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县2021年经济运行情况

收录时间:2024-05-30来源:延川县统计局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延川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各项工作,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县经济运行继续保持恢复态势,生产需求持续增长,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发展质效不断提升,社会民生有力保障。

初步核算,202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7%,高于全市3.6个百分点,位于全市第一位,两年平均增长5.7%,比前三季度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70亿元,同比增长6.1%,两年平均增长5.6%,比前三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79.89亿元,同比增长15.1%,高于全市6.9个百分点,位于全市第四位,两年平均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26.38亿元,同比增长5.3%,两年平均增长4.4%,比前三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县属生产总值48.07亿元,同比下降1.9%。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8.98亿元,同比下降26.9%。)

一、农业生产喜获丰收,生猪养殖势头良好。今年以来,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农业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25亿元,增长6.6%,两年平均增长5.8%;实现增加值13.14亿元,增长6.1%,两年平均增长5.6%,比前三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一是粮食生产快速增长。粮食总产量36164吨,同比增长14.1%。二是蔬果产量稳步增长。蔬菜总产量62688吨,同比增长6.3%;园林水果总产量215756吨,增长4.3%;果用瓜总产量23043吨,增长28.1%;核桃产量160吨,增长5.3%。三是畜牧养殖稳中有增。全县猪出栏19881头,增长36.3%;牛出栏1278头,增长8.2%;家禽出栏16.21万只,增长8.9%。

二、工业生产稳中有进,支柱产业贡献明显。今年以来,延川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企业效益状况向好,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截至12月底,工业实现增加值78.43亿元,同比增长15.6%,两年平均增长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6.39亿元,增长15.2%;完成产值185.37亿元,增长36.0%。从主要产品产量产值看:开采煤炭20.42万吨,下降74.0%;完成产值2.95亿元,下降44.0%;开采原油3.10万吨,与上年持平,完成产值0.97亿元,增长51.7%;加工原油315.63万吨,下降7.0%,完成产值147.41亿元,增长52.8%,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9.5%,增势强劲,主导作用明显;液化天然气产量17.62万吨,增长8.5%,完成产值8.04亿元,增长55.0%;天然气开采量4.29亿方,增长8.7%,完成产值5.59亿元,增长26.0%;天然气供应量3.39亿方,下降41.9%,完成产值6.75亿元,下降58.0%。

三、服务行业稳步恢复,文化旅游持续走低。今年以来,全县努力克服散发疫情影响,积极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业延续恢复态势,保持稳定增长。截至12月底,全县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38亿元,同比增长5.3%,两年平均增长4.4%,比前三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一是传统服务业稳步增长。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加快恢复,去年同期下滑明显的传统服务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截止12月底,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20.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4.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6.4%。二是信息服务业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网络销售的快速增长,带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8%,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三是非营利性服务业贡献突出。截止12月底,全县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88亿元,占全县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3.6%,同比增长4.8%,对全县服务业的增长贡献率达到30.6%,拉动服务业增长1.6个百分点。四是文化旅游业持续回落。受疫情多点散发影响,文化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回落态势。截至12月底,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151408千元,同比增长1.3%,增速较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落78.1、6.9个百分点。全县接待旅游客274.81万人次,增长2.0%,增速较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落47.5、10.7个百分点;实现综合收入10.03亿元,增长0.6%,增速较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落36.5、9.5个百分点。

四、固投增幅持续下滑,工业投资明显落后。自7月份以来,受项目总量减少、同期基数过大及建材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叠加影响,投资增速呈负增长态势,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截止12月底,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2.6%,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61.0个百分点,高于全市10.5个百分点,位于全市第五位。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增长44.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下降39.5%,其中,工业投资下降38.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15.9%。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下降5.3%,民间投资下降10.3%。

五、消费市场平稳复苏,网络零售较快增长。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继续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坚持稳经济扩内需战略,持续释放消费潜力,消费市场整体呈现稳中向好复苏态势。截至12月底,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442万元,同比增长8.9%,高于全市1.1个百分点,位于全市第二位。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35897万元,增长19.2%。一是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较快增长。截至12月底,在限上商品零售类值中,基本生活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712.30万元,同比增长20.0%。其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和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6.9%、11.3%、18.4%、20.9%。二是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持续增长。截至12月底,在限上商品零售类值中,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0713.40万元,同比增长48.5%,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53.0个百分点。三是住宿餐饮消费稳定恢复。截至12月底,住宿和餐饮业实现营业额37120.2万元,同比增长13.5%,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2.1个百分点。四是网络零售增势良好。截至12月底,在限上商品零售类值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659.6万元,同比增长132.4%,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26.9个百分点,快于全部消费增速123.5个百分点。

六、财税质量明显降低,金融保障能力减弱。一是财政收支同比下降。受经济不景气及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财政收支同比下降。截至12月底,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557万元,同比下降37.1%,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126.6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15889万元,下降6.3%;非税收入15668万元,下降52.9%。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30157万元,同比下降15.3%,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19.4个百分点。其中财政八项支出154861万元,下降5.4%。二是金融存贷同比回落。我县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截至12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8.15亿元,同比增长0.2%,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14.2个百分点。其中,个人存款余额56.71亿元,同比增长7.4%;单位存款余额11.44亿元,同比下降24.6%。全县各项贷款余额138.89亿元,同比下降8.8%,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20.8个百分点。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5.91亿元,下降32.4%;中长期贷款余额68.39亿元,增长36.9%;票据融资4.59亿元,下降3.8%。

七、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今年以来,全县坚持民生为本,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导向,着力解决各项民生问题,城乡居民幸福感满意度持续提升。一是民生领域投入加大。截至12月底,全县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等重点民生领域支出13.59亿元,占全县民生财政支出的比重达76.4%。二是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截至12月底,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5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45元,增长8.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46元,增长10.4%。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8,低于上年同期0.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八、非公经济不断扩大,比重持续稳步攀升。近年来,我县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出发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增长,呈现出持续平稳发展态势。1-12月,全县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2.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6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7.5%,较去年同期加快了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非公增加值1.35亿元,占比为10.6%;第二产业非公增加值15.88亿元,占比为19.9%;第三产业非公增加值15.50亿元,占比为58.7%。

总的来看,全县经济在平稳增长与恢复增长的双重叠加下,总体保持了恢复向好发展态势,表现出了较强的经济发展韧性和潜力,但也要看到,受疫情反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部分原材料供应短缺等多重因素影响,经济复苏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恢复的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下阶段,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力促旅游业复苏回暖,抓好新型工业强基倍增和园区建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扶持市场主体跨过难关,确保全县经济持续稳定恢复,高质量发展稳健前行。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