不采收。考核奖惩到位。把不适用烟叶处理与烘烤师绩效考核挂钩,与结构优化专项补贴挂钩,以每亩鲜烟处理数量、烟叶交售情况倒查不适用烟叶处理情况。

——“三举措”促使“柠转橘”。优化品种布局,全面实施“1+N”品种布局,每个县(市、区)确定1个主栽品种,搭配种植1~2个优良品种,着力构建“一区一品一特色”的原料保障供应链,优良品种率达到100%。增施有机肥,加大补贴力度,发动烟农自行沤制土杂肥、腐熟牛羊粪或自购有机肥,“吃土粪”“喝豆浆”成为三门峡生态优质烟叶的标配。提高采烤水平,每200亩配备一名专职烘烤师,全面推行“2456”(两次停烤、四次采收、五炕烤完、六步工艺)采烤一体化模式,确保把烟叶烤熟、烤黄、烤香。

——“一调整”助推“上部转上等”。坚持栽期前移与集中移栽相结合,根据气候变化、品种特性和地域特征,通过冬耕早准备、育苗早播种、移栽早启动,适时调整优化移栽期;实施移栽方式变革,大力推广井窖式小苗移栽技术,为提前集中移栽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通过持续优化烟叶大田生育期、推广揭膜培土技术等,使烟叶在光热条件最好时段进入成熟期,确保了养分积累和充分成熟。改进完善烟叶采烤技术,推广“带茎烘烤”,提升上部烟叶烘烤质量。

三看“4334”,如何增强质量提升力

收购是实现烟叶价值的重要一环,把好收购关口对三门峡烟叶的信誉和形象有着重要影响。为此,三门峡市局(公司)探索形成了“4334”(4,即聚焦等级,去青、去杂、去高、去低;3,即聚焦部位,做到部位、颜色、长短一致;3,聚焦颜色,分清深橘、浅橘和柠色;4,即聚焦管理保障,在预检、收购、仓储、调运全链条贯通运用)分级工作法,确保标准统一、执行统一、全程统一,全面加强质量管控,等级合格率和等级纯度稳居全省烟区首位。

——严把初分预检关。聘用专职预检员600余名,逐村逐户开展理念宣贯和技术指导,讲清讲透“分纯就能卖好”理念,引导烟农全面落实“4334”操作规范。烟叶交售前,预检员分村入户进行售前预检,对预检合格的烟叶就地打捆封签,贴码上传信息。严格站前复检,并将复检结果作为兑现预检员服务费的主要依据,保证没有复检的烟叶不进站,复检不合格的烟叶必问责。

——严把专分散收关。坚持工商共同制样、班前校对眼光,实行“1个质管员+4个分级组长+8个分级队员”层级配备的“148”专分散收管理模式,形成了上一环节对下一环节负责、下一环节对上一环节监督的收购质量管理机制。实施烟叶收购环节派员监督全覆盖,推行站长、主检派驻制和交流制,收购现场实时监控、定级拍照留存,异常信息预警核查和质量巡查及时跟进,确保“4334”落地落实。

——严把仓储调运关。将质量管控从生产环节贯通到打叶复烤前,依托二维码、物联网等技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施质量全程追溯,确保烟叶购销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质量有保障。

四看分类管理,如何增强烟农黏合力

三门峡市局(公司)坚持“育、扶、管”多轮驱动稳定烟农队伍,激发烟农愿种烟、种好烟的内生动力,实现了烟农队伍既稳又优。

——重点育。加大以烟为主、以烟为生的职业烟农筛选培养力度,巩固20~50亩的骨干户,培育发展50~100亩的小型家庭农场。吸纳一批青年农民、大学生等新生力量加入种烟队伍,充分发挥其接受新事物快、懂经营、会管理的优势,为烟农队伍梯次布局注入新鲜血液。目前全市40岁以下的烟农达到1450户,占比近15%;50岁以下烟农占比一半以上;50~100亩小型家庭农场189个,种烟面积1.21万亩。

——精准扶。稳定生产物资扶持,切实发挥精准补贴促进关键技术落实、难点工作推进的导向作用,让“诚信为本、质量立业”的经营理念落到实处。推进诚信烟农培训基地建设,有效搭建市、县、站三级技术推广平台,探索烟农夜校、线上直播等新手段、新载体,提升烟农整体生产水平。如,灵宝市局(分公司)“红星小夜校”、常剑波创新工作室的线上直播,把党史和技术一起送到烟农家门口、心坎上。

——分类管。搭建烟农管理信息化平台,分环节将烟农技术落实、交售履约等情况实时上传,根据指标权重对烟农画像,评定结果与来年计划分配和扶持兑现直接挂钩。

五看“三管齐下”,如何增强设施保障力

为了解决基础设施薄弱这个制约稳定健康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三门峡市局(公司)把完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工程,集中优质资源力量,全力补齐短板,推动基础设施与基本烟田、烟田布局优化和烟区未来订单承载能力动态匹配。

——全面盘活存量资源。突出物尽其用、高效利用,在调研摸底基础上分类建立台账,从闲置、修复后仍能利用的设施设备切入,积极探索调剂使用、建用管一体等机制,着力提升存量设施的完好率和利用率。突出“一盘棋”统筹,在基本烟田规划、计划分解、产能布局上,把基础设施配套情况作为重要前置条件,推动核心产区、优势产能向水、路、炕、机、棚等设施保障完备的区域集中、转移。

——高起点设计烟基规划。统筹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着眼未来产能,落实行业关于烟站、烟基建设、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等文件要求,紧抓稳转增新发展周期,制定标准化烟站创建、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烟区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规划,加强设计论证,成立规划建设专班,细化工作任务、时限,确保早启动、早投用、早受益,促进烟基规模、烟站分布、农机农艺融合发展与烟区布局调整、基本烟田建设更加匹配,不断提高烟区有效承载能力,为烟叶发展“铺路架桥”。

——加快电能烤房建设。紧盯烤能不足这个“燃眉之急”,积极探索更多“出口”,确保高质量完成50.15万担的生产收购任务。今年提前完成2023年电烤房建设计划,拟改造电烤房2135座,新建电烤房795座。同时,鼓励各产区乡镇政府和烟农自建烤房,专业合作社承建烤房100余座,多方联合推动烤房改造升级。

三门峡市局(公司)通过推进风险抵抗力、结构满足力、质量提升力、烟农黏合力、设施保障力“五力”聚合,让烟叶产业链主体形成了最广泛的利益联结,让烟叶这个传统产业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记者观察

筑牢根基 行稳致远

张百厚

基础决定高度,行稳方能致远。

做好烟叶工作,没有什么坦途可走,唯有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没有什么捷径可循,必须靠质量立业、凭信誉说话。

聚合“五力”,纲举目张,河南三门峡烟区取得的综合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得益于上等烟比例、公斤均价稳步提升,烟农种烟收入保持逐年稳中有增的良好势头。2021年,实现烟农总收入(含补贴)8.08亿元,同比增加4700万元;户均收入8.58万元,同比增加1.17万元,收入水平再创历史新高。种烟能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烟农队伍更加稳固,返乡务工人员、大学生等新生力量对农业生产、烟叶种植充满信心。

在地方种植产业序列中,面对疫情、灾害侵袭等多种挑战冲击,三门峡全市烟叶税增速保持上升势头,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烟叶富民增税和产业红利的持续释放下,地方政府对做大做强三门峡烟叶、推进规模稳中有扩的积极性较高,烟叶产业的支柱地位、发展基础更加稳固。

从需求侧看,三门峡烟叶的数量、质量、结构等保障能力得到了工业企业客户的充分肯定和信任,他们在三门峡烟区建立基地、长期合作的意愿强烈,提报的订单计划也持续增长。2022年,河南、安徽、山东中烟增加需求计划,累计增加订单计划5万担。

对三门峡烟区自身而言,他们瞄准“干烟叶工作辛苦”的痛点,坚持薪酬待遇向烟叶倾斜,向烟叶倾斜首先向一线倾斜,2021年专门拿出200多万元奖励受灾严重但仍能完成年度任务的30多个站点,对干得好的站长、主检、分管烟叶经理等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切实让一线烟叶工作人员“有地位、有实惠、有干劲”。

稳固烟叶基础,守好烟叶基本盘,事关行业高质量发展全局。近年来,立足“三农”大局,聚“五力”于一身,一套植根于三门峡的烟叶生产体系悄然扎牢了根基,这其中蕴含着贯彻落实行业决策部署的行动,又系统构建了解决自身发展的理念。

国家烟草专卖局多次强调,要稳定基本烟田,确保基本烟田的数量和质量。面积是产能的基础,直接决定着原料保障的稳定性、可靠性、持续性。在面积落实上,三门峡烟区结合产区实际情况,把风险因素考虑得多一些,把准备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不断提升规模调控能力,保证足额落实面积,保障产能供应始终充足,确保控得住、增得上、供得出。

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直接决定着烟区发展高度,必须树牢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战略思维和前瞻眼光。三门峡烟区在推动基本设施建设中,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把每一个项目都打造成为民生工程、阳光工程、廉洁工程,让每一处烟站、烟基都成为稳烟区稳烟田稳烟农稳收益、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堡垒。

在烟叶产业链中,质量信誉是“生命线”,这是三门峡烟叶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也是三门峡烟草人最为看重、倍加珍惜的“制胜法宝”。与此同时,三门峡烟草始终坚持为工业提供高端原料,以工程化、系统化、体系化的思维和举措,持续把工业企业关心关注的问题、制约发展的瓶颈,分析好、修复好、回应好,稳扎稳打,进而一步步由全省新兴的小产区跃升为全省最大产区。

除了抓好质量信誉,还必须把提高供需匹配度作为第一牵引力。结构是“敲门砖”,以市场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通过供需联动找订单、破困局,通过无效产能做减法、有效产能做加法,方能实现产业动能做乘法。“一优两转”是三门峡市局(公司)致力破解供需等级结构矛盾的探索,也是全省各产区的一个缩影,这条路子必须坚定不移走稳走好。

当然,等级结构并非越高越好,要与订单需求动态匹配,推进烟叶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产业良性循环。

在所有要素当中,“人”是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三门峡烟区遵循种烟能致富、当烟农有获得感的基本逻辑,用好行业内外惠民利民政策,提高烟农积极性,构建完善职业烟农评价管理机制,让烟叶产业的吸附力、吸引力越来越强。与此同时,把重奖、重评、重誉、重用与重任、重责、重担、重绩贯通起来,让烟叶从业人员有为有位,让更多的青年人才、业务骨干愿意从事烟叶工作,主动扎根生产经营一线淬炼成长,接稳烟叶大区的“接力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