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工业兴市战略,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抓好“项目建设见效年”和“作风建设促效年”活动,稳步推进改革,强力招商引资,着力改善环境,克服旱涝灾害的影响,各地,各部门思发展求发展、比作干争创优,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实施荆州“壮腰工程”和冲刺全省县域经济20强打下坚实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126.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1%。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继续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9.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4.46亿元,增长28.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3.01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为23.1:43.0:33.9。
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0.4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0.35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
二、农业
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71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种植业产值22.19亿元,增长2.4%;林业产值0.71亿元,增长23.3%;牧业产值26.45亿元,增长2.9%;渔业产值2.85亿元,增长3.8%。
种植业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2.61万亩,增长0.4%;粮食总产量31.61万吨。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6.55万亩,总产4.69万吨;秋粮播种面积76.06万亩,总产26.93万吨;秋粮中早稻播种面积15.42万亩,总产4.9万吨;中稻播种面积32.44万亩,总产12.8万吨;晚稻播种面积16.85万亩,总产5.93万吨。棉花产量为1.66万吨,增长3.5%;油料产量为6.73万吨,增长1.3%。全年蔬菜总产19.56万吨,增产8.3%。水果总产12.53万吨,减少7.6%。
畜牧业发展良好。2011年肉禽市场价格高位运行、养殖效益普遍提高,畜牧业稳定发展。全年出栏肉猪118.4万头,比上年增长2.3%;年末生猪存栏73.98万头,比上年增长1.5%,禽蛋产量1.4万吨,比上年增长10.2%,家禽出笼717.32万只,比上年增长1%。
水产业稳步增长。渔业养殖面积14.36万亩,比上年增加0.70万亩,增长5.1%,水产品产量2.84万吨,比上年增加0.11万吨,增长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数达96家。实现工业增加值45.14亿元,增长2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8.27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工业用电需求保持平稳水平,全市工业用电量2.68亿千瓦时。
工业利税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5.76亿元,比上年增长42.5%;实现利税13.62亿元,比上年增长42.9%,其中利润总额7.46亿元,比上年增长66.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5.64,比上年下降31.1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全年农副产品加工、饮料、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实现利润分别为0.44亿元、4.14亿元、0.03亿元、0.54亿元、0.4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3.3%、29.8%、50.0%、385.7%和9.3%。工业企业入库税金增长较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库税金4.6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资质以内建筑企业25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9.16亿元,实现利润4736万元,税金9625万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22.9万平方米,其中:本年新开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2.7万平方米,招投标承包面积11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43万平方米;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为7.98万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96.44亿元,比上年增长41.5%。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88.94亿元,比上年增长40.8%。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53.47亿元,增长60.1%。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1.55亿元,下降52.3%;第二产业投资52.08亿元,增长65.0%;第三产业投资42.81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14.82亿元,增长146.4%;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完成投资1.21亿元,增长24.0%;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4.41亿元,同比增长52.4%。全市在建项目376个,比上年增加1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34个,增加50个。
园区投资力度加大。一批工业项目不断向园区集中。全市工业园完成投资31.89亿元,比上年增长43.9%,占城镇以上投资总额的35.9%。
重点项目投资进展顺利。宜化集团磷酸二胺、荆州港松滋港区车阳河综合码头、江南高速公路、温氏畜牧养殖、芭蒂娜服饰有限公司、锦辉精细化工、明鑫荞麦有限公司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重点项目,有力的支撑了全市投资增长。
房地产开发投资力度加大。2011年,全市房地产完成投资3.69亿元,增长136.0%,商品房销售面积12.73万平方米,增长24.7%,其中商品住宅销售11.80万平方米,增长25.5%,全市实现商品房销售额3.06亿元,增长32.5%。
五、国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继续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限额以上实现零售额16.15亿元,增长27.7%。分地区看,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48.49亿元,增长17.9%;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3.49亿元,增长17.2%。分行业看,批发业5.79亿元,增长11.1%;零售业50.02亿元,增长19.6%;住宿业0.21亿元,增长11.0%;餐饮业5.98亿元,增长9.8%。
出口稳步增长。全市出口总额290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7%。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扩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5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8.8%。
旅游业继续升温。全市接待国内旅游113.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5亿元,同比有较大增长。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货运量1577万吨。货物周转量24293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4.7%和10.0%。完成客运量1944万人,旅客周转量29190万人公里,分别增长31.5%和11.6%。全市等级公里通车里程2913公里。邮电业务总量33220万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6157万元,比上年增长21.2%。全市固定电话用户98624户,比上年增长4.9%;移动电话年末用户385597户,增长8.6%;国际互联网44393户,比上年增长30.9%。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全市全口径财政总收入93598万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5600万元,增长28%。全年税收收入76634万元,比上年增长25.5%,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1.9%。国税收入45408万元,比上年增长16.4%;地税收入31226万元,比上年增长41.6%。全市增值税8565万元,增长15.5%;营业税11884万元,增长38.2%;企业所得税4012万元,增长53.1%;个人所得税1308万元,增长88.7%。
财政加大了对民生的投入。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20532万元,增长29.5%。从高到低依次是农林水事务(4.32亿元)、教育(3.82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3.02亿元)、医疗卫生(2.48亿元)。财政支出的重点向民生倾斜,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支出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51.0%和45.0%。
金融业保持平稳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43.1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3.78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08.9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34亿元,人均存款达到1.41万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7.8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25亿元,短期贷款16.27亿元,比上年末减少0.54亿元,中长期贷款20.6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45亿元。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强。
八、教育、文化、卫生和科技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小学、普通中学在校学生分别达到38035人和38196人,招生人数分别为5500人和12344人,毕业生分别达到6534人和14808人。全市有3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3667人。
全市23个文化事业机构从业人员305人。艺术表演场所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7万册。艺术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群众文化事业机构21个。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医疗机构381个,卫生机构人员数362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558人。全市拥有各类病床1487张。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共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无偿资金达173万元,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量4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量1项,省级科技计划量3项。专利申请量达50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27项,外观设计11项,专利授权量28项。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1年全市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85.18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7.01万人(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全年出生人口7242人,出生率为9.43‰;死亡人口4278人,死亡率为5.5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6‰。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43元,增长12%。其中,家庭经营收入2017元,居民财产性收入达到130元,居民转移性收入达到2715元。今年,虽然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但农业仍然获得了好收成,加上农民外出务工人数持续增加,工资水平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呈快速增加态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671元,增长18.6%。
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并逐步向高档化发展。2011年末,每百户农民拥有移动电话235部、彩电120台、摩托车99辆,分别比上年增加67部、10台、8辆。每百户农民拥有电脑12台、接入互联网4户。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电脑66台、移动电话196部、摩托车52辆、空调器134台、热水器96台。
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1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房屋结构质量不断提高,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4.05平方米,其中楼房所占比重为59%,农村人均拥有楼房面积20.1平方米;使用水冲式厕所的户数比上年增长60.2%;饮用自来水户数增长71.6%;住宅外道路硬化的户数比上年增长5.6%,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民政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继续扩大,社会救济体系不断完善。全市社保基金收入4.14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投入占总支出的一半以上,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02亿元、医疗卫生2.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45%。全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8.53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81万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7.06万人,年末全市有3.1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2.16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7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74万人,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