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都江堰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2-09-07来源:都江堰市统计局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市乘势奋进、赶超跨越的关键之年。面临“尾雁快飞、尾雁赶超”的发展要求,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继续坚持和发扬灾后重建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团结拼搏、务实苦干,努力为我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作贡献,创业绩。2011年,全市围绕“产业振兴”、“改革突破”、“投资促进”、“管理提升”四大主题,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势头,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为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安居乐业。

一、综合

2011年,全市经济呈现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特点,经济规模逐渐扩大,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运行质量逐步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6.7亿元,同比增长16%,增幅位居远郊县市第2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8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4.1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1.6亿元,同比增长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1.8亿元,同比增长15.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46.7%和49.9%。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07.3亿元,同比增长18.2%,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0.7%。

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经济总量还需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总量和规模偏小,对全市经济拉动不足;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需加速发展。

二、农业

农业生产保持总体稳定。2011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20.8亿元,同比增长4.5%。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7.3万亩,总产量17万吨,和去年持平;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2万亩,总产量1.9万吨,同比增长5.7%。畜牧业规模化稳步发展。2011年,全市生猪出栏72.5万头,同比下降1%;生猪存栏28.1万头,同比下降0.7%;家禽出栏109.3万只,同比增长7.2%。

“产业振兴”卓有成效。以现代农业为着力点,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高标准建设沙西线、成青线、龙门山沿线3条示范线,示范线共实施现代农业项目23个,投资3.4亿元;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机装备建设,实施粮经产业双创双建示范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等工程,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10万亩次,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5%,共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39个,认证企业25家、绿色农产品认证企业1家,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19家;继续打造高端农产品品牌,主办了2011中国·都江堰青城三月三采茶节和2011中国西部·翠月湖金丝瓜节、2011中国·成都国际猕猴桃节维C芳香之旅—龙门山都江堰猕猴桃上海巡展。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持续发展。今年以来,我市围绕产城一体,全力推进工业新城建设。北区基础配套设施加快完善,南区“三纵两横”骨架路网等基础设施加紧实施,3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17.3万平方米倒班房及商配服务区,以及企业服务中心、学校、医院等综合配套设施全面建成投入使用,现代工业新城架构初步形成。2011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41.6亿元,同比增长23%,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32.2%。

工业经济效益显着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4家,完成增加值32.8亿元,同比增长24.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8.1亿元,同比增长42.4%;实现利税总额14.6亿元,同比增长1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0.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5.9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65家,其中一级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2家。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2.5亿元,同比增长18.9%。建安工程投资完成129亿元,同比下降20.5%;工程结算收入完成66.9亿元,同比增长53%。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回落盘整。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降,总量有所回落。全市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7亿元,同比下降1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63亿元,同比下降25.3%;工业性投资完成40.4亿元,同比增长7.5%。

房地产市场销售回落。201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6亿元,同比下降0.9%。同时,受宏观调控和市场内外部等因素的影响,房地产市场销售逐月回落,全年商品房销售总面积72.48万平方米,实现商品房销售额42.7亿元。

五、国内贸易、对外开放

消费市场持续繁荣。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8亿元,同比增长18%,总额、增幅均位居远郊第1位。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3.34亿元,同比增长1.5%;零售业实现54.15亿元,同比增长16.4%;住宿业实现1.79亿元,同比增长10.6%;餐饮业实现12.54亿元,同比增长32.6%。分地域看,城镇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5亿元,同比增长16.5%;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亿元,同比增长61.2%。

对外开放持续推进。通过继续加大对外开放、投资促进工作力度,大力引进产业高端项目。2011年,实现国内省外实际到位内资55亿元,同比增长38.9%,外商投资实际到位资金2800万美元,同比增长28.8%,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10个。

六、旅游

旅游市场更加兴旺。2011年,以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和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抓住成都获批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重大机遇,我市全面完成青城山、都江堰等景区景点重建,青城山旅游区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虹口景区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完善古城基础配套设施,建成玉垒阁、东门城楼等标志性建筑,景城一体格局正在形成,接待能力显着提升;成功举办了清明放水节和虹口国际漂流节;大力推进旅游信息化和景区数字化建设,开通400专线电话和官方网站;整合优化了青城山-都江堰景区门禁系统;开发了远程团队电子商务订票系统。全市接待游客1467.2万人次,同比增长26.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3亿元,同比增长24.4%,其中门票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38%。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建设成绩突出。2011年,改建农村客运班线(玉沿线)1条,新增IT大道公交线1条,新建港湾式站台160对,全力打造4路、2路两条公交示范线。进一步完善我市路网结构,共完成了蒲张路和中崇路2条通乡公路的路面改造工程;完成通村公路建设49.4公里;整治断头路10.77公里;完成环山旅游健康通道主体建设任务。2011年,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达1463.3公里,客运量7065万人次,货运量2097万吨。全市汽车拥有量11.66万辆。

邮电通信业稳定发展。全年电信主营业务收入4.2亿元。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9.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2.2万户,互联网用户6.4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实力持续增强。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70.6亿元,同比增长26.9%。其中:国税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14.8%;地税收入完成19亿元,同比增长32.5%;非税收入41.6亿元,同比增长27.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2亿元,同比增长40.6%。

金融运行稳步有序。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6亿元,同比下降7.2%,其中个人存款余额209.5亿元,同比增长2.7%;各项贷款余额245.1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215.5亿元,同比增长32.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2011年,组织召开了科技进步大会,对15项科学技术奖、11项专利奖、7家优秀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表彰奖励;通过“五下乡”、“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知识产权活动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开展技术(技能)培训12期,培训6600余人次。全年专利申请699项。

教育事业发展兴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完善教育配套设施,规范管理,教育工作成绩突出:继续推进“八大机制体制改革”和“十大行动计划”,全面完成深化统筹城乡教育综合配套改革目标;全面完成灾后重建目标,五个灾后重建项目顺利推进,10所学校校安工程目标全面完成;开展“美丽的花朵”素质教育行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出色完成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美国副总统拜登参观都江堰市青城山高级中学接待工作;成功承办了“2011都江堰国际论坛”。截止2011年底,全市共有小学学校23所,普通中学28所,小学在校学生27647人,中学在校学生27647人,小学专任教师1977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人数2381人。高中升学率93.9%(专二以上)。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完成了199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20个特色示范村级文化活动室和9个乡镇文化站设施设备配送;积极实施特色文化之乡和特色文化街区的打造工作,将柳街打造成为诗歌之乡,玉堂已打造成为财神文化之乡;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开展“古堰大舞台”周末广场文艺演出、“4.23”世界读书日等活动;组织策划了5.12抗震救灾三周年大型文化活动,赴上海在东方艺术中心开展了《共饮一江水》大型文化感恩、致谢演出;举办了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大型书画展;组织大型多媒体音乐剧《青城》参加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演出,广获好评。

卫生事业跨越发展。民生工程全力推进,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4.6%,完成了1000座无害化厕所建设;在乡镇公立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体化管理村卫生站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今年批准设置许可1家,正在受理待审批的2家。年末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52家,医院、卫生院床位数4308张,卫生技术人员369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216人;全市卫生防疫人数217人。全年婴儿死亡率5.9‰,产妇住院分娩比例100%。

体育工作成绩显着。年内成功承办国际漂流节、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都江堰站)、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都江堰站),虹口已形成紫宽路—蒲虹路专业山地自行车赛道及山地户外拓展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年开展全民健身活动141项(次);引进“凤凰健身中心”和“海芙网球中心”两个项目落户凤凰体育场,引进资金160余万元;四川奥林匹克学校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全年新建“1+2”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3个,完成健身路径规划和建设58条。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1年末,全市公安户籍户数24.08万户,户籍人口61.1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66万人,农业人口21.5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483人,死亡人口432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9‰。

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93元,同比增长18%,增速位居远郊县市第1位;人均消费支出10178元,同比增长4.8%。农民人均纯收入8645元,同比增长22%,增速位居远郊县市第3位;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6334.74元,同比增长20.1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纯现金收入比由去年的1.94:1进一步缩小为1.87:1。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增6.52万人,累计参保15.5万人,征收基金6.2亿元,覆盖率达70%;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5.2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人数37.7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5.7万人。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计20.5万人次,其中:城镇5.5万人次;农村15万人次。

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初步建成278个覆盖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含信息系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14,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实施承诺服务和“3+1”工作制度,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751个,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852人;藏区“9+3”学生顶岗实习108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2448人;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就业专场招聘会、“春风行动”等措施,本地生源毕业生就业697人,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40人;开展特色农业产业二次创业,解决了2000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基础建设成效显着,重大项目有序推进。西区商务中心基础建设初具形象,完成4.63公里绿道和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向峨乡完成1.7公里绿道建设,绿道示范线基础建设成效显着。加快龙池、虹口二次重建任务,完成757户受灾群众安置房建设并分配。全面推进14个乡镇示范线建设,共规划改造和建设项目158个,总投资额66亿余元;基本完成城区自建点市政设施配套,共计完成景环路、外北街等53条道路维修整治;全面完成白果巷街区、西街古城墙、西蜀塔项目的建设;开展古城重要节点、道口景观设计及水景打造和20个成都市林盘整治示范点建设工作。

城市公用事业快速提升。全市公交路线16条,公交营运车辆182辆,出租车548辆;CNG加气站4座,天然气用户14万户,全年总供气量7008万立方米;全市自来水用户8.96万户,全社会供水总量2424.5万吨;全社会用电量21.06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17.5亿千瓦时。

环保工作创新发展。2011年,我市空气质量优于二级和等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99.7%,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100%,危险废物处置率达100%。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COD、SO2、NH4-N、NOX排放量削减率分别为:1.53%、1%、1.76%、5.03%,增量自行消化。柏条河、徐堰河、江安河、蒲阳河、金马河、黑石河、清水河、泊江河8条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全部到达Ⅲ类功能区标准。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7个村(小区)命名为省级生态村(小区),67个村、191户家园分别命名为成都市级生态村、生态家园,成功创建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获全省第一名。

注:1、本公报部分指标为快报数,正式数据以《2012年都江堰市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以现价计算,增幅以可比价格计算。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