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奋进岚山、奋斗有我”的新气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经济社会呈现总体平稳、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基本实现“十四五”发展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平稳增长。根据县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60.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同比,下同)3.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4.97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338.57亿元,下降2.1%;第三产业增加值166.81亿元,增长13.6%。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9.8:60.4:29.8。
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岚山先进钢铁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入选国家首批“两业融合”区域试点。先进钢铁制造业蓄势崛起,钢铁及配套产业产值达到1997亿元,成为全市首个产值过千亿元的产业。国家重点布局的山钢日照精品基地一期全面达产,日钢建成全球最大超薄带钢生产基地。全国首座自主研发的深远海养殖智能网箱“深蓝1号”投入使用。高端精细化工、木材精深加工、特色高效农业、精品文化旅游等产业竞相壮大。安东阿掖旅游度假区等9个项目入选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科技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显现,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8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30家。
市场主体增量显著。全区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8391万户,注册资金49.9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67%和34.03%;从业人员8.69万人,增长37.27%。私营企业发展到10256户,从业人员4.49万人,注册资金717.87亿元,分别增长12.69%、22.9%和13.60%。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70户,比去年减少73户;从业人员1.14万人,注册资金13.36亿元,分别减少37.79%和21.55%。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361人,实施就业创业培训4598人次,失业人员再就业708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28%,低于年度控制目标2.22个百分点。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大力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招募计划、青年见习计划,全年新招募“三支一扶”大学生12名,新开发就业见习岗位321个,完成就业见习人员132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1%。
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实施产业项目带动,巨峰镇茶产业聚集区等产业扶贫项目2个,带动1137户2107名群众增收。突出关注贫困群众住房安全,2021年全区年共排查农房132580户,累计完成危房改造131户;对全部脱贫享受政策户及防返贫监测户住房安全性进行了鉴定,其中改造危房户5户。全面落实各项教育扶贫政策,确保教育资助、雨露计划等发放到位,2021年累计为1494人次脱贫享受政策及防返贫监测家庭户学生发放生活费、学费、雨露计划补助资金312万余元,没有学生因贫辍学。饮水安全方面,大力实施村内管网改造、管网延伸、水厂改扩建等工程,确保贫困群众饮水安全。扎实开展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全区完成家庭土建类改造184户,发放辅助器具1250余件;为43名脱贫享受政策及防返贫监测户疑似残疾人实行入户评残。全面落实政策兜底,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社会保障贫困户2684户、4691人,分别占比85.8%、80.3%。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100.87亿元,增长8.2%。其中,农业产值26.71亿元,增长13.2%;林业产值0.73亿元,下降35.8%;牧业产值15.05亿元,增长34.0%;渔业产值50.16亿元,下降0.1%。
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8.20万亩,基本持平;总产量12.54万吨,增长1.13%;其中,夏粮单产创历史新高,夏粮总产量5.33万吨,亩产达到436.58公斤/亩,比上年增长1.94%。油料作物产量2.82万吨,增长0.7%。全区全年生猪出栏24.1万头,增长2.86%;羊出栏3.87万只,增长24.4%;牛出栏0.98万头,增长50.8%;家禽出栏958.94万只,下降9%;禽蛋产量1.55万吨,增长6.2%。
林业生态建设深入推进。全区建立林长制,明确各级林长565名、专职护林员286名。完成造林100亩。建立全年整理土地1.42万亩,新增耕地4818.69亩,耕地实现连续多年不减少。落实各类用地指标999亩。
渔业生产稳中有降。全区全年水产品产量21.42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13.5%,其中,海洋捕捞产量9.71万吨,同比下降12.4%,海洋养殖产量11.7万吨,同比下降14.5%。其中贻贝养殖产量10.29万吨,同比下降14.1%。
乡村振兴取得扎实成效。多岛海赶海园创建AAA级景区,官草汪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入选全省城乡高效配送示范区。启动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圈3个、示范片区11个。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新建高标准农田4万亩。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茶产业大数据平台投入使用,跃升中国茶叶百强县第36位,巨峰绿茶入选全省特色产业集群,“一码”溯源做法被全省推广。鲜纯生态牧业三期实现运营,日照卫岗乳品加工园开工建设。巨峰盆景创意园主体完工。入选国家级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成功争创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中楼镇鸡山沟村等10个村入选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碑廓镇宋家岭村、高兴镇南范家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巨峰镇、高兴镇分别入选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强镇。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总体平稳。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2家(12月快报数),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23.6亿元,增长2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3.5%。其中,钢铁及配套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97.44亿元,同比增长24.2%,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9.8%;化工及橡塑产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5.24亿元,同比增长9.9%,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3%。食品药品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4.83亿元,同比增长4.4%,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4%。木材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84亿元,同比增长28.0%,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0%。
工业经济效益略有增长。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789.62亿元,同比下降1.5%;利润总额164.67亿元,增长0.8%。钢铁及配套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07.71亿元,同比下降2.8%,占全区营业收入的86.3%。化工及橡塑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9.65亿元,同比下降6.5%,占全区营业收入的7.2%。食品药品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26.61亿元,同比增长30.9%,占全区营业收入的4.5%。木材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3.04亿元,同比增长25.4%,占全区营业收入的1.5%。
电力供应充足稳定。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145.06亿千瓦时,同口径增长0.7%(包括企业自备用电量)。
建筑业平稳发展。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98亿元,下降3.5%。全区资质等级三级及三级以上的建筑业企业38家,全年全区资质建筑业企业共实现建筑业产值9.47亿元、下降6.4%。其中,建筑工程产值8.56亿元、下降4.9%,安装工程产值0.89亿元、下降20.4%,装饰装修产值0.17亿元,同比增加0.03亿元。建筑业竣工产值2.11亿元、增长41.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回升。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7%。其中,工业投资下降1.0%,工业技改投资下降46.5%,制造业技改投资下降43.5%;民间投资占比60.0%,占比提高8.3个百分点;“四新”投资占比提高4.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下降12.6个百分点,占比2.0%。分行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5.6%,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3%。
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5.45亿元,下降43.5%,其中住宅投资5.03亿元,下降40.1%。房屋施工面积110.75万平方米,增长19.4%,商品房销售面积16.18万平方米,下降26.4%。待售面积3.55万平方米,下降16.0%。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消费市场稳定增长。全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82亿元,增长12.42%;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3.96亿元,增长23.1%。分行业,限额以上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增长15.5%;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增长7.3%;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增长35.3%;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下降33.6%。
外资外贸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386.4亿元,下降6.8%。其中,出口完成105.8亿元,下降5.3%;进口完成280.6亿元,增长7.3%。进出口总额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33.1%。
全区重点在推在建外资项目8个,合同外资约3.4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3748万美元,其中商务部已纳统实际使用外资3388万美元,其中日本到账外资457万美元,利用外资实现多项目、多业态、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六、服务业、交通、邮政电信、旅游
服务业持续发展。2021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6.81亿元,增长13.6%。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1.01亿元,增长12.6%。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67.30亿元,同比增长3.40%,其中道路运输业实现营业收入4.7亿元,同比下降69.87%;水上运输业实现营业收入25.06亿元,同比增长23.21%;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实现营业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16.24%;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实现营业收入33.15亿元,同比增长33.99%;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0.57亿元,同比增长26.6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25亿元,同比下降6.02%;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实现营业收入0.94亿元,同比下降4.08%;公共设施管理业实现营业收入0.20亿元,同比下降47.37%;娱乐业实现营业收入0.07亿元,同比下降36.36%。
港口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以建设世界一流海洋强港为目标,全力服务钢铁配套工程建设,港城智慧物流枢纽、危化品停车场完成建设,国际航贸综合服务区主体完工。全年全区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3344万吨,增长5.2%。其中,岚山港吞吐量8535万吨,增长4.1%。
全社会运输生产稳中趋缓。地方铁路货运量2278.45万吨,下降6.3%。地方公路客运量222万人次,下降5.9%;旅客周转量185.8百万人公里,下降24.9%;公路货运量4030万吨,下降2.0%;货物周转量25.85亿吨公里,增长0.3%。
2021年全区客货运输量及增长速度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岚罗高速、204国道绕城、厦门路三期南延等工程顺利通车。青连铁路、鲁南高铁日曲段开通运行,岚山进入高铁时代。全区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37.347公里,其中,县道182.917公里、乡道237.963公里、村道1516.467公里,农村公路密度达247.11公里/百平公里。区内公交车运行142辆,全年发送乘客170万人次,行驶里程288万公里,行政村客运、公交通达率100%。
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年末全区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24297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911辆),比上年末增长7.49%。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16766万辆,增长6.97%。民用轿车保有量75590万辆,增长6.30%。其中,私人轿车74106万辆,增长6.20%。
邮政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372.53亿元,增长8.9%。年末本地网电话用户25169万户,增长3.36%;移动电话用户415814万户,增长4.7%;国际互联网宽带用户114031万户,增长16.07%。
旅游业不断发展。今年以来,岚山区旅游继续着眼“渔、茶”两大产业优势,深入挖掘、整合“海、近海山岳、特色小镇”三大特色旅游资源和“安东古卫、圣公故里、海上古碑、尧王古城”4大文化资源,坚持项目建设、配套建设、品牌建设一体推进,新建、续建项目4个,全年完成投资4.4亿元。新开放景区、景点及旅游配套项目2个,疫情之下,逆势增长,岚山旅游正在奋力追赶,持续做大做强“中国日照国际休闲海钓之都”,聚力打造“有一种味道叫岚山”特色旅游品牌和“一竿钓天下”“吃海鲜到岚山”“好客山东从一杯绿茶开始”三张旅游名片,策划举办岚山味道海鲜美食大赛、闹春牛民俗文化节、祭海节等一批具有岚山地域特色的节会活动,精心承办中国(日照)第六届海钓节等重大活动。积极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推进安东阿掖旅游度假区、亲海漫游连接线等项目,推动磴山景区争创AAAA级景区,兰悦海湾大酒店创建四星级酒店,让城市更加美丽、更有活力、更富魅力。
七、财政、金融
财政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全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475380万元,同比增长8%,其中税收收入累计完成435351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92%,同比增长7.4%。国内增值税等主体税种共计完成328366万元,增长12.4%。其中:增值税完成151061万元,增长14.5%;企业所得税完成170368万元,增长9.1%,个人所得税完成6937万元,增长7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280512万元,增长0.6%,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占比达到83.06%。其中,教育支出72213万元,减少2.1%;社会保障和卫生健康支出91340万元,增长17.85%;城乡社区和住房保障支出13899万元,减少70%;农林水支出29950万元,减少27.33%,优先保障教育卫生、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领域。
2021年全区财政收支情况
货币信贷保持平稳增长。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2.69亿元,增长11.37%,比年初增加32.94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4.77亿元,增长12.39%,比年初增加26.98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62.98亿元,增长17.71%,比年初增加39.57亿元。
保险业继续发展。根据市保险协会数据,截至年末岚山地区保险保费收入共计6.09亿元。其中:财险保费收入1.49亿元;寿险保费收入4.6亿元。
八、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面貌全面提升。聚焦民生需求,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海绵城市建设、城中村改造为重点,实施城建重点项目57个,完成投资34.69亿元。新改建桂厦路、虎山一路、阿掖山南路东段等城市道路5条3.045公里,敷设城市雨污水管网17.336公里,新增供热覆盖面积20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道1.297公里、绿化面积20余万平方米。扎实推进城中村、园区村拆迁改造,开工棚改安置楼3632套,顺利完成拆迁260处,搬迁群众约1271万户,实施1个老旧小区(翰林苑)改造。加大城市道路精细化保洁管理力度,进一步明确细化监管责任,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主干支道路见本色、垃圾容器干净整洁、督查监管健全有力”,城乡道路按照深度保洁示范路段、重点提升保洁路段、规范化保洁路段等标准分级实施,进一步提升城乡道路保洁和洒水降尘作业质量。对岚山城区明珠时代广场、杨庄子小区、环翠小区等32个城市小区进行垃圾分类试点提质扩面,小区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点改造升级完成并投入运营,每个乡镇已完成2个垃圾分类示范点(村)建设。红色物业覆盖率达69%以上。建设“绿色资源回收屋”1处,走在全市前列。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持续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布设空气监测微站34处,安装道路扬尘监测设备80套,全方位织密环境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网络。细化河湖长责任落实,建设河湖数字化信息平台,对重点河流断面进行预警监测和溯源排查,累计完成整治全区入河排污口199个、入海排污口151个。认真落实先进钢铁产业绿色发展攻坚行动,投资18亿元,完成钢铁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日钢关停450立方米高炉2座,实施8台烧结机环保改造;强化固废、危废管理,对35家危废经营单位及产废企业开展危废规范化考核,实行重点工业企业网上危废转移办理4562次。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确保居住环境安全。开展建设用地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共6处。持续开展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全年空气优良天数271天,优良天数比例达79.5%。
九、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年末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64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技术创新中心1个,为全市首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本年新建市级以上科技平台载体12家,其中新备案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新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2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2家,新组建市级重点实验室5家。“茶树优质基因资源库的构建及山东地方特色品种的培育”等4个项目列入中央引导基金项目,争引资金250万元,山东钢铁日照有限公司的“高品质大单重特厚钢板绿色生产与高效制造技术开发”项目自2020年连续三年列入省重大专项,年争取资金1124万元,“光学级聚氨酯弹性体 TPU膜材、新型离子聚合物SGP 中间膜材项目”项目列入科技股权投资项目。全社会研发投入21.87亿元,增长13.79%;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6家,目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达到108家,华源索具成为全区首家“瞪羚企业”。
年末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件,AAA级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3个;市级标准化试点3个;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参与行业标准制定5项;主持制定团体标准2项。
人才战略扎实推进。深入实施“凤栖岚山、智汇钢城”人才工程和优秀人才“回岚”计划,建设人才公寓100套,引进“新岚山人”3069人、创新创业团队22个、创新人才90名。
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年末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2706人;普通高中3所,在校学生5355人;初级中学9所,在校学生7856人;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在校学生2003人;小学32所,在校学生20888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均达100%。幼儿园64所,新建公办幼儿园5所。校园“明厨亮灶”达到100%。
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加强。全区现有各类文化机构18处,其中数字影院2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图书馆1个。年末有乡镇综合文化站8处。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5处城市书房已运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创新性开展各类活动,接待达3.51万人次;2021年提升碑廓一村等5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举办岚山味道海鲜美食大赛、闹春牛民俗文化节、祭海节等一批具有岚山地域特色的节会活动;“戏曲进乡村”演出400余场;全市唯一区县参与的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活动演出11场。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区拥有各类体育协会、俱乐部17个,为全区183个自然村、208个行政村、14个城市社区配备了体育设施,覆盖率已经达到100%。从全区各学校精心选出200余名体育后备人才,完成了男子乙组篮球、女子甲组排球、女子乙组排球和男子乙组排球等四支参赛队伍的组建,并进行专项强化训练。全力做好第25届省运会筹备保障工作,高水平办好女子排球、跆拳道、空手道等比赛项目。对全区体彩销售点进行规范提升,新增5家专营店、3家兼营店,共销售6574余万元。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有二级综合医院、疾控中心、卫生健康综合执法大队、妇幼保健院各1处,乡镇卫生院6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村卫生室192处,民办医疗机构3处;在岗乡村医生540人。全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共有编制1309名(含编制备案数),实有各类技术人员1093人。
十、人口、居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公安户籍年报数据显示,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43.62万人,户籍户数15.34万户。其中,城镇人口18.66万人。人口出生率8.48‰,人口死亡率5.19‰,人口自然增长率3.29‰。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65元,增长8.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901元,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37元,增长10.6%。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14万人、4.23万人、3.89万人、4.33万人和3.24万人。认真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发放工作,共为32961名离退休人员及遗属发放基本养老金、丧葬抚恤补助等各项养老待遇7.2亿元。全面做好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全区共征缴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5243.51万元,参保人数22.78万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25万人,缴纳参保费9275.57万元。共为87.65万人次发放居民基本养老金13211.07万元,被征地政府补贴42747.57万元;代发乡医补助金621.84万元,民办教师补贴450.04万元;转移居民养老保险关系132人次,转移资金35.801万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进一步提高,月人均增加118元,平均水平达到每人每月1665元。最低工资标准由上年的每人每月1730元上调到1900元,小时最低工资由17.3元调整为19元。
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扎实开展救助工作,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630元/人/月,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795元/人/月,社会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费标准提高到1600元/人/月,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标准提高到1600元/人/月。城镇低保保障人数511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189人,发放城乡低保基本生活费共计5367.43万元。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1113元/人/月、880元/人/月,发放城乡特困基本生活费、护理费共计2771.66万元,实现了动态平衡下的应保尽保。新建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374处。发放养老服务业补助资金1839.398万元,其中养老机构建设补助4.23万元、养老机构运营奖补96.468万元,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补助1700万元,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运营奖补38.1万元,大中专毕业生入职养老服务补助0.6万元。完善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福利政策,为全区13353名老年人、272名孤困儿童、10595名残疾人发放福利资金3109.2438万元。
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低保保障人数511人,平均月保障标准达到每人531.53元,人均月补助531.53元,比上年提高52.11元;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7560元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保障人数11189人,实现了动态平衡下的应保尽保,人均月补助提高到414.73元。
社会治理质量提升。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检查企业1.29万次,整改隐患1.87万项,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在全市率先完成乡镇街道安全生产委托执法,经验全省推广。深入开展渔业安全专项整治,摸排收缴涉渔“三无”船舶339艘;落实渔船管理链长制和“母港”认定制度,“四海一家”联合执法获评全国十大典型案例。严厉打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700余万元。严厉打击涉成品油违法犯罪,破获案件24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8人。立案处罚环境违法行为142起,罚款2836万元。办结信访问题847件,环保信访案件投诉处结率100%。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严惩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年共受理刑事案件立案数510件,下降2.67%;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05起,下降2.43%。全区刑事警情、“两抢”警情在近年连续下降的基础上,本年又分别下降7.3%和0%,社会环境安全稳定。
注:
1、本公报数字主要是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固定资产投资包括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投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和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餐饮业企业。
6、规模以上服务业指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
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
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