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巴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4-05来源:巴东县统计局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城乡居民增收为重点,全面实施“生态统领、产业兴县、科学发展、开放包容”的发展战略,确保了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的发展。  

  一、综合

  经济总量 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5164万元,同比增长13.5%(可比价增幅,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40439万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9932万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204793万元,增长17.7%。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4.0%、52.2%和33.8%,拉动GDP增长1.2、5.9和6.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26.1:38:35.9调整到24.4:40:35.6,第一产业和三产业占比分别下降1.7和0.3个百分点,二产业提高2个百分点。人均指标逐年提高。据测算,人均GDP达到13669元,同比增加1913元,增长16.3%;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储蓄存款分别为914元和7479元,同比增长61.5%和21.5%。

   物价 2011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持续保持高位运行,价格总指数为105.6%,涨幅较上年上升1.3个百分点。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价格呈 “七升一降”的格局。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6%、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和衣着类均上涨1.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4.9%、居住类价格上涨4.6%,家庭设备用品类上涨1.5%、交通及通讯类下降0.5%。同时,商品零售、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分别上涨5.4%和13.1%。   

   二、农业

   农业生产 2011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5533万元,同比增长4.6%。其中:农业产值127749万元、畜牧业产值96840万元、林业产值9029万元、渔业产值794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21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4.9%、3.1%、15.9%、29.5%和3.8%。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40439万元,较上年增长4.5%。其中:农业增加值73897万元,同比增长4.9%;林业增加值4819万元,增长15.0%;牧业增加值60488万元,增长2.9%;渔业增加值539万元,增长17.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696万元,增长3.9%。

   农产品获得全面丰收。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4.4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2.1千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9.5%;粮食产量207100吨,同比增长2.4%;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42.3千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0.5%。其中油料、烟叶、蔬菜、蘑芋、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12.9、5.5、11.3、4.2、5.9千公顷,较上年增长1.3%、12.6%、2..7%、2.9%和3.5%;油料产量19014吨,较上年增长2.7%、烟叶产量11891吨,增长9.9%、蔬菜产量185610吨,增长5.8%、蘑芋产量118472吨,增长6.8%;全县柑桔总面积达到10.2万亩,产量4.1万吨;新植茶叶2160亩,茶叶总面积达3.8万亩,生产干茶817吨;核桃、白果、板栗等种植面积也都有不同程度增长,全年生产干果889吨。全县生猪存栏67.5万头、出栏肥猪75.3万头,同比分别增长4.9%和0.1%;山羊存栏20.1万只、出栏17.2万只,分别增长6.5%和57.3%;家禽出栏94万只,增长3.6%。

   基础设施和社区环境 2011年全县常用耕地面积35.98千公顷,农机总动力达27.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3.2%;使用化肥3.6万吨、农用塑料薄膜479吨,农村用电量4772万千瓦时,有效灌溉面积达3.98千公顷。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新建和改造特色民居800户,消除农村危房1728户,年末全县自来水受益村达231个,占总村数的47.1%,解决了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到2011年末,全县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58家,其中当年新发展142家。建设“521”(年产值500万元,入社农户200户,辐射带动农户1000户)高标准合作社17家,建设合作社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2个,创建县级示范社18家,州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1家。全年有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通过县级示范社检查验收,7家专业合作社正在申报州级示范社,成功创建“湖北省著名商标”6件、州知名商标达18件。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3家,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州级龙头企业7家,占全县规模工业企业的43.3%,完成加工产值7952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1.6%。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1年,全县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共完成总产值380500万元,同比增长31.8%,实现增加值210132万元,增长16.4%,对GDP的贡献率达52.1%。其中30家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89393万元,较上年增长23.7%,占工业企业总产值的76.1%,实现增加值124597万元,增长8.7%。

   在规模工业10种主要产品产量中,呈现“七增三减”格局。其中:原煤产量76.9万吨,增长27.3%;精制茶212吨,增长7.1%;服装59万件,增长34.1%;饲料0.55万吨,增长85.3%;中成药0.44万吨,增长16.4%;大米0.86万吨,增长77%;塑料制品0.41万吨,增长2.18倍;白酒1.77万吨,下降18.3%;发电量37.08亿千瓦时,下降3.7%;鲜冷藏冻肉0.55万吨,下降39.7%。主要产品产量见下表:   

   建筑业 2011年,全县具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6家,完成总产值45536万元,同比增长44.6%,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9800万元,增长10.6%。期末从业人员2005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33.5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1.31万平方米,分别较上年增长16.2%、65.7%和56.9%。 

   四、固定资产和房地产投资

   固定资产 2011年,全县在建施工项目达22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52个, 分别较上年净增38个和20个。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5241万元,同比增长33.4%。其中:城镇500万元以上投资337249万元,占投资总额的81.2%,增长28.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11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1%,同比下降71.4%、农村私人建房及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2586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6.2%,增长0.2%。

   分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4445万元,同比下降21.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8866万元(工业性投资),增长0.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61930万元,增长81.6%。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由上年的22:32:46调整为13.1:23.8:63.1。

   房地产业 全县房地产完成总投资48022万元,是上年的5.3倍。房屋施工面积达37.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08.3%,其中:商品房新开工面积30.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万平方米。全年销售面积4.0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7959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6.4%和32.8%。  

   五、国内外贸易、对外经济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901万元,同比增长19.3%。从销售地域来看,城镇消费市场完成零售额136853万元,增长18.6%,农村消费市场完成零售额43048万元,增长21.5%;分行业看,批发业完成零售额10910万元,零售业完成零售额144219万元,住宿业完成零售额6108万元,餐饮业完成零售额18664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5.2%、21.1%、11.9%和17.5%;分规模看,限上企业共完成零售额90827万元,同比增长37.7%,限下企业完成零售额89074万元,增长5%。

   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招商引资项目达到42个,其中新签项目20个,合同资金122400万元;续签项目22个,合同资金258760万元。全年实际到位资金106161万元,同比增长32.4%,其中新签项目到位资金42427万元。外贸进出口总额3154万美元,同比增长45.6%;实际利用外资225万美元,下降13.5%。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 2011年全县通车公路总里程达4310公里,其中新建公路200公里,改扩建公路450公里。完成全社会客运量300万人,旅客周转量达到46944万人/公里;全社会货运量437万吨,货物周转量44802万吨公里。全县通公路的行政村达到490个,通公路行政村比重达99.8%。横穿巴东沪蓉高速和宜万铁路全线贯通,宜巴高速交通项目进展顺利,大大改善了城乡居民出行的交通条件。

   邮电通讯业 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25297万元,同比增长2.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134万元,电信业务总量23163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7万部(含固定电话、小灵通、村村通),移动电话用户36.1万部,固话及移动电话普及率为84.6部/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发展到1.92万户,较去年增长29.7%。

   旅游业 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年”和第三届“巴东.中国三峡纤夫国际文化旅游节”的拉动效应下,神农溪成功创建为AAAAA景区,成为全州首家“灵秀湖北”旅游名片,全县共接待中外游客3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5418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0.6%和36.4%,实现旅游直接收入40800万元,增长20.6%。  

   七、财政、金融

   财政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61362万元,较去年增长15.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8472万元、中央税收收入2289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7%和11.3%。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30613万元,同比增长22%,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79.6%;非税收入7859万元,增长3.4%;地方性基金收入47392万元,是上年的3.4倍,其中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6402万元,社会保障基金收入30990万元,同比增长2.9倍和2.1倍。

   全县地方一般预算支出218474万元,同比增长20.8%。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0203万元、教育支出29181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1412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4.6%、-3.6%和71.1%。

   金融 2011年巴东成功创建“湖北省金融信用县”,并引进成立了村镇银行。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698419万元,同比增长27.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69818万元,增长21.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29667万元,同比增长39.7%。其中:短期贷款92603万元、中长期贷款13706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9.5%和47.8%。 

   八、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 2011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学校96所,其中普通中学24所,职业高中2所,小学71所,拥有专任教师3094人,其中普通中学老师1521人、职业高中教师142人、小学教师1431人;在校学生5.69万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53万人,职业高中0.45万人,小学2.71万人。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99.0%和90%。幼儿园共54所,在校教师691人,在园幼儿0.97万人,较去年增长17.8%。

  在全国高考竞赛中,有3381人参加考试,达到省调档线2143人,其中一类学校上线人数480人,二、三类学校上线人数1431人,高考上线率达到63.4%,有4人被北大、清华高等学府录取。

   文化 2011年全县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量达8万余册;共创作各种剧目35个,排练剧目42个,为城乡居民演出239场。其中歌曲《山城是故乡》在全国第六届新创词曲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在全省首届少数民族会演中巴东代表队获得优秀奖、组织奖和最佳节目奖;在全州专业剧团业务技能展示会中获得音乐创作、节目综合展示、节目编排优秀奖;歌曲《三峡边的那棵树》,在恩施州举办的音乐精品创作活中获得优秀奖;同时“长江峡江号子”在赴上海参加长江流域民歌号子交流研讨暨展演活动中获得优秀节目展演奖和优秀组织奖。

   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全县有线电视节目扩大至107套,有线电视用户达29946户,广播综合覆盖率达98.4%,电视覆盖率达96.8%。全县实现村通广播率达96%、光缆联网率达100%。

   卫生 2011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19个,其中医院3个、卫生院1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所,村级医疗站点覆盖率达100%;医疗床位数1431张,较去年同期增长6.6%。卫生技术人员112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59人、注册护士423人、卫生防疫人员74人。全年累计投资2963万元用于县中医院、县民族医院、溪丘湾卫生院、信陵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16万元,为县医院购置彩超1台、中医院购置腹腔镜和多功能麻醉机各1台、乡镇卫生院购置彩超3台、高压消毒锅1个、DR1台,大大改善了全县人民的就医条件。

   体育 2011年共举办各种体育竞赛26次,累计参赛人数达6000余人,全民健身快速发展。“湖北巴东巴人河漂流”活动被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组织委员会授予“2011年度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推荐项目”、县文体局荣获湖北省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同时被州文体局表彰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等六个单项第一名。各种竞赛硕果累累,在省老年人门球运动会上,巴东县两支代表队分别取得第四、第八名的好成绩,并获优秀组织奖;在省“大众杯”跆拳道比赛中,巴东县运动员包揽冠、亚军;在全州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巴东县男、女运动员分别获的第一、二名;在全州第24届老年人体育运动会上,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全州文体系统职工运动会中荣获篮球第四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全年累计投资138万元为全县购置健身器材、维修体育场馆,同比增长53.3%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 年末全县城乡居民17.76万户,户籍总人口49.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5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28.12%。男性人口25.99万人,女性人口23.46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10.8:100(女性为100)。全年(自然年度)共出生人口5425人,死亡人口3116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为分别为10.99‰和6.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8‰。落实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对象3937人,累计发放奖励扶助金305.7万元;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344人,累计发放扶助资金38.7万元;自然年度出生政策符合率达96.8%。

   城乡居民收入及消费 2011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96元,比上年增加1846元,增长17.0%,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6289元,同比增长11.5%;财产性收入1527元,增长88.6%;转移性收入4110元,增长21.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525元,同比增长16.6%,其中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和其他商品服务支出分别为3835元、1136元、925元、851元、741元、801元、1040元和196元,较上年增长10%、8.7%、0.7%、73.6%、9.8%、9.2%、66.9%和1.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3%,较去年下降2.4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3915元,比上年增加671元,增长20.7%。其中:工资性纯收入1590元,增长21.3%;家庭经营纯收入1933元,增长19.3%;财产性收入27元,增长18.7%;转移性纯收入365元,增长26.1%。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58元,较上年增加660元,增长20.7%。其中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及通讯和医疗保健支出分别1923元、225元、576元、335元、307元和307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1.8、64.8%、14.9%、1.2%、23.2%和66.2%。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9.8%。

   2011年底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43.2平方米,新增平房面积人均3.7平方米;百户农村居民拥有洗衣机78台、电冰箱31台、固定及移动电话155部、彩色电视机98台、摩托车45辆、热水器31台;家庭经营费用支出1578元,比去年增长31.5%。

   社会保障 2011年新增就业人员4538人,较上年增长5.7%,其中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001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37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23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11年参加社会保险人数达34.16万人,参保率达93.81%。其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万人,累计发放基本养老保险7343万元;农村参保人数高达22.9万人,是上年的3.7倍。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0.9万人,同比减少12.8%;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5.8万人,计划生育参保0.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1.2万人,分别较上年增长11.1%和5.2%。

   全年农村合作医疗参保40.5万人,参合率达95.5 %,共住院3.37万人次,住院率达8.3%;发生住院费用12143万元,其中乡镇发生住院费用2728万元,占住院费用总数的22.5%;县级3149万元,占费用总额的25.9%;县外6267万元,占51.6%。门诊统筹累计补偿达110万人次,补偿金额达1534万元;住院累计补偿3.4万人次,补偿金额达6766万元,补偿率为55.9%(其中乡镇75.8%、县级57.5%、县外40.1%)。全年门诊统筹基金使用率91.5%,住院基金使用率95.1%,总基金使用率91.5%。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万人。其中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7万人,全县社会福利院收养性单位共13个,床位1980张,收养人数1675人。  

   十、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 2011年巴东县成功创建为“湖北省园林县城”。总投资1636万元用于城镇道路建设,硬化道路里程3.5公里。城镇绿化投资500万元,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74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6.5%,园林绿林面积153公顷,公共绿地面积56.7公顷,其中人均绿地达12.35平方米,同比增长7.9%。投资300万元建设休闲广场2个,面积达4.8万平方米。全县共有污水处理厂4座,垃圾处理站3个,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8%,无害化处理率为100%。

   环境保护 2011年全县化学需氧量达9.81公斤/万元、二氧化硫排放量2.72公斤/万元,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2.56%。

   安全生产 全年共发生刑事案件1005件,民事纠纷431起;重大道路交通事故10起,造成12人死亡,直接财产损失达17万元;发生火灾事故34起,直接财产损失10万元;工矿企业安全事故死亡人数3人,直接财产损失315万元,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同比下降29.86%。  

  注: 1、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总产值为现价;增长幅度为可比价格。

  2、总人口数据为公安年报数据;出生与死亡人口数为计生局数据。

  3、若公报数据与年鉴资料不一致,以年鉴数据为准。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