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叶生产购销质量管理创新实践

2020-05-13来源:山东省局(公司)作者:徐立国

近年来,烟草行业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引入适度竞争机制,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最大限度提高烟草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积极开展烟叶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贯穿农商工全供应链的原烟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山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烟草专卖局决策部署,以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以品牌原料需求为导向,强化产品质量意识,深化工商供需协作,创新质量管理机制,优化购销业务流程,夯实站点工作基础,着力打造贯穿农商工全供应链的原烟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品牌原料保障供给水平,实现烟农满意和工业企业满意。

建立贯穿全供应链的原烟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原料保障工作中,烟农、烟站、中心仓库都是产区供应链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环节主体各有其分工和任务,必须准确把握功能定位,找准方向,明确措施,增强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产品服务一流、创新支撑有力、组织运行高效、综合绩效良好。山东省局(公司)以提高烟叶质量、收购纯度和工业可用性为主线,坚持市场导向和问题导向,建立健全烟叶标准化生产、收购质量管理、原烟调拨管理三个环节的质量管理机制,在烟农、烟站、中心仓库三大主体实现烟叶原料质量管理流程化、闭环式管理,促进原料保障与品牌需求协调发展。

以烟农为主体,完善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夯实烟叶生产交售质量。坚持原料质量从农业生产环节发力,以“主攻中棵烟、实现均质化、突破上等烟、提高工业可用性”为目标,以农业生产标准化为抓手,提高烟叶质量稳定性和均质化水平。一是巩固完善中棵烟培育技术体系。以“提前集中移栽、减氮增密、水肥一体”为核心,优化集成优良品种、大垄高垄、绿色防控、成熟采烤等技术,突破烟田轮作、集中移栽两大瓶颈。2019年,全省烟田轮作面积比例83.5%,产区移栽时间缩短至7天以内;创新推广水造井窖法移栽,研制配套机械,完善作业标准,实现了移栽环节标准化、流程化,每株移栽水达到2.5公斤以上,促进了烟株早发快长,提高了抗旱能力;针对山东烟区前期干旱、旱涝不均的气候特点,建立烟田供水机制,逐地块制定供水方案,配套输水、储水设施,开展供水专业化服务,有效缓解旱情,保证了全省烟株整体长势良好;将烘烤作为保障烟叶质量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强烘烤管理队伍、技术队伍、专业队伍建设,逐级开展采烤技能培训,大力推行专业化采烤,全省烟区组织12名本科以上学历、35岁以下的技术人员全程进行烘烤实操培训,充实烘烤骨干力量;采烤一体化比例达到24%,专业化烘烤比例达到63%,烤后烟叶青杂率明显降低,烟叶质量、等级结构较好地满足了工业需求。二是健全农业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修订完善山东烟区中棵烟培育技术标准,针对关键环节制定15项作业指导书,相关标准流程转化为22首歌谣、15组漫画,编成烟农操作手册,方便烟技员和烟农理解记忆与落实;全省地市之间生产均衡性进一步提高,中棵烟培育实现了从部分烟田“一枝独秀”到全省烟田“百花齐放”的转变。三是健全现代农业生产组织管理体系。在合作社专业分级服务100%的基础上,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在巩固家庭农场、合作社农场、专业户等适度规模种植主体基础上,全面开展烟农合作互助小组建设。全省成立互助小组472个,入组烟农2515户。互助小组充分发挥在土地流转、设施共享、用工互助、生产收购组织、标准化落地和自律发展方面的作用,实现烟农之间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发展,成为烟农合作社的有效补充,提高了全省烟叶生产组织化水平。

以收购站点为主体,强化收购磅组质量管理,确保原烟产品质量。以收购磅组管理为抓手,聚焦当前收购质量管理短板和问题,全方位优化收购管理措施,提升原烟产品质量保障水平。一是前移纯度质量控制关口。将初分预检作为收购质量管理的基础来抓,引导烟农树立质量意识、纯度意识和市场意识,充分发挥烟农合作互助小组作用,由烟站指导、组长牵头,组织烟农落实鲜烟分类、闭炉回潮技术措施,按炉次、分部位对烤后烟叶进行初分打捆、按炉存放、精准交售,狠抓初分预检到位率,确保将混青杂、混部位、混非烟物质等问题解决在烟农家中,烟农到站交售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提高了烟叶纯度和收购效率。二是优化站点收购工作流程。加强收购现场管理,在进站环节设置质量检验岗,杜绝未经初检或初检不合格烟叶入场分级交售;在分级环节设立纯度验收岗,等级纯度达不到要求的,不得进入定级收购环节;在成包环节设置成包检验岗,对打包烟叶等级、质量等进行核查,确保包内纯度达标,严控等级损溢;全面推行收购质量看板、成包质量看板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分级、收购、成包环节质量问题,确保烟叶质量管控措施落实到位。三是强化站点收购规范管理。全面落实质量管理岗位聘任制度,产区公司四级烟叶质量管理岗位聘任率达到100%。层层签订规范收购责任书,推行封闭定级管理,评级员定期轮换、随机分配磅组,严禁携带手机上岗;全面推广无人值守称重系统,实行全省烟站分级、收购、打包区域监控系统全覆盖,推行定级烟叶抓拍存档备查;借助大数据平台,对收购异常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变事后监管为事前、事中监管,规范收购行为;及时公布收购政策、举报电话和烟农交售情况,强化社会监督,实现阳光收购。

以中心仓库为主体,健全移库调拨质量管理,提升原料保障质量。坚持“供好一包烟”的理念,落实原收原调,强化原烟备货、移库检验和质量追溯,提升原烟供给环节质量管理水平。一是全面推行精准备货。按照“需求导向、工商协同、注重质量”原则,将工业企业对烟叶等级、数量、质量需求精准分解到站,工商共同制样,共同指导烟站对样收购;坚持原烟包件质量管理,烟站根据工业企业需求特点分类成包、定向储运,确保包件烟叶等级质量、结构、风格特色与客户需求基本一致。二是强化内部移库检验。建立原烟备货质量控制看板,中心仓库对烟站内部移库等级质量、纯度等进行全面检验,达到工业企业接货标准的,按照对应工业企业进行分区存放、批次备货;达不到要求的,进入指定的加工库,单独存放处理,根据内部移库验收情况,市公司对县公司、县公司对烟站进行考核与责任追究,确保包内纯、批次匀,备货原烟整体符合工业企业接货要求。三是完善质量追溯问责。推行以收购磅组为单位的原烟产品质量考核,将质量追溯系统与烟叶生产大数据平台对接,把生产信息、收购磅组、相关质量责任人全部纳入烟包二维码信息,做到备货烟叶信息与烟包“身份证”相符,确保按原包装、原标识备货和工商交接;严格责任管理,对包件质量问题追责到岗、问责到人;完善原烟产品质量反馈制度,每年对工业企业原料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认真听取工业企业反馈意见和品牌原料需求,不断优化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持续提升原烟产品质量管理水平。

探索烟叶购销流通改革创新

围绕提升原烟产品质量,积极开展烟叶购销环节改革创新,努力提高优质原料有效供给水平。

推进收购经营管理机制改革。调整市县级公司职能定位,做实县级公司烟叶收购经营实体责任,完善收购成包、移库检验、原烟备货、交货调运等环节的实施方案与管理细则,压实岗位质量责任,提高县级公司全过程原烟产品质量意识与工作积极性,提升原烟质量管理效能。

深化原烟质量工商协同管理模式。坚持“共商、共管、共赢”原则,以基地单元为载体,积极邀请工业企业全程参与技术方案制定、生产收购措施落实、烟叶质量管控等工作,推进定向生产,满足工业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与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制定《基地烟叶生产收购全过程质量管控方案》,以“利群”品牌质量需求为目标,实行烟叶“一生管理”,强化关键节点标准落实,突出质量特色和等级纯度,提高了有效供给水平和工业可用性;与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协作,探索提高烟叶资源利用效率的新途径。

探索烟叶“烤分收调一体化”购销模式。2018年以来,山东省局(公司)在产区开展“烤分收”一体化试点,烤后烟叶集中回潮、直接进烟站分级收购,精简了烟农回潮、储存、初分等环节,减少了烟农成本,对提高烟叶纯度、降低造碎损失和非烟物质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与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以箱式烘烤为依托,开展烤后烟叶回潮后从烤房直接进复烤厂的购销模式试点,进一步优化烟叶购销流程,实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原烟产品质量和工业可用性的目标。

加快原烟产品质量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建立优胜劣汰的质量发展市场机制,从烟叶等级质量和质量安全等方面对市公司开展质量诚信评价,与绩效考核、专项奖励挂钩,推动了原烟质量管理由追求“等级合格率”向追求“客户满意度”的转变。

以客户满意作为原烟产品质量的努力方向。山东省局(公司)把实现工业满意作为推进原烟产品质量管理的目标追求,以基地单元为载体,深化工商研合作,优化生产布局,推进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与精益管理,探索烟叶流通环节改革,形成了导向明确、因应施策、统筹推进的原烟质量管理体系架构,提高了针对性和工作成效。原烟产品质量管理促进了烟叶工作整体水平和有效供给能力提升,2019年全省收购上等烟比例同比提高12.6个百分点,收购和工商交接检查等级合格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工业企业对山东烟叶原料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烟农收入进一步增加,山东烟叶初步形成了内生动力足、发展势头好的良好态势,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