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进“两个带头”、建设“三最龙泉”的核心任务,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全区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初步核算,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0.32亿元,同比增长18.1%(按可比价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6875元,同比增长23.5%。地方财政收入75.60 亿元,同比增长4.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328.23亿元,同比增长25.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87亿元,同比增长17.0%。综合经济实力连续 11年位居全省十强区县之列。
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27.74亿元,比上年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331.25亿元,增长21.7%;第三产业增加值101.33亿元,增长11.3%。二产业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巩固,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现代服务业较快发展。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为6:72:22。
二、农林牧渔业
全区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74 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增加值增幅最大,2011年实现增加值1.08亿元,同比增长28.6%。农作物播种面积24727公顷,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有效灌溉面积7020公顷,比上年下降22.2个百分点。农业机械总动力16.2万千瓦,比去年同期增长6.6%。全区粮食总产量499.56百吨,蔬菜总产量3501.5百吨,园林水果总产量2265.99百吨;肉类总产量349.68百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增速较快,高位运行的发展势头,工业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31.25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00.73亿元,同比增长22.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6.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居全省第一。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在成都市分别排第1位和第2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达265.95亿元,同比增长30.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4.00亿元,下降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353.2%,比上年提高31.8个百分点。
汽车(含工程机械)及配套企业共63家,产量15.31万辆;实现销售收入541.76亿元,同比增长21.8%;实现增加值143.27亿元,同比增长45.9%,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47.6%;实现利润38.76亿元,增速与上年有所下降;利税总额111.34亿元,增长43.2%。在建项目88个,计划总投资296.5亿元,已完成投资154.99亿元。
民营经济贡献份额不断扩大。全区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195.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4%,其中,工业民营经济增加值122.05亿元,同比增长29.9%。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8%,对辖区GDP的贡献率49.83%,拉动经济增长9.02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区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3.63亿元,同比增长47.00%;全区建筑业企业单位数62个,同比增长41.0%;建筑企业从业人员总数为45269人。全区商品房销售额达102.33亿元,同比增长33.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28.2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城镇投资317.48亿元,同比增长26%;农村投资10.75亿元,同比增长19 %。城镇新增固定资产投资65.51亿元,比去年下降60%。工业完成投资171.44亿元,增长34.4%;基础设施投资132.56亿元,同比增长20.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57.11亿元,同比增长35.0%。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87亿元,同比增长17.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 57.37亿元,增长18.9 %;住宿餐饮业16.5亿元,增长 10.9%。
全年引进到位省外内资152亿元,增长32.1%;引进到位外资4.01亿美元,增长29.4%,其中工业到位外资3.23亿美元,增长115.1%;出口创汇4.50亿美元,增长33.1%。引进经济技术项目63个,协议投资总额101.39亿元。其中,开发区引进经济技术项目63个,协议投资总额101.39亿元。
全年接待游客1371万人次,同比增长18.2 %;实现旅游总收入36.86亿元,增长27.3%;星级饭店3个,星级饭店客房总数498个。名胜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个数25个。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7.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年末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1584公里,比上年仅增加2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041公里,增加8公里;高等级公路130公里,与上年持平。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达474858万人公里;公路货运周转量达129944万吨公里。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达12.53万辆。
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71580万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电信业务收入66200万元,同比增长1.0 %,占邮电业务收入总量的九成以上。
年末全区固定电话用户10.79万户,增长44.2%,其中,农村住宅电话用户31000户。移动电话用户54.16万户,增长22.0%。国际互联网用户8.98万户,同比增长34.1%。
七、财政、金融
全区全口径财政收入109.74亿元,同比增长9.1%;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5.60亿元,增长4.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31.58亿元,增长49.8%。地方税收达26.51亿元,增长44.0%,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3.9%。
财政总支出82.49亿元,同比增长2.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8.45亿元,增长42.3%,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3.68亿元,同比增长90.1%。另外,科学技术支出0.30亿元,教育支出7.54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84亿元。公共事业和民生领域的支出逐年增加。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822.20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61.46亿元,同比增长17.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8.32亿元,同比增长21.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60.74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农业贷款余额16.32亿元,增长10.8%。
八、社会事业
全区高新技术企业51 家,比上年增加8家。实现总产值103亿元,同比增长7.3%。年末专业技术人员有6.96万人。其中,农业技术人员3.64万人;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26家,与去年持平。
年末全区普通中、小学学校51所,与去年持平;专任教师4580人;在校学生达71607人,其中女生35162人。高中在校学生数1258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仍为100%,其中,女童入学率也继续保持100%;初中升学率为96.4%,同比增长0.8个百分点;高中升学率为79.4%,同比增长10.3个百分点。成人文盲率为0.14%。
年末全区拥有剧场、影院1个,博物馆及展览馆3个,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483千册,增长85%;国际互联网用户达89843户,增长34.1%;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19.6万户,增长10.9%,电视新闻稿件达3120余篇;体育场馆1个,体育活动场所56个,参加体育比赛人数41800人,增长30%。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人数达42万余人,增长10%。
年末区内医院、卫生院共33所,与上年持平;拥有床位数3315张,同比增长10.4%;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共3562人,同比增长11.3%,其中,执业(助理)医生1266人,同比增长10%。卫生防疫人员195人,同比增长46.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2‰,降低了2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为5.3‰,降低了2.2个千分点;产妇住院分娩比例维持在100%。
九、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
全年自来水供应总量达5687万立方米,同比增长24.5 %。其中,居民生活用水2759立方米,增长8%;天然气供应总量21253万立方米,增长18.3%。其中,居民供气6197万立方米,增长12.2%;全区供电总量20.01亿度,增长17.7%。分行业来看,工业用电13.18亿度,增长13.1%;居民生活用电3.09亿度,增长22.5%。
年末全区森林面积达2142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8.86%。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总额5.15亿元。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均达100%。污水处理场数7个,比去年减少1个。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86.3%。
十、社会保障和社会治安
全年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数8.72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数12.3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5.89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35.53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83万人。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人别为1992和5291人。
全年发生交通事故17125件,刑事案件立案件数(一审)575件,民事案件发案数960件。犯罪人数884人。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全区年末总户数22.49万户,同比增长2.1%;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9.88万人,比上年增长1.1%。其中,男性29.70万人,女性30.18万人,男女性别比为98.4:100。农业人口29.76万人,非农业人口30.1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470人,死亡人口272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年末全区常住人口达到76.92万,比上年末增加1.92万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824元,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79元,增长19.8%。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8:1。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48.32亿元,增长21.1%。
年末全区从业人员达38.98万人,同比增长0.4%。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7.07万人,同比下降5.5%;第二产业14.33万人,同比增长2.7%;三产业17.58万人,同比增长1.1%。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为8.33万人,同比增长5.5%,其中,女性2.93万人,同比增长5.1%。
注:1、本公报数据为2011年快报数据。
2、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据按现价计算,增幅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