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2011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1-30来源:吉安市统计局

2011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吉安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做大总量、加快集聚”重点战略,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全市经济社会整体运行较为平稳,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79.06亿元,增长12.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69.85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466.07亿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243.15亿元,增长14.2%。三次产业结构为19.32:53.02:27.6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202元,增长12.2%。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21.65亿元,增长13.9%,占GDP的比重达59.3%。

全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18.31亿元,增长33.5%,占GDP比重为13.46%,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6.81亿元,增长34.5%,其中税收收入53.83亿元,增长32.5%,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0.08%。全年全市完成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96.71亿元,增长24.2%,其中教育支出增长52.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8.2%,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6.3%,交通运输支出增长28.7%,住房保障支出增长48.7%。

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7,比上年上涨4.7%。从八大类别看,呈现“三降五升”格局。食品类价格上涨11.8%,其中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水产品、干鲜瓜果类分别上涨17.2%、25.7%、18.1%、9.2%和13.7%;烟酒类价格上涨2.4%;衣着类价格上涨1.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6%;居住类价格上涨4.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0.8%,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3%。全年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4.8,比上年上涨4.8%。

年末全市全社会就业人员264.9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9万人。分产业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为125.81万人、63.2万人和75.98万人。城镇就业人员79.7万人,新增加4.4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14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27%。单位在岗职工20.18万人,增长8.4%,年平均工资27505元,增长19.1%。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全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0.19亿元,增长4.3%。年末全市共有214个乡镇政府,乡村总户数98.98万户,乡村总人口389.21万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223.19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97.03万人,外出(离乡)的从业人员104.79万人,其中出省从业的77.31万人。

全年全市粮食产量385.55万吨,比上年增加10.88万吨,增长2.9%;油料产量16.64万吨,增长4.6%;水果产量31.33万吨,增长6.2%;水产品产量18.85万吨,增长4.9%,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6.0万吨,增长2.0%;生猪出栏364.13万头,增长3.2%,年末生猪存栏227.32万头,增长4.3%;出笼家禽7405.96万羽,增长4.7%,年末家禽存栏2689.3万羽,增长3.1%;出售和自宰肉用牛46.69万头,增长0.8%,年末牛存栏78.06万头,增长5.2%。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56.8万千瓦,增长11.2%,其中农用排灌动力115.9万千瓦,下降5.0%。拥有柴油机21.4万台,农用水泵16.63万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分别达到303.05千公顷和39.6千公顷;农村用电6.99亿千瓦时,增长6.9%。

全年全市第一产业投资19.67亿元,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支出32.46亿元,增长13.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04.45亿元,增长17.2%。年末全市共有63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实现增加值330.8亿元,增长19.2%,实现总产值1560.57亿元,增长52.3%。在规模工业总产值中,按行业分,国有经济增长23.1%,集体经济增长35.8%,股份制经济增长55.7%,其他经济增长38.9%;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51.7%,重工业增长52.5%。全部工业企业用电量38.86亿千瓦时,增长16.3%。

全市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78.47%,同比提高44.59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52.67亿元,增长53.2%,产销率达到98.97%;实现利税总额169.95亿元,增长44.0%,其中利润总额104.84亿元,税金总额65.11亿元。

全市共有1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0.07亿元,增长19.0%;实现工业增加值295.2亿元,增长23.2%;吸纳从业人员21.79万人,增长13.5%;实现利润总额104.32亿元,增长56.9%;上交税金59.9亿元,增长32.0%。

全年全市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1.62亿元,增长3.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9.23亿元,增长30.2%。其中城镇以上投资完成646.37亿元,增长31.1%;农村投资完成92.87亿元,增长23.9%。全年全市施工项目1031个,新增固定资产545.19元,增长33.2%。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投资147.62亿元,增长12.2%;非国有投资591.61亿元,增长35.6%。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9.67亿元,下降35.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35.65亿元,增长38.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83.91亿元,增长21.7%。

全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33.42亿元,增长4.9%。商品房施工面积458.4万平方米,下降5.1%,其中住宅368.14万平方米,下降13.9%;商品房竣工面积84.46万平方米,下降28.4%,其中住宅64.95万平方米,下降38.1%;商品房销售面积106.74万平方米,下降38.3%,其中住宅96.86万平方米,下降38.1%。

五、国内贸易

全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47亿元,增长17.7%。分城乡看,完成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5.66亿元,增长18.3%,其中城区完成消费品零售额55.48亿元,增长20.3%;完成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2.81亿元,增长16.0%。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完成销售总额115亿元,增长32.9%。其中零售额增长40.3%,分行业来看,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68.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增长56.9%;化妆品零售额增长18.9%;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130%。

六、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29572万美元,增长103.3%,其中出口207019美元,增长108.2%。

全年全市新签外资项目数99个,合同引资55313万美元,实际进资50246万美元,增长14.2%。

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全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5.52亿元,增长7.6%。

全年全市公路实现货物运输量7094万吨,增长6.8%,货物周转量246.9亿吨公里,增长2.4%;发送旅客3586万人,增长2.8%,客运周转量18.42亿人公里,增长1.1%。铁路(吉安站)全年发送旅客250.08万人,增长10.8%,到达旅客230.06万人,增长10.5%;货物发送3.2万吨,下降23.8%,货物到达588.8吨,增长59.3%。

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为2112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90公里。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11.75万辆,其中私人汽车9.46万辆。

全年全市实现邮电主营业务收入19.99亿元,增长2.4%。固定电话用户数为64.28万部,增长10.4%;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264.37万户,增长16.0%。

八、旅游和金融业

全年全市接待境外游客18.23万人次,增长48.8%;旅游外汇收入4020.8万美元,增长41.7%。全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812.2万人次,增长28.3%;国内旅游总收入121.63亿元,增长36.3%。

全年全市实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3.06亿元,增长2.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048.68亿元,比年初增加189.95亿元,同比多增29.08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48.13亿元,比年初增加77.15亿元,同比多增14.84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955人,在校生18373人,毕业生4665人。普通中等教育招生7585人,在校生21852人,毕业生6138人。普通中学招生91421人,在校生270653人,毕业生90698人。职业高中教育招生11812人,在校生27745人,毕业生8501人;普通中专教育招生7585人,在校生21852人,毕业生6138人。普通小学招生72373人,在校生390052人,毕业生58768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68308人。

全年全市申请专利545件,比上年增加251个;授权专利349件,较上年增加90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文化馆、群艺馆14个,公共图书馆15个,博物馆14个。年末全市共有广播电台12个,电视台1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4.7%,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6.7%。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570所,其中医院50所,农村卫生院227所,疾控中心14所。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5614人,其中农村卫生院拥有5010人。全市拥有病床床位13179张,其中农村卫生院拥有4468张。

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开展,全年全市举办各级运动会193次,6.91万人参加运动会,在全国比赛中1人获得冠军,2人被评为全国先进个人;在省级比赛中67人获优秀以上荣誉,9个单位被评为先进单位。二级运动员的发展人数101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84.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7万人。全年全市出生人口6.52万人,出生率为13.5‰;死亡人口2.89万人,死亡率为5.99‰;自然增长率为7.51‰。全市城镇化率为39.62%,比上年提高2.03个百分点。

全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08.21元,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92.32元,增长13.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4%。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38.52平方米和37.39平方米。

全年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7万人,工业园区定向培训4.89万人,创业培训0.72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2.9万人。共有21.07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47.85万城镇职工参加了工伤保险,42.94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42.56万城镇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80.9万城镇居民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全年全市征缴失业保险6017.37万元,工伤保险2656.4万元,养老保险10.81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85亿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98亿元。

年末全市拥有各种福利收养单位233个,收养床位20607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8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6.6万人,农村五保供养人数2.6万人。

十二、资源、环境

年末全市拥有14个环境监测站,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面积121.54平方公里。全年全市用于建设项目环保投资1.55亿元。全市设15个水质监测断面,其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水质整体状况优;中心城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达到一级标准,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二级标准,与上年相比,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保持稳定,环境空气优良率99.2%;中心城区酸雨(PH值≤5.6)频率为77.6%,与上年相比,酸雨频率上升了1.9%,PH年均值为4.50,比上年降低了0.31,酸雨污染仍较严重;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6.8分贝,达到4a类标准,道路交通噪声环境质量好,与上年相比,噪声值下降了0.7分贝;中心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4.4分贝,达到2类标准,区域环境质量较好,与上年相比,噪声值下降了0.2分贝。

说明:

1、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2、本公报发布的数据为年度快报初步统计数。
3、人口为1%抽样调查数。
4、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5、公报数与年鉴数不一致时,以年鉴数为准。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