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2-11来源:武夷山市统计局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总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市经济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结构继续改善,效益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继续扩大,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顺利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年生产总值(GDP)83484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1960万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285409万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367480万元,增长11.9%;预计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GDP)突破35000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2.5%。

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在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有所增加,第二产业继续保持增势,第三产业发展稳定。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9.05%、33.37%、47.58%调整为21.80%、34.19%、44.02%,一产上升2.75个百分点,二产上升0.82个百分点,三产下降3.56个百分点。三大产业对经济拉动的影响,尤其以第二、三产业带动为主,全年第一产业拉动国民经济总量增长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5.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5.7个百分点。见下图:

价格水平结构性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5.5%,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5.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5.1%。从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走势看,价格呈现“七升一降”,价格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明显,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5.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5%,居住类上涨8.4%,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1%,娱乐教育和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1%,交通和通讯类上涨2.5%,衣着类下降4.6%。

就业人数继续增加。全社会年末从业人员13.1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1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12万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6万人。加强平台建设,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7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24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33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24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2397人。全市当年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226.3万元,享受政策350人,通过小额担保贷款资金扶持带动就业1720人。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工业科技水平较低,旅游品牌带动仍显不足;征地拆迁难度较大,重点项目推进力度不够;城市建设总体水平不高,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不够健全;社会保障、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需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有待加强等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落实粮农综合直补、农机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30亿元,达300694万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农业产值184624万元,增长7.3%;林业产值56334万元,增长2.6%;牧业产值40930万元,增长3.8%;渔业产值11461万元,增长7.0%。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分别占61.40%、18.73%、13.61%和3.81%。见下图:

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蔬菜、烤烟、茶叶等非粮作物种植面积在产业化进程中不断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38435亩,比上年减少5080亩,下降1.48%;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25861亩,增加9738亩,增长4.51%。农作物主要产品产量增减并存,全年粮食总产量135911吨,比上年减产656吨,下降0.48%;稻谷产量115234吨,下降1.24%;油料产量2342吨,增长11.26%;烟叶产量5576吨,增长22.93%;蔬菜产量129097吨,增长4.09%;水果产量48957吨,增长7.04%;食用菌产量9665吨,微增1.01%;茶叶产量10399吨,增长6.44%。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更新面积95529亩,比上年增长2.14倍,完成幼林抚育面积95529亩。森林防火和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7%。主要林产品产量笋干9359吨,比上年增长5.63%;板栗3371吨,增长4.95%。

畜牧业生产稳中趋升。全年肉蛋奶总产量达19089吨,比上年增长2.52%。其中,肉类产量12061吨,增长2.26%;禽蛋产量6996吨,增长3.45%;奶类产量32吨,下降49.21%。

渔业生产稳定增加。全年水产品产量8640吨,比上年增长4.79%。其中捕捞产量1525吨,增长2.07%,养殖产量7115吨,增长5.3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我市把握以“旅游为主、工业为辅”的要求,完善工业发展机制,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拓展工业发展空间,使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工业生产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全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大关,达508342万元,比上年增长19.0%,完成工业增加值182034万元,增长18.7%。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460972万元,增长19.0%;规模以下的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7370万元,增长19.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年各月累计增长走势图如下:

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年规模工业发展迅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6家,比上年增加11家,其中,当年新上、新增规模工业有11家,新增工业产值34025万元,对全市规模工业的贡献率33.18%,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6.3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饮料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382763.4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83.03%,增长30.86%,对全市规模工业的贡献率达88.03%,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16.7个百分点,其中,饮料制造(茶叶加工)行业完成产值175997.7万元,同比增长(现价,下同)40.92%;食品、农副食品加工行业完成产值26906.2万元,增长7.08%;竹木加工行业完成产值148061.5万元,增长31.44%;纺织服装行业完成产值31798万元,增长6.55%。

国有工业企业产值有所下降、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值快速增长。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仅3家,完成产值2737万元,比上年下降26.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0.59%,比上年下降0.45个百分点;非国有企业103家,完成产值458235万元,比上年增长29.1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99.41%,比上年上升0.45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56.2%,较上年提高18.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46291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41049万元,比上年增长31%,产品销售率95.3%,基本持平,总资产贡献率19.9%,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34.3%,较上年下降1.58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1.5%,较上年下降12.6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03375万元,比上年增长15.2%。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签订合同额120881万元,比上年增长100.47%,建筑业总产值67841万元,比上年增长26.04%,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4.5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63%,其中新开工面积38.98万平方米,增长273.37%;实行投标承包面积40.7万平方米,下降16.59%;房屋竣工面积8.07万平方米,增长47.2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上年基数较大的基础上依然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8391万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74672万元,增长3.3%,农村投资完成133719万元,增长9.4%。城镇投资全年各月累计增长走势图如下:

投资结构继续调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90770万元,下降47.9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81546万元,下降18.54%。其中,工业完成投资181546万元,下降18.54%,工业中制造业完成投资174896万元,下降10.05%,水电完成投资5550万元,下降65.7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36075万元,增长31.03%,其中,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电通信业完成投资43265万元,下降19.17%;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业等社会服务业完成投资329909万元,增长21.09%;科学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影视业完成投资69179万元,增长49.18%。

房地产市场两头低中间高。全年房地产投资速度由一季度最低点下降12%上升至二季度的42.3%,到三季度成为全年增长的最高点,增幅为60.4%,随后又开始走出回落态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8627万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资78820万元,增长38.44%,施工面积106.54万平方米,增长44%,竣工面积51.44万平方米,增长17.3倍,商品房销售面积12.27万平方米,下降4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1.07万平方米,占90.2%,下降39.6%,商品房空置面积5.56万平方米,增长1.7%。全年走势图如下:

项目带动持续增效。全年共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374个,比上年增加16个,增长4.46%,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256项,比上年增加24个,增长10.34%,全部建成投产项目276个,比上年增加35个,增长14.52%。

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全年省、南平市重点项目30项(含前期项目),总投资95.31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6项,总投资28.4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28亿元,全年省、南平在建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8.2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30.84%。市本级重点项目86项,其中在建重点项目70项,总投资293.3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7.47亿元,市本级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20.09亿元,其中,武夷山大红袍山庄、武夷山陆地港、省道205线武夷山吴屯至市区公路改造工程项目竣工投入使用。武夷山捷安医疗器械生产项目、武夷学院四期扩建项目部分建成投入使用;福建(武夷)朗星光电科技项目、福建省立医院武夷山分院、武夷山美华木塑复合材料及制品生产、武夷山旅游滨江景观大道工程、武夷山凯捷岩茶城和武夷山中心农贸市场项目均按时序进度稳步推进。

五、旅游和交通邮电

旅游经济运行良好。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724.3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03%。其中,国内旅游人数705.94万人次,增长14.08%,多日游和一日游比重分别占64.73%和35.27%,分别增长12.49%和17.13%;入境旅游市场全面增长,全年接待境外游客18.44万人次,增长12.16%,其中,入境过夜港澳同胞4.31万人次,下降19.85%,台湾同胞7.5万人次,增长34.14%。全年旅游总收入123.54亿元,比上年增长15.92%,旅游直接创汇6019.61万美元,增长17.87%。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增加值33962万元,比上年增长14.9%。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300.93万吨,比上年增长2.42%,其中铁路1.7万吨,增长20.57%;公路298.84万吨,增长2.5%;民航货邮吞吐量0.3860万吨,下降4.07%;客运量完成795.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4%,其中铁路客运量127.44万人次,增长14.43%;公路608.4万人次,增长1.9%;航空全年共安全起降航班5249架次,下降8.55%,旅客吞吐量59.4562万人次,增长0.85%。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966万元,比上年增长9.5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增长36.07%,电信业务总量增长23.86%,移动业务总量基本持平,联通业务总量增长9.42%。年末城乡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6744万门,本地电话用户5.9157万户,增长17.56%。移动、联通、电信移动电话用户达22.28万户,增长24.14%。数据通信业务持续发展,年末互联网上网用户达5.6134万户,增长52.23%。

六、国内贸易

市场消费持续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097.1万元,比上年增长16.6%,扣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在住房、摩托车、家电、通讯销售等消费热点带动下,特别是受国家出台“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带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消费。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3638.3万元,增长37.2%,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67%,拉动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4个百分点,是拉动消费品市场增长的重要因素;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企业和个体户、住宿餐饮企业和个体户实现零售额202458.8万元,增长10.6%,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73.33%,占据着市场的主导,拉动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2个百分点,是拉动消费品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企业和个体户实现零售额158826万元,增长8.8%,限额以下住宿餐饮企业和个体户实现零售额43632.8万元,增长1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各月累计增长走势图如下:

七、对外经济

外资外贸形势较好。我市以“5.13”、‘6.18”、“9.8”贸洽会、茶博会等经贸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全年实际出口11068.93万美元,增长49.16%。批准合同外资21970万美元,增长40.73%。按可比口径完成实际利用外资11466万美元,增长10.81%,按验资报告口径完成实际利用外资662万美元,下降49.08%。注册资金150万元以上国内合作项目126个,注册资金达96385万元,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国内合作项目29个,注册资金为65180万元。

八、财税和金融

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78645万元,比上年增长25.1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0016万元,比上年增收12540万元,增长26.41%。税性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85.37%,比上年同期下降2.07百分点。从分月的增幅来看,财政收入呈现前高后低走势,1-3月为51.7%,1-6月为40.0%,1-9月为25.8%,各月增幅(见下表)。全市财政支出120747万元,比上年增长29.99%(未定案)。税收收入快速增长,全年税务部门组织各项收入90082.92万元,比上年增收24502.67万元,增长37.36%,其中,税收收入68248.92万元,比上年增收14493.71万元,增长26.96%。在各项收入中,国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19219.92万元,增长19.94%,其中,税收收入19219.92万元,增长19.94%;地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70863万元,增长43.09%,其中,税收收入49029万元,增长29.94%。地方财政收入全年各月累计增长走势图如下: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26632万元,比年初增加131265万元,增长18.88%,其中,单位存款余额318959万元,比年初增加44788万元,增长16.3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6021万元,比年初增加84851万元,增长20.6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80207万元,比年初增加150331万元,增长28.3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中小学在校生25036人,比上年增加397人;全市高中、初中招生3597人,普通中学在校生10582人,比上年减少13人;小学招生2722人,小学在校生14454人,比上年增加410人;幼儿园在园人数10246人,比上年增加1065人,入园率达91.8%。全面落实保学控辍“双线责任制”,6—11周岁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巩固率为100%,小学辍学率为0,小学按时毕业率为99.4%;12—14周岁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6.67%,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为1.13%,初中按时毕业率为99.2%,初中升普高的比率52.45%,义务教育巩固率100%。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2%,普职比率52.45:44.36,教育投入资金到位率100%。认真落实教育普惠政策,受惠学生达21296人,全年共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资金1182.5万元,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和城市低保贫困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82.2万元,3706名农村寄宿生全部免除住宿费。全市中考总分平均分273.71分,高考成绩取得新突破,全市本一以上上线人数200人(其中文科39人,理科161人),上线率14%;本二批上线人数为766人(其中文科267人,理科499人),上线率54%。本一、本二上线万人比居于南平市前列。

科技成果成绩斐然。全市地方企事业单位(含非公企业)共有专业技术人员6723人,比上年增长3.11%,其中,高级职称497人,增长10.94%,中级职称2464人,增长3.75%。项目申报硕果累累。全年共组织科研单位、重点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2项(国家2项、省上7项,南平市3项)。其中市立医院林清飞博士研究的“虾青素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项目获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这也是我市首次获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该类项目立项。武夷星的科技项目《优异茶树种质快繁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是历年来我市科技项目获科技进步奖项的最高级别。《“数字武夷”三维旅游服务平台》和《植酸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其分子改造研究》获南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省区域科技重大项目《闽北茶业高优产制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示范》等7项科技项目通过了省上和南平市评审验收。成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局(副科级事业单位),开展了保护商标专用权、4.26知识产权日、科技人才活动周等知识产权宣传活动。

质量技术监督得到加强。推进武夷红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开展诚信促进会茶业分会工作,抓好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市政府出台了《武夷岩茶、武夷红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及监控标识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我市共有215家企业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占福建省38%)。加强福建省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武夷山)建设。开展食品生产监管和食品非法添加剂的专项执法行动,共出动人员150人次,共检查35家QS获证食品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企业)。抓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共出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252人(次),完成对103家/次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巡查,巡查企业38﹪。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体事业健康发展。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对外文化交流。先后举办了迎新春环城跑、越剧小百花专场演出、广场文艺演出、兵乓球邀请赛、有奖猜谜等,三八节举办了“构建和谐社会·展示巾帼风采”为主题的“武夷星”巾帼健身广场舞大赛,五一节举办了职工运动会、气排球赛,七一节举办广场文艺演出,八一组织京剧票友赴空军场站开展慰问演出等,举办了“庆祝建党90周年千名职工环城跑”、“红色经典”青年红歌赛、“颂歌献给党”合唱大赛、建党90周年文物图片展、书画展、“组织杯”篮球赛等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系列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成功举办了“2011年全国男子武术散打锦标”等全国性大型体育赛事,依托武夷学院,举办全国大学生脚斗士大赛。加快乡村综合文化站建设和改造,对兴田、吴屯文化站进行改造,加快新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和城区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做好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广播电视覆盖率大大提高,全市电视覆盖率、广播覆盖率分别达97.99%、98.07%。对15个行政村(社区)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建设,现有127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叶启桐设立的武夷山叶启桐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研究中心入选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成功申报了9名南平市第一排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3名为新公布项目“五夫龙鱼戏”的传承人。申报陈德华为大红袍制作技艺项目国家级传承人。完成“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复核,武夷山市被文化部命名为“茶文化”之乡。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市立医院新院整体迁建项目建设和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展乡村医生规范化培训工作,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妇幼保健工作水平显着提高,全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1.41%,高危筛查率37.96%,高危专案管理率100%,高危住院分娩率100%,产前检查率97.09%,产后访视率93.06%,住院分娩率100%,新法接生率100%。有7574名0~3岁儿童参加了系统管理,系统管理率达92.56%。对城区3所市直托幼园所的1380名儿童中的1346名进行了全面体检,体检率达97.47%,发现疾病缺点759人,疾病缺点率56.39%,对各患儿都及时给予矫治和提出保健方案并建档保存。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2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9.2‰,围产儿死亡率控制在12‰以内。加强儿童计划免疫和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儿童计划免疫“七苗”接种率在95%以上,加强免疫接种率在85%以上。开展城乡低保妇女常见疾病免费检查及免费补服叶酸工作。完成650名低保妇女普查工作,普查率超40%,免费发放叶酸977人。开展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工作,对1998对新婚对象进行婚前保健体检,婚检率达100%。全面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市16.9603万农民中,有16.6545万人自愿参加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2%。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开展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关停、淘汰小造纸、小化工、小冶炼等小企业,坚决遏止“两高一资”企业。加大仙店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进程。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整治,禁养区内的养殖场已全部关闭,加强对崇阳溪、西溪和九曲溪流域环境的监察和综合整治。加强“12369”投诉举报网络建设,全年共出动672人次,接受投诉总数79起(网络投诉28起,来电投诉38起,信访投诉13起),办结了79起,结案率100%。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及生态示范村工作,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6.9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10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5.1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08%,绿地率达40.43%,三项指标均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城市环境空气和水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全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影响我市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为尘类。城市噪声以社会生活噪声为主,在监测的城市道路路段中,没有噪声超过70分贝的路段。

主要河流水质状况优良。全市二、三级支流水域功能达标率100%,建溪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在85%以上。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233557人,其中,男性121318人,占51.94%;女性112239人,占48.06%。全年公安总户数65047户,户籍总人口230359人,其中,男性118006人,占51.23%;女性112353人,占48.77%;全年计生总人口233767人,出生人口2538人,政策内出生2316人,人口出生率10.90‰,自然增长率5.76‰,政策符合率为91.2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9.93,逐年下降并趋向正常。全市一孩育妇比54.36%,同比上升0.18个百分点,多孩育妇比6.89%,同比下降0.35个百分点;长效节育率87.09%,综合避孕率88.28%;当年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1635本,累计独生子女领证率47.64%,同比上升2.6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07元,比上年增长12.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16%。从收入来源看,收入呈现“三增一减”格局,其中财产性收入同比增长172.2%,位居首位;经营净收入同比增长29.3%,增幅居第二位;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5.4%。人均消费性支出12054.60元,增长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年各月累计增长走势图如下:

农民人均纯收入8931.83元,比上年增长14.74%,从收入结构看,收入呈现“一升三降”格局。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来源,工资性收入3880.84元,大幅增长69.52%,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55个百分点,对农民现金收入增长贡献率为120.8%,拉动纯收入增长17.8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性收入5074.43元,小幅下降2.37%,占期内纯收入的比重为56.81%,在所有收入中占比最高。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308.59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268.85元,增长25.1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8.6%。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4.05%和48.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和农村的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55.04平方米和49.82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9721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全市新农保应参保人数为10.13万人,已参保9.45万人,参保率达93.35%;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3636人,离退休1061人,征缴养老金3070万元,支出养老金2779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5421人,征收失业保险金498.86万元;工伤、生育保险稳步推进,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年工伤保险参保11689人,生育保险参保11242人;医保覆盖面继续扩大,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7814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36400人(含城镇居民参加新农合的21602人),共计参保64214人。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城市低保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稳步推进我市城市低保工作。我市城市低保标准单人户由每人每月228元、双人户及多人户由每人每月216元统一提高到340元。全市现有城市低保对象共921户1969人,累计发放资金653.97万元;农村低保对象2383户5321人,累计发放低保金607.99万元,做到“应保尽保”,确保了城乡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认真落实五保供养资金和实物,由市、乡镇、村三级负担,保证五保对象每人每年按3000元标准执行,全市农村五保对象566户591人,累计发放五保供养资金180.88万元。

加大防灾救灾救助工作力度。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已储备棉被1476床、帐逢290顶、绒衣裤555套、棉衣489件等救灾物资;全年累计下拨救灾资金115万元,资助6682人参加新农合,累计参保资金20.046万元;资助1621人参加居民医保,支出居民医保资金17.9万元。救助城乡低保对象3375人,累计发放救助金241.54万元。全年共救助外来人员136人,发放救济款10251元。慈善总会共计救助295人,发放救济款29.75万元。慰问优抚人员、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城乡低收入群众及困难残疾人等对象287户,累计发放慰问金20.03万元。优抚对象抚恤工作全面落实。全年共接收退役士兵130人,需要安置的城镇退役士兵53人,已安置51人,发放一次性自谋职业金107.73万元,安置率96%,发放待安置期间生活费5.1万元,妥善安置了退伍军人的生活和就业。

注:1、公报中相关统计经济指标数据均为快报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