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烟叶:由表及里看四变

2011-02-10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邓祖昌 万能 陈俊

    背景资料

    从组建至今20多年来,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克服前进中的重重困难,努力建设烟叶强省,逐步走上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1998年以来,贵州省局(公司)按照“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的指导方针,严格按照国家计划组织生产收购,实现了连续13年烟叶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尤其在“十一五”期间,实现烟叶税收50.08亿元,烟叶产业成为贵州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与“十五”末相比,烟叶计划从593万担增加到702.88万担,年均增长3.71%;户均种植规模从5.95亩增加到18.7亩;烟农总收入增加111.07亿元,达到214.1亿元,年均增长10.2%。打叶复烤加工能力突破600万担。出口烟叶3万吨,创汇1亿美元。累计实现烟叶税收66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24亿元,增长9.5%。

    ----“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60.7亿元:建成烟水配套工程有效灌溉面积463万亩,同时解决了烟区近100万人的生活用水和30余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新改建密集烤房16.3万座。建成机耕路748公里。配置烟用农机具19918台(套)。建成育苗大棚36.8万平方米,烟叶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

    ----标准化种植成为现代农业样板,全面推进育苗供苗、起垄待栽、适时移栽、种植密度、配方施肥、开沟排水、打顶抹芽、统防统治、单株留叶“九统一”,标准化生产率达到96.1%。

    ----特色优质烟叶开发获得重大进展,自育优良品种10余个,种植比例达25%。“山地醇甜香”和“山地清甜香”两大香型烟叶风格进一步彰显,得到工业企业的广泛认可。仁怀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开发的有机烟叶在行业内率先通过国际、国内双重有机认证。

    “作为涉及一、二、三产业形态的综合性产业类型,烟叶产业的特色化品牌发展一直是贵州烟草人紧盯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我们从标准化生产、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生产组织模式创新、打叶复烤加工能力提升、科技研发应用等方面全力突进,助推贵州烟叶品牌的发展。”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总经理)陈卫东这样概括贵州烟叶的发展思路。

田野变车间:种植更精,标准化种植率位居前列

    如果说通过60多亿元的投资,使以烟水配套工程、现代集群烤房、耕作机具和机耕道路等具有现代农业特征的烟叶产业开始从传统农业走向设施农业的话,那么以强化过程控制、标准化生产为特征的控制农业正成为烟叶产业在一领域的新趋势。

    2010年12月22日,冬至。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副经理刘方贵像是上足了发条的时钟。从上午8点到9点,他的电话铃声不断响起:福建烟草一行16人已从贵阳出发奔赴余庆,铜仁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及其下属的石阡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两拨人马也即将赶来。他们此行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便是考察余庆县局(分公司)探索成功的“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新模式。

    在此之前的一个月时间里,类似的考察队伍已经来过20多支。那么,“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新模式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从质量控制的角度看,此前烟叶生产中流行的先扎把、后交售、再调拨的做法存在短板:谁能全面透视裹在中间的劣质烟叶和恶性杂物?

    余庆县局(分公司)探索出的新模式,就是从烘烤环节开始,全部散叶操作,片片烟叶单张过堂。这种做法不仅把死了质量关,还为下游工业企业节省了大量分拣费用。这一新的收购模式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对于余庆县局(分公司)的探索,安顺市平坝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对生产流程控制的操作从另一个方面诠释着精准控制农业的特征。

    2010年12月23日,平坝县局(分公司)副经理周勇的办公桌上多了一本2011年的生产流程时间表,表中育苗、移栽、集中烘烤、分级收购等各环节的时间都精确到天。不仅如此,这份表格中还详细写明了茬口作物、轮作作物、育苗大棚和烤房闲置时段的利用方案,一切准确清晰。

    标准化对于烟叶的质量进行了有效卡位,成为支撑贵州特色烟叶品牌的第一道哨卡,使全省标准化种植率增至96.1%,位居全国前列。

农民变工人:分工更细,种植能手靠输出劳务拿工资

    以逐步完善的现代烟草农业生产条件为依托的控制农业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通过变更生产主体、实施适度集中方式则将提升的目标直指“谁来做”的问题。从传统烟农到产业工人,烟叶种植者身份变化的背后是生产组织方式和从业理念的现代化更新。

    这正应了产业发展中的一项基本观点:再好的流程都需要适合的人去实践和完成,否则就是空谈。

    “‘十一五’期间,余庆县的烟草种植户从9000余户整合到了1500余户,户均种植面积从不足8亩增至36亩。适度集中带来的变化有两个方面:一是更便于集中指导和管理,二是种植户再也无法独自完成种植任务,第三方专业劳务合作社应运而生。”刘方贵说。

    已经连续种烟23年的余庆县藏宝村村民夏煜书,起初只种了10来亩烟,去年已经增加到了91亩,但他说自己的劳动量却在减小,这靠的是烤烟综合服务社提供的全程服务。

    “从育苗到最后分级,我全部委托服务社来帮我做,我只需按时付工钱就行了,很轻松。”夏煜书说。

    目前在余庆,三个基地单元分别配备三个综合服务社,专门为种植户提供劳务,产业工人达5000余人。

    “我们将技术娴熟的烟农组织起来,对应烟叶生产的各个环节分别组织了专业服务队,全面承接种植户的劳务。每一支专业队伍都要经过多次规范化技术培训,确保技术规范、服务到位。”余庆县敖溪镇综合服务社经理蔡福建介绍说。

    “目前,整个余庆的7万余亩烟叶,全部由种植户出资,由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工人来具体操作,既缓解了劳动力紧张的问题,也使整个县的烟叶种植水平在高位上实现了整齐划一。”刘方贵说。

    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在调整现代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体现出来的积极特征引起了行业外的关注,中国社科院等多次组织专家前来调研。2010年下半年,由我国专门研究合作社组织形式课题的权威代表----浙江大学研究提出的综合服务社立法讨论意见,则借鉴了余庆模式中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

    与此同质化的是,一些家庭农场开始兴起。平坝县羊坡垄的宋荣华承包203亩土地办起以烟叶生产为主的家庭农场,常年雇佣40余人,生产方式变更为“烟—菜(果)—畜—肥—烟”的循环模式,成为探索以烟为主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

    “目前全省正在推广上述经验,这种烟叶生产关系的进步,将从机制上确保烟叶产业生产力的提升。”贵州省局(公司)烟叶处的负责同志如是说。

舢板变舰队:生产更专,全省复烤企业“6+1>7”

    长期以来,贵州烟叶产业“重种植轻加工”的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弱、小、散、乱是烟叶复烤环节的不良特征,这一状态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烟叶产业附加值流失、质量控制标准不一等问题。鉴于此,贵州烟草毅然将提升二产档次的“手术刀”伸向打叶复烤环节。

    为彻底改变打叶复烤生产弱、小、散、乱的状况,2009年11月18日,贵州省局(公司)将分散在各地州市县的6家打叶复烤企业,重组为一个独立企业法人 ----贵州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这就像把舢板打造成强大的舰队,促使了优势资源有效集中,标志着贵州烟叶复烤加工业跃上一个新台阶。

    2010年12月23日,贵州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湄潭复烤厂生产车间里,一条刚刚技改完一年的宏大现代化打叶复烤生产线上一片忙碌。从湄潭、凤冈、余庆等县的各个烘烤工场运来的烟叶,通过多工序自动化处理,被打成片烟,装箱运入成品仓库,等待调往上海、湖南等地的卷烟工业企业。

    车间技术人员刘恳介绍说,这种生产线自动化率高、环保节能性好,日加工烟叶6000担,比技改前节能20%左右。而贵州省烟草复烤企业近几年陆续配备了7 条这样的生产线。

    全省打叶复烤企业的重组整合,是贵州烟叶发展的必然选择,也为工商密切协作,工业深度介入烟叶生产提供了一个互利双赢的平台。通过整合,提高了复烤资源相对集中加工的配置效率,建立了一个专业化、大规模、高水平的二产平台。

    更为深层次的是,由于统一了质量控制指标,使得专门匹配贵州特色烟叶和相关工业企业要求的配方打叶、模块配打技术有了支撑平台。

    打叶复烤企业的整合,将烟叶生产、工业需求有机连接起来,对于烟叶质量的诉求都在该环节进行了及时交换,相互监督、共生共荣,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质控体系。近期,贵州烟草发布并实施了打叶复烤企业技术标准,成为提升贵州烟叶品质的第二道哨卡。

    “从目前打叶复烤的状况来看,生产组织协调和质量控制方面运行良好,经济效益指标也明显好于以往。”贵州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管理人员这样说道。

品质变品牌:科技先行,一个基地对接一个品牌

    贵州省区域优势明显,生态稳定,烟叶风格特色突出,是中间香型烟叶生长的典型代表区域。近年来,国家烟草专卖局加大中间香型烟叶开发力度,将贵州乌江流域纳入特色优质烟叶开发范围。为探索在高原山区发展特色烟叶的课题,贵州省局(公司)加大投入,使科技先行,从种植技术研究、特色品种选育等方面全力推进,逐步形成了以“山地醇甜香”、“山地清甜香”为载体的贵州特色烟叶品牌,其在工业配方中的不可替代性日益显现。

    据贵州省局(公司)科技处负责同志介绍,“十一五”期间,贵州省烟草商业科技投入总额3.9亿元,立项科技研究项目达88项。其中,获国家专利25项,是 “十五”期间的8.3倍;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10项,是“十五”期间的1.7倍;获厅级科技成果奖20项,是“十五”期间的2倍。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烤烟综合标准体系的制定。

    以新品种选育、特色烟叶开发、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的重大专项进展顺利,先后培育地方优良品种10多个,“南江3号”等4 个烤烟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毕纳1号”等5个烤烟新品系通过省级农业评审,自育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180万亩,占总面积的25%。

    设在仁怀市、金沙县的有机烟叶示范基地面积持续扩大,2010年种植面积扩至1000亩。仁怀市开发的有机烟叶在行业内率先通过国际、国内双重有机认证,2011年预计将增加至6万亩以上。

    特色烟叶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业界初步确立贵州是“山地醇甜香”和“山地清甜香”烟叶的典型代表区。

    这种品牌认可直接体现在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的建设与推进中。2010年,按照一个基地对应一个工业品牌的模式,贵州共建立了18个烤烟基地单元,上海、云南、湖南等地的卷烟工业企业纷纷进驻贵州,进行原料基地规划布局。工业企业的技术代表常驻基地进行专门指导。

    按照贵州省局(公司)的“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内,基地单元将扩展到160个以上,每个单元投入将达到1亿元。基地单元将成为贵州烟叶产业生产组织的主体模式,贵州特色品牌烟叶的强势后劲会更加突出。

    此外,农工研多层次、全方位合作也适时推进。贵州省局(公司)与贵州省科技厅共同设立1500万元“贵州烟草科技联合专项资金”,重点资助新品种选育、特色烟叶、烟草平衡施肥等科研项目,并提升为省级计划项目;与南京农业大学共建烟草土壤修复技术工程中心;与上烟集团、湖南中烟等共建原料研究室和联合实验室;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等签订合作协议并建立定期交流合作机制,等等。

    展望“十二五”,贵州烟叶发展框架已经拟定:努力建成高水平基本烟田800万亩以上,烟水配套工程实现全覆盖,烟叶生产保障能力850万担。成功培育 3~5个自育特色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达50%以上。建成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160个以上,全省基本实现烟叶生产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