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产区烟叶特色化的思考

2014-10-15来源:邵阳市烟草公司作者:张光利

  发展遇困

  当前,中小烟叶产区可持续发展遇到一些困境:

  规模稳定发展的空间受限。由于全国烟草工业原料库存已达到36个月,处于历史高位水平,显著高于国际烟草公司正常平均库存18~20个月满足量,因此,控制烟叶总量成为当前烟叶生产的主要工作,国家局提出连续3年“限产压库”的目标,接下来的几年时间,控制面积,降低库存仍然是烟叶工作的主要目标,对中小产区发展空间的影响不言而喻。

  产区自身发展的惯性与控总量的矛盾短时间难以解决。近几年来,烟叶生产已经成为了地方的优势产业,各产区政府和烟农成为了发展烟叶产业的受益主体,烟叶生产热情高涨,呈现出“高歌大进”的态势。这种势能的惯性,与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行业控规模、守“红线”的主基调形成了鲜明反差,它对于大产区而言,影响相对较小,对中小产区来说,将是较为激烈的博弈。它涉及政府、烟农对公司政策的理解和认同,政府、烟农利益诉求的让渡,生产规划布局的优化和基础设施设备的综合利用。这些问题,中小产区都要慎重处置,平稳对接,方能协同共赢。

  市场需求形势的逆转,严峻考验着中小产区的烟叶生产质量和管理水平。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分析,烟叶生产表现出明显的产大于销、供大于求的需求特征,市场已经逆转为买方市场,具体是低次烟叶零需求,中等烟叶和上部烟叶少需求,上等烟叶重质量需求。中小产区由于处于发展期,相比成熟的大产区,粗放型生产特征明显,烟叶生产和管理水平不高,质量意识不强,产品等级结构的市场满足度偏低,烟叶的市场竞争力处于劣势,品牌效应不突出。买方市场下,中小产区要实现稳中求进,非一时之功。

  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的深入推进使“马太效应”更加明显,中小产区面临更大压力。湖南省烟草公司从2014年开始,全面推进市场配置计划资源的改革,在总量计划中拿出40%与市场需求提报挂钩下达到地市公司。结果分析看,国家局给湖南烟叶生产计划减幅为6.49%,但是部分烟区减幅低于全省平均;而几个中小产区减幅都在15%以上,最高减幅达到22.86%,明显高于平均水平。“马太效应”加剧,大浪淘沙,将中小产区推入发展困境,甚至是生死边缘。

  辟路突围

  面对困境,中小烟叶产区可以在坚守“红线”、控制总量的前提下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突围之路:

  发展战略上,朝“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方向顺势而为。在行业烟叶发展渐进式递减总量的政策调整期,大规模发展的老路明显受阻,中小产区有自身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要快速反应,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寻找机会立足和突破,做到行稳致远。规模“小”是这类产区的基本特质,其劣势是质量稳定的、可持续的、批量供货能力较弱,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区发展战略调整应瞄准“精、优、特”三个竞争力元素,给自己增加三个发展引擎,保持强劲动力。“精”就是要通过精益生产、精细管理打造精品烟叶;“优”就是做优烟叶生产管理团队,调优生产布局和主体,优化烟叶结构,生产出品相优质的烟叶;“特”就是要突出烟叶的产区特色,提高烟叶香气质类型、生态、安全三个方面与卷烟品牌的契合性,香气质类型要明确定位。如2014年烟叶生产中,安徽皖南焦甜香型和湖南部分浓香型烟区就成功实现了发展战略转型。

  发展思路上,要厘清和解决“为谁种、由谁种、怎么种”的问题。中小产区在烟叶生产发展过程中,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交互作用,“两只手”的正向耦合程度不高,导致生产组织者和生产主体为谁生产的目标不明确,不坚定,把烟叶产业发展僵化、孤立化、功利化,缺乏产业链价值思维,生产计划与市场衔接不紧密,往往是计划引导市场。中小产区要审时度势,应时应变,通过市场来催生计划。具体说,“为谁种”——就是要把“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围绕工业品牌对原料的质量和等级结构要求组织生产”作为第一要务,这个第一要务把握准了,其产业发展的增值效应——烟农致富和地方经济发展,才可能持续推进;“由谁种”——就是要培养和依靠本地区职业化烟农和规模化产业主体,前者的特征是以自有土地为主,家庭经济收入以烟叶为主,烟叶规模10亩左右,后者是以承包经营为特征,以组织管理为手段,以产业规模为效益;“怎么种”——就是要健全专业化服务体系、现代化设施设备运管体系和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实现现代化大生产。

  组织运行上,要构建好“利益同体、发展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力”的烟叶生产组织生态系统。“利益同体”就是政府、烟农和烟草公司利益三位一体,可以通过契约制度设计来约束和规范三方的责权利,同时加强诚信精神的引导,特别是政府和烟草公司作为产业发展中的强势主体,对烟农的承诺要坚决恪守,敦促烟农在交易活动中也要坚守诚信。“发展同心”就是政府和公司要科学研判,充分沟通,发展战略和步骤要坚持理性、科学、和谐的原则,做到相互高度认同,并广泛宣传,让产区烟农知晓明白,有使命感;地方政府和烟草部门要在产业发展的政策上科学设计、指导到位,政策要体现公司和政府的互补性、市县乡的统筹性及工作重点的导向性。“目标同向”就是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的原则,烟叶生产收购都要紧盯卷烟品牌对原料质量和结构的需求来组织开展,要分析烟叶产业链各节点的互作效应,建立健全品牌需求的传导机制。“工作同力”主要是政府和公司在服务烟农方面要形成合力,在运行管理方面要补位契合。

  生产技术上,要扬长避短。围绕质量目标导向,全面诊断影响区域烟叶质量的关键技术环节,采取集成嫁接和自主攻关的方式,完善先进实用的技术体系。

  管理服务上,要扬优聚势。按照责权利对等原则,充分授权县级分公司作为烟叶生产收购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烟叶生产技术发展到目前的水平,可以说,烟叶质量对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服务的依赖基本符合“二八定律”,即提升烟叶质量,20%依靠生产技术,80%依靠管理服务,也就是20%的生产技术要用80%的管理服务确保落实,足见管理服务的重要性。中小产区应坚定不移地推进GAP管理模式;在收购管理服务方面,应深入推行精益管理;在内部运行管理方面,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标准要求,强化岗位责任,达到实质性循环提升;在信息流管理服务方面,应逐步减少对各级政府、技术服务公司和合作社的过度依赖,突出以我为主,归我调控,加强公司和烟农点对点的信息传递,防止出现传递过程信息拐弯失真和过时,使生产政策、技术要点和工作要求在每个作业点的爆发力更强大,影响力更突出;应通过建立完善切实可行的考核体系落实各项管理服务,考核结果要作为奖惩的依据,达到鞭策鼓励、持续改进的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