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为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2009年年初湖南中烟工作会议上,湖南中烟总经理周昌贡这样感叹。时隔一年,2010年2月23日,在全国烟叶基地建设座谈会上,周昌贡再次坦言“好烟叶不一定能做出好品牌,但好品牌一定需要好烟叶。”很显然,品牌上规模,原料也要上规模;品牌上结构,原料也要上结构;品牌上水平,原料也要上水平。随着国家局提出“532”的品牌发展目标和“芙蓉王”、“白沙”品牌的发展,烟叶原料矛盾正越发成为湖南卷烟工业做强品牌、持续发展的“瓶颈”。但与一年前不同的是,此时湖南中烟的原料矛盾稍有缓解,其在烟叶基地建设方面的开拓性进展也被国家局领导所肯定。
“几百万箱大品牌的原料,必须从行业战略发展的高度加以重视,并从总体烟叶资源配置的高度加以解决。”某卷烟工业企业的负责人这样表示。在他看来,国家局推进的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正是破题之举,尤其是烟叶基地单元建设,更是代表着行业未来烟叶生产管理的新方向。“要站在行业品牌培育的高度来重塑烟叶第一车间。”
对于烟叶基地单元建设,国家局明确要求的“工业主导”,即工业要“主动参与、深度介入”。“在规范的前提下,凡是产区需要的,我们都参与,这就是主动参与。把品牌的需求延伸到烟叶生产环节,加强人员、技术、科技的介入,提高基地烟叶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这就是深度介入。”湖南中烟原料部负责人这样理解。在他看来,基地建设并不陌生,无论是国家局还是湖南中烟都曾多次提出基地建设的理念并付诸实践,而此次烟叶基地单元建设对于卷烟工业企业而言,最大的亮点和难点就在于“主动参与、深度介入”。如果说之前烟叶基地建设有“跑马圈地”之嫌,此番烟叶基地单元建设,则必须要体现“精耕细作”。
湖南中烟原料部负责人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的基地建设中一个基地往往就是泛指一个县、市级烟区,甚至为一个地市级烟区,管理比较粗放,而当前建设的烟叶基地单元则对种植面积和相关配套作了严格的规定。按照国家局的指导原则,一个基地单元,设一个基层站、配适当数量收购线,配套3.5万亩或5万亩左右烟水配套工程、机耕路、减灾设施完善的基本烟田;种烟专业户、家庭农场或合作社适度规模种植;成立一个综合服务合作社,配套1~5个育苗工场、1~2个烘烤工场及若干密集烤房群、1200千瓦左右机械动力及适量专用机具,统一提供专业服务。“从粗放的大基地向精细化的小单元发展是此次烟叶基地单元建设的一大特点。”中国烟叶公司相关人士表示。
品牌为本
烟叶基地单元建设的“精耕细作”,必须紧紧围绕品牌这一核心,实现基地与品牌的有效对接。湖南中烟明确提出把烟叶基地建设成“质量目标明确、品牌定位准确、风格特色突出、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具有持续满足‘芙蓉王’和‘白沙’品牌发展需要的品牌导向型基地。”根据自身“十一五”发展规划和2009~2012年品牌发展规划,湖南中烟滚动编制原料保障规划,提出到2012年基地优质烟叶要力争提供400万担以上的有效供应,实现和保持烟叶基地化率90%以上。
为实现品牌与原料的对接,湖南中烟努力探索符合自身品牌特点的烟叶风格,比如“白沙”、“芙蓉王”虽然同是口味醇和、南北兼容,但进一步细化发现,“白沙”更突出“烟香复合协调”,“芙蓉王”更突出“自然本香”。同时湖南中烟与各烟区共同努力找到适合此类烟叶生产的生态区域。目前湖南中烟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重庆、湖北、安徽、广西、陕西、吉林和辽宁等全国11个省(市、区)的38个地级市,规划建设基地单元80个,其中根据“白沙”、“芙蓉王”特点,分别确定基地单元38个和28个,其余14个基地单元为品牌共享基地单元。为进一步确保品牌需求有效导入到各个基地的生产环节,实现“品牌落地”,湖南中烟严格以品牌原料的风格特色需求来选择生态条件,以生态条件来规划单元,尤其是精心选择适宜该单元种植的特色品种。比如在云南和四川省凉山州,湖南中烟选择“红花大金元”,在云南省北回归线区域,选择KRK26,在贵州省高海拔地区,选择韭菜坪2号,在湖南省和安徽省皖南地区,选择K326……
“根据生态条件,选择品牌需要的烟叶品种将是卷烟工业企业基地化建设中的一大挑战。”湖南中烟原料部负责人表示。在他看来,基地建设对于原料的需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数量需求阶段,即在数量上保障烟叶原料供应,更像是“跑马圈地”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第二个阶段是质量需求阶段,即在稳定数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提高烟叶等级质量;而目前开始的则是第三个阶段,即品牌需求阶段,该阶段对烟叶基地单元的生态条件、种植品种、生产方式、组织形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要工业企业对上述内容提出符合实际条件、切实可行的要求却并不容易,“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样重要。”湖南中烟原料部工作人员说。
人才为基
对于烟叶基地单元建设,未雨绸缪必不可少。湖南中烟的烟叶基地单元建设工作之所以能顺利开展,其一贯以来在烟叶人才方面储备和优化使用功不可没。
长沙卷烟厂和常德卷烟厂自“白沙”和“芙蓉王”品牌创建以来,就一直高度重视原料保障工作。而在湖南中烟挂牌成立之前,两家卷烟厂的原料部就已经先期进行实体化运作。国家局提出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后,湖南中烟随即创新组织思路,调整原有人员结构,将原来分属不同部门的烟叶基地技术人员进行“归队”,组建新的基地管理队伍,提高目标效能和工作效率。
目前湖南中烟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专业技术队伍,直接从事烟叶基地技术研发和推广的专业人才有6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15名,高级农艺师4名。除了总部的人员结构调整,湖南中烟还积极充实各烟叶基地人员,目前常驻基地单元的管理、技术人员97人,保证了一个基地单元有1~2名驻点农艺师。在各烟叶基地单元内部,湖南中烟按照“合理分片、统筹管理、重心下移、形成网络”的思路,创新推行基地、品质和业务人员的“三员联动”。“通过‘三员联动’参与介入基地单元的生产、收购、工商交接全过程,有利于促进工作环节和烟叶链条同步对接,培育一批既懂烟叶生产,又懂质量检验和业务调拨的复合型人才。”湖南中烟基地科负责人介绍说。
烟叶基地单元建设,涉及地域广阔,湖南中烟明白单纯依靠“湘军”未必能达成效果,实施人才本地化战略对于深入开展烟叶基地单元建设必不可少。目前湖南中烟邀请了青州烟草研究所、云南烟草科学研究院、贵州烟草研究所、国家烟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和湖南农业大学等作为技术依托单位,以项目捆绑的方式,加强高效协同。
“要依靠全国各地的人才和各产区的烟叶资源才能将‘白沙’和‘芙蓉王’打造成全国性大品牌。”湖南中烟有关负责同志说。
创新为魂
同是烟叶基地,但今天的烟叶基地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许多的新内容,某些地方甚至是全新的领域,这就要求工业企业转变传统观念,以创新为魂全面提升当前烟叶基地单元建设水平。“从大基地到小单元的转变,从表面上看是由大变小,但从实质上看,其工作无论强度还是精度都要求更高。”湖南中烟原料部负责人表示。
在科研领域,为了提升基地烟叶质量水平和优质烟叶使用水平,彰显基地烟叶特色,湖南中烟联合各烟区商业企业共同开展了一批旨在解决烟叶生产实际问题的代表性课题科研。随着烟叶基地建设的深入,如《云南北回归线区域和金沙江河谷区域特色优质烟叶开发》、《贵州典型中间香型烟叶品质解读和卷烟配方研究》等项目相继开展,这些与基地建设紧密结合的科研项目,在保持烟叶质量风格,改善香气质,提高香气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组织建设方面,湖南中烟积极创新烟叶基地单元合作模式,与各烟区联合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立决策层定期协调机制和执行层日常协调机制。
在制度建设方面,湖南中烟将烟叶基地单元建设纳入了ISO9000体系管理,印发了《基地管理委员会议事规则》等规范性文件。
在生产模式方面,2009年湖南中烟与云南省局(公司)就烟叶分级精选交验一体化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在试点区域内,探索烟叶种植、烘烤、收购、调拨紧密对接的管理模式,基地技术员、业务员、验级员联动参与收购、精选、交验全过程。
烟叶基地单元建设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局的相关精神,就能逐步实现由“有什么烟叶,配什么样的卷烟”到“有什么样的配方要求,生产出什么样的烟叶”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