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武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2-09-07来源:武侯区统计局

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按照建设“商务高地、宜居武侯”的既定部署,同心协力、锐意进取,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全区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12亿元,同比下降16.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4.7亿元,同比增长12.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7%,拉动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99.1亿元,同比增长1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2.3%,拉动经济增长9.5个百分点。在各行业中,第三产业已成为全区经济的主要支撑。三次产业比重为0.02﹕27.93﹕72.05。
  民营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373.7亿元,同比增长16.7%,占地区生产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7.5%。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8.1亿元,同比增长17.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5.6亿元,同比增长16.5%。民营企业(仅指四川省民营经济综合实力评价中的个体、私营、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创造税收收入33.3亿元,比上年增长29.3%。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财政总收入118.8亿元,同比增长34.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1亿元,同比增长31.3%。实现税收收入28.3亿元,同比增长34.1%。地方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增长迅速,2011年全区一般预算支出47.6亿元,同比增长32.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1亿元,同比增长5.2%;教育支出6.8亿元,同比增长14.2%;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4.6亿元,同比增长34.8 %;医疗卫生支出2.6亿元,同比增长18.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2.1亿元,同比增长40.0%。

二、农业生产
  2011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8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297万元,比上年降低11.7%;林业产值65万元,比上年降低3.0%;畜牧业产值300万元,比上年降低38.8%;服务业产值120万元,比上年降低5.6%。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12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8.7亿元,同比增长1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5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末资产总量达到176.6亿元,比上年增长6.7%,实现利税总额44.2亿元,同比增幅66.7%。
  工业集中建设稳步推进。2011年,武侯新城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8亿元,同比增长12.2%,园区集中度达59.4%。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34.8亿元,同比增长21.4%。完成工业投资28.1亿元,技改投资14.8亿元。
  建筑企业保持了增长势头。2011年全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7.8亿元,同比增长31.6%;施工面积711.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6%;竣工产值57.0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3.9亿元,同比增长12.1%。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4.6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98.2亿元;更新改造投资42.5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145.8亿元。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入资金44.8亿元,同比下降1.0%,占总投资额比重的14.2%;第三产业投入资金269.9亿元,同比增长14.8%,占总投资额的85.8%,为全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重点项目建设龙头作用明显,85个重点项目当年完成投资201.9亿元,同比下降10.4%,占全部投资额的64.2%。
  房地产投资总体下滑。2011年共有施工项目89个,完成投资额145.8亿元,同比下降7.5%;开发项目施工面积88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3%,其中新开工面积132.8万平方米,同比降低31.3%;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47.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4%,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38.0亿元,同比增长4.5%。

五、商业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区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9亿元,同比增长19.0%。分行业看,批发业35.5亿元,同比增长192.9%;零售业322.8亿元,同比增长14.1%;住宿业3.9亿元,同比下降64.9%;餐饮业43.6亿元,同比增长24.7%。从经济类型看,私营个体经济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主体经营力量,实现零售额100.6亿元,同比增长34.3%,占全部零售额的24.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股份制等经济形式仍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实现零售额197.5亿元,同比增长25.3%。

六、招商引资
  全年共引进市外内资项目801个,到位资金180.4亿元;实际使用外资6.77亿美元,同比增长40.4 %;完成外贸出口19.69亿美元,同比增长3.8%。全年签约引进市级重大项目 32个,引进市级特别重大项目15个,新引进的世界500强项目1个(华特迪斯尼公司),世界500强分公司升级为独立法人1个〔安盟保险(中国)有限公司〕。“第十二届西博会”上签约金额达到 85.38亿元。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2011年,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07家,位居五城区之首。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97.03亿元,税收15.02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40%和 20.07%。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组织企业争取上级科技计划资金,全年组织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6项,立项58项。其中国家级立项14项,获得资助资金515 万元;省、市级立项44项,获得资助资金1524万元。全年共安排区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2906万元。组织企业申报科技进步奖,共获得省市科技奖励16项,其中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虚拟机场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成都华日通讯技术有限公司的HR-02S双通道双极化宽带数字相关干涉仪测向系统获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成都桑莱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降阻剂获专利奖金奖。协助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年申请各类专利6230件,其中发明专利1549件。
  教育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大,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加强,城乡一体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全国首个“基础教育国际化实验区”和“全国城乡社区数字化学习实验基地”。2011年,全区教育总投入6.94亿元,生均教育经费达到8428.26元,生均公用经费2182.67元,累计拨付在职教师绩效工资和退休教师生活补贴2.66亿元。外双楠小学综合楼建设工程投资5250万元,建筑面积16167平方米,新增学位270个。机投中学综合楼及食堂工程投资3500万元,建筑面积15511平方米,新增学位720个。投资2600万元完成全区公办学校基建维修工程。投资150万元完成成都第二十幼儿园装修及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全年投入1000多万元,新增电脑1300台,更换8间网络教室,重建4所学校的校园网,新装50个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完成6个学校的监控扩容、10个学校的远程互动授课教室建设和130个电子标准化教室建设。区域教育国际化加强,国际教育与合作不断深入。全区已结对2个国际友好地区,23所公办中小学与国外结对,派往英国的“汉语助教”人数约占全国的9%,占成都市当年派出总人数的83%。派往美国汉语志愿者录取人数占四川省45%,居第一。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全年接收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子女40480人次,免课本费、作业本费及杂费1880.2万元;为74498人次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职业教育券补贴、家庭困难学生免学费等共计1731.325万元;对22所公办幼儿园5978名学生发放少儿互助金卡;对低保、孤儿、残疾学生、特困户子女实施教育资助达851人次。截至2011年底,全区共有公办小学37所(其中含九年一贯制3所,在校小学生3710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52人),在校学生43830人,专任教师224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普通中学校30所,其中公办中学14所,民办初中16所,公办中学在校生总人数为34602人,专任教师1733人;幼儿园138所,在园幼儿29247人。

八、卫生、文化和体育
  积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力推动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医改重点任务有效落实,认真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零差率”惠民134万人次,惠民金额1150万元;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量156.36万人次;完成全民免费健康体检16.22万人 ;医疗美容等特色民营医疗机构蓬勃发展;基于健康档案的区级卫生信息平台建成并投入试运行。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全年社区卫生基本医疗门诊量155.46万人次,同比增长15.8%,玉林、红牌楼、晋阳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成为全国示范中心和培训基地;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6306户;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全面深化区域卫生合作;积极开展门诊特殊疾病医保业务下沉和特殊医疗救助等惠民工作。公共卫生工作扎实有效,创建成为首批“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继续开展全国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区工作;全年未发生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70.6∕10万,“四苗”接种率99.86%,连续十余年无狂犬病发生,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率达96%以上。妇幼保健得到加强,全区产科医疗机构住院分娩剖宫产率59.1%,孕产妇死亡率为0,婴儿死亡率6‰。严格开展公共场所、医疗市场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全年共计监督检查各类场所25147户次。已实施公立医院改革的3家区级医院门诊量、住院量分别达110.5万人次和3.69万人次。
  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强化文化出版物市场的监管。建成以区文化馆、区图书馆为骨干,13个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为支撑,85个社区(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公共文化阵地网络。举办了第二十一 届“武侯闹春”、纪念建党90周年文艺活动暨“幸福成都·宜居武侯”广场坝坝舞系列文化活动等15场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直接观众达8万人;开展送图书、送文化、送服务的“书香飘武侯,文化三下乡”活动,分别组织了24场次的讲座和39场次的读者活动;落实电影放映“2131工程”,全年放映公益电影642场次,覆盖率达到100%。文化领域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10次,端掉窝点7个,取缔(关闭)无证经营电子游戏经营场所25家,收缴涉嫌盗版光碟 30万余张、盗版书刊900余册,卡拉OK点歌系统正版化率达到了100%。
  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打造“运动成都·活力武侯”全民健身品牌,参加国家级比赛1次,参加市级比赛31次,主办区级比赛54次。学校体育发展顺利,圆满完成了学校体育八大传统项目的比赛,组织学校体育赛事8次,在各级赛事中均取得了好成绩。新建全民健身路径25条,安装“农民健身工程”即“1+2”健身工程1处,安装社区青少年室内活动室1个。截至到2011年底全区共有农民健身工程13个,健身路径206条,社区青少年室内活动室12个。

九、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
  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宜居环境。投入9496万元完成了老川藏路(三环路-武侯大道)8200米电力浅沟工程建设和“虹桥工程”即110kV沈家桥变电站至110kV新园变电站之间电力通道工程2860米电力隧道建设;投入1720万元完成了1144米的4条断头路建设;投入约 1500万元完成了三环路健康绿道(示范段)工程建设;投入约583万元完成了核桃村公共绿地建设;投入1100万元完成了红瓦寺、玉洁东街两条示范街整治工程;投入约7500万元完成了“虹桥工程”电力通道货运大道段2.19公里新建、铁佛东片区拍卖土地配套5条新建道路及黄堰河河渠改造工程3.5公里。完成下水管网疏淘13500米,检查拆换污雨水进水井、井圈(盖)1360 套,清淘雨、污水进水井468座,清运水沟堆积物3200m3;铺补道路路面90105m2,完成人行道整治118000m2,施划标线21266m2,安装标志标牌28套,维修信号灯14套。投入专项经费10946.06万元清扫道路1326.22万平方米,对101个无专业物管院落完成打造。城区生活垃圾收集实现袋装化,处置清运生活垃圾37.21万余吨,无公害处理率达到100%。大力开展大气和水环境治理,工业废气、粉尘整治合格率达到100%,全年削减COD1123吨、氨氮1233吨,处理污水4836万吨。2011年末,全区园林绿地覆盖面积2360.4公顷、园林绿地面积达2082公顷,绿地率36.73%,绿化覆盖率41.64%,人均公共绿地11.04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35.61平方米。

十、人民生活、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区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0590元,同比增长1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58元,同比增长17.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12元,同比增长18.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34。
  全年城乡新增就业1373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754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新增253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7%,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农民集中居住区实现比较充分就业。为农民工及城镇失业人员发放培训券11000人,培训城镇失业人员484人,培训进城农民工9350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5530人,创业培训510人,发放小额贷款3115万元。劳动部门主动监察用人单位850户,年检用人单位3700户,受理处置投诉案件1266件;处理群体突发事件31件,涉及劳动者1620余人,追回被拖欠克扣工资等2146.66万元,结案率达98%以上;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558件,审结535件,办结率达95.87%;受理工伤案件461件;认定工伤案件464件。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城乡居民生活保障完善。社保基金征集率达到95%以上。2011年,征地农转非人员实现应保尽保,共计2262人,其中领取养老金1166人。历年各类基金滚存结余总额12.92亿元。全年新增在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8.22万人,新增基本医疗保险8.29万人,新增失业保险4.21万人,新增工伤保险6.99万人,新增生育保险8.07万人。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全年养老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大病医疗互助医疗等社会保险待遇支付达8.38亿元。为42位特困老人提供政府购买服务,支出居家养老服务金13.11万元,向40位百岁老人发放高龄补贴13.8万元。年末全区有敬老院、养老院9所,床位数1279张,入住老人932人。

十一、人口
  2011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0.9万人,比上年减少0.2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975人,出生率6.51‰;死亡人口1895人,死亡率3.1‰;人口自然增长率3.41‰;人口机械增长率-7.4‰。全区符合政策生育率98.49%。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正式数据以《2011年武侯 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总产值、增加值的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