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郧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3-31来源:郧西县统计局

  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持续干旱等自然灾害,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拼搏,克难战困、奋发进取,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长较快、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特点,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40.4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06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0.55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15.82亿元,增长16.2%。从构成看,一、二、三产业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33.7:26.5:39.9,调整为2011年的34.8:26.1:39.1,受价格因素影响,一产比重有所上升,二、三产比重有所下降。全县人均生产总值为7967元,比上年增加1558元,增长24.3%。2011年万元GDP能耗0.8623吨标煤,比2010年的1.099吨标煤,降低0.2367吨标煤,降耗3.52%。

  市场价格总水平上涨较大。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6.1%。在调查的八大类消费价格中,食品类上涨12.4%、烟酒类上涨2.0%、衣着类上涨5.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类上涨4.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4%、交通和通讯类上涨1.4%、居住类上涨6.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6.4%。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县从业人员23.96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57万人,农村20.38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976人,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5.85万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2%。

  二、农业

  2011年,国家继续加大农业扶持力度,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惠农政策措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多种自然灾害袭击下,农业农村经济仍保持稳步发展。一是形成了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同时发展、互为弥补的大农业格局。烟叶面积2.83万亩,蔬菜面积30.53万亩。二是打工经济继续壮大。全年转移劳动力15.85万人,比上年增加4000人,实现务工收入11.6亿元,比上年增长7.4%。三是农产品质量结构得到改良。大力淘汰劣质品种、积极发展优质品种,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

  农业生产形势总体良好。全年农林牧渔总产值26.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2.12%;粮食总产量17.86万吨,因灾下降12.8%;油料1.44吨,比上年下降14.0%;蔬菜总产量32.24万吨,增长3.98%。

  畜牧业稳步发展。年末牲猪存栏25.21万头,比上年下降1.5%,出栏28.11万头,比上年下降2.4%。山羊存栏量25.57万只,比上年增长1.2%,出栏25.1万只,比上年增长9.6%。牛存栏5.35万头,比上年增长0.2%,牛出栏1.61万头,比上年下降20.3%。全年肉类总产量2.87吨,比上年下降10.3%,其中猪肉产量21083吨,羊肉产量3765吨,牛肉产量1928吨,水产品产量达到447吨。畜牧产业总收入64389万元,比上年增长17.0%。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林业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年完成造林8.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6.3%,林业收入29540万元。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年末拥有农业机械化总动力11.19万千瓦,农村用电量6655万度,化肥施用量(折纯)4.27万吨,年末有效灌溉面积4.79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县工业总产值46.23亿元,增加值8.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3%和1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9家,产值20.09亿元,增加值6.43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1.3%和18.5%。在全县工业经济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长29.7%,集体工业增长181.7%,其他经济工业增长20.4%;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23.3%,重工业增长23.3%;从规模上看,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1.3%,规下工业增长34.4%。全县工业销售收入42.77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各项税金11886万元,增长1.3%;利润31655万元,增长44.0%。

  主要产品产量增少降多。水泥54.3万吨,比上年下降36.5%;发电量3.25万千瓦时,比上年下降5.8%;油漆874吨,增加27.0%;皂素34吨,下降64.2%;汽车配件898万件,比上年下降12.6%。

  工业效益增幅较大。全县工业销售收入42.77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入库各项税金11886万元,增长1.3%;利润31655万元,增长44.0%。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14.22亿元,增长17.4%;工业产品销售率92.52%;工业效益综合指数为127.14%,比上年上升16.29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县完成建筑业产值5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2亿元,比上年增长76%。建筑业上缴税金3467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保持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7亿元,比上年增长54.3%。其中城镇投资30.13亿元,增长42.3%;农村投资5.61亿元,增长29.5%。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投资18.02亿元,增长34.6%;私人投资2.33亿元,增长17.3%;其他经济1亿元,增加95.7%。按产业分,一产业投资1.7亿元,下降15.4%;二产业投资8.14亿元,增长31.0%;三产业投资25.89亿元,增长49.9%。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县实施的续建和新开工重点项目达62个,完成项目总投资24.4亿元,占全县投资额的68.3%。

  五、国内贸易

  城乡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分城乡看,城镇20.42亿元,增长52.8%,农村4.18亿元,下降41.0%;分行业看,批发业41829万元,增长13.2%;零售业177158万元,增长23.0%;餐饮业26183万元,增长14.8%;住宿业884万元,增长8.2%。市场运行呈现出商品供给充裕,商品质量安全有所提高,物价水平高位运行的势头。

  六、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县通车总里程达3576.4公里,当年新增通村水泥路176.6公里。货运量比上年增长12%,达到486万吨。全年货物周转量35389万吨公里,增长10%。客运量1301万人,客运周转量49907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部门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3324万元,比上年增长31.5%。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51708户,比上年增加7580户。全县移动用户达到20.3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3000户。全县数字电视用户达45706户。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6006万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地方收入17810万元,增长15%;财政全口径支出154806万元,增长3.9%。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44523万元,比年初增加84957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49792万元,比年初增加84631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80030万元,比年初增加44799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普通教育和职业义务教育取得新成就,2011年,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课本费和住宿费,家庭困难寄宿生享受生活补助政策。中小学学校布局进一步调整,小学101所,比上年减少2所,在校生34949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普通初中23所,在校学生17825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学生8791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1074人。中等专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3955人。

  专业技术队伍稳定。年末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86人,从事科技活动人数595人。

  科技经费投入增加。科学技术经费624万元,增长11.6%。全年专利申请量100件,专利授权量25件,科研项目10个,到位项目经费333万元。

  九、文化、卫生、体育和其他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拥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藏书10万册,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6%以上。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社会共有卫生机构429个,卫生技术人员1513人,病床床位1408张。卫生防疫机构1个。

  体育事业平稳发展。各项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发展迅速,民众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

  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加快。工业污染治理工作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13001.9万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9.5%和66.5%。县城区污水处理厂竣工投入使用,县城区工业废水、生活废水污染问题将得到彻底治理。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稳定。全年人口出生率12.1‰,死亡率6.94‰,自然增长率为6.51‰。年末全县总人口为50.75万人,其中,男性27.29万人,女性23.46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01元,比上年增加1358元,增长13.8%;职工年人均工资19817元,比上年增加20.1%;农民人均纯收3820元,比上年增加470元,增长14.0%。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就业再就业渠道有所拓宽,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基本养老金,失业人员领取了规定的保险待遇;医疗保障得以巩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9015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7222人,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6129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人数41.3万人,覆盖率达98%,支付医疗保险8246万元,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得到较大改善。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按照“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社会发放、信息管理”的要求,对全县50559名低保对象纳入低保范围,全年支付低保资金5937万元。其中城镇10804人、2301万元,农村39755人、3636万元;残疾人康复治疗和救助得到社会支持,农村社会救灾救助力度加大,困难群众生活基本得到解决。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