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打造烟叶产业链

2007-05-02来源:三农在线作者:蔡罘
      “以前不知道什么叫‘服务’,自从家里种上烟叶后,就明白了什么叫‘服务’。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只要有需要,烟草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能及时地为我们提供包括信息、资金、技术,甚至是缓解心理压力在内的各项细致周到的服务。”福建闽西革命老区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村民张运鑫告诉记者。
 
  提到烟草对烟农的服务,福建宁化县石壁镇党委书记吴清贫更是颇有感触:“烟草部门对烟农的服务几乎无可挑剔。我常常对基层干部说,如果基层干部都能向烟草部门的同志们一样,更加牢固地树立服务意识,想农户之所想,急农户之所急,那我们的各项工作就好做多了。”
 
  “至诚至信,全心全意”是福建省烟草公司的企业服务理念,“关爱烟农,共同发展”是烟叶产业基本出发点。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他们运用“公司+农户”的模式,通过严格执行“订单生产”、“合同收购”,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服务细节,切实地实现了全省烟业产、供、销一条龙。“我们成功地打造了一条完整的烟叶产业化生产链条,这条生产链得到包括农户、政府领导在内的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福建省烟草公司副总经理揭柏林说。
 
  广大农户的利益如果得不到保证,产业化生产无从谈起;公司的利益如果得不到维护,产业化生产也不可能持续。为切实做到兼顾农户和公司利益,打造产业化生产强链,进而推动整个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福建烟草系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产前充分沟通,签订生产订单。针对近些年其它农业产业出现的“订单不执行”、“果贱伤农”等损害农户利益的恶性事件,结合烟叶生产的特殊性,烟草公司严格按照国家局确定的种植计划开展烟叶生产。在产前,烟草公司的同志就上一年度和下一年度烟叶生产销售的信息与农户作充分的沟通,通过一系列环节,根据每一户农户的具体情况签订种植收购合同,约定种植面积、收购数量和等级质量等内容,以确保产后能根据国家需要计划收购。为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省公司在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下,充分利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政策,在一些县(市)积极探索和推广大户种植、规模种植、机械化耕作,重点培育种植面积在10-30亩的农户。
 
  其次,产中注重服务,提供各类支持。由公司集中科研力量,根据不同土壤养分丰缺和烟株生长生理需要制作科学的专用化肥,指导烟农落实平衡施肥方案;为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公司集中采购专用地膜等农用物质,直接运送到乡镇烟草站或村里;出现各类病虫害时,组织专业人员帮助判断分析,指导喷洒农药等应对措施;研究探索烟叶生产风险保障基金,及时解决受灾农户的灾害求助,增强农户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能力,促进良性循环。2006年投入400万元左右购买先进设备,建立了烟区“人工防雹”、“人工降雨”体系。农民看到有大块乌云并有可能下冰雹时,不像以往那样束手无策,而是会及时地给烟草部门打电话,烟草部门的工作人员会同气象部门同志经过分析后,酌情发射人工防雹炮弹。据统计,2006年全省烟区防雹作业113次,有效地减少了农户损失。
 
  第三,产后把好收购关,坚持按合同收购。只要是按合同种植的烟叶,公司确保回收,售烟款确保全额到达农户手中。为防止个别农户把售烟钱用在赌博等不当之处,烟草公司还人性化地帮助农户在农村信用联社统一开设账户,把款统一打到账户上,此举得到农村妇女的欢迎。优化收购流程,创新收购模式,不断提高烟叶收购质量和收购管理水平。近两年,省公司大力推行编码收购方式,这种收购模式,评级人员不能与烟农见面,在收购时只认烟叶不认人,有效地避免了人情烟和关系烟。同时,也为评级员创造一个良好的收购环境,不易受外界干扰。烟农还可以从观察窗看到自己烟叶的评级情况,做到了烟叶收购的公平、公正、公开。
 
  “与工业生产相比,农业风险高,比较效益低;产业工人与农民的很大区别,就在于农民比较松散,缺乏组织性。农业产业化生产,是缓解农业生产这些要素先天不足的有效手段。”福建省社科院研究员、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伍长南认为,“福建烟草公司把农户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兼顾公司利益,合理地寻找公司与农户利益的平衡点,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值得省内各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借鉴、学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