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龙马潭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2-09-08来源:泸州市龙马潭区统计局

2010年,面对发展新形势、新机遇,全区上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融入全市“四个四”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强区、物流兴区、新村惠民”三大战略,着力实施“1234”工程,奋力打响“园区发展、项目建设、统筹城乡”三大攻坚战,按照“天天攻坚、跨越发展、强区升位”的要求,狠抓措施落实,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全区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2010年全区经济运行呈高开渐低趋稳态势。全区属地GDP总量突破90亿元,达961217万元,完成市下达目标(88亿元)的109.23%,按可比价计算,比2009年增长19.6%,其中:县区属增加值增速达21.5%,比市下达目标(16.6%)高4.9个百分点,属地和区属GDP增速均保持全市第1位;属地GDP增速比上年加快1.6个百分点,分别较一季度(24.4%)、上半年(23.6%)、前三季度(20.2%)下行4.8个百分点、4.0个百分点、0.6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市的16.5%、全省的15.1%、全国的10.3%高3.1个百分点、4.5个百分点、9.3个百分点。全区经济增速和全国、全省、全市走势基本一致,表现为上年逐季小幅提升,2010年迅速回升向好、然后逐季回落、降幅有所收窄的“高开渐低趋稳”态势。

与2005年比较,按可比价计算,GDP总量增长123.3%,年均增长17.4%。

分产业看: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62736万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650435万元,增长26.2%;第三产业增加值248046万元,增长9.8%。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83.1%、15.4%,分别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16.3个百分点和3.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7.6:63.8:28.6调整为6.5:67.7:25.8。与2005年比较,第一产业下降6.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9.8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全区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50亿元,达56193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9年增长22.2%,比全市的19.5%高2.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市第1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8.5%,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5.4%,拉动GDP增长12.8个百分点,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支撑全区经济大半壁河山。

与2005年比较,按可比价计算,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55%,年均增长20.6%,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51.9%提高到58.5%,提高了6.6个百分点。

物价持续上涨,但仍在可控范围。经济的迅速回升,推动价格呈逐月上扬趋势,但累计涨幅仍在3%的控制线以下。2010年我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从1月的下降0.1%提高到12月份上涨5.3%,全年CPI累计上涨2.7%,分别比全市的2.8%、全省的3.2%、全国的3.3%低0.1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0.6个百分点。

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继续增加。2010年,全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积极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了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04951万元,比上年增长4.3%。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121044吨,增长0.4%,总量创历史最高记录,连续四年增产;油料总产量930吨,下降1.6%,蔬菜产量78392吨,增长5.5%。畜牧业保持稳步发展,全年生猪出栏24.46万头,增长3.0%;年末生猪存栏13.84万头,下降0.7%;家禽出栏701.7万只,增长9.1%;肉类总产量29730吨,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达7005元,比全市平均水平(5388元)高1617元,比2009年增加890元,增长14.6%,比2005年增长77%,年均增长12.1%。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积极统筹城乡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加快,高粱、生姜、龙眼等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建成金坛、官渡、敦和3个高粱生产示范园区,成功举办了龙马潭区首届红高粱节。生猪和林下土鸡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完成土地整理2.58万亩,机耕道、生产便道、微水池、提灌站、灌溉渠道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建渠道14.5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2平方公里,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面2860亩,恢复改善溉面3200亩,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0.88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1.45万千瓦,增长3.6%。新建和改建通村公路122.6公里,新增6个村通水泥路,村通水泥路率达94.7%,新建和改建民居1354户,金胡示范片和龙溪河示范片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乡风文明建设呈现新气象,农村健康文明的新风尚逐步形成。

三、工业和建筑业

开发区建设取得突破,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围绕“提速、上档、增效、升位”的目标,着力夯实工业发展平台,狠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平台建设和园区扩张建设,园区路网基本形成,开发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1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6亿元,20个新引进项目建设投产,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个,实现销售收入135.6亿元,比上年增长43%,实现工业增加值41.2亿元,增长30.0%,成为全市首个“百亿园区”,在省级园区的排位进一步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工业经济发展。2010年全区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达2039168万元,比2009年增长50.5%。工业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突出。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9.1%,占GDP比重63.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84.1%,拉动GDP增长16.5个百分点,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5.7、5.0、13.5、3.8个百分点,居各行业之首。

规模企业不断巩固壮大,支柱产业不断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已达102户,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有49户,比上年增加27户。全区完成属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突破60亿元,达63104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9年增长30%,其中:县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50亿元,达511160万元,增长35.6%。三大支柱产业支撑工业较快增长。食品、化工、机械三大支柱行业共完成增加值50.24亿元,增长31.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79.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2.9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量增势良好。大部分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重点监测统计的30种产品中,有25种产品产量实现了增长,占83.3%,其中增幅50%以上的产品产量有12种。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见表2)。

工业企业效益持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达2009775万元,比上年增长53.5%;实现利税总额316124万元,比上年增长56.4%;其中利润总额141050万元,增长57.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418.39点,比上年提高99.94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36.01%,提高9.0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4.63次,增加0.86次;成本费用利润率7.81%,提高0.2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86557万元/人,提高117001万元/人;资产负债率(逆指标)53.39%,下降1.15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9.87%,提高0.08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发展。2010年全区有三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22个,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52615万元,增长5.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59.9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1%,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165.05万平方米,下降30.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89.0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6%。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我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促进了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50亿元,达565623万元,年度投资总量再创历史新高,完成市目标任务的100.1%,比上年增长33.8%。其中县区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32.1%,增速超市下达目标(30%)2.1个百分点。投资总额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6276万元,增长5.2%;第二产业投资221437万元,增长45.2%,其中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完成工业性投资220232万元,增长46%,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38.9%,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1327910万元,增长28.6%。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158907万元,增长37.5%;更新改造投资213294万元,完成市下达目标的115.29%,增长47.9%;房地产开发投资162156,增长19.2%。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2005年的3.71倍,年均增速30%,“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67.5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42倍,2010年工业技改投资是2005年的9.12倍,年均增速达55.6%,“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54.0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9.13倍。投资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商品房销售良好,空置面积下降。商品房销售继续上升,由于房价上涨,销售额的增长快于销售面积的增长。商品房竣工面积53.5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2.3%;商品房销售面积105.81万平方米,增长40.1%;商品房销售额310809万元,增长62.3%;商品房待售面积16.7万平方米,下降5.3%。

五、商贸物流(交通运输)、对外经济和旅游

商贸市场繁荣,消费需求稳步攀升。立足区位优势,借助招商引资,全力以赴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商贸物流业迅猛发展。全年商贸业销售总额57.4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758万元,比上年增长19.4%,增速比全市的18.8%高0.6个百分点,居全市第2位。从城乡消费市场看,农村市场发展明显加快。城镇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09415万元,比上年增长19.1%,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9343万元,增长21.6%,分别占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7.7%和12.3%。分行业看,各行业全面发展。批零贸易业仍占主体。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07626万元,比上年增长19.5%,占全区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7%,拉动零售总额增长16.9个百分点,仍为消费品市场的主导力量;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1132万元,增长18.6%,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从规模看,全区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11374万元,增长16.5%;限额以下单位实现零售额227384万元,增长19.5%,占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8%和95.2%。分经济类型看,各种经济类型全面增长,国有经济增长8.1%,集体经济增长21.9%,股份制经济增长16.9%,个体私营经济增长21.9%。

物流(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西南商贸城及泸州客运中心站建设全面推进,隆盛现代物流园区、安宁石材市场建成投入运营,中储物流园区动工修建,泸州国际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全面竣工,重庆铭佳轮船公司入驻,临港物流园区项目概念性规划完成,成自泸赤高速公路建设顺利推进,泸永路、石胡路、关胡路改造完工通车。境内公路通车程639公里,公路通村率100%。2010年末全区运输仓储企业达161户,比上年增加39户,各类运输车辆3735辆,增加526辆,运输船舶29艘,增加23艘,全年完成客运周转量105416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9%;完成货运周转量318527万吨公里,增长60.5%,全区物流业实现营业收入13.99亿元,增长39.6%,商贸物流业实现税金19083万元,增长20.4%。

与2005年比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8%,年均增长17.9%;货运周转量增长238%,年均增长27.6%;商贸物流业入库税金增长331%,年均增长33.9%。

招商引资成效显着。2010年全区共引进项目202个,实际到位资金92.62亿元(含续建项目,下同),比上年增长66.9%,其中到位省外资金72.49亿元,增长75%。引进项目中:区属项目200个,上亿元项目16个,总投资116.42亿元,区属项目到位市外资金70.68亿元,比上年增长55.9%,完成全年目标的140.3%;到位省外资金59.06亿元,比上年增长54.3%,完成全年目标的154.9%。实际利用外资29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4%,完成全年目标的179.4%。“十一五”期间累计引进项目916个,实际到位资金187亿元,招商项目的落户,为我区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外贸出口下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区外贸出口比上年有所下降。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6742万美元,比2009年增长4.0%,其中:外贸进口额1541万美元,增长126.3%;外贸出口额5201万美元,下降10.4%,占全市出口额的49.2%,总量居全市第一。外贸出口额是2005年的3.54倍,年均增长28.8%。

旅游业健康发展。长江上游国际休闲度假区、沱江沿岸金山休闲度假区项目前期工作不断推进,洞窝风景区投入运营,近郊旅游业迅速发展。全年接待国际国内旅游人数150万人次,增长20%,实现旅游总收入9.62亿元,增长18.8%。

六、财政、金融

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完成财政总收入87386万元,比2009年增长59.3%,财政总收入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428万元,增长63.27%,增速比上年提高22.99个百分点,比全市高15.1个百分点,比市下达目标增速(30%)高33.27个百分点。其中罗汉、鱼塘、石洞、小市、红星、莲花池6个乡镇街均已超过1600万元。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33625万元,增长60.3%,非税收入5803万元,增长83.2%,一般预算收入从征收部门看,国税完成5067万元,增长35.9%;地税完成30068万元,增长64.0%;财政完成4293万元,增长106.2%。完成上划中央两税收入23599元,增长39.9%;上划中央所得税收入9255万元,增长94.8%;上划省级收入12227万元,增长41.3%;政府性基金收入2877万元,增长566%。完成财政支出总额99951万元,比2009年增长43.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93660万元,增长39.4%;政府性基金支出6291万元,增长146.3%。一般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0401万元,增长14.4%;教育支出21073万元,增长42.1%;医疗卫生支出9578万元,增长61.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766万元,增长13.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615万元,增长79.8%。

2010年与2005年比较: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491.5%,年均增长527.1%,年均增长44.4%,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491.5%,年均增长42.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长517.1%,年均增长43.9%,其中,与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事务等方面的支出分别是2005年的6.08倍、12.31倍、8.21倍、6.71倍,分别年均增长43.5%、65.2%、52.4%、46.3%,社会民生得到切实改善。

金融存贷快速增长。2010年12月末全社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64183万元,比年初增长23.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54576万元,比年初增长16.5%。全社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76189万元,比年初增长39.1%,贷款余额增速比存款余额增速高15.2个百分点,贷款余额中:工业贷款49695万元,比年初增长36.2%,商业贷款42664万元,比年初增长132.2%,农业贷款110612万元,比年初增长27.4%,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9555万元,比年初增长326.2%。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学设施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校安工程”顺利实施,城北学校二期改扩建工程全面启动。开展特色学校建设,民办教育发展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区有幼儿园74所429个班,在园幼儿12849人;小学10所17个教学点441个班,在校学生22580人,毕业小学生4121人,招收小学生4154人;普通中学17所(完中4所、初中1所、九年一贯制12所)318个班,普通中学在校生17430人,中学毕业生5727人,中学招生5877人。3-6岁学龄前儿童入园率93%,7-12岁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76%,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9.1%,15-48周岁人口非文盲率99.8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39%。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高考实现“优尖生数、本科上线数、重本上线数”三大突破,参加普通高考考生(含高职)1457人,本科上线率29.1%,实际录入高校的考生1079人,升学率74.01,%,比上年提高22.11个百分点。参加成人高考2174人,实际录取1108人,录取率51%。通过全国统一自学考试有25人获得大学自考毕业证书。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对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2010年度,重大科技转化完成产值3.84亿元,实现利税0.58亿元。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3项,实施省级科技项目4项,实施市级重点高新技术项目6项,年申请专利215件,授权72件。至2010年底共创建科技示范乡镇4个,新创建1个。

八、文化、体育、卫生

广播电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网络覆盖面扩大。积极实施广播影视民生工程,全年完成86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目标任务的123%,放映公益性数字电影875场,完成目标任务的115.7%。2010年底全区光纤有线电视用户67445户,新增3009户,入户率为65%,比上年增加4个百分点,可收到有线电视频道33套,数字电视频道75套;农村建有光接点128个,实现村村通光纤;共建有光纤干线271公里,电缆网线1776.4公里。农村(不含鱼塘镇街村用户)光纤有线电视用户19797户,新增750户,有线电视覆盖入户率35%,比上年增加4个百分点,无线数字电视用户2371户,可收到电视频道33套。建成乡(镇)级广播室9个,农村有线广播村通率达100%;完成7个乡镇广播电视标准化建设,可自办乡镇有线电视节目,全区乡镇标准化建设率达87.5%。

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文化惠民工程全力推进,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区图书馆藏书7.85万册,增加0.11万册,接待读者4.12万人次,增加0.88万人次。全区有文化经营户247家,其中:书刊报摊点23家,网吧21家,电子游戏98家,音像租赁及零售53家。全年开展文化艺术活动43场次,文艺创作工作成效明显,文艺创作作品获国家级金奖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1个;省级三等奖1个;市级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展开,2010年,举办区级体育运动会7次,参加运动员1560人次,运动员在参加市以上比赛中获省级奖第一名3个、第二名12个、第三名10个;市级奖第一名25个、第二名20个、第三名31个。

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区中医院住院大楼投入使用,医技综合楼动工建设。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建成运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在全省首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全区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和民营医院25个,实有床位731张,有卫生技术人844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263人,执业助理医师114人,注册护士209人。每千人口床位数、医生数和护士数均达到规定指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98‰,比上年下降1.1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3.05‰,比上年下降1.95个千分点;产妇住院分娩比例达99.56%,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

九、人民生活、劳动与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继续增收,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受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企业效益好转,保障制度的完善,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外出务工人员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8480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63元,增长11.3%,比全市的平均水平15506元高1557元。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1030元,增长10.1%;经营性收入2945元,增长8.5%;财产性收入306元,增长14.7%;转移性收入4198元,增长1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05元,增长14.6%,比全市平均水平5388元高1617元,其中,工资性收入3108元,增长16.3%;家庭经营纯收入3562元,增长12.6%;财产性收入162元,增长46.1%;转移性收入173元,增长3.3%。城乡居民收入均居全市第一。在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653元,比上年增加1261元,增长11.1%,其中,食品支出增长5.5%,居住支出增长8.3%,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95.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1%,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501元,比上年增加401元,增长9.8%,其中,食品支出增长3.7%,居住支出增长23.1%,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增长23.3%,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下降26.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9%,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

与2005年比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8751元,年均增加1750.2元,年均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48元,年均增加609.6元,年均增长12.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加1469元,年均增加293.8元,年均增长8.2%。

就业形势趋好。随着经济快速恢复回升和贯彻落实省、市政府促进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就业增加。年末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数为4.34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3611元,增长11.6%。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2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3%,控制在4%的目标范围以内。

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一步扩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民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加大,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老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已辞退民办教师和临时代课教师参保率均居全市前列。区社会救助福利中心通过省级验收。双加敬老院建设全面完成。救灾救济工作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规模和廉租房租赁补贴范围不断扩大。实施安居消茅工程,帮助200户农村特困户解决了住房困难。12月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5879人,比去年末增加4729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0332人,比去年末增加1684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5850人,比去年末增加150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8898人,比去年末增加1723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8775人,比去年末增加695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8021人,比去年末增加2038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196914人,比去年末增加5551人,参合率95.54%,提高4.49个百分点。

十、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城乡环境明显改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集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国卫迎复审各项任务。进一步加强了森林管护工作,完成新增公益林建设0.4万亩,森林管护3.74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27.46%,比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29.37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0.75平方公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工作扎实推进。水资源总量1.68亿立方米。生态创建取得新成效。2010年新创建市级生态乡镇1个,市级文明生态村2个,市级生态家园35户,市级绿色社区1个,市级绿色学校1个。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成效,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大力开展城区煤油烟整治,整治了小型餐饮业88户,限期治理2家污染企业,万元GDP综合能耗降完成了“十一五”期间下降20%的目标任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完成了市下达的2010年下降8.25%的目标任务。强化总量减排责任,主要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SO2(二氧化硫)、COD(化学需氧量)、NH3--N(氨氮)排放量分别控制在2860吨、300吨、830吨的计划以内。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伤亡事故57起、死亡18人、受伤33人,分别比上年下降32.9%、10.0%、52.9%,直接经济损失167.38万元,比上年下降4.2%。其中道路交通事故32起、死亡15人、受伤24人,分别上下降48.4%、11.8%、60.0%,直接经济损失10.73万元,上升6.6%。

2010年全区经济呈巩固回升、向好的发展态势,由持续复苏转入平稳较快增长阶段,但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矛盾和问题。如:农业基础设施仍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民增收难度较大,企业抗风险能力依然较弱,大的带动性强的骨干企业少,节能降耗任务艰巨,工业回升基础不够稳固,宏观环境趋紧,土地和发展资金缺乏,财税增收和招商引资难度加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农村征地、城市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存在的不稳定因素突出,维稳压力较大,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化解,努力推进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注:1、公报中2010年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泸州市龙马潭区统计资料手册》(2010年度)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指标绝对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增长速度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

3、增减幅度计算以2009年同口径数据为基期,个别指标的基期数据有修订,增减幅度以此公报为准。

4、人口及相关指标数据分别在《泸州市龙马潭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和《泸州市龙马潭区统计资料手册》(2010年度)上公布。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