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机械+智能” 生产更轻松

2020-09-28来源:东方烟草报

近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虹溪镇汪塘村的3000多亩连片烟田已经进入采收阶段,微风吹来,片片烟叶随风摇曳,仿佛绿色的海洋。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智慧烟草农业创新基地就在这里。

“从育苗到大田管理再到烘烤收购,我们聚焦烟叶生产,通过机械化、智能化融合,帮助烟农减工降本、轻松种烟。”杨启凡是红河州烟草专卖局(公司)智慧烟草项目组成员之一,在他看来,将烟草产业与智能技术融合,正在变成现实。

育苗棚里,温度计被自动感应装置“温室娃娃”替代,“人工抄表”成为历史,烟苗培育的精准度大大提升;烟田里,随着一台台农用机械缓缓驶过,深耕、起垄、打塘等一系列作业全部完成,烟农省工省时;天空中,无人机起飞,对事先设定好的区域进行精准喷药;收购线上,自动上料机、自动分级机和智能定级机根据烟叶部位与质量情况,将烟叶推入不同烟筐,确保整个过程公平公正、准确高效……

一个全过程、立体式的烟叶智能生产模式已经初见雏形。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深层次调整,烟区结构调整与烟叶生产方式转型迫在眉睫。”在红河州局(公司)副经理高松看来,烟叶生产机械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能够稳定核心烟区和烟农队伍,助力实现“好田好地种好烟”。

红河州局(公司)烟叶生产经营科科长施旭告诉记者,“双创新”基地所在的虹溪镇原名“十八寨”,自清代开始当地就有种烟记录,烟叶品质优良。近年来,受多方面原因影响,当地烟叶产业一度陷入低谷。

面对困境,红河州局(公司)在云南省局(公司)和红河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在烟草工业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下,精准发力,努力实现稳定发展。

红河州局(公司)把虹溪镇作为烟叶生产转型的实验田、示范田,探索将机械化作业与智能化生产深度结合,以“能用、实用、好用”为原则,结合植烟地块特点,根据农机特点和烟叶生产组织模式的匹配性,对用于烟叶生产田间作业的小型、中型、大型农机进行对比测试,不断增强农机的可用性,实现“人工变机械、小型变大型、传统变智能”的目标。

李金龙是汪塘村一名种植烟叶30多年的“老把式”。今年,他不仅用上了大型拖拉机进行深耕,还用上了旋耕起垄打塘一体机。

“又省钱又轻松,这样的方式谁不喜欢?”李金龙说,“以前,人工深翻、起垄、打塘,一天一亩地也干不出来;现在,使用大型机械,26亩烟田一天就干出来了,一台机器抵得上20个工都不止。”

在推广机械化生产的基础上,红河州局(公司)在全省烟草商业系统首次引进了土壤深耕智能监测设备。农用机械在烟田里作业的同时,作业轨迹、作业面积、作业质量等实时在后台显示,确保技术标准落实到位。

不仅在深耕环节,红河州局(公司)聚焦智能化升级做了大量工作:引进机耕作业远程监控系统,并进行研发升级,对旋耕起垄环节的作业面积、打塘环节的作业数量进行准确监测,经调试和试应用,准确率达95%以上;围绕工业原料需求和深度定制生产方式,设计烟叶内外在质量综合定级机,联合多个专业团队,合作研发了集光谱扫描与视觉识别于一体的集成控制设备,为高端原料基地深度定制生产、按配方需求收购以及烟叶生产信息流“最后一公里信息”的获取探索了实现路径……

“机械+智能”,生产更轻松。通过在育苗、深耕深翻、旋耕起垄、移栽、植保、烘烤、收购等环节大力实施机械化和智能化升级,当地烟农种烟一年亩均用工数量由25个左右降低为18个左右,成本大大降低,效率明显提升。

红河州局(公司)党委深知,罗马并非一日建成的,生产模式的改变需要保持定力、久久为功。着眼未来,红河州局(公司)党委书记、局长、经理邓云龙有着更多的思考:“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在烟叶采收、智能回潮、烟叶分定级和仓储调拨等方面进行联合攻关,加快提高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积极探索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新模式,稳烟区、提质量、增效益,不断推动烟叶生产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