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孝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4-03来源:孝南区统计局

  2011年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两高于、一提升、一同步”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总基调,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着力稳定经济增长,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开创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重要增长极新局面,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一、综  合

  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0亿元(现价),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6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40.2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增加值50.2亿元,增长14.0%。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20.0:35.6:44.4。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2011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2074万元(现价,下同),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7.4%,其中:种植业产值187643万元,降低2.6%;林业产值2214万元,增长15.7%;牧业产值114202万元,增长22%;渔业产值109991万元,增长13.7%。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17.01万亩,比去年增长1.8%。全年农作物除夏粮、油菜因天气灾害减产外,其它农产品都实现丰产增收。

  全区生猪出栏29.0万头,比上年增长7.1%;大牲畜出栏14549头,比上年增长6.8%;家禽出笼733万只,比上年增长4.2%;生猪存栏18.36万头,比上年增长6.3%;各类肉产量32472吨,比上年增长6.3%;鲜蛋产量25593吨,比上年增长52%。

  水产品产量达59100吨,比上年增长4.8%;淡水养殖面积16.99万亩,比上年增长1.8%。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绩。新农村建设完成整体推进试点目标,区级示范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幸福港湾”示范走廊建设成效明显,“清洁乡村”工程深入开展。2011年,全区新增农村安全饮水人口4万人、清洁能源入户2000户、通村(湾)公路60公里、通有线电视自然湾230个,新建标准村卫生室10个,新(改)建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54处。

  三、工  业

  工业经济快速扩张。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56736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4.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91738万元(新口径,下同),增长32.7%。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12241万元,增长26.1%;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91272万元,增长4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实现增加值76372万元,增长26.1%;其他经济类型实现增加值11853万元,增长34.3%。2011年,全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8家。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5亿元,增长78.4%;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达到254.3%;实现利润总额5.7亿元,增长67.6%。(注:工业数据为月报数)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3744万元,增长38.5%。其中:城镇500万元项目完成投资841363万元,增长41.2%;农村500万元项目完成投资121167万元,增长99.3%;房地产开发投资41161万元,下降37.9%;农村私人投资完成30053万元,增长27.3%。500万元项目及房地产开发共完成投资1003691万元,其中:一产业完成投资19944万元,增长8.5%;二产业完成投资453405万元,增长54.5%,三产业完成投资530342万元,增长29.1%。全年投资项目354个,其中过千万的项目319个,比去年增加66个。过千万项目完成投资940865万元,增长44.2%。

  全年实现建筑业产值447977万元,增长25.4%。全区建筑业企业17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2家、二级资质企业7家、三级资质企业8家。  

  房地产业顺势回落。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2011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75.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6%。其中:新开工面积28.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6.9%;房屋竣工面积14.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4.3%。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7.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26.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9%。

  五、交通、电力

  交通建设顺利推进。2011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2844.7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298.4公里。完成二级公路改造50公里,其中:肖陡线12公里,天孝线大中修9公里,渡白线6公里,杨三线三汊镇区段3公里,三八线20公里。完成区乡等级公路改造9公里,完成通村公路40.9公里,改造危桥5座。围绕农村客运“村村通客车”目标,今年新建候车亭33个,农村综合服务站1个。孝硚大道市政工程、长征南路市政工程、316国道一级公路改建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正顺利进行。

  电力供应优质高效。2011年全区售电量(不含城区、下同)54027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2%。其中:大工业用电30274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5%;非普工业用电4924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2%;农业用电1122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7.2%;生活用电1454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5%;非居民生活用电944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9%;商业用电1464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

  六、国内外贸易和市场物价

  城乡市场繁荣兴旺。2011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88276万元,比上年增长19.4%。按规模分,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280153万元,同比增长42.1%;限额以下单位零售额308123万元,同比增长4.2%,限上占比47.6%,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按销售地域分:城镇零售额533202万元,增长19.3%;乡村零售额55074万元,增长20.9%。全年家电下乡共兑付各类家电产品42092台套,兑付补贴资金1370万元;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兑付3600台,兑付补贴资金296万元;家电以旧换新补贴64919台,兑付补贴资金1798万元。

  外贸出口回稳复苏,利用外资持续增长。2011年,全区外贸出口创汇3882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一举扭转了年初以来出口负增长的不利局面。全年利用外资3512.3万美元,同比增长13.8%。

  物价指数呈上升趋势。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5.6(以上年价格为100,下同),商品零售物价指数105.6,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8.1,原材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108.1。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跨越式增长,收入总量实现历史突破,财政支出重点倾向民生领域。2011年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1116万元,同比增长33.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近7亿元,达到69252万元,同比增长38.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各项税收收入47757万元,同比增长39.4%。全年实现财政支出130667万元(上报数),比上年增长19.1%。其中:教育支出26062万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1.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5095万元,比上年增长37.1%;医疗卫生支出8786万元,比上年增长36.7%;住房保障支出2870万元,比上年增长27.5%。

  2011年,全区年末各项存贷款余额(含市直,下同)5159807万元,比上年末增长21.4%。其中:存款余额3324520万元,同比增长20.6%;贷款余额1835287万元,同比增长23%。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已经形成以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环境保护四大领域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全区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24家,高新技术产品品种80多种。全年实现高新技术总产值13.8亿元,同比增长32.8%,实现增加值4.0亿元,同比增长26.8%。全区大力实施科学素质工程。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大型活动为载体,开展送科技下乡、科普进社区、科普进校园等活动8次,赠送4000余册科普图书,举行科普报告会3场,举办科普展览5期,发放科普资料4万余份,参与公众达8万人次。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11年,全区教育系统深入推进岗位目标责任管理,突出抓好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努力建设标准化学校,大力实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全区共有普通中学24所,比上年减少2所,在校学生42292人,比上年减少405人;普通小学78所,比上年减少6所,在校学生42333人,比上年增加3144人;各类专任教师总数5964人,比上年增加519人。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4%,比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78.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9.9%。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11年,全区按照公共文体设施形成看点、特色文体活动形成亮点、文体朝阳产业形成卖点的要求,已完成射击馆的肢体工程建设,建成体育健身场所25处,建成“农家书屋”486家,农家书屋建设覆盖率达100%。全区19个电影放映队全年放映5364场次,观众达185万人次,放映覆盖率达100%。我区射击队代表孝感市参加全省青少年类射击比赛,取得一枚金牌、一个第五名和一个第七名的好成绩。我区代表队在全省青少年田径比赛中,取得跳远和三级跳远冠军;在全省青少年篮球比赛中,获男篮第四名、女篮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11年,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558400人,比上年增加11879人,参合率99.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孕产妇死亡率13.2/10万,比上年降低0.2个十万分点;婴儿死亡率2.77‰,比上年降低0.71个千分点;新生儿死亡率2.11‰,比上年降低0.3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03‰,比上年降低1.38个千分点;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零。报告手足口病例325例,发病率全市最低。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进一步完善,实现乡镇以上医疗机构网络直报覆盖率100%。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数量得到控制。据公安部门统计,2011年,全区年末总人口84.4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4人,其中:男性人口43.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1.5%;年内出生人口8346人,人口出生率9.87‰ ,比上年下降0.4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4554人,人口死亡率5.39‰;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4.48‰ ,比上年下降1.17个千分点。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1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87元,比上年增加2209元,增长14.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602元,比上年增加1094元,增长10.4%。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926元,比上年增加1239元,增长18.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45元,比上年增加279元,增长7.4%。

  十一、劳动、社会福利和环境保护

  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区就业规模持续增长,就业援助形成体系。2011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0304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64人,其中“4050”再就业1322人。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604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共组织城乡各类技能培训12039人,其中:在岗培训3124人、再就业培训1532人、创业培训37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103人、就业前培训907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1063人,新增高技能人才339人。新增技师和高级技师132人,技能鉴定发证1801人。

  社会保障能力增强。2011年,全区社会保险参保人数307248人次,五项社会保险扩面新增19602人,全年征收社会保险费3.09亿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7205人,参保率100%。争取专项资金1.78亿元。按时足额发放(支付)各项社会保险费3.17亿元,支付率100%。基金累计结余4.3亿元,创历史新高。全区拥有社会福利性收养单位13个,床位3255张。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57171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调高至300元。

  环境保护能力不断提升。2011年,全区共投入环保资金41905万元,新增废气治理设施5台套,废水治理设施4台套。全年实施各类减排项目14个,其中废气7个,废水7个。受理95家企业环评审批工作,新建项目环评执行率100%,三同时执行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9.9%,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达到9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3.5%。

  注:①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标准由原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提高到20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起点由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

  ② 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实际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