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皖南烟叶公司发展订单生产纪实

2015-11-09来源:《中国烟草》

  远山如黛,绿野葱茏,碧水环绕,阡陌展翠。雨幕中的皖南烟区,更添一分清雅与秀丽。

  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六桥村的烟农汪政水,这时却无心欣赏身边的美景。一个月来的连绵阴雨,让他对烟叶后期采烤多了几分担忧。此刻,看着眼前忙忙碌碌的专业化服务队员们,他又慢慢放下了悬着的心。

  “多亏了专业化服务队,他们每天会赶在雨停的一小段时间,集中人员到田间采收烟叶,再利用下雨的时间烘烤,基本保证了成熟后及时采烤。要不然,今年这订单任务可就完成不了了。”而汪政水所提到的订单任务,正是皖南烟区按照“定制化”的生产理念,将面向工业企业需求的烟叶生产订单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位烟农身上的具体合同任务。

  与之相对,在皖南烟叶公司内部,同样依据与工业签订的购销订单,制定年度生产目标并分解到各烟站。烟站再通过服务部竞聘,将到站的生产计划分解到各服务部,保证“订单落实到人”。

  15.26万亩烟田,41.2万担预计收购烟叶,生产环节上的每一名参与者都深刻地体会到了“订单”的分量与责任。

  “工业需求—商业接单—烟农生产”,在皖南烟区,这一条由市场驱动的生产链条已经渐渐成为烟叶生产的主旋律。从以往的“种什么收购什么”到现在的“需要什么种什么”,皖南烟叶公司以更具个性化的订单生产,为“中式卷烟”提供了更优质的原料保障,也摸索着一条基于市场化的烟叶生产转型升级之路,丰富了行业在烟叶订单生产方面的鲜活实践。

  做精“蛋糕”:需求导向 体系保障

  风格独具的“焦甜香”特色优质烟叶,健全完善的生产基础设施,高素质的职业烟农队伍,规范高效的合作社运作模式,深度密切的工商合作,在去年召开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现场会上,高水平、高质量的皖南烟区建设为全国烟区树立了新的标杆。

  而在皖南烟叶公司总经理王道支看来,“转型发展”依然是皖南烟区面临的必然选择。宏观方面,随着卷烟生产总量和单箱烟叶耗用量的减少,全国烟叶已经出现需求稳定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工业企业对烟叶的特色、质量、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

  “烟叶生产的结构性矛盾,推动着烟叶生产面向市场化需求的进一步转型发展,作为一个总产量不大的烟区,这是挑战,但也是机遇,我们应该围绕产品这一核心做出转型。”王道支认为,订单生产就是市场化的一个支点,应该强调烟叶的“商品属性”——“别人不买,一文不值”。此外,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的皖南烟区,也只有让职业烟农收获可观的效益,烟叶生产才能持续发展。

  既然不能依靠传统方式“做大蛋糕”,皖南烟叶公司将目光聚焦到了“订单生产”,作为提升烟叶有效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力争“做精蛋糕”。以工业企业品牌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烟叶质量,提高中部、上等烟比例和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为目标,皖南烟叶公司首先在上海烟草集团和安徽中烟的基地单元中试点了订单生产,随后将模式推广到整个烟区。

  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等不可抗力因素,烟叶订单生产难度要远远大于工业订单。以皖南烟区为例,今年起垄期的多雨、清明节前后的低温以及采烤时节的持续阴雨,都扰乱了正常的生产安排。为了及时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皖南烟叶公司将订单生产建立在了一整套以计划资源、技术、服务、管理和政策为导向的综合体系之上,“以变应变”,最大限度地保证订单生产目标的确定性。

  “比如我们最近遭遇的连续阴雨,一方面是在专业服务上集中晴天采收,另一方面通过后期烘烤技术调整,灵活调整烘烤时间等措施,保证了烟叶质量没有大幅波动。”王道支举例说。

  双翼齐飞:服务产品化 技术更到位

  作为一名从15岁就开始种烟的“老”烟农,今年47岁的方五七实实在在地感到种烟的变化。

  当记者在黄渡村密集烤房群见到他时,他正忙着指挥服务队员们将当日最后一炕烟叶放入烤房。专业化服务队员们熟练地操作着笼式烟夹,将烟叶固定好,按照这种方式,每装一炕烟叶能比传统编杆方式节省2个小时。

  “每炕烟支付1540元,收、编、烤一条龙都解决了。”方五七掰着指头告诉记者,“其实也不用自己看着,人家服务队长都在,最后我来验收就行。”这位种了98亩烟叶的职业烟农,越来越享受着“做老板”的轻松。

  实际上,尽管专业化服务早已存在,但皖南烟区今年将技术和服务全面转化为专业化服务产品,却还是一件新鲜事。

  皖南烟叶公司从产品内容、服务价格、质量标准、人机匹配、操作规范等五方面形成服务产品目录,开发服务产品。目前,已在育苗、土壤改良、整地、起垄移栽等环节开发20余项服务产品,服务覆盖100%烟农,基本实现对烟叶生产的全程服务。

  同时,为了保证服务质量,皖南烟区重点实行以烟农验收为主、公司追踪为辅的管理方式,要求烟农对专业化服务情况验收签字。对服务质量不满意的,烟农可拒绝验收签字并要求整改。

  “以前专业服务价格还是不统一的,尤其农忙时节,农户间争抢劳动力导致价格上涨,而且质量也没保证。”烟农耿仁霞告诉记者,现在烟农与服务队员协商定价,价格统一,服务队伍也稳定,工作质量自然上去了。

  对烟农而言,专业化服务缓解了劳动强度;对于烟区而言,专业化服务更是订单生产不可或缺的环节。

  “订单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收购上来的”——在皖南烟叶人看来,仅仅依靠调节、搭配实现的“订单”并不符合生产实际。而要真正“种出订单”又必须加强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专业化服务队正是加强对农业标准化生产控制力的关键举措。

  “专业服务,才能真正确保我们的技术标准落到实处,特别是皖南烟区以成熟度为核心技术。”黄渡烟站副站长赵峰举例说,如果烟农要进行烟叶采收,必须由合作社下属服务部经理开具“准采证”,再交由服务队长组织人员采收,从而保证了烟叶的田间成熟度。

  无独有偶,无论是三深一高(深翻耕、深挖沟、深栽烟、起高垄)、一平衡、一揭膜的养烟技术,还是一打三适度的优化结构技术,抑或是标准化、自动化三次采烤技术,都由产品化、品牌化的专业化服务完成,生产过程控制能力大大提升。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得力的落实举措相结合,事半功倍,“焦甜香”通过定制化、个性化生产进一步得到彰显。

  工商携手:个性需求 定制生产

  订单生产意味着个性化生产目标差异,也意味着“私人定制”式的生产安排。即使面对同一类型烟叶,不同工业企业需求也是不同的。落实到生产中,工业企业也会协同皖南烟叶公司制定不同的生产技术方案。

  在皖南烟区15.3万亩烟田中,纵横分布着上海烟草集团、安徽中烟、浙江中烟和湖南中烟的7个基地单元。这显示了“焦甜香”特色烟叶对工业企业的吸引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皖南烟区工商协作的密切与普遍。

  安徽中烟技术中心技术员郭东锋就是众多基地驻点人员中的一名。从每年3月份的育苗时节开始,他就“扎”在安徽中烟华阳河基地单元,一年要在这待上接近300天,提供技术服务,监督方案落实情况,及时反馈生产环节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我们有自己的‘精品烟’项目,精选了一批生产经验丰富的烟农,结合生态条件和我们的配方需求,对生产方案做出了个别调整。”郭东锋告诉记者,比如一般冬翻深度要求18公分,“精品烟”农户要达到20公分,起垄时一般要求垄高32公分,而“精品烟”农户要达到35公分。

  在工业企业配合下,皖南烟区还对订单生产作出了新的探索与尝试。今年,在芜湖烟区,“小等级烟叶订生产”火热开展。除了传统的上等烟比例外,皖南烟叶公司还对试点烟农的C2F、B2F、X2F等“小等级”提出具体比例目标,同时结合灌溉、烘烤方面专项技术落实,并给予完成任务烟农适当的经济奖励。目标更细致,需求更明确,工商双方的手通过一纸订单更加紧密地握在了一起。

  以综合体系保障订单生产,以订单生产开拓广阔市场,在烟叶生产“双控”的大环境下,皖南烟区在有限计划资源的基础上激发出了乘数效应,实现了满足“中式卷烟”大品牌需求与烟农持续增收的双赢。更为重要的是,以订单为媒,广袤烟田与卷烟配方交织出更为紧密的联系,工业企业“第一车间”转型之路渐行渐广,影响深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