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局(公司)推广标准化烟站行为规范纪实

2015-12-20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黄德磊

  提起烟叶收购,很多人脑海里或许会是这样一个画面: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甚至有些嘈杂无序。这也难怪,几万担烟叶要在一两个月时间内交售完,若想秩序井然,并非易事。

  但在今年的重庆烟叶产区,用“秩序井然”形容收购都已过时。烟叶收购开始后,很多烟站不仅没有了往年的热闹景象,甚至在记者眼中,以“冷冷清清”代之也不为过。

  11月3日,记者走进酉阳县龚滩烟站,偌大的院子里最多十几辆农用车,烟农休息室里稀稀拉拉几个人。按说,越到收购末期烟站越忙才对,记者不禁疑问:这还是烟叶收购吗?

  “当然是喽!”酉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副经理左万琦肯定作答,满满的自信说明,这个龚滩烟站不简单。

  说它不简单,主要体现在烟站对时间管理、空间管理、流程管理等的创新上。

  在时间管理上,龚滩烟站用“精准预约”安排烟农交售时间。

  一是把每天的收购分为4个时段:7点半、9点半、12点半、14点半;二是每天只收购50户,每个时段平均十多户;三是提醒烟农严格按照预约时段到站。

  “以前,烟农天不亮就在烟站外排起长龙,苦等一天都不一定交售完。烟农窝心,我们压力也大。”龚滩烟站站长车腾飞说,以前,烟农最怕交售、烟站最怕收购——这与行业“轻松种烟”目标背道而驰。

  怎么办?2014年起,龚滩烟站试行“预约到天”策略,情况稍有好转,但烟农扎堆交售现象仍然存在。

  “直到今年收购季,我们从时间管理上进一步消灭‘堵点’,实行‘预约到时’,真正把烟农交售热度降了下来。”在车腾飞看来,烟农交售热度降低了,种烟热情却没有丝毫减弱。

  烟农种烟热情高涨,并不仅仅因为交售时等待的时间压缩了、浪费的精力减少了,空间管理、流程管理方式的转变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空间管理上,龚滩烟站推行“6S现场管理”,从烟站大门到收购线,再到办公区,全部“立了规矩、画了方圆”。

  “交售车辆车头朝哪边停、不同工种的人员穿什么颜色工装、分级用的烟筐如何摆放……我们都一一进行了细化。”龚滩烟站副站长赵东方认为,物归其位、行有规矩,较好地保证了收购流程的规范性。

  在流程管理上,龚滩烟站将原来节点交错的4条收购线相对隔离,各线独立运行、人员专属,质管员负责线路间的协调和监督。

  赵东方介绍说,以往烟叶编码后,4条线的分级区各自独立,但到了称重、解码等节点,4条线又混杂在一起,形成了较大“堵点”,影响了效率和质量。完全隔离后,各条线不仅更加顺畅,还形成了有效竞争。

  在时间、空间、流程等方面实施管理创新后,龚滩烟站出现了“奇怪”的景象——院坝里冷冷清清,收购线热火朝天。

  左万琦形象地称之为“外面树形象、内部提效能”。在他看来,外面的烟农不再忍受排队的煎熬,提升了企业形象;里面缘于流程管控到位,从初检、编码到分级、称重,4条线有条不紊又互相牵制,做到了效率和质量并重。

  车腾飞补充说,分级区考核模式的调整,对效率、质量提升也产生较大影响。

  “往年,分级工以量定酬,分得越多酬劳越高,个别人就容易降低质量标准;今年,我们设置了绩效工资上限,引导他们更加关注质量。”龚滩烟站收购线质管员李代兴说。

  李代兴是龚滩烟站“元老”,对烟农感情深、了解透。他认为,烟农更看重新收购模式带来的“公平公正”,因为这直接影响收购质量,并最终决定其收益增幅。

  这也说明,和时间、精力减负比,烟农对交售质量和最终收益的预期更为迫切。龚滩镇艾坝村种烟大户李朝海的体会印证了这一点。

  李朝海说,以前人满为患、吵吵嚷嚷的收购模式让他不太放心,总觉得会吃亏,“现在流程优化、制度规范,每一筐烟都能得到公平公正对待”。他今年种烟90亩,上等烟比例提高5%,同比至少增收5万元。

  智者转动魔方,各模块重新组合,排列方式简单转换就能实现不同的感官效果。龚滩烟站在时间、空间、流程上的管理创新与此类似。不过,它还有个术语,叫做“标准化烟站行为规范建设”。

  目前,在重庆11个种烟区县,标准化烟站行为规范建设已全面铺开。像龚滩这样的烟站,广泛分布于各烟区。

  近年来,通过转动管理魔方,重庆市局(公司)依托标准化VI展示、职业化行为规范、精益化现场管理三大体系,重点推进硬件提升、流程再造、节点重塑,对行业烟叶收购进行了重新定义。

  如今,得益于标准化烟站行为规范建设,重庆烟区轻松实现“100分钟交烟”目标,烟农满意度达到新水平,行业形象得到极大提升。

  今年8月,重庆市巫山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河梁烟站开秤收购前,重庆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为他们安排了一场行为规范主题培训。

  培训现场,讲师聚焦“100分钟交烟”目标,逐一引导各节点人员规范流程、明确职责。没有过多的理论灌输,一张清晰的“流程全景图”就此绘出。

  大家说,这样的培训“从未有过”。因为,以往培训注重业务技能,谁也没想过要对烟站职工的“举手投足”进行规范,而这次培训恰恰瞄准这一“短板”。

  2015年开始,重庆烟草标准化烟站行为规范建设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像河梁这样“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良好、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标准化烟站,全市已有117个纳入建设范畴。

  其实,早在2013年,行为规范建设就已起步,奉节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大石包烟站是首例。当年6月,它作为全市唯一一个试点先行单位,成为标准化烟站行为规范建设“试验田”。

  试点伊始,对行为规范建设,不仅烟站职工有疑虑,担心是“花拳绣腿”,连相关负责人也做不到全面理解。

  但一场深度调研,增强了试点参与者的底气。

  就在大石包烟站接受试点任务不久,重庆市局(公司)成立项目组,启动了为期一个月的主题调研,主题聚焦三点:烟站文化建设“短板”在哪里?服务对象关注重点是什么?行为规范建设要突出解决什么问题?

  查阅400多份烟叶生产经营资料,走访100余位烟叶线干部职工,完成70多份烟农、烟技员问卷调查……在梳理要点和难点的基础上,项目组明晰了思路:从烟农关注度最高、矛盾最集中的烟叶收购着手,加强行为规范建设,让重庆烟草“行动者”文化和“三诚”服务看得见、摸得着。

  这样的认知,也契合了重庆烟草企业文化“十二五”规划目标,即推动文化建设向文化管理迈进。

  “从这几年的成果看,全市系统对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行业外在形象高度统一,但职工行为的自律性、规范性有待提升,在能力素养和行为要求上未成体系。”重庆市局(公司)认为,推动文化建设向文化管理迈进的关键,就是将文化理念真正转化为职工行为。

  在重庆市局(公司)看来,烟站硬件提升、流程再造、节点重塑工作取得实效后,以外化于行为目标的行为规范建设必须及时跟进。

  值得肯定的是,通过几年的扎实工作,文化内核已得到强劲驱动,标准化烟站行为规范建设也有了推广基础。

  2006年,重庆烟草启动企业文化建设,构建了以“行动者创造未来”为核心的“行动者”文化体系;2008年,重庆烟草启动服务品牌建设,发布了以“三诚服务、以心换心”为服务理念的“三诚”服务品牌。

  多年来,不论是“行动者”文化还是“三诚”服务,全市系统干部职工都已广泛知晓,基本做到了内化于心。但重庆烟草人并未满足。他们认为,内化于心只是起点,最终归宿应当是转化为自觉、统一、规范的职工行为。

  意义非比寻常,大石包烟站自然“压力山大”。

  他们着力于标准化形象展示、职业化行为规范、精益化现场管理三大体系构建,不到一年时间就取得明显成效——不仅硬件形象全面改观,推行的银行柜台式服务也让烟农惊呼“大变样”。

  可以说,大石包烟站的试点成功,为下一步试点推广树立了信心、积累了经验。

  2014年年初,重庆市局(公司)发布“标准化烟站行为规范建设实施意见”,选取丰都武平、武隆巷口、黔江水市、酉阳龚滩、巫溪文峰5个标准化烟站为试点推广单位。

  今年年初,重庆市局(公司)又将6县6站成功经验予以整合,开始全面推广。经过今年烟叶收购季的检验,全市系统行为规范建设效果好于预期——

  在巫溪县文峰烟站,院坝内车辆停放整齐,标识清晰规范,专业分级、运输、打包人员统一作业,各工序有条不紊,烟农明显感觉“服务更热情,交烟更简单”。

  在武隆县巷口烟站,职工自己梳理流程,写自己所做、做自己所写,用“自我管理”模式实现了行为规范“软着陆”,“三诚”服务魅力尽显。

  在石柱县南宾烟站,通过优化“专分散收”流程,分环节、分岗位制定操作规范和岗位职责,将“100分钟交烟”目标升级为“70分钟交烟”。

  ……

  这些成果,都离不开行为规范建设,离不开企业文化的熏陶,也应了烟站职工的一句话——“文化搞好了,工作就好搞了”。

  文化建设只有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才有持久生命力——重庆市局(公司)的实践证明,行为规范建设是推动文化建设向文化管理迈进的有效抓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