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咸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4-03来源:咸安区统计局

  2012年全区坚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七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区”为目标,坚持“稳中求进,持续跨越”,把稳增长、调结构、转作风、优环境、惠民生、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着力推动科学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促进社会和谐,顺势而为,逆势而进,确保了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开创了“五个咸安”建设新局面。

  一、综合

  经济发展加快,总量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50.15亿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4%。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3.86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5.22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1.07亿元,增长8.1%。从构成来看,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11年的16.48:48.65:34.87发展到15.89:50.10:34.01,二、三产业仍然是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71.62亿元,增长18.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70%。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全区民营经济增加值10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7.8%,上升了0.9个百分点。

  市场秩序进一步净化,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加强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公共安全事件得到有效应对。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区社会治安形势稳定,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总量不够大,结构不够优;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不够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统筹城乡发展任务繁重;财政支出压力较大,部分民生问题亟待解决;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行政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等。我们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勇于担当,敢于履责,着力加以解决。

  二、农业

  不断加大“强农富民”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两增同步”(农业增产增量、农民增收)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种植模式,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加大“八大农业板块基地”和“五大养殖小区”建设力度,以基地求规模、以特色创品牌、以科技求效益。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率;优化种养结构,拓展延伸农村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打造绿色、有机等农产品精品名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合部门的农业项目资金,实行统一规划安排,统筹管理使用。农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现价)37.42亿元,增长16.2%。全年粮食总产184069吨,增产4328吨,增长2.4%;油料总产42178吨,增产909吨,增长2.2%;蔬菜总产260799吨,增长1.3%;苎麻总产1535吨,下降21.7%。

  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生猪出栏40.14万头,增长72.4%;家禽出笼2488.36万只,增长5.2%;禽蛋产量5687吨,增长0.6%。

  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28569吨,增长7.9%。

  林业生产有升有降。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9660亩,增长0.6%;木材采伐量32507立方米,增长4.6%;楠竹砍伐量178万根,下降22.2%。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347365千瓦,增长8.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0977吨,减少258吨;农村用电量5140万度,下降6.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34150亩,下降1.3%。

  三、工业和建筑业

  着力建设“工业强区”。一是壮大支柱产业。坚定不移地壮大规模、扩张总量,培育大企业,形成大产业。立足我区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一批亿元级企业旗舰,大力实施百亿元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二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制订出台推动咸安工业跨越发展的指导性意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配套发展;三是优化产业结构。围绕现有产业基础,进一步聚焦优势板块,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区138家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68.95亿元,增长18.9%,完成工业总产值243.48亿元,增长25.9%。按经济类型分:集体企业完成总产值1.16亿元,增长4.6%;股份制企业完成总产值188.92亿元,增长26.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总产值6.76亿元,增长17.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总产值46.64亿元,增长25.2%。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总产值4.06亿元,增长39.1%。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总产值109.58亿元,增长24.4%;重工业完成总产值133.90亿元,增长27.1%。

  工业产销衔接有待进一步加强。全区规模工业完成销售产值236.52亿元,增长25.5%;工业产品销售率97.14%,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改善。全年区属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2.71亿元,增长29.1%;实现利润10.99亿元,增长2.4%;利税总额19.10亿元,增长17.4%;亏损企业亏损额0.52亿元,增长9.6%。总资产贡献率54.81%,下降1.8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46.13%,下降1.1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8.06%,上升9.2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8.88%,下降0.34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5.22%,下降1.2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94.46%,下降0.34个百分点。

  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建筑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60亿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9%。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

  坚定不移抓项目推进。一是科学谋划争项目。准确把握投资方向,强化部门联动,强化项目储备,定期调整、充实项目库,实现项目建设的滚动推进和梯度开发。二是千方百计引项目。增强“招大引强”意识,进一步完善招商机制,创新招商方式,提升项目质量。三是全力以赴建项目。严格执行重大项目区级领导包保责任制,突出抓好项目供地、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等重点环节,强化跟踪服务与协调督办,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5288万元,增长30.9%。其中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929726万元,增长31.7%;房地产开发投资191743万元,增长40.5%;农村非农户(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111513万元,增长4.9%;农村农户投资22306万元,增长102.8%。全年制造业投资418981万元,增长20.4%。全区施工项目360个,比上年增加1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41个,比上年增加1个。

  招商引资成绩显着。全区招商引资项目共计194个,实际到位资金额50.05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17.93亿元,增长55.8%。其中:新建项目77个,到位资金21.33亿元;续建项目98个,到位资金28.48亿元。省外资金项目28个,完成投资71亿元。从项目投资规模上看,投资亿元以上项目有26个,5000万元—1亿元项目21个,1000万元—5000万元项目78个。千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3个。

  五、交通、邮电和通信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快速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完成增加值8.40亿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增长14.9%。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3682.94万人,增长3.2%;完成货运量280.3万吨,增长1.4%。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65753.7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完成货物周转量23006万吨公里,增长1.4%。全区公路通车里程2387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里程2108公里。

  邮政电信全年完成业务总量8093万元,全区报纸发行量540万份,杂志发行10.8万份;全区市内电话户数48175户,下降7.3%;农村电话户数15911户,下降1.4%;移动电话户数303949户,增长4.9%;多媒体户数57243户,增长32.0%。

  六、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和物价

  进一步加快物流经济发展。加快发展区域性物流业,加快推进咸安商贸物流区建设,带动物流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发展战略性物流龙头企业,引进第三方专业性的物流公司,发展一批联运企业和中间服务型企业。做活商贸经济。完善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引进一批知名商贸企业,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完善仓储、配送等设施,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品牌代理、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促进消费升级。继续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加快集镇市场改造和建设步伐,发展村级商务中心和综合服务社。认真落实家电、农机下乡等补贴政策,促进农村消费快速增长。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2807.6万元,比上年增长16.5%。按城乡分: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601359.2万元,增长16.9%;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41448.4万元,增长14.8%。按行业分:批发业74262.3万元,增长18.0%;零售业548090.6万元,增长16.3%;住宿餐饮业120454.7万元,增长16.5%。年末限额以上批零住宿餐饮单位143家,比上年增加31家。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511331万元,增长25.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8.8%,同比提高5.0个百分点。

  物价涨幅趋缓。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8%,上升2.8个百分点,同比回落2.9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上升5.7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居住类价格指数分别上升2.7、2.6个百分点;衣着、烟酒类价格指数分别上升1.8、1.6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指数分别上升0.4、0.3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指数还下降了0.1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2.4%,上升2.4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5.3%,上升5.3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略有增长。全年外贸出口额5973.7万美元,比上年的5688.1万美元增加285.6万美元,增长5.0%;实际利用外资4617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加强财源建设,扶持纳税骨干企业发展,加快引进税源型项目、总部经济项目,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加大税收征管力度,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继续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创新财政管理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政银企联动合作机制,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各类投融资平台建设,多渠道解决融资难题。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78649万元,同比增收15546万元,增长24.6%。其中:国税部门完成22200万元,增长17.0%;地税部门完成43325万元,增长31.2%;财政部门完成13124万元,增长18.1%。国地两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3.3%,比去年同期上升0.9个百分点。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8880万元,同比增收12571万元,增长27.1%,其中税收收入44490万元,增长30.8%,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5.6%,比去年同期上升2.2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20937万元,同比增支59018万元,增长36.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4462万元,增长5.1%;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51239万元,下降23.9%;社会保险基金支出25397万元,增长27.8%。

  加强信用环境建设,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454813万元,比年初增加444702万元,增长22.1%。其中个人存款余额1171628万元,比年初增加184967万元,增长18.7%。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893939万元,比年初增加469301万元,增长32.9%。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民参险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年财险公司保费收入2228万元,比上年增长17.3%;赔款支出1179万元,比上年增长10.5%。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工作有力推进。完善科技创新机制、科技服务机制,精心组织“五大”科技活动,推进“六大”工程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推进产学研合作。全年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区内6家企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申报国家、省级各类科技项目20个,获得立项6个。其中:国家科协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2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个,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后补助计划报1个,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后补助项目1个。成功申报了湖北省知识产权示范区,获得省知识产权局批复和授牌,成为了全省首批6个省示范区之一。全年共完成了专利申请180件。其中发明专利68件、实用新型专利36件,外观设计专利76件。组织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10项。组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工作,上报参赛作品268件。共荣获一等奖6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24个。积极组织送科技下乡和科技服务活动。

  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我区学前教育学生达19639人;小学在校学生4100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为100%;初中在校学生17854人,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8%以上;高中在校学生8117人,高考上本科人数1781人,上线率为31.1%。4人获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省级特等奖。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体网络基本建成。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先后建起了10个乡镇文化站电子阅览室,新建34家农家书屋,69家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对27个社区、10个乡镇文化站配备了锣鼓演出设备,新建了5个农村体育场地。实现了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在全区138个行政村全覆盖。文艺创作成果丰硕。编辑出版了系列丛书《一方水土》;编发《星星文学》四期;“再世嫦娥——钱六姐研究集”被长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美术作品《烟空云散山依然》获2011年度中华诗影书画艺术作品大赛美术类金奖。中国画《闲云依恋深处秋》在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2012年迎春书画作品展播中播出。中国画《千崖秋气高》在全国第二届群众文化美术大赛中获优秀奖。摄影作品《瑞雪迎春》在人民摄影报发表,并获得“香城泉都·魅力咸宁”全国摄影大赛三等奖,楚天群星摄影类优秀奖。摄影作品《悦》、《竹海新镇》、《夜战溃口》获“香城泉都·美在咸宁”第三届全国摄影大赛优秀奖。文体服务质量显着提高。送戏下乡100场,送电影下乡2200场,送书1.2万册,三个项目直接受惠的农民达30多万人次,公益性文体服务共开展大型文体活动58次,观众46万人次;举办各类培训131期,培训8117人次。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乡镇文化站全面推行免费开放,人员流量35.9万人次。辅导和组织参加省十二届、市十四届少年书画展,获省金奖9名、银奖6名,铜奖30名,市级一等奖2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8名。文体活动高潮迭起。文体工作者着眼发展,知难而进,推动文体活动高潮迭起,异彩纷呈。成功举办咸安区第七届干部职工篮球赛。共有19支球队参赛,比赛精彩程度和观赏性为咸安历届篮球赛之最。先后在嫦娥广场、桂花广场举办了五场大型文艺展演,在全区掀起了“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高潮。成功举办了中国门球冠军赛咸宁分区赛暨咸宁市第十二届中老年人门球“铁军杯”锦标赛开幕式;承办了全国部分城市中老年人篮球比赛分赛场工作;承办了咸宁市第二届“联合水务杯”篮球邀请赛开幕式;举办了“华宁杯”乒乓球联赛。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区医疗卫生机构21家,卫生机构床位数1635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2.67张;卫生工作人员2440人,卫生技术人员196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11人,注册护士592人。切实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10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60%以上;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9.73%;加强卫生监督管理,狠抓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不断优化新农合政策,提高农民受益水平。全年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347636人,参合率100%,参保金额10081万元,补偿金额9938万元。参合农民共获得医疗补偿124万人次,补偿医药费用8161万元。基金使用率为81%,参合农民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率达59%以上,全区例均费用3166元,比全省例均费用低489元,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新农合政策带来的实惠。

  十、环境保护和旅游

  环保工作进一步加强。污染物总量减排力度加大、环境管理不断规范,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顺利推进、生态建设得到加强。一是抓好总量减排,腾出发展空间。将减排工作纳入区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内容,组织专班对全区总量减排进行摸底调查,对减排预期效果进行测算,结合实际将减排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减排项目,加强检查督办,对进度滞后的项目,分析原因,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进程。二是开展环境执法,强化监察职能。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组织专班对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污染源调查专项行动。调查内容包括污染物产生排放等方面的情况,确保对全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心中有数。三是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环境。利用中央农村连片整治项目,重点推进33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结合实际制订农村连片整治项目实施方案,做好集镇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工作;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四是强化环境管理,严把准入关。坚持“预防为主”和先评价后建设的原则,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好环保准入关,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预防和控制源头污染的这一有效手段,避免污染和破坏环境。全年全区共审批58个项目,共拒批项目5个,新上项目环评率达100%。加强对危化危废的管理。对辖区内涉及化学品、危废、重金属等重点企业进行深入排查,对存在环境风险、环保工作存在不足的企业,结合企业拿出整改方案、指导整改。

  旅游消费回升,旅游市场需求旺盛。旅游行业坚持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抓住湘、鄂、赣旅游“中三角”和咸、岳、九、“小三角”市场对接契机,加大旅游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开拓旅游市场,大力推广和普及旅游标准化,全区客流量不断增长,旅游消费回升,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6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总收入15.67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30%和32%,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跃居全市第一,进入武汉“1+8”城市圈前列方阵。

  十一、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城镇就业持续增量,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大,劳动者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民智促就业。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710人。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87期,完成各类培训3542人,其中再就业培训720人,就业前培训830人,创业培训380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612人。完成各类培训技能鉴定1205人。

  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到位,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全年实现“五保合一”社会保险扩面新增9560人次,全区城镇“五保合一”社会保险累计参保人数达287377人次。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含离退休)累计达44000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14104人、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城镇居民)139998人、失业保险25030人、工伤保险34530人、生育保险29715人。实现社会保险征缴收入18892万元,实现社会保险征收收入25957万元,基金累计结余30048万元。共为全区17012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23213万元,比去年同期的18796万元增加了4417万元;失业人员失业保险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达100%。

  全面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2011年试点启动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续保人数16.94万人,续保率达到95%;新增参保人员1.29万人,扩面率达到13%。符合条件的60岁以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发放率达到了100%。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区各类社会福利院14所,床位1884张,全区全年享受五保1756户1756人,其中集中供养1100户1100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6处。全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达18496户34473人,其中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达9682户20202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

  全区年末总户数200278户,比上年增加2110户;总人口616611人,比上年增加9005人。全年出生人口9564人,出生率15.62‰;死亡人口2705人,死亡率4.4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21‰。符合政策生育率为81.49%,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100。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全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18元,比上年增加2198元,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8081元,比上年增加991元,增长14.0%。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3.81平方米,同比增加2.0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7.71平方米。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021元,增长11.0%。其中食品支出5614元,占消费性支出的40.04%,比上年下降1.0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49元,增长11.5%。其中食品支出2394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41.63%,比上年下降0.69个百分点。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