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通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4-03来源:通城县统计局

  2011年是两个五年规划承前启后的一年,是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基础之年。通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及市委有关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以及自然灾难频发的困境,尤其是200年一遇“6.10”特大洪灾,大力实施“工业主导、三产突破、城乡统筹、项目带动、文化促进、生态保障”六大战略,围绕年初全县三级干部会议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狠抓落实,提升民生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通城经济发展新跨越,为早日建成鄂南经济强县奠定良好的基础。2011年,通城县县委、县政府真抓实干、带领全县干群克难攻坚,全面超额完成了市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我县年初制订的目标任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实现了“十二五”期间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3.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5.8%,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增幅位居全市第三。三次产业结构及对GDP贡献率日趋合理。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亿元,增长3.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1%,拉动GDP增长5.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2.27亿元,增长26.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9%,拉动GDP增长9.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5.43亿元,增长10.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9%,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8.79:40.68:40.53调整为21.8:43.7:34.5。全县行政区域土地面积1171.5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8个居委会、167个村、1913个村民小组。167个村村通车、通电、通电话。城区面积13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为220公顷,城市绿化率达33.9%。

  全年物价水平持续上扬。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2.6%。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1%,比上年上升0.26个百分点。

  2011年全县完成财政收入3.92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2亿元,增长25.9%。税收收入2.76亿元,增长29.3%。财政支出19.1亿元,增长42.9%。

  全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3.1亿元,比上年增长19.95%;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2%,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

  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是: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新兴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工业块头小,知名品牌产品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乃民生之根本,我县始终把握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推进“四项建设”,按照“龙头企业集群化,产业发展板块化,基地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大力培育优势板块产业,进一步巩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粮食主产大县”“全国油茶重点示范县”。努力争优增项,茶叶被列入全省优势农产品板块,全年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6家。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深入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宜居村庄”和“三万”活动,累计资金投资3000余万元。2011年我县积极应对春夏连旱及“6.10”特大洪灾,抢收补种,加强管理,农业经济得以良好的运行。2011年实现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271284万元,同比增长17%,其中:农业产值107447万元,同比增长4.9%;林业产值11355万元,同比下降3.5 %;牧业产值139734万元,同比增长28.3%;渔业产值9981万元,同比增长63.1%。

  农业方面。我县粮食产量连年增产。2011年粮食总产达150200吨,比上年增长4.8%,其中:早稻、中稻和晚稻分别50048吨、10360吨和77066吨,分别比上年增加了703吨、288吨和6116吨。全年油料总产为4128吨,比上年增加183吨。蔬菜总产量117420吨,比上年增加1216吨。茶叶产量1255吨,比上年增加10吨。园林水果总产量3088吨,比上年增加82吨。

  林业方面。全年植树造林面积39495亩,比上年减少605亩,其中,用材林面积20655亩,比上年减少2365亩;经济林面积18840亩,比上年增加3960亩。零星(四旁)植树232万株,比上年减少523万株。当年育苗面积981亩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550810亩,成林抚育面积51005亩。通城县森林覆盖率57.5%,全年木材采伐量12241立方米,竹材采伐量61万根。主要林产品产量:油茶籽13260吨,板栗260吨,油桐籽37吨,竹笋干51吨,花椒58吨。

  畜牧业方面。我县启动种畜场项目建设,扩大4个万头养殖小区生产规模,新发展“150模式”养殖大户300户,新建“550模式”标准化猪舍70栋,建设玉立牌合、新三汇两个生猪深加工企业,不断巩固“国家生猪调出大县”成果。全年肥猪存栏397190头,其中,能繁母猪44567头,全年肥猪出栏735100头,家禽出笼781563只。

  渔业方面。全年水产品产量10020吨,比上年增加4114吨,其中:鱼类总产9917吨,淡水养殖面积47200亩。

  农业生产条件得以改善,农业现代化程度步伐加快。年末通城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3.5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0.4%,当年实际机耕地面积400848亩。通城县农田主要作业项目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农村全年用电量7405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34.68%;化肥施用量(折纯)17408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67081亩。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2011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5家,达到105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高速运行。我县继续以“回归创业”招商为载体做大做强规模工业,支持四大支柱企业扩张发展,围绕“兴工强县”战略,大力发展工业。2011年全县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家,达到107家,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500-2000万元企业63家,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44家。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9.5亿元,同比增长26.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7亿元,同比增长31.3%,增幅位居全市第二。规模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1.2亿元,同比增长63.5%%,其中:涂附磨具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9亿元,同比增长47.2%;中成药制药业完成4亿元,同比增长14.3%;云母制品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77亿元,同比增长57.2%;电子信息基础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46亿元,同比增长93.75%;建材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0.95亿元,同比增长64.39%。

  工业产销衔接水平快速提高。规模工业销售产值79.2亿元,同比增长66.4%,工业产品销售率97.5%,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上升。规模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68.47亿元,同比增长100.1%,比上年提高了21.4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69281.5万元,同比增长150.24%,较上年提高59.75个百分点。其中,实现利润52127.7万元,同比增长185.35%。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63.26%,比上年提高112.25个百分点,在全市位居第二位。反映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七项指标中“六升一降”:总资产贡献率39.15%,比上年提高21.64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77.36%,比上年下降16.8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2.62%,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但保持在60%的标准值内;流动资产周转次数6.23次,比上年加快了2.17次;成本费用利润率8.34%,比上年提高2.5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66615.4元/人,比上年提高70689.3元/人,同比增长36.1%;产品销售率97.5%,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健康发展势头。2011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77亿元,同比增长28.8%,通城县建筑资质单位 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 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

  投资是发展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因此,我县一直把扩大投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积极谋划、申报一批重点项目,切实把握产业梯度转移机遇;继续抓好“回归工程”,结合实际,加大投资力度,着眼于招大商,高效率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县投资,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通过“一企一策”帮助成长,支持企业更新改造,扩大投资规模,带动各行各业滚动式发展。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5043万元,同比增长30.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0727万元,同比增长21%;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226万元,同比增长83.8 %。在项目投资中,呈现“一产降、二产升、三产快”的发展格局。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5370万元,同比下降3.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26187万元,同比13.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85396元,同比增长47.7%。在项目投资中,民营经济投资536953万元,同比增长28.1%,民营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4%。全县施工项目212个,同比增长87.6%,其中新开工项目191个。投资刺激消费,商品房销售市场活跃。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7170万元,同比下降3.2%,商品房销售额49588万元,同比增长83.3%,商品房销售面积22.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6.1%。大项目投资比重提高。在212个施工项目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186个,同比增加27个,占整个施工项目87.8%,占比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17个;亿元以上项目有9个,同比增加2个。

  招商引资卓见成效。全年续建和新引进项目共计64个,累计到位资金27.9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9.58亿元,增长52.3%。

   五、贸易和市场

  我县大力实施“兴工强县、兴农富民、兴商活市、兴才聚力”的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城镇化,服务现代化,全面落实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继续推进“家电下乡”、“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工程等工程建设,加快城乡对接,不断健全、完善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搞活流通,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

  2011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7716.5万元,比上年增长17.5%。按销售地区分: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85530万元,同比增长18.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2186.5万元,同比增长11.1%。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229100.3万元,同比增长12.2%,住宿餐饮业78616.2万元,同比增长36.5%。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192581万元,增长438.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2.56%。

  全县物价水平呈上扬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6.5%,上升3.9个百分点,八大类中呈现出“四增四降”。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2%、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0.3%、衣着类价格上涨9.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3.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费、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价格分别下降0.9%、2.4%、0.4%、0.7%。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7.1%,同比上升4.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14%,同比上升12.6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形势不乐观。全年外贸出口额1529万美元,比上年的1890.8万美元减少361.8万美元,同比下降19.2%;上年实际利用外资为520万美元,今年未实现零的突破。我县办理外贸出口企业达到22家,其中:自营出口企业11家,出口过百万美元的有3家,分别是玉立公司、平安公司和丽尔家日常用品有限公司,出口下降的有6家,出口增长的有5家,没有发生出口业务的有11家。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及邮政业升中有降。2011年我县交通运输条件明显改善,为交通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杭瑞高速公路通城段建成通车,通界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通嘉高速公路成功立项,常岳九铁路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农村公路村村硬化,农村客运村村覆盖,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92亿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增长9.4%。全年公路货运总量146万吨,同比增长5.0%,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货物周转量8265万吨公里,同比增长5.6%,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全年客运量260万人次,同比增长3.17%,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旅客周转量9152万人公里,同比增长3.49%,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全县公路里程2066.34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517.95公里,同比增长5.86%,同比下降0.93个百分点。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100%。

  邮电通信业的有序竞争促进邮电通信事业蒸蒸日上。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15190万元,同比增长25%。其中:电信业务收入3964万元,同比增长4.32%,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邮政业务收入1991万元,同比增长33.59%;移动业务收入7135万元,同比增长34.67%;联通业务收入2100万元,同比增长34.6%。全县固定电话年末用户66763户,其中电信65263户,移动1500户;小灵通用户基本取消转入移动用户;移动电话182401户,同比增长19.1%,其中移动110263户,联通31900户,电信40238户;网络用户25760户,其中联通2500户,电信23260户。全年报刊订阅量481.7万份,杂志14.1万份,函件量11.32万份,包件0.37万件,特快2.53万件。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金融保障能力得到了新的提升。我县积极贯彻落实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财政管理不断规范,保证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进一步规范“收支两条线”,创新财政管理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努力克服“6.10”特大洪灾对税收带来的不利影响,深入挖掘地方税种的增收潜力,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保证了各项重点支出,“保工资、保运转、保建设”的目标基本实现。金融服务成效明显。我县通过召开协调会、现场办公会等方式加强政银企对接合作,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各类融资平台建设,多渠道解决融资难题,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全年完成财政收入39164万元,同比增收6661万元,增长20.5%。其中国税部门完成10830万元,增长6.87%;地税部门完成17173万元,增长44.91%;财政部门完成11162万元,增长6.11%。国地两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1.5%,比去年同期上升3.9个百分点。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158万元,同比增收6000万元,增长25.9%,其中税收收入17548万元,增长46.6%,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0.2%,比去年同期上升8.5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62451万元,同比增支43305万元,增长36.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7102万元,增长29.2%。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16384万元,增长222.6%。社保基金支出11721万元,增长28.3%。

  2011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658779.2万元,比年初增加118862.7万元,增长22%。其中个人存款余额466428.6万元,比年初增加75617.8万元,增长19.4%。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71154.4万元,比年初增加17106万元,增长11.1%。我县营造了良好金融信用环境,争创A级信用企业32家,授权信用额度达1.5亿元,规模企业的信贷资金需求满足率达到80.3%。我县连续六年被评为“湖北省金融信用县”。

  全民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全年保费收入8151.6万元,同比增长12.6%。其中:财险公司保费收入1789万元,同比下降9.5%;寿险保费收入6362.6万元,同比增长21%。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支出2518.7万元,同比下降41.2%。其中:财险公司支出1884万元,同比增长1.9%,寿险公司支出634.7万元,同比下降74%。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我县继续推动九年义务教育,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普九债务得到有效化解,助学机制逐步形成,学前教育经验全省推广。至2011年末,全县拥有学校总数87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普通中学20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所(含职高),小学62所。普通高中和普通初中在校学生人数22782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所(含职高)2535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42225人。2011年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86%,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8%;高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高考本科上线率58.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我县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成绩突出,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县”,充分发挥科技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着力营造科技发展环境,加快技术开发与创新。全年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县内企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2008年湖北平安电工材料有限公司被评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是三年一复审,2011年继续成为全市仅有的四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之一。全年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96万元,比上年增加4万元;从事科技活动人员405人。全年共申报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18个、高科技术企业4家。专利申请52项,取得专利授权67项,发明12项。发表科技论文132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5项,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8项。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明、文化素质也得以提升。我县共有图书馆、文化馆各1个,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其中:民间3个。全年组织文艺活动6次,艺术表演团体全年完成公益性演出328场,参看观众达16.4万人次。公共图书馆藏书6万册。我县共有新华书店(含私营书店)17个,文化站11个。继续打造送电影、送戏等下乡丰富农村生活惠民工程,建设了一批乡镇农家书屋。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我县拥有体育场馆2个,门球场1个。全年共组织体育活动13次,参赛人数达3.8万人次。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日新月异。我县通讯、广电网络实现村村通全覆盖。我县广播覆盖率85%,电视覆盖率达95%。网络电视用户达25760户。

  卫生医疗设施不断完善。我县高标准建成县医院门诊大楼,扩建改造了一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石冲村、陈段村等10个村被命名为省级卫生村,公立医院改革在全省交流。全年拥有卫生机构数19个,其中:医院2个,卫生院11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350张,增加床位246张。其中:医院735张,卫生院485张。我县拥有卫生工作人员178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207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650人。新生儿死亡率3.6‰。

   十、人口与就业

  人口和计生结构进一步优化。年末通城县总人口499821人,比上年增加9205人,其中:男251975人,女247846人,性别比由上年1:108.2调整为1:101.7。年末总户数144987户。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406438人,非农业人口93383人。年内出生人口7441人(计生部门数),人口出生率15.67‰;死亡人口1842人(计生部门数),比上年减少310人,人口死亡率3.88‰(计生部门数)。符合政策生育率84.56%(计生部门数),人口自然增长率11.79‰(计生部门数)。

  加大再就业培训力度,全县就业压力有所缓改。全县新增就业5726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717人,比上年减少195人,失业率控制在3.61%以内,帮助失业下岗人员、困难人员和打工回流人员实现再就业3908人。培训农村劳动力2036人,帮助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9229人,其中组织劳务输出7260人。我县成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县。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五项”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乡居民至2011年达到14.6万人;建成廉租、公租房7.8平方米。完成城市棚户区、农村危旧房改造3000余户。2011年末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41元,比上年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626.93元,比上年增长7.64%。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5.3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45元,同比增长12.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718元,比上年增长32.39%。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4.79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7%。

  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完善。社会保险新增扩面4103人,保险费征缴同比增长21%。全年发放社会保险基金13855.8万元,同比增长32%。年末通城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521人,比上年增加1332人,同比增长6%,其中,机关事业职工4712人,企业职工20809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809人,比上年增加1496人。城镇失业保险参保14893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5950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发放金额9185万元,其中企业保险期限6914万元,机关事业2271万元。当年支付失业保险10906万元,医疗保险当年支付4295.6万元。2011年全县共计发放低保285780人,其中城市低保106944人,农村低保178836人,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分别新增490人和3700;全年共发放低保金及补贴3055万元,其中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分别为1843万元、1212万元。我县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全年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373077人,参合率98.6%,参保金额1119万元,全年补偿医药费用7935万元,参合受益农民共获得医疗补偿120.9万人次。

   十二、安全与治安

  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交通秩序进一步规范,安全保障得以改善。全县刑事案件立案数1445件;民事案件发案数2602件,查处治安案件1380起,比去年同期减少44起;青少年刑事案犯占全部刑事案犯的比重36.6%,比2010年下降了12.4个百分点。全年全辖区发生交通事故322起,死亡3人,事故损失额35.2万元;火灾事故78起,无人员伤亡,火灾事故损失额17.6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损失15万元。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分组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全县总人口、男女性人口数据来源于公安部门,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计划生育率数据来源于计生部门。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