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中的凉山烟叶来说,质量是永不过时的话题,其“山地原生态”特色一直是自身倡导、工业看好的核心竞争力。
2014年8月,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开始全面推进“山地原生态”特色烟叶开发,规划用5年时间“全面建成山地原生态特色烟区、山地原生态知名品牌”。
而今,规划进入第三个年头,烟叶市场却发生激烈变革。
“形势变化太快,没有人等我们。”在2016年凉山州烟草商业系统工作会上,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副总经理肖瑞敲响警钟。
事实上,在外部环境变化时,凉山州局(公司)就已经在筹划“山地原生态”特色烟叶的后续开发问题,并提炼出凉山烟叶亟待破题的两大矛盾。
其一,等级结构矛盾。工业企业对凉山烟叶中部上等烟的需求比例从“十二五”初期的57%增至目前的6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这给凉山烟叶带来不小挑战。
其二,特色品种矛盾。2015年以来,工业企业对“红大”品种需求持续减弱。拥有百万担优质“红大”产能的凉山烟叶,面临又一难题。
发起一场“红大”保卫战
凉山烟草的地位和影响力源于烟叶,凉山烟叶的招牌是“山地原生态”、是“清甜香”,而这些特色的主要载体是“红大”。保卫“红大”,凉山烟草人人都要肩扛责任。
2015年,工业企业对特色品种的需求急剧下滑。与全国大部分烟区境遇相似,以“红大”品种为主打的凉山烟叶也遭遇“梗阻”。
一方面,工业企业为减少原料采购支出,将一部分需求转向普通品种的上等烟,对特色品种的采购意愿明显降低。
应对这一客观变化无他良策,只能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今年,凉山州局(公司)主动将“红大”种植由“规模发展”转为“以需定产”,收购量从2015年的110多万担调减为49万担。
另一方面,凉山州局(公司)也开始重新审视“红大”,梳理工业企业对“红大”的“需求选项”,并采取措施确保“数量减少,质量更精”。
凉山烟草人深知,凉山烟草的地位和影响力源于烟叶,凉山烟叶的招牌是“山地原生态”、是“清甜香”,而这些特色的主要载体是“红大”。保卫“红大”,凉山烟草人人都要肩扛责任。
那么,“红大”质量如何才能控得更精细、管得更牢靠?肖瑞认为,只要坚持市场导向,将众多细节关口把好,工业满意的目标不难实现。
肖瑞眼中的“细节”,体现在优化布局、品种管控、软硬件支撑等各方面。
按照四川省局(公司)部署,在2015年腾出“东部四县”6.2万担计划给会东县的基础上,凉山州局(公司)今年又打响“红大”保卫战。
一是坚持“工业需求导向,集中区域种植”原则,将18.11万亩“红大”计划安排在会东、会理两县,将特色品种集中在“山地原生态”特色区域。
二是创新实施“一点一品”规划,要求每个烟点只种植一个适宜品种。区域品种进一步“纯化”后,更有利于推广标准化技术,实现烟农、烟叶站点、工业企业三方共赢。
6月16日,在会理县白果湾乡双河村,烟农刘自学正在烟田除草揭膜。按照益门烟站白果烟点的要求,他的31亩烟田全部种植“云烟85”。“说实话,品种多了管起来很不方便,现在一门心思抓一个品种,烟技员轻松,我们也放心。”刘自学说。
比起单种“云烟85”的白果烟点来,会理县红旗烟站团山烟点任务显得繁重些。按照“一点一品”规划,团山烟点辖区9100亩烟田全部种植“红大”。“相比普通品种,‘红大’娇气多了,水肥要精确,烘烤要盯紧,稍有不慎就会出质量问题。”团山烟点点长张天军介绍说。
除了日常技术服务,像张天军这样的“红大”种植点负责人还有一项重要任务——配合凉山州局(公司)“红大”品种生产收购管控工作领导小组及各县相应机构,全面做好“红大”品种管控。
在凉山州委州政府的支持下,凉山州局(公司)今年出台“史上最严”管控办法——
育苗户凡是搞自留种、自育苗的,一律取消今年育苗资格及其烟叶种植收购合同。
各植烟乡镇和村组清理自留种、自育苗不彻底的,按照育苗株数折算面积,3倍扣减2017年种植面积和收购计划。
在烟叶站点严格自查基础上,全州统一组织3次拉网式排查,一经发现将视情节轻重问责,县级局(分公司)主要负责人也纳入问责范围。
……
对这样的严格管控,会东县鲹鱼河镇笔落村烟农何兴才举双手赞成。
何兴才的觉悟,源自烟叶站点的无缝隙宣传。在移栽前致烟农的一封公开信中,凉山州局(公司)拿出较大篇幅宣传自留种、自育苗的危害,并在种植合同中赋予烟农“不超种、不更换品种、不改变肥料配方及数量”的义务。
“做好了看效果,出纰漏有后果。”凉山州局(公司)副经理王剑说,通过对内问责、对外宣传,“红大”保卫战取得明显成效,也为今年“红大”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夯实了基础。
为了7万多凉山烟农
如果烟叶质量得不到保证,工业需求无法充分满足,就等于砸了凉山烟草人的“饭碗”,误了7万多凉山烟农的生计,对四川烟叶也将是沉重打击。
对提升烟叶质量、保持生态特色,分管四川烟叶工作多年的肖瑞一针见血——他说:“质量就是我们的‘饭碗’。”
显而易见,如果烟叶质量得不到保证,工业需求无法充分满足,就等于砸了凉山烟草人的“饭碗”,误了7万多凉山烟农的生计,对四川烟叶也将是沉重打击。
在生态环境、品种布局既定的前提下,烟叶生产管理与服务就成为烟叶质量的最有力保障。而这,大部分取决于基层烟叶站点的工作水平。
6月17日,在会东县鲹鱼河镇笔落村烟田里,新云烟点新任点长刘映斌正帮烟农喻芝银等人揭地膜、除杂草,并指导他们如何养护雨后烟叶。
按照凉山州局(公司)最新规定,站点长满3年、烟技员满5年必须轮岗交流,刘映斌正是最新一批轮岗的点长之一。
除了轮岗交流,凉山州局(公司)还切实提高了工作任务重、担负责任大的站点管理人员薪酬待遇。此外,烟叶收购期间,承担烟叶主验职能的烟技员也会临时提高薪酬等级。
通过理顺人力资源管理和薪酬分配机制,如今,宁南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站点基础管理工作成为全州烟草商业系统的样板。
6月15日,按照宁南县局(分公司)局长、经理卢剑的引荐,记者到宁南县骑骡沟烟站“参观”。
在站长郑世国的介绍下,记者发现,虽然烟站硬件不是全州系统最好的,但物资摆放整齐划一、办公桌椅一尘不染、职工宿舍管理规范,各类烟叶档案实现了户籍化管理。
“如果站点杂乱无章,职工吃不好、住不好,谁还有心思服务烟农?”卢剑说,通过夯实基础管理,让职工在工作、生活各方面都有标准,把站点当做家园,才能安心服务烟农。
今年以来,这套涵盖户籍化管理、费用兑付的清理和归档、站点办公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库房和物资管理等四方面内容的基础管理模式,在宁南全县进行了整改式推广,涉及4个烟站22个烟点。
目前,这套发端于宁南烟区的模式,成为全州系统兄弟单位的学习榜样。
此外,信息化工作也成为全州系统站点建设的亮点。通过运行“四川烟叶生产收购管理2.0系统”、定制3.0版本烟农“一卡通”、为站点及仓储中心安装视频监控,凉山州局(公司)实现了对烟叶收购环节的全过程、无缝隙监控。
一系列致力于规范管理、服务升级的举措,也为全州系统狠抓关键技术落地提供了保障。
“除了发起‘红大’保卫战,今年我们重点依托烟叶站点,持续推进‘沃土工程’。”杜如万认为,“山地原生态”顺应天时,站点建设力促人和,“沃土工程”则志在地利。
按照规划,2016年“沃土工程”重点体现在“两肥一工程”和“水肥一体化”两个方面。
对前者,凉山今年推广绿肥种植20万亩,通过绿肥种植带动绿肥翻压,实现绿肥种植和畜禽养殖有机结合;推广工业化发酵油枯98万亩,实现100%全域推广;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发“促腐菌剂”,促腐农家肥75万吨,推广75万亩。
对后者,在会理、会东、冕宁开展山地烟全程“水肥一体化”试点,加快向“清洁生产”目标迈进。
“山地原生态”有天时之宜,“沃土工程”兴地利之要,站点建设树人和之风,正应了儒学大家荀子的话——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如此,凉山烟叶转型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