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东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24-06-10来源:东营区统计局

202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新使命、新目标、新定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开展“改革攻坚、狠抓落实”和“重点工作攻坚年”大竞赛、大比武,各项工作取得新的重大成效,“十三五”圆满收官,全区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综    合

经济运行逆势向好。经市统计局统一核算,全区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数为451.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0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40.30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299.12亿元,增长7.5%。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2.7︰31.1︰66.2。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947人,完成市定任务的140%。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4378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5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4%,低于全市0.01个百分点,低于3.5%的年度控制目标。

户籍人口平稳增长。全年出生人口3965人,出生率为8.17‰;死亡人口3399人,死亡率为7.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7‰。年末户籍人口48.56万人,其中,0-17岁人口8.77万人,18-59岁人口28.60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11.19万人。

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6459家,其中新增企业5905家,新增注册资本(金)262.90亿元。年末实有各类企业3.08万户,增长12.2%。

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稳步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43亿元,比上年增长4.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05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农业产值12.50亿元,增长4.3%;林业产值0.76亿元,下降1.7%;牧业产值6.77亿元,增长5.6%;渔业产值1.56亿元,增长2.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46亿元,增长3.5%。

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指标名称

代码

总产值(万元)

比上年增长(%)

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

1

240504

4.2

一、农 业

2

125016

4.3

二、林 业

3

7603

-1.7

三、牧 业

4

67670

5.6

四、渔 业

5

15615

2.2

五、服务业

6

24600

3.5

 

农业生产稳中有增。粮食播种面积36.96万亩,比上年增长0.04 %;粮食总产量12.96万吨,增长2.5 %。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7.36万亩,增长0.06%;夏粮总产量6.99万吨,增长3.0%;秋粮播种面积19.60万亩,增长0.03%;秋粮总产量5.97万吨,增长2.1%。完成林业投资5490万元,新增造林面积824公顷,其中森林抚育面积667公顷。新发展用材林面积580公顷,经济林141公顷,防护林103公顷,培育各类苗木4120万株。

2020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

指标名称

产量(万吨)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2.96

2.5

夏粮

6.99

3.0

秋粮

5.97

2.1

棉花

0.14

-10.6

油料

0.01

18.2

蔬菜及食用菌

7.51

7.9

水果

1.78

38.0

园林水果

0.80

7.1

 

畜牧业生产快速增长。肉蛋奶总产量3.71万吨,比上年增长110.8%。其中肉类总产量1.68万吨,增长95.3%;奶类总产量1.12 万吨,增长96.5 %;禽蛋产量0.91万吨,增长167.6%。

指标

单位

绝对量

猪存栏

万头

6.83

牛存栏

万头

1.38

羊存栏

万只

1.66

家禽存栏

万只

140.72

猪出栏

万头

5.09

牛出栏

万头

1.29

羊出栏

万只

1.51

家禽出栏

万只

555.21

 

渔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区水产品总产量达4638吨,比上年增长7.3%;水养殖面积2.1万亩,其中利用藕池开展“虾藕”“鱼藕”混养约8000亩,南美虾养殖面积2000亩,鱼池11000亩(含水库)。

设施农业发展迅猛。设施农业个数1407个,增长10.4%,设施种植面积4528.5亩,增长75.0%,设施蔬菜产量1.42万吨,增长55.2%,设施瓜果产量0.23万吨,增长194.1%。  

乡村振兴战略聚力攻坚。现代农业园区达到43家,新增各类新型经营主体162家,新认证“三品一标”14个,创建为省级农业新六产示范县、省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四好农村路”126公里,农村燃气、道路硬化实现户户通。建设高标准农田4.8万亩,建设提升农村路网18公里,改造危桥6座,创建森林村居13个,争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打造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加快。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 9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6%。重点行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73.9%,医药制造业增长59.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43.8%,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8.7%,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长15.0%。全区1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52.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47.9%。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

指标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原油加工量

7016191

33.1

汽油

991652

-13.0

柴油

1466187

12.4

燃料油

510649

68.3

液化石油气

769400

14.6

石油焦

464206

18.0

发电量

万千瓦时

322210

2.1

 

建筑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51.24亿元,比上年增长3.6%。资质以上总专包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46.45亿元,比上年增长7.0%。

服务业

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9.12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为66.2%,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增长15.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2.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7.8%,教育增长4.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2.98%,比上年提高0.7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0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40.34亿元,增长8.2%。

旅游业稳步复苏。年末A级旅游景区12家,其中,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9家。旅行社及分社53家,其中,5A级旅行社1家,4A级旅行社1家,3A级旅行社8家。星级饭店9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5家。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7.08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412万人次。

交通运输形势稳定。全年公路客运量126.5万人,公路客运周转量32855.6万人公里;公路货物运输量686.7万吨,上升3.1%,货物运输周转量121707.4万吨公里,增长15.3%。年末等级公路通车里程1336.63公里(交通),干线公路里程103.87公里(交通),国道25.93公里,省道54.37公里,县道97.53公里,乡道144.77公里,专用公路232.37公里,村道677.85公里。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4.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67.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2.8%。“四新”经济投资占比42.7%,较上年提高9.0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房地产开发投资55.2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住宅投资39.82亿元,下降12.6%。房屋施工面积430.7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7%;房屋竣工面积23.04万平方米,下降72.7%;商品房销售面积61.06万平方米,增长49.3%。

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全力抓好33个专项债、9个省重点、27个市重点、230个区重点项目建设,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4亿元。

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总体平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2.44亿元,与上年持平。从所在地看,城镇实现284.06亿元,下降1.9%;乡村实现18.39亿元,增长0.9%。从行业看,批发业13.94亿元,同比增长0.2%;零售业269.45亿元,同比增长0.1%;住宿业7.28亿元,同比下降3.8%;餐饮业11.78亿元,同比下降1.0%。从限上限下看,限额以上市场零售额94.81亿元,比上年增长5.0%;限额以下市场零售额207.64亿元,比上年下降3.7%。

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全区实现进出口115.16亿元,比上年下降28.9%;其中出口46.45亿元,比上年增长35.9%;进口68.71亿元,比上年下降46.2%。实际使用外资6727万美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34.53%,是上年的2.6倍。实现原油进口407万吨,比上一年增加41万吨。

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93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税收收入28.42亿元,下降4.0%。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9.5%。从主要税种看,增值税11.26亿元,下降6.17%;企业所得税2.21亿元,增长0.4%;城市维护建设税1.74亿元,下降13.7%;契税4.04亿元,增长39.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5.84亿元,增长14.7%。其中,教育支出9.79亿元,增长41.3%;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24亿元,增长13.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64亿元,增长8.2%;卫生健康支出3.2亿元,增长16.3%。

信贷规模保持稳定。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462.19亿元,比年初增加101.57亿元。其中,住户存款1138.35亿元,比年初增加167.08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1023.10亿元,比年初增加4.59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939.85亿元,比年初增加93.74亿元。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4.04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的59.6%,比上年提高0.85个百分点。

科学技术

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新增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2家、院士工作站4家,新增新型研发机构1家。批准建设市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创新创业共同体1家,新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12家,新备案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5家。全区现有院士工作站6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众创空间12家。

科技型企业培育成效显著。36家企业备案高新技术企业,净增21家,总数达到79家,通过率和新增数均为历年最高;69家企业获批全市科技型企业,是上年的4倍。

科技成果转化卓有成效。全区各行业评价科技成果21项,其中7项达国际先进水平,14项达国内领先水平,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省技术发明奖6项。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2020年我区争创为全市唯一一个省级技术转移先进区。发明专利申请量1001件,发明专利授权量305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248件。

新旧动能转换蹄疾步稳。争取国家级改革试点6个、省级试点21个,108项制度成果和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出台引才用才21条,设立1400万元人才专项经费、1亿元创业产业基金,吸引3800余名优秀人才落户我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35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6家、科技型企业69家,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3.1%。华润双鹤与天东制药成功混改,威飞海洋水下生产系统实现国产化替代,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2家,我区被评为山东省技术转移先进区。

教育、文化、体育和卫生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普通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全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518人,比上年减少73人;在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2.8万余人。全年参加夏季高考2660人,参加春季高考152人。全区共有初中24处,在校生23340人;小学18处,在校生30358人;幼儿园96处,在园幼儿20394人;专任教师数5024人。

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教职工情况

 

学校

所数

班级

个数

毕业

学生

人数

在校

学生

人数

教职工人数

合计

其中:

专任

教师

初中

24

531

5689

23340

2050

1985

小学

18

732

5693

30358

1827

1800

幼儿园

96

687

5531

20394

1305

1239

 

文化事业向好发展。区图书馆馆藏总量达到92万册,全年办证4544个,图书外借61.8万册次,人流量47.89万人次,同比增长近30%。全区8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195个村居(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提升数字文化广场153处,新建投用数字文化广场9处,提升村居历史文化展室62处,新建投用村居历史文化展室3处。探索设立6处油田社区文化馆、11处图书分馆,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开展“新六艺”公益培训,线上线下受益群众3.5万人次。策划开展首届“油地文化艺术季”、“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巡演、“美丽东营区 欢乐石油城”广场文化演出、“油地携手谋新篇 同心共筑中国梦”东营区2020年合唱大赛、主题村(社区)歌唱大赛等文旅活动495场。大力实施吕剧振兴工程。吕剧小戏《回访》荣获第十三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暨山东省吕剧艺术节小戏展演一等奖,入选2020年全市乡村题材优秀文艺作品网络展播。《吕剧故乡 吕韵飞扬》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优秀实践案例推荐资格。华八井、营二井入选国家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龙居丸子、牛庄霸王鞭入选省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龙居镇董王村入选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揽翠湖康旅文化小镇成功创建山东省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体育事业提质升级。全年体育场地3.69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23平方米。组织举办东营区第十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各项目比赛及东营市第十二届“百县篮球、千乡乒乓球、万人象棋”三大赛的镇(街道)初赛和区级预赛,预赛优胜选手代表东营区参加东营市“百千万”三大赛决赛。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年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35家(包括市直管辖及经济开发区)。其中,医院3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1家,卫生院4家,村卫生室136家,门诊部、个体诊所、卫生所、医务室385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家,专科疾病防治院(所)1家,卫生监督机构2家,妇幼卫生机构3家,采供血机构1家,其他卫生机构4家。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7409张,其中,医院6791张,妇幼卫生机构89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32张,卫生院87张,专科疾病防治院(所)110张。全区区域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90.71%,65岁及以上老年人规范健康管理率为70.16%。

2020年卫生机构、床位、人员情况

项       目

单位

2020 年

一、卫生机构数

635

其中:医院

36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586

#个体诊所

316

#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61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9

其他

4

二、卫生机构床位数

7409

三、卫生技术人员

11811

其中:医生

4704

 

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品质跃升。整建制推进片区更新改造,耿井片区入选全省城市品质提升试点片区。完成南一路两侧环境整治提升,一体化打造3万亩耿井湿地,新增绿化面积163.5万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污染防治持续加力,重污染天数9天,空气优良率70.2%,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45μg/m3,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95。与2015年相比,预计累计削减比例分别为化学需氧量39.10%、氨氮27.47%、二氧化硫8.49%、氮氧化物14.18%,完成省下达“十三五”减排目标任务。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较上年下降33.3%,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保持“双下降”。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11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427元,增长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79元,增长5.5%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1415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2314元,增长3.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437元,增长6.3%。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39.4平方米,其中,城镇、农村分别为38.5平方米和56.7平方米。

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速度

指标名称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绝对值(元)

比上年增长(%)

绝对值(元)

比上年增长(%)

可支配收入

53427

3.1

23079

5.5

工资性收入

42187

3.9

14271

17.5

经营净收入

2221

4.8

6462

-15.0

财产净收入

3527

0.7

173

2.0

转移净收入

5492

-1.9

2173

11.8

 

2020年末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指 标 名 称

单位

全体

城镇

农村

家用汽车

92

96

37

助力车

35

30

108

洗衣机

98

98

102

电冰箱(柜)

104

104

104

微波炉

44

47

8

彩色电视机

97

96

100

空调

147

151

83

热水器

97

99

63

固定电话

线

5

4

15

移动电话

225

226

212

接入互联网

176

178

146

计算机

75

78

27

接入互联网

53

54

27

照相机

39

42

2

 

社会保障更加扎实。年末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60万人、8.43万人、6.45万人、10.48万人、5.78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9.8万人(不含油田居民)、20.35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2104.96元。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人每月217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标准由520元提高至550元。省内异地住院联网即时结算医院12家。失业保险金标准比上年增长12.5%。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97人,现保障标准每人每月790元,比上年提高17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102人,现保障标准每人每月590元,比上年提高140元。城乡特困人员救助标准每人每月分别提高99元、93元。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发展到66个,其中,包括5处公办(公建民营)养老机构、6处民办养老机构、23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2处农村幸福院,拥有养老床位3215张。

住房保障扎实推进。全年新开工棚户区改造住房1392套(户),开工任务完成率100%;发放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15户,发放补贴5.5万元。

注:

公报指标统计范围为现行统计范围,地区生产总值为区管范围不含油田,人口数为区管范围含油田。

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3、公报所列东营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指标数据来自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5、公报所列数据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核算数据,正式数据以《东营区统计年鉴—2021》为准。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