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叶飘香“三门峡” 醇郁浓香溢豫西

——河南省“三门峡”牌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成长纪实

2014-04-13来源:河南烟草作者:叶新波

  地处豫、晋、陕交界处的三门峡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大禹使神力、擎神斧将阻滞母亲河的高山劈成“人门”、 “神门”、“鬼门”三道峡谷之后,滔天巨浪驯服东去,沧海变桑田,天地开新篇。中华民族的祖先便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浩瀚灿烂的原始文化,驰名中外的仰韶文化奠定了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根基,黄帝铸鼎原文化、虢国文化和由老子《道德经》衍化而来的道家思想文化,达摩创立的禅宗文化及古代崤函战争文化等诸多历史文化,成就了这里厚重的历史。

  1957年,随着举世闻名的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建设,三门峡便开启了历史新纪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华夏的古老文明、祖国的今朝奇迹、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国的秀丽山川,在这里得到了巧妙地浓缩和展现。天鹅来栖人居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黄(黄金)、白(铝矾土)、黑(煤炭)”传统资源开发升级换代,“烟(烟叶)、果(苹果)、菌(香菇)”新兴特色农产品经营高歌猛进。三门峡这个河南最西部的“边缘”小市,正一跃成为黄河金三角物流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排头兵”。  

  38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三门峡引进了烤烟种植,245万人民从此与金叶结缘。朴实勤劳的数十万烟农战天斗地在广袤烟区,如同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神奇芝麻一样敲开了致富之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而今,昔日的穷乡僻壤因“三门峡”牌烟叶这一支柱产业的迅猛崛起而驰名全国。自1986年三门峡独立建市以来,已累计收购烟叶6.73亿公斤,烟农收入61.31亿元,实现税利13亿元,烟叶支柱产业撑起了三门峡农村经济的半壁河山。

  金叶飘香,十数万烟农种烟致富,收获着大地的芳香,品味着生活的甜蜜。

  金叶灿烂,照亮了245万三门峡人民的小康之路。

  危急中把握新机遇

  三门峡市地处中纬度内陆区,“五山四陵一分川”的地貌,形成了具有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的多元气候。历年平均气温13.8℃,日照2261.7 小时,无霜期216天,年均降水量580-680毫米,土壤富含有机质和磷、钾等微量元素,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高,适宜烤烟种植。全市下辖卢氏、渑池、灵宝、陕县、义马和湖滨6个县(市)区,国土面积10496平方公里,宜烟面积80万亩。位于三门峡西部的卢氏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与美国盛产优质烟叶的北卡罗来纳州处于同一纬度,其土壤特性也极为相似,为全国规划的烤烟最适宜种植区。

  三门峡烟叶种植历史悠久。乾隆年间,卢氏县出产的卢涧、卢岗晒烟曾名噪豫陕,远销西安。民国时期,卢氏大刀烟丝曾远销海外。自1975年陕县李村乡柳沟村种植烤烟成功开始,带动周边的县(市)区普遍种起了烟叶。三门峡市发挥气候、地力等生态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引导,推广运用先进种烟技术,狠抓生产收购等环节的质量管理,推动烟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面积由最初的几亩发展到现今的近30万亩,收购量由当初的几百担发展到当今最高接近80万担,产值由过去的几千元发展到如今的10亿元上下。三门峡已成了河南省首屈一指的产烟大市。所产烟叶田间长相清秀,烤后原烟色泽桔黄,吃味醇和,油分浓足,化学成分协调,外观内质俱佳,是浓香型烟叶中的精品,有“中式醇香第一叶”之称,深受烟厂青睐。

  规模种植十数年间,三门峡诞生了河南种烟史上的数个“第一”:“中州种烟第一县”卢氏县异军突起,种植规模一直稳定在12万亩上下,曾连续13 年荣获“全国烟叶生产收购先进县”殊荣,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产烟大县;灵宝市朱阳镇以3.1万亩的种烟规模成为“中州种烟第一镇”;卢氏县官道口镇耿家庄村以5000亩的种烟面积成为“中州种烟第一村”。

  改革开放之初,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步的三门峡切身感受到了种烟带来的福祉:烟农们柴、米、油、盐有了着落,口中有余粮,手中有余钱,儿女婚嫁不发愁,日子越过越红火。随着时间推移,千里烟区座座砖房拔地而起,代替了地坑院、土窑洞、茅草房;大量的家用电器、时尚服饰、现代交通工具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年年水涨船高的烟叶税收,也使种烟乡镇乃至产烟县从中受益,他们用烟叶税支付了干部职工工资,还用烟叶税兴办了社会公益事业,改善了农村水、电、路、邮电通讯、广播、电视、学校、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一个烟农愿种、政府愿管且以烟叶富民富县、以烟叶收入促进烟叶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在三门峡烟区形成。

  如全国许多老烟区走过的发展历程一样,前期的三门峡烟叶生产走的完全是数量效益型、资源效益型发展之路。由于连年种植,重茬乱茬问题突出,土壤营养失衡,病害发生种类逐年增多,危害程度逐年加重,烟区一度出现了老化迹象。烟叶内在理化成份不协调、质量下降,烟区发展后继乏力在个别产区表现突出。一度曾获“河南免检”产品殊荣且备受全国各大烟厂青睐的卢氏烟叶,一个时期也因烟叶质量退化而被市场屡屡亮起“红灯”。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面对烟叶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三门峡烟区能否突出重围,不断提高烟叶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完成由烟叶大市向烟叶强市转变,重振昔日辉煌,牢牢占据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不断提升企业竞争的软实力,成了摆在三门峡烟草人面前最紧迫、最核心的任务。

  乘着烟草行业“大企业、大市场、大品牌”战略的启动,特别是乘着河南烟草实施“四山五区”烟叶名牌战略机遇期,三门峡烟草经过市场定位和审慎研究,于2002年底提出了发展“三门峡”牌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的战略构想,并于2003年元月在工商部门注册了商标。

  早在“三门峡”牌烟叶创立之前,素有“国标”称谓的原国家烟草专卖局著名烟草专家、高级农艺师,原国家烟草标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冯国桢曾多次莅临三门峡,每当问及中国最好的烟叶产自何处时,冯国桢说:“最好的烟叶产地在崤山南麓的卢氏县”,冯国桢一语成箴,成了开发“三门峡”牌烟叶的“引擎”。

  十年磨一剑。三门峡烟草人有魄力有担当,围绕育牌培牌开始了漫长的求索苦旅,无论行业工商分离、联合重组、母分体制建立等改革创新举措如何深入开展,他们始终没有动摇和懈怠,而是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干给一级看,接力棒上传经验,终于浴火重生,使老烟区焕发了青春活力。“三门峡”牌烟叶以其“浓香型优质烟标准特质”而冲出崤函大地,一枝独秀地荣登上了中国烟草的神圣殿堂,为中式卷烟吹进了一缕醇郁浓香的清风。

  担当中确立新优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门峡”烟叶品牌注册后,三门峡烟草人深知要想打出品牌不单单是起一个响亮名称那么简单,而是要拿出令市场信得过、令工业企业满意、令中式卷烟配方不可缺的过硬产品来,靠质量求生存,靠信誉占市场,靠特色求突破,惟如此,烟区才会长种久富、才会做大做强、才会勇立潮头。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围绕求变,三门峡烟草开始了一系列“求索”。

  ——科学定位“三门峡”牌烟叶。2012年,三门峡烟草与河南农业大学签订了战略协作协议,由烟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许自成教授主持,致力开展了《三门峡烤烟特色定位与定向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对三门峡烟叶风格特色进行了研究定位。研究结果认为:三门峡地处豫西丘陵山地,盛产生态浓香型特色烟叶,具有“醇、香、绵、融、甘”区域特征,其中浓郁香气在卷烟增香保润和降焦减害中发挥关键作用。之后,三门峡烟草便与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长期紧密合作,把“突出浓香”作为“三门峡”牌烟叶的特色定位,制定了详尽而切合实际的技术策略和主攻方向,并以5年为一个周期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开展了“三门峡优质浓香型特色烟叶开发”等课题研究和示范,着力打造“三门峡”牌优质浓香型烟叶品牌。

  ——着力打造优秀烤烟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在以往烟叶生产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三门峡烟草逐步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烟叶环节生产技术规范,编著发布了《三门峡烤烟综合标准化体系》、《三门峡市烤烟地方标准》。完善了烟叶种子、栽培、植保、烘烤和收购等相关技术标准,形成了以土地深松、配方施肥、精细管理、成熟采收、科学烘烤等为主要内容的旱作栽培技术体系。在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三门峡烟草狠抓宣标贯标,各产业县(市)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三门峡烤烟综合标准化体系”在生产中得到了有效推广和应用,有力地促进了烟叶生产水平的稳步提升。

  ——致力于绿色生态烟叶研究应用。以客户为关注焦点,是三门峡烟叶质量管理体系的重点。长期以来,三门峡烟区地方政府特别是烟草部门高度重视烟草农药的管理工作,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形式,广泛宣传烟草农药使用的重要性,教育引导全体技术人员和广大烟农规范农药使用行为,严格控制禁用农药的使用。同时,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技术措施强化烟草农药的管理和使用,严格加强农药发放管理,对供应的农药进行价格补贴。与河南农科院烟草研究中心紧密合作,在全国率先开展绿色生态烟叶生产技术研究应用,绿色生态烟叶示范面积由起初的500亩扩大到5万亩,进而辐射到全市所有烟区。三门峡烟草坚持每年开展2—3次烟叶客户质量跟踪调查,通过国家权威机构坚持进行烟叶农残抽样检测。三门峡市生产的烟叶因品质优良和符合国家绿色产品质量标准而享誉省内外,赢得了客户信赖而畅销不衰。

  ——用工业理念谋划和组织烟叶生产。从2002年起,三门峡烟草在全国率先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导入到烟叶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建立了涵盖烟叶生产、收购、储运、调拨等各个环节的《三门峡烟叶质量管理体系》,并逐级成立了烟叶质量管理办公室,出台了三门峡烟叶质量管理体系《三级文件》、《程序文件》和《质量手册》,形成了“六项机制”,实现了对烟叶生产经营工作的过程管理和过程控制。充分发挥市、县、乡、村四级烟叶生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作用,在烟叶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技术人员都要深入农户和地头,为烟农提供及时、周到、细致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他们还开发了质量管理体系软件,对内部员工实行“四包一挂”(包面积、包收购量、包上等烟比例、包亩收益,挂年终效益奖金)的生产技术承包工效挂钩责任制,对烟农实行“双百分”生产业绩考核机制,按照“A、B、C、D”户四个级别对烟农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分四个环节进行检查考核,年底进行一次综合评审,使烟叶生产各项技术措施得到了较好地应用和落实。他们还实施了烟农种烟资格证制度,为全市1.73余万户烟农建立了户籍生产档案,充分增强了烟农和内部员工抓质量意识。

  管理举措的创新发展,为“三门峡”牌烟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第一个“五年规划”期内,三门峡烟草成绩斐然、喜事连连,“国”字号、“省”字号“金字招牌”纷至沓来。2004年,三门峡烤烟综合标准化示范项目以高分顺利通过了国家标准委和国家烟草局的验收,成为全国第一家市级烤烟综合标准化示范单位,市属卢氏、灵宝、渑池、陕县成为第三批全国烤烟综合标准化示范县。2005年,三门峡烟叶质量管理体系顺利通过了国际权威机构认证颁牌。2006 年,由三门峡市烟草公司申报,所涉及的卢氏、灵宝、渑池、陕县烟区的土壤、水、大气样品,经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委员会专家组现场考核与检测,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获得了河南省绿色烟叶产品原产地县(市)称号。

  实践中再造新思维

  三门峡烟草的辉煌来自于烟叶,最大的困难和挑战也来自于烟叶。“三门峡”牌烟叶能否“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打造成三门峡一张经久不衰的靓丽名片,关键点还在于提高烟叶质量和凸显烟叶特色。

  在第一个“五年规划”期内,精明的三门峡烟草人发现了自己的“软肋”:三门峡市地处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延伸部分,十年九旱,加之烟叶生产费工费时,烟农队伍年龄结构老化问题日渐突出等,严重制约着烟叶生产的持续发展。如何实现烟叶生产的保收、提质、彰显特色又成了他们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三门峡烟草人深谙“生态决定特色,品种彰显特色,技术保障特色”的烟叶生产精髓。因此,在第二个“五年规划”期内,围绕保收、提质和彰显特色,他们依托烟叶质量管理体系,从夯实烟叶生产基础的“五个优化”做起,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炼狱”尝试。

  优化旱作栽培体系确保烟叶稳收。“旱作栽培体系”是三门峡烟区的传统生产方式,它的精髓重点体现在“机械深松、两犁两耙、冬前起垄、地膜覆盖” 等四个方面,它的作用就是“保住天上水、蓄住地上墒、天旱地不旱、地旱烟不旱”。“秋冬犁耙田,赛过春浇园”这句农谚在三门峡烟区已成共识。近年来,辖区烟农强力推广落实旱作栽培技术,烟草部门因势利导,不断健全旱作栽培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强力推广运用,使旱作栽培技术焕发了新活力,有力地促进了烟叶的保收稳收。截止2013年,全市共补贴购置各类烟用机械2716台(套),烟田机械深松和两犁两耙率达到了60%以上,冬前起垄率、地膜覆盖率均达到了 100%。2013年,豫西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正是因为旱作栽培体系的强力实施,烟叶生产仍然获得了大丰收。

  优化施肥结构改善土壤性状。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理化性状的优劣对提高烟叶质量、凸显烟叶特色的作用不可小觑。从2007年起,三门峡烟草将全市45个种烟乡镇、547个种烟村烟田土壤进行了统一收集,拿到权威机构进行化验分析,并以村为单位建立了土壤养分数据。根据测土情况进行配方施肥,分区域因地制宜地确定了肥料“套餐”供应方案,根据土壤理化性状变化予以适时更新,以期达到烟叶营养均衡。他们为全市每户烟农建立了户籍、地籍档案,提出并实施了烟田“三三轮作”和“四年两头种”的轮作调茬措施,指导烟农科学调茬,做到种地养地相结合。他们还将各产烟县(市)在生产实践中长期积累下来的豆浆灌根、秸秆覆盖、大麦掩青等实用技术加以推广应用,较好地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截止2013年,三门峡烟区平衡施肥率、豆浆灌根率、营养“套餐” 供应率均达到了100%,秸秆覆盖和大麦掩青率达到了50%以上。

  优化品种布局彰显质量特色。品种对烟叶质量的贡献是第一位的。近年来,三门峡烟草坚持按照引进一批、示范一批、推广一批的品种优化思路,不断加大新品种推广和示范力度,根据不同生态环境选择主栽品种,实现了一区一品的品种格局,初步实现了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储备。目前,卢氏、灵宝等西部烟区形成了以云烟87为主栽品种,面积达到80%以上;陕县、渑池等东部烟区形成了以豫烟6号、中烟100为主栽品种,面积达到90%以上。

  优化播栽期提高单产和成熟度。三门峡烟草为有效规避病虫害以及雹灾对烟叶的侵害,同时也为了提升单产和确保烟叶成熟度,他们根据烟区多年来的经验,按照东西部烟区区域划分,对烟叶的播种期、移栽期进行了微调,播种期和移栽期统一提前了5至10天,确定全区烟叶移栽最佳期为5月1日至15日。通过优化播栽期,使烟叶田间生长发育规律与当地气候条件达到基本吻合,增加了烟叶的香气质、香气量,减少了烟叶烤青、挂灰。烟叶烘烤质量的提高,无形中也提高了烟叶单产和烟农收入,烟农种烟积极性更加高涨。

  优化采烤技术增加烟叶可用性。近年来,三门峡烟草特别注重吸纳国际国内先进烟叶采烤技术,遵循边引进、边实践、边推广的策略,严格按照下部叶抢收、中部叶稳收和上部6片叶一次性成熟采收的技术路线,落实不适用烟叶处理技术,大力推广密集烘烤优化工艺,不断提高烟叶的采烤质量,使上部叶可用性大大增加。他们抢抓国家扶持政策机遇,引导烟农大力兴建密集式炕房。他们还按照“县培师资、乡培骨干、村培烟农”的技术推广路线,请来大专家、培养小专家、发展“土专家”,大力开展烟叶采烤技术培训,从而使烟叶技术推广网络日益健全,作用日益凸显。截止2013年,全市共兴建密集式炕房9111座、小密集式炕房11498座,密集烘烤工艺应用率达到了100%。目前,全市拥有各级生产技术员489人,科技种烟户达到了1.4万余户。

  竞争中打造升级版

  随着烟草行业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行业“卷烟上水平”以及省局“工作上水平、质量上台阶”等工作部署的深入实施,三门峡烟草面临着新挑战、新机遇。

  面对挑战,三门峡烟草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充分发扬“中流砥柱”自强不息精神,始终抱定“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豪迈壮志,不断化危为机,实干实效,善做善成,强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着力打造有利于彰显“三门峡”牌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升级版的管理新举措,从而使“三门峡” 牌烟叶叫响全国,畅销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现代烟草农业是烟草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三门峡烟草孜孜不变的追求。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烟叶生产的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增强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从2008年起,三门峡烟草制定了全市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发展规划,围绕“532”、“461”品牌建设需要,按照“一基四化”发展方向,以基地单元为载体,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了建设进程。

  所谓的“一基”即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对烟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予以扶持的优惠政策。三门峡烟草紧紧抓住这一难得历史机遇,吹响了包括烟水、烟炕、烟路、烟机、烟站综合配套在内的烟叶基础设施建设“集结号”。4个烟叶主产县(市)政府部门积极响应,在用地审批、占地协调、配套资金等方面给以最大支持。县级烟草分公司按照国家局“重心下移,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加强基础”的工作方针,依据“普惠制,广受益”的原则,制定了较为详细的烟水、烟炕、烟路、烟机、烟站配套建设规划,按照烟农审报、统一规划、专业工程队承建、严格检查验收程序,分批次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截止2013 年,全市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6.08亿元,兴建烟水配套、烟炕配套、烟路配套、烟机配套等基础设施项目36116个。其中水池、水窖总容量达 18.4万立方米,沟渠2千米,田间管网达750千米,烟用机耕路164条、374公里,项目受益基本烟田46万亩,受益农户达3.8万余户。申报国家局烟草援建水源工程6个,其中灵宝白虎潭水源工程顺利通过审查,审定援建资金1.48亿元,陕县大石涧水源工程申报援建资金1.9亿元。三门峡烟草27个基层烟叶工作站,顺利通过国家优秀烟叶基层站验收。烟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使用,使全市烟叶生产基础更加牢固,不仅初步改善了烟区生产生活条件,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烟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打牢了烟叶发展基础。

  所谓的“四化”,即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和信息化管理。

  ——规模化种植。近年来,三门峡烟草围绕提高规模化种植水平,采取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的办法,开始了“四个方向”的调整转移。一是大力培养职业烟农。实施种烟资格认证制度,按照发展“A”户、巩固“B”户、限制“C”户、淘汰“D”户的原则,把年富力强、文化程度高、种烟面积大、经济效益好的种烟户培养成科技户和职业烟农,初步解决种烟队伍老化、后继乏人矛盾。二是扩大户均种植规模。着力发展20亩-40亩的“小大户”,培育100亩以上家庭农场,改善烟叶种植主体结构。三是调整烟田布局。积极引导烟叶生产向条件好、基础牢、质量高、风格明显的大乡、大村、大户转移,全力推动烟田从坡地向平地转移,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创造条件。四是扩大连片种植规模。大力发展连片方、示范方建设,不断扩大千亩方、百亩片,切实提升烟叶种植集中度。截至2013 年,三门峡烟区已把种烟户优化到1.7万户左右,面积优化到27万亩左右,户均种烟规模达到15亩以上,全区拥有各类示范方1487个,其中千亩方16 个,百亩片592个,示范方片种烟面积占总种烟面积的90%以上,规模化种植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目前,西部烟区已形成了一岭一凹一道梁烟田纵横交织,青山绿树交相辉映,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的良好植烟格局。东部烟区则形成了田成方、管成网、路相连、渠相通的千亩方、百亩片一马平川望不到边的种烟景象。

  ——集约化经营。从2003年起,三门峡烟草通过扶持和引导,鼓励全市烟农踊跃兴建漂浮育苗大棚。他们通过层级培训和专家传经送宝,使集约化育苗技术落地生根。从2008年起,他们大力兴建育苗工场,不断提升商品化供苗率。同时,他们还出台特殊政策,积极帮助烟农进行土地流转,鼓励烟农大力兴建家庭烟叶农场。目前,全市已建成育苗工场42个,兴建100亩以上家庭烟叶农场137个,商品化供苗率达到了100%,其中最大的育苗工场可供7500亩烟田移栽所需,最大的家庭农场种烟面积达到420亩。

  ——专业化分工。近年来,三门峡烟草按照“一社两场六队”组织形式和“一分六统三量化”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三门峡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模式,注册成立烟农综合服务型合作社7个。依托合作社修建了育苗工场、烘烤工场,建立了机耕、育苗、植保、烘烤、分级和劳务等6个专业服务队,派生出农机专业户、商品化育苗专业户、植保专业户以及工场化烘烤专业户等各类专业户500余户,实现了机耕、育苗、植保、烘烤、分级、劳务等“六类”专业化服务。灵宝五亩金塬烟叶合作社和渑池果园烟叶合作社已被列入国家级行业示范社,示范效应明显。

  ——信息化管理。近年来,三门峡烟草依托中国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开发了烟叶信息管理基础软件,建立了烟叶物联网,分设了三门峡烟叶生产与信息管理系统、烟叶信息领导综合查询子系统等多个信息管理系统,将烟叶生产动态、基本信息、气象信息、生长发育检测与管理、病害诊断与防治、烟虫识别与防治、病虫害测报、烟叶生产基础知识等尽列其中,并建立了专家网上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烟叶生产过程管理和过程控制水平。全市400余名生产技术人员足不出户就可随时查询到有关信息,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专业化服务能力。

  大兴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近年来,三门峡烟草紧紧围绕“卷烟上水平”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以满足“532”、“461”知名品牌需求为导向,大力建设品牌导向性特色优质烟叶原料基地,加快推动“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烟叶原料保障体系,增强了三门峡烟叶的市场竞争能力和保障能力。目前,全市已建立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8个,其中国家级基地单元5个,国家级特色烟基地单元1个。基地烟叶供应量达到了68.4%。河南中烟灵宝朱阳“黄金叶”基地单元,种烟面积3万余亩,基地烟叶供应量接近10万担。

  现代烟草农业架构和标杆搭起后,三门峡烟草坚持优质服务烟农原则,依托四级烟叶生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不断加大生产扶持投入,为烟农提供及时、周到、细致的技术指导和服务。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4.66亿元用于购置烟农生产资料,扶持烟叶生产,有效解决了烟农投入难问题。完善建设烟叶防灾减灾体系,投入资金为全市烟田入保险,有效降低烟农种烟风险。全面实施入户预检、封闭收购、原收原调等烟叶收购调拨新模式,探索试点散叶烘烤、收购新举措,坚持摆把整垛、整把装箱烟叶仓储管理办法,切实提升了烟叶收购工作质量,融洽了“四方”利益,促进了产业发展。

  辉煌中再攀新高度

  经过十年磨砺和精心打造,“三门峡”牌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已初具规模并深得专家和市场认可。

  烟草生产及卷烟加工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尊权生前对“三门峡”牌烟叶关爱有加,曾数度为“三门峡优质浓香型特色烟叶开发”研究课题指点迷津,指导三门峡烟区开展“上部6片烟叶一次性采收”试点,并在90高龄时以三门峡卢氏、灵宝等烟区的“上部6片烟叶”为主原料,潜心研究开发出了“黄金叶(天叶)”、“黄金叶(三门峡)”、“黄金叶(大金园)”等高端浓香型卷烟系列产品,为“黄金叶”品牌中原突破树立了标杆,为消费者打造了好评如潮的 “中式醇香第一支”。

  在2013年8月7日举办的“百年浓香:河南浓香型烟叶品牌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烟草研究院副院长谢剑平研究员认为:“河南浓香型烟叶以三门峡等地区为代表,具有香气浓郁,烟气透发性好、焦甜感强、醇厚丰满、余味舒适的品质特征,是中式卷烟减害降焦的重要原料,具有深度开发的重大意义。”

  国家烟草局浓香型特色烟叶开发重大专项首席专家、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主任、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院长刘国顺教授,对三门峡卢氏烟区特别牵挂,每年都会挤时间到卢氏县去走一走看一看,烟区的成长进步时刻牵动着他的心。2006年7月,刘教授站在卢氏县官坡镇竹园村百亩烟叶示范方前由衷地说:“黄淮烟区,还真没有见到过长得如此清秀的烟叶,无病无虫,油分充足,这就是优质烟区和全国烟叶综合标准化示范县的模式,通过卢氏烟叶我看到了振兴河南烟草的希望”。2013年8月,刘院长再次来到官坡镇,在看过兰草村烟田之后,感慨地说:“中国最美的梯田在云南,最好看的烟田在卢氏。”

  2006年,红塔集团营口卷烟厂、宁波卷烟厂、颐中集团青岛卷烟厂等国内十余家知名卷烟工业企业,面对媒体公开畅谈“三门峡”牌烟叶,普遍认为:三门峡市调拨的烟叶,内外在质量上乘,经营诚信度很高,发展前景广阔,希望继续加强合作。

  “三门峡”牌烟叶同样也牵动着省委、省政府和省烟草局各级领导的心。2013年以来,省委书记郭庚茂、省长谢伏瞻、省委副书记邓凯、副省长王铁等省委、省政府领导,先后深入三门峡调研,察看烟叶大田,与烟农促膝谈心,对做大做强烟叶产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河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总经理)李梦顺、副总经理李俊成等领导也先后来三门峡调研,对重振“三门峡”牌烟叶雄风、狠抓烟叶质量管理提出了新期望。

  王者归来,情深意长。十年来,三门峡烟草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优质服务烟农,促进了烟叶质量信誉提升,保证了烟农收入和地方财政稳步增长。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收购烟叶626.17万担,烟农总收益43.85亿元,实现烟叶税收9.5亿元。“三门峡”牌烟叶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已经成了“中式”卷烟原料供应的“生力军”。十年间,“三门峡”牌烟叶已进入“中华”、“南京”、“利群”、“黄鹤楼”等国内知名品牌卷烟的主配方。

  “‘三门峡’牌烟叶的成长进步,凝聚着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心血,同时也凝结着三门峡市245万人民和1400余名烟草员工的辛勤汗水。”在谈及品牌发展的未来时,三门峡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掷地有声:“我们要倍加珍惜荣誉,倍加珍惜这个美好的时代,常怀感恩之心,常怀报国之志,树雄心,鼓干劲,善实干,努力把‘三门峡’牌烟叶打造成三门峡又一张靓丽名片,为实现‘崤函梦’、‘中原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三门峡”牌烟叶给企业带来了实惠,也给三门峡人民带来了福祉,成为继“黄河明珠”、“天鹅之城”之后,三门峡人民为之骄傲和自豪的一张靓丽名片。在市场竞争如火如荼的今天,三门峡烟草人已做好充分准备,他们在思考“三门峡”牌烟叶“改革的红利在哪里?”、“发展的潜力在哪里?”、“追赶的目标在哪里?”的同时,还将秉承“扼腕断臂抓质量,不达优质誓不休”的决心和勇气,进一步把“三门峡”牌烟叶做大做强,不断增强品牌发展后劲,使“三门峡”牌烟叶如三门峡大坝前巍然屹立的“中流砥柱”一样久久屹立于中国烟草之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