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六稳”“六保”,攻坚制约瓶颈,强化民生保障,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注1]592.06[注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注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1.03亿元,同比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170.77亿元,同比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390.26亿元,同比增长7.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6.8%,二季度当季同比增长8.7%,三季度当季同比增长5.0%,四季度当季同比增长3.8%。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5.2:28.9:65.9,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65.9%、居全市首位,高于全市平均17.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4.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5%。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注4]80.49万亩,粮食总产量38.5万吨,单产478.3公斤。其中夏收粮食(小麦)播种面积36.69万亩,总产量15.06万吨,单产410.48公斤;秋收粮食播种面积43.8万亩,总产量23.43万吨,单产535.13公斤,其中稻谷播种面积21.91万亩,总产量14.32万吨,单产653.57公斤;玉米播种面积16.74万亩,总产量8.24万吨,单产492.07公斤。全年造林面积771亩,四旁植树100万株;森林覆盖率30.24%;开展“绿满乡村”行动,绿化建设村庄60个;完成飞防66万亩次,地面防治24万亩次,无人机防治1万亩次。全区生猪存栏6.8万头,出栏9.7万头;牛存栏0.42万头,出栏0.15万头,牛奶产量0.94万吨;羊存栏5.17万只,出栏6.94万只;家禽存栏145.21万只,出栏225.62万只,禽蛋产量2.17万吨。渔业养殖面积4.2万亩,水产品产量达1.57万吨,其中淡水捕捞产量990吨,养殖产量1.47万吨。
农业现代化。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到10家,省市级“新六产”示范主体、示范园区9家,“稻+”生态高效种养面积发展到3万亩,济宁市任城区“林菌+”产业化联合体、济宁市任城区农业有机固废循环利用产业化联合体被评为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唐口街道获评山东省农业产业强镇,唐口街道孟楼村等11个村入选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新型经营主体209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1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17家、市级示范社35家;家庭农场475家,其中省级示范场9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3家;投资500万元以上规模农业企业206家,其中省市级农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70家。新增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1家,新增市级示范社5家、市级示范场9家、市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5家,新增市级农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6家。做大做强“任·你品尝”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农产品公用品牌6个、企业产品品牌25个,14家企业(园区)被评为“济宁礼飨”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25种农产品入选“济宁礼飨”品牌产品目录企业,“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到101个。年末,拥有农(渔)业机械总动力[注5]77.13万千瓦(不含农用运输车),大中型拖拉机3789台,水稻插秧机352台,联合收割机2709台,秸秆粉碎还田机1248台,谷物烘干机29台,植保无人机52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17.33亿元,同比增长13.3%,占GDP比重19.8%,拉动GDP增长2.4个百分点。从增加值来看,采矿业实现增加值62.51亿元,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6.23亿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增加值28.58亿元。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注6]156家,完成营业收入255亿元、利润总额17.49亿元,企业资产负债率67.6%、产品销售率98.23%。从营业收入来看,轻工业完成营业收入47.67亿元、增长21.4%,重工业完成营业收入207.32亿元、增长26.8%。
建筑业。全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3.78亿元,同比增长4.3%。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82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80.73亿元,同比增长18.7%。全区房屋施工面积1932.3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02%,其中新开工面积533.9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9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注7]同比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同比下降91.4%,第二产业同比增长4.7%,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2.3%。全区房地产企业104家,完成房地产投资132.3亿元,同比增长24.0%,其中,住宅投资109.48亿元,同比增长28.0%。商品房施工面积1073.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74.3万平方米、销售面积153.6万平方米、销售额149.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9.34%、-5.55%和3.0%,其中住宅施工面积749.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39.9万平方米、销售面积141.6万平方米、销售额138.44亿元。
五、内外贸易和民营经济
国内贸易。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26.2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379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注8]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96亿元,同比增长9.0%。从城乡市场看,城镇完成157.68亿元,同比增长9.3%;乡村完成0.28亿元,同比下降65.0%。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完成155.79亿元,同比增长8.9%;餐费收入完成2.17亿元,同比增长9.5%。全区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433.86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实现300.31亿元和129.71亿元,分别增长18.2%和8.6%;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实现2.59亿元和1.25亿元,分别增长1.8%和20.1%。年末,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100.7%,消费价格涨势温和。
对外贸易。全区拥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共350家。新批境外投资企业数2家,中方实际投资额45.5万美元。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6.8亿元,同比增长11.2%。新批外商投资项目(含增资项目)19个,合同外资3336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201万美元,同比下降10.05%。
市场主体。年末,全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到171319户。其中,各类企业61966户,个体10794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410户。全年新发展各类市场主体30844户。其中,企业10682户,个体2012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9户。全年新增“四上”企业35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家,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78家,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企业12家,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企业196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45家。
六、规模以上服务业、交通运输和数字经济
规模以上服务业。全区152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0.73亿元,增长19.61%。10大行业门类中8个实现增长,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35.58亿元、增长20.0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7.33亿元、增长8.6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4.77亿元、增长41.70%,合计拉动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6.63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年末,辖区公路总里程994.29[注9]公里,其中国道85.76公里,省道22.43公里,农村公路886.102公里,本年度新建改建公路里程34.24公里。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9182万吨,货物周转量315060万吨公里;客运量1192.9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979115万人公里。淘汰国三柴油货车1907辆,占年计划的106.12%。
数字经济。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注10]营业收入28.5亿元,实现产业增加值12.5亿元。实现基础网络全覆盖,光纤覆盖率达到100%,入户带宽达到100兆。全年完成5G基站建设446个,占全市总量的12.15%。其中开通446个,开通率100%,创下全市任务完成率第一位、建站量第一位、开通量第一位的佳绩。
七、财政
财政税收。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45亿元,增长8.5%;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2.74%。其中,国内增值税171239万元,企业所得税70174万元,个人所得税19242万元。完成税收收入53.81亿元,增长14.0%,税收占比71.3%;非税收入21.64亿元,降低3.2%。税收分产业看:第一产业81万元、下降31.9%,第二产业15.62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38.19亿元、增长16.2%。年内,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6.23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15亿元、增长19.0%;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98亿元、增长2.7%;教育支出18.63亿元、增长2.7%;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6.54亿元、下降0.8%;公共安全支出2.75亿元、下降2.6%;科学技术支出0.19亿元、下降25.3%;节能环保支出1.88亿元、降低29.0%;城乡社区支出4.89亿元、下降30.2%。
八、科教文卫事业
科技事业。实施区科技发展计划(新旧动能转换)项目30项、计划扶持资金500万元,取得科技成果35项。2个项目纳入国家科技创新计划、12个项目纳入市级重点研发计划,争取上级无偿扶持资金3480.9万元。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51家、新增30家,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新增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2家,新增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1家、技术创新中心2家、重点实验室1家。“赢在济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5人获奖,入选市创新领军人才1人,入围市首批人才配额制支持企业1家,引进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24名。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4.68亿元。成功入选“2021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
教育事业。年末,辖区内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71所(含市直学校),毕业生40707人,招生47334人,在校学生173329人,专任教师12857人。其中,普通高中7所,毕业生6419人,招生7849人,在校生20757人,专任教师1741人;普通初中30所,毕业生12292人,招生12564人,在校学生51432人,专任教师4090人;普通小学72所,毕业生12115人,招生14755人,在校学生67683人,专任教师4230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毕业生82人,招生94人,在校学生537人,专任教师120人。幼儿园160所,毕业生9799人,招生12072人,在园幼儿32920人,专任教师2676人。
文体事业。公布全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人,组织优秀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开展体验交流活动30余场。投入资金302.6万元充实图书馆、运河书屋、农家书屋书籍和设备。开展“送戏下乡”演出1031场,开展公益电影放映有效场次3450场。举办各类培训活动90次,文艺演出活动300余场。“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惠民演出30余场。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35场、国学讲座等17场。组织申报非国有博物馆2家。投资新建微型消防站,全区82处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完好。新创作山东梆子小戏《一拃没有四指近》、《心灯》,两件作品参加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群众优秀新创文艺作品汇演,其中《心灯》荣获“群众艺术优秀作品奖”。
卫生事业。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790个。其中:医院5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6个,卫生院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07个(含村卫生室、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0388人,其中执业医师1703人、注册护士5760人、药师(士)382人、技师(士)642人。全年诊疗667.7万人次,其中门、急诊340万人次,健康检查46.8万人次;住院11.58万人、出院11.53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440张,全年医疗卫生支出23.7亿元。适龄妇女“两癌”筛查36010人次。
九、城建、环保、安全生产和质量强区
城市建设。全年保障土地指标5025亩,其中对上争取指标3856亩,对外购买指标1096亩,对内挖潜指标73亩,有力保障了全区33个市区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全年盘活批而未供土地4905亩,完成闲置低效用地处置任务110亩,完成采煤塌陷地治理10338.91亩。开工综合整治10个老旧小区,共计4734户,41.6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25亿元;任城区金融支持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案例、“十区两圈”改造项目经验做法被广泛推广。建成通车10条市政道路,总计长度5.3公里,新建雨污分流管道11.35公里,完成投资7700万元。新建10处停车场,增加车位3000个,完成投资800万元。完成农村户厕改造3930户,投资324.45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1户,投资约360万元,气代煤工程新建6904户,完成投资4832.8万元,总计14017.25万元。完成八亩地公园改造提升、杨家园绿地及配套停车位建设。完成4处路口渠化,9条主次干道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及46处道路坡道口优化改造。新增路名牌、交叉口告知标志、分向行驶车道标志707个;实施新增路灯1037套、更换光源1057盏。更换路灯光源、电器小配件、灯具1470个(套);新建路灯检查井128座、起垫井盖井篦301套;维修道路2.64万平方米,修整路缘石、树穴石2668米。开展“城市天际线美化行动”,拆除违规超高门头字牌、楼顶户外广告556处,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
环境保护。多措并举实施美国白蛾防治,有效遏制病虫害蔓延。强化行道树、绿化带养护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补植行道树100株、绿篱4000平方米。全区环境空气质量PM2.5浓度为4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6.4%;优良天数为249天,比去年增加26天,优良率68.2%,同比改善7.8%,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达到历史最优。柴油货车淘汰和非道路移动机械迭代升级全市第一。国控梁济运河李集断面、洙赵新河喻屯断面、洙水河105公路桥断面和省控龙拱河入梁济运河口断面年均值稳定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危废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均达100%。2021年,任城区荣获第五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
安全生产。全年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3起(建筑业事故),死亡1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017人。
质量强区。年末,全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2个;中国地理标志商标6个;山东省名牌及服务名牌28个;市长质量奖10个;获生产许可证企业18家,其中年内获生产许可证企业3家;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4家,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18家,年内新增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企业立项2个。
十、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07.7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707人,死亡人口335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41‰。全区城镇化水平79.92%,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2021年,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147元、增长8.8%,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275元、同比增长9.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377元、增长8.6%,人均消费支出27561元、同比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63元、增长11%,人均消费支出13446元、同比增长14.3%。
社会保障。全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43607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1733人,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2434人,机关事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299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41658人;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4814人。全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044人,最低生活保障支出2328.5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135人,最低生活保障支出3277.1万元。《任城“集中托养+点餐式服务”破解低保失能老年人照护难》同时入选2021年度全省民政工作优秀创新案例、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案例。2021年保障困难残疾人3093名,累计拨发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资金572.7万元;保障重度残疾人6861名,累计拨发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补发资金1035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累计拨发资金1607.6万元。全区为1965名60-79周岁经济困难老年人,338名80-89周岁经济困难老年人,72名90-99周岁经济困难老年人,178名享受增发85元护理补贴低保老年人,共拨付补贴281万元。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83处,养老床位5602张、比上年增加133张。
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653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9049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1.78%,补贴性技能培训13000人。为1190家企业落实稳岗返还资金770.95万元,稳定岗位24950个。精心实施线下“微招聘”,创新打造“人才夜市”招聘品牌,全年举办各类现场招聘会102场,提供就业岗位21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3.2万余人。为2956家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3665万元,创业带动就业1.5万人;对符合贴息的创业者进行创业贷贴息1631.09万元。发挥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作用和集聚效应,基地入驻企业达到202家,提供就业岗位近4500个。1个社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
注:
[1]公报所列地区生产总值(GDP)、增加值等价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按照GDP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0年,我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53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6%。
[3]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或市统计局核定的快报数,小数位四舍五入取舍产生的误差未做机械调整,正式数据以年鉴为准。
[4]统计调查方式为国家统计局济宁市调查队组织的以点代面的抽样调查;2021年数据口径与上年一致,不包含济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接庄街道办事处和柳行街道办事处、济宁太白湖新区的石桥镇和许庄街道办事处。
[5]农机数据口径与上年一致,均包含柳行、接庄、石桥、许庄。
[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7]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包括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以及城镇个体户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开发项目投资。
[8]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9]公路总里程数据不包含未移交公路局管理的路段部分。
[10]按照山东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统计分类目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及其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