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六个三”的发展思路,以“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为总抓手,以“4·21会议”精神为动力,抢抓机遇,创新实干,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注1)
一、综合
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注2)113.2亿元,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1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42.5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34.6亿元,增长16.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176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增长13.0%。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三次产业构成由2010年的32.8:37.9:29.3调整为31.9:37.5:30.6,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3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质量较好。全年各项税收总额6.89亿元,增长22.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6.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4.39亿元,同口径增长26.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9%,占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7%;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47亿元,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9.0%。
二、农业和农村
农业生产基本稳定。201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1.0亿元。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05.3万亩,同比增长1.2%。其中粮食162.0万亩,同比增长1.2%,全年粮食总产77.4万吨,同比增长5.4%,粮食单产达到477.5公斤/亩,同比增加4.1%;蔬菜29.0万亩,同比增长3.3%,蔬菜总产量93.0万吨同比增长6.6%;棉花12.8万亩,棉花总产0.9万吨。造林绿化取得积极成果,完成造林合格面积3.7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1.6%。
畜牧业生产形势良好。2011年全县猪存栏37.26万头、牛存栏9.08万头、羊存栏22.28万头、家禽存栏为454.72万只;猪出栏64.89万头、牛出栏6.07万头、羊出栏40.03万头、家禽为1061.71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8.1万吨,禽蛋产量达到3.0万吨,奶类产量达到0.6万吨,水产品产量1.0万吨(附表1)。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条件日益改善。2011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88.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6%。其中,农用排灌机械动力30.3万千瓦,与2010年基本持平;农用拖拉机拥有量11211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414台;拖拉机配套农具17853台,其中,大中型农机具6098部;小麦联合收割机达到1188台;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587台;秸秆粉碎还田机械1102台。机耕作业面积为68.2千公顷,下降0.7%;机播、机收作业面积分别为117.1千公顷、67.2千公顷,分别增长2.8%和5.2%。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全县灌溉面积67千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1.5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16.8千公顷。
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民生状况逐步改善。2011年全县12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全部达到建设标准,示范村经济发展,村容村貌明显改善,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全县农村道路改造工程共投入1520万元,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8公里;投入1529万元新建农村桥梁15座。农村通自来水入村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95.8%,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到70%。各项惠农措施全面落实,财政强农惠农力度明显加大。2011年发放粮食直补1163.0万元、良种补贴1028.0万元、农资综合直补7015.5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180万元、种粮大户补贴6.7万元。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落实经费4385万元,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11年,校舍改造项目33个,新建校舍90651平方米,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全面加强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12处乡镇卫生院均能发挥正常功能,256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全部投入使用,其中有189所村卫生室具备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资格,农村医疗服务功能得到了有效加强。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114家,实现增加值31.6亿元,增长19.1%。实现产值106.7亿元,增长38.2%;工业销售产值104.2亿元,增长37.8%。
工业经济效益良好。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7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实现利润、利税分别为4.0亿元、7.5亿元,分别增长32.2%和21.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57.9%,同比提高16.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4.5%,同比增长8.6%;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万元/人,同比增长8.9%。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2011年,我县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前十家企业生产经营势头良好,共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1.9亿元,同比增长31.1%,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50.5%,龙头企业对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
重点行业增长显着、地位突出。2011年,农副食品、纺织业、医药、玻璃制品四大主导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6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0.9%,同比增长37.3%;实现利润、利税分别为1.0亿元、2.6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6.0%、34.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水泥74.3万吨,同比增长58.4%;纱6.5万吨,同比增长9.3%;布8091万米,同比增长42.7%;小麦粉65227万吨,同比增长11.2%;日用玻璃制品6.6万吨,同比增长6.0%;服装410.6万件,同比增长6.0%(附表2)。
建筑业稳定发展。2011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7.38亿元,增长1.5%。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22家,完成总产值7.98亿元;实现利税11457万元;房屋施工面积61.8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9.7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6.17万平方米。
四、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11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6亿元,增长17.6%;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2亿元,增长17.9%。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7.8亿元,增长16.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9.8亿元,增长23.6%。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5个,成交额10.8亿元。
对外贸易增势良好,吸收外商投资发展平稳。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5806万美元,增长18.5%;实际利用外资1494万美元,增长0.7%。
五、交通、通讯
交通发展有序推进。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121.5公里,比上年增长4.2%。年末县内机动车拥有量77189辆,其中大型汽车2390辆,小型汽车19989辆。交通运输业健康发展,2011年末全县拥有载客汽车216辆,载货汽车3964辆;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622万人。
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7963万元,同比增长31.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198万元,同比增长49.3%;电信业务总量5387万元,同比增长22.5%;移动通讯业务收入10378万元,同比增长33.7%。在邮政业务中,邮政储蓄平均余额69589万元,增长33.0%。截至2011年末,全年城乡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7000门。移动电话用户352199户。年末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达82580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15068户,乡村电话用户65912户。国际互联网稳步发展,年末全县登记注册的宽带业务用户28779户。
六、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5亿元,增长34.2%。其中:第一产业2.77亿元,下降2.0%;第二产业19.37亿元,增长25.3%;第三产业22.4亿元,增长50.3%。
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房地产共完成投资8.4亿元,增长73.2%。全年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9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9%。其中住宅施工面积92.4万平方米,增长26.2%。全年销售各类商品房3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6%。其中销售住宅34.2万平方米,增长23.9%。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4.4亿元,增长26.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5亿元,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9.0%,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5.4亿元,增长32.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0亿元,增长5.8%;教育支出3.7亿元,增长57.0%;农林水事物支出2.8亿元,增长32.4%。
金融存贷余额继续增加。截止2011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70.8亿元,比年初增长20.2%,其中储蓄存款余额47.7亿元,比年初增长22.6%;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3.7亿元,比年初增长29.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6.9亿元,比年初增长17.1%;中长期贷款余额14.1亿元,比年初增长73.0%。
保险业稳步发展。2011年,实现保费收入20608万元,比上年增长34.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902万元,增长35.0%;寿险保费收入16706万元,增长34.7%。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支付各种赔款及给付达2530万元。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全县12个乡(镇、街道)全面展开,承担种植、养殖业风险责任金额5亿元,受益金额达750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各类在校学生7万,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510人,普通中学在校生2.70万人,小学在校生4.15万人。年末专任教师5329人,其中:职业教育学校197人,普通中学2540人,小学2592人。
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稳步发展。全年实施各类科研计划24项。受理专利申请166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6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45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105件。专利授权6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7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40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16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2个;公共图书馆1个。年末全县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11.0万户,比上年增加1.4万户。
医疗卫生事业平稳健康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297处。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4处,乡镇卫生院12处,卫生机构床位数1169张。卫生从业人员1701人,其中县级医疗单位1099人,乡镇卫生院476人。村卫生室256处,乡村医生927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着。全年举办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象棋比赛、全民健身大展示等大型群众活动20次,举办培训班3期,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0人,被山东省体育局授予《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奖项。
十、城市建设、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积极打造县城南部新区,城市面貌得到进一步提升。2011年,全年共完成城市基础建设投资5.6亿元,增长36.6%。协调推进济乐高速公路、德大铁路建设,完成田园路、育才路、银河路西段、花园街西延线等城市道路改造建设,全面开展了商河汽车客运站建设,深入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新型出租车和城市公交车投入运营,城区交通环境明显改善。淄博嘉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商河分公司、山东宝恒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山东旭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17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商河南部居住区陆续落户,有力地改善了我县居民的居住环境。正在建设商中河生态景观整治,建成全民健身中心、老年人之家等休闲场所,继续实施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城市功能逐步健全。严格落实属地化管理、“门前三包”等城市管理制度,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加强公共设施维护、环卫保洁、交通管理、乱搭乱建和占道经营整治,城市秩序明显好转。道路养护保洁工作成效明显,县城道路保洁率达到100%。年末全县绿化覆盖率达到41.26%,建成区绿地率38.6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64平方米。城区路灯2352盏,增加395盏;全年拆除违章建筑838平方米,改善了人居环境,城市总体形象发生质的变化。
公共事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城区自来水供水总量324.2万立方米,供水总人口达到22万人,年末城区供水管道长度101公里;农村饮水工程进展顺利,全年供水量548.38万立方米,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50.08万人。全县全社会用电量7.4亿千瓦时,其中居民生活用电2.0亿千瓦时。
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好转。2011年环境空气质量保持稳定,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年均值为0.040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072毫克/立方米。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声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城市交通干线噪音平均值为67.4分贝;城市区域环境平均值(昼)54.0分贝。重点排污企业管理成效明显。2011年,全县58家重点用能工业企业用水总量420万吨,废水排放量380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300000万立方米,其中,燃烧过程排放量230000万立方米。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6240吨/日,废水实际处理量110万吨。
十一、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残疾人事业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11年末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7143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7637人,比上年增长1753人。全县职工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6584人,比上年增加1000人。全县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594人,比上年增长812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993人,比上年增长202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60626人,参保率达到98%。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11年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52.45万人,参合率达到100%,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达到250元,其中农民人均筹资额20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7%,全年共补偿支出新农合基金10296.27万元,受益农民24.45万人次。
劳动力转移有序推进。2011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38529人,其中:有组织转移5751人,自行转移32778人,本县就地转2088人。2011年的“零就业家庭”帮扶工作开展顺利,共帮扶“零就业家庭”48户,使48人实现了再就业,做到了动态消零。
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低收入困难群体生活得到保障。城、乡低保救助标准不断提高,低保标准分别达到了月人均300元和年人均1800元,保障对象达到19544人,其中:农村16714人,城镇2830人,保障面达到了3.02%,覆盖率100%。开展了多项慈善救助活动。筹措资金37万余元,救助应届大学生123名、高中生120名。在“过节补助”活动中,为全县城、乡低保家庭发放过节费415万元。功臣“安居工程”工作成绩显着,扩大了扶持面,投资50.4万元顺利完成了36户重点优抚对象住房改扩建工作。应急救助规模扩大,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资金309万元,救助和资助居民20341人。全年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29人次。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状况良好。全县共有敬老院12处,敬老院床位数达1972张,各乡镇敬老院配备电视机541余台。五保供养工作得到加强。2011年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年人均3600元和2300元。
残疾人事业取得良好进展、康复水平不断提高。全年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各种康复服务3100人次,免费培训残疾人500余人,为234余名精神病患者实施了免费查体、免费服药或免费住院;为1600余户贫困残疾人家庭配发了1820件简易康复器材;救助贫困残疾学生及残疾家庭子女23人;继续开展“光明行动”,为135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免费复明手术。
十二、“平安商河”建设
平安商河建设成果斐然,居民安全感逐渐提高。2011年全县群众安全感测评达到96.9%。2011年刑事案件立案880起,全年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491起,全县受理社会治安案件6145起,查处社会治安案件6143起。
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80起,死亡人数14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12人,下降17.6%;其中,道路交通事故44起,死亡12人,下降14.3%;火灾事故235起,伤9人。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
人口均衡增长。2011年,全县年末户籍总人口62.52万人,比上年增长7.86‰。男女性别比例为102.34:100.全县人口出生率14.55‰;人口死亡率6.42‰,人口自然增长率8.13‰。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562元,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233元,同比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8369元,增长2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981元,增长14.2%。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观。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35.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0.18平方米,下降2.46平方米。
注:
1、2011年统计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或初步核算数,正式数据以出版的《商河统计年鉴---2012》为准。
2、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人均生产总值绝对数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其增长率均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