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地区大力实施“五个100亿”产业工程

2008-05-08来源:毕节日报
      毕节地区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前提,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从今年开始实施“五个100亿”产业工程:到2015年力争实现“两烟”产值107亿元,马铃薯产业总产值100.38亿元,生态畜牧业产值140亿元,特色农业总产值 151 亿元,其中蔬菜产值 65 亿元、油菜产值8亿元、特色经果林产值15亿元、现代中药产业产值35亿元、茶产业产值28亿元,农村劳务产业产值144亿元。

      狠抓现代烟草业。围绕把我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烟叶基地目标,大力推进现代烟草试点各项工作,确保今年完成185万担烟叶收购计划,力争在两年内烟叶收购突破200万担。建立集中育苗,统一供种的烟叶良种供应体系,推动烟叶种植向优势产区适度集中,向种烟能手适度集中,同时重点向烟叶特色突出、烟叶基础设施较好的区域倾斜,实现规模化种植。按照“主攻单产、突出特色、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要求,突出抓好“一基四化”工作,加强烟水配套工作和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建立优质基地100万亩。高质量完成投资4亿多元的3万栋大型密集式烤房、230个烟叶基层站点建设,开工建设现代烟叶物流仓储中心,完成第二条烟叶复烤线的建设,加快烟厂二期技改生产线建设。

      狠抓马铃薯产业。围绕把我区建成“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目标,按照“做优基地、做大规模、做强加工、做响品牌、做活市场、做长链条”、“贸工农、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以东部冬春早熟菜用商品薯,中部冬春夏收菜用、饲用、加工型商品薯,中西部春种秋收种用、加工和饲用商品薯进行布局;重点支持威宁、毕节、大方等县(市)海拔较高乡镇建设脱毒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和一、二级良种扩繁基地,不断提高马铃薯种植科技含量,尽快把马铃薯产业打造成继烤烟之后的又一大农业支柱产业。今年建立原种扩繁基地0.1万亩,建立一、二级良种扩繁基地1.48万亩,商品种薯生产基地10万亩,脱毒种薯生产基地240万亩,确保种植马铃薯面积达450万亩。采取有力措施和优惠的政策,积极扶持和引进一批马铃薯加工企业做强做大,力争使马铃薯加工转化率稳定提高。以兴建马铃薯产地批发市场为龙头,不断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力争使商品率达35%以上,马铃薯产值年内突破30亿元。

      狠抓生态畜牧业。按照西部重点发展牛、羊,中部重点发展猪、羊,东部重点发展猪、禽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建设优质肉牛、特色可乐猪、外三元优质猪、优质肉羊、优质鸡、优质鹅等六个畜禽优势产业带,以规模养殖场、小区为载体,形成规模化商品畜禽生产基地和专业生产格局。对现有天然草场进行连片开发并开展承包试点工作,建设改良型草场和人工草场。加快草食牲畜冬季饲草饲料研究开发,积极推进饲料加工业发展,大力推广应用工业饲料。建设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和扶持市场前景好和带动能力强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肉牛、肉羊加工业。加快良繁体系建设步伐,提高良种覆盖率。实施财政贴息政策,引导农户贷款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所需土地一律按照农用地管理。实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确保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落实好国家对畜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今年全区新增种草面积10万亩,配套养畜3万个牛单位;建成30个以上畜牧强村、30个以上养殖小区,新建16个牛、羊集中育肥场和10个猪鲜精供应站、50个猪鲜精输配点、10个羊鲜精输配点,推广杂交猪460万头、良种禽400万羽,转变生产方式,推行标准化生产;新增100个以上养殖专业合作社;培育新增3个地级以上养殖或加工龙头企业。到2010年累计人工种草达到160万亩,人工种草地保留面积达150万亩,建成省级优质畜禽产品生产基地20个以上,无公害畜禽养殖小区100个以上。加强其它主要畜禽品种和新发掘的纳雍黄毛糯谷猪、乌蒙乌骨鸡、黑马羊、织金白鹅等优良特色畜禽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确保全年肉类总产量和畜牧业产值增长8%,畜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当年达80元以上。    

      狠抓特色农业。一是双低油菜。在规模规范上再下功夫,努力建成100万亩双低油菜产业化基地,尤其是以金沙、黔西为代表的旱地油菜分带轮作和育苗移栽要有实质性突破,进一步完善康星、三阳植物油等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企业有可持续发展的优质原料基地,让农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互利双赢。二是经果林。始终坚持兴林与富民并重,实现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的双赢,本着面上抓重点,区域抓特色的原则,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区域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优质经果林,建成100万亩特色经果林基地。继续把核桃、苹果、生漆、樱桃等特色经果林作为突出重点来抓,逐步建成定向培育、集约经营、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的特色经果林基地,打造一批地域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明显的特色经果品牌,使特色经果林产业真正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三是切实抓好辣椒、反季节蔬菜、中药材、茶叶、木本油料、大蒜、芸豆、荞麦、竹荪等特色农业的种植。辣椒产业以大方皱椒、毕节线椒为主打品种,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今年,建立辣椒标准化种植基地50万亩,以后逐年扩大基地规模。大力发展夏秋冷凉蔬菜、低海拔河谷地带次早熟蔬菜、城郊和工矿区餐桌蔬菜,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加快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到2010年,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加快现有中低产茶园改造,整合优势资源,提升加工质量,扶持区域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构建贵州有机茶生产基地,使茶产业成为我区绿色农业的重要产业。在中药材产业方面,今年,建设天麻、半夏等中药材基地80万亩,建设乌蒙山区地道药材重要生产基地和现代中药材产业大区,将中药材产业培育成我区重要的支柱产业。木本油料、大蒜、芸豆、荞麦、竹荪等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争取项目支撑,整合项目资源,加快发展步伐,推进品牌质量认证,实行标准化生产,把品牌做响,把优势做大,把特色做强。

      狠抓劳务经济。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总体规划,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由短期型向长期型、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由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结合各地特点和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劳务品牌。倡导外出创业,鼓励就地创业,支持回乡创业。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建立由劳动保障局牵头,扶贫、组织、教育、农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参与的培训协调机制,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依托各级农广校、职中、党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点,加大对转移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要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鼓励中介机构、用工单位对农民工进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鼓励教育培训机构与相关企业联合举办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在初、高中逐步开展职业教育;要用好省、地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经费,并结合实际,增加对培训的投入,继续实施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等,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确保全年完成培训5万人、新增劳务输出13万人,力争输出农村劳动力140万人以上,真正使劳务输出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大产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