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特大洪涝灾害,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三保一弘扬”的总体要求和中央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构建特色城市、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目标,立足基本市情,发挥特色优势,全力打好“项目主攻战、产业提升战、城市攻坚战、和谐统筹战”,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96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85.27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35.17亿元,增长21.4%。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完成74.5亿元,增长18.9%,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2010年,我市人均GDP达到17472元,比上年提高18.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01:59.47:24.52。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88.3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61.62%。
财政收入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47091万元,比上年增长45.6%,其中一般预算性收入10.02亿元,比上年增长52.1%。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26%,同比提高1.97个百分点;税收收入12.69亿元,增长47.6%,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6.3%,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得到初步缓解。2010年,全市从业人员5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3万人。当年城镇新增从业人员6129人,城镇就业率达97%。
二、农业
农业形势良好。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29%,其中农业产值21.71亿元,增长7.3%;林业产值1.1亿元,增长1.37%;牧业产值8.19亿元,下降4.43%;渔业产值3.02亿元,增长11.8%。
种植结构调整优化。我市继续强化执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力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05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1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04万公顷,增长0.67%;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6万公顷,增加0.14万公顷,增长9.5%;蔬菜种植面积1.7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05万公顷,增长2.8%。全年粮食总产量38.47万吨,比上年增长1.96%,其中早稻产量13.26万吨,增产1.73%,二季晚稻产量17.43万吨,增产4.14%;油料作物总产量2.27万吨,增长22.26%,其中花生总产量0.7万吨,增长50.97%,油菜仔1.35万吨,增长7.1%;棉花总产量1191吨,增长66%;蔬菜总产量64.11万吨,增长3.1%。
林业、牧业及渔业生产有增有降。年末实有造林面积3623公顷,增长7%;当年四旁零星植树2514万株,增长9倍。年末生猪存栏24.65万头,增长1.34%;肉猪出栏32.2万头,减少1.78万头,降低5.3%;肉类总产量3.16万吨,下降7.4%,其中猪肉产量2.61万吨,下降9%;禽蛋总产量6225吨,增长4.45%。全年水产品养殖面积为8.04万亩,增长4.72%;水产品总产量2.07万吨,增长4.84%;鱼苗产量5.8万尾,增长48.71%;全市有渔业人口3370人,专业劳动力达1727人,占渔业人口比重为51.2%。
农业机械拥有量较快发展。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94.25万千瓦,增长14.73%;农用运输车1.4万辆,增长26.18%;耕整机械中耕整机6120台,增长9.7%,旋耕机5191台,增长21.37%;排灌机具中农用水泵1.05万台,增长13.87%,喷灌机械365套,增长34.69%;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中粮食加工7293台,增长12.49%,棉花加工831台,增长1.09%,油料加工331台,增长24.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态势趋好。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96亿元,增长25.6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完成工业总值产值214.27亿元,增长43.3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65.48亿元,增长49.42%;重工业148.79亿元,增长40.84%;分企业类型看,国有企业8.08亿元,集体企业8.07亿元,有限责任公司52.76亿元,股份有限公司2.26亿元,私营企业131.56亿元,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11.54亿元。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全年主营业务销售收入203.94亿元,比上年增长44.4%;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0.29亿元,比上年增长47.29%;税金总额7.81亿元,下降38.1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35.21%,同比提高48.38个百分点。
园区建设不断发展。2010年末,我市工业园区开发面积5.6平方公里,落户园区的企业82家,比上年持平。全年园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43亿元,增长22.9%。园区工业总产值完成150.42亿元,比上年增长43.2%。园区企业全年缴纳税金4.74亿元,增长18.9%。园区招商实际资金17.36亿元,增长33.8%,园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总产出26.86亿元,贡献税收0.85亿元。
建筑业保持稳定增长。2010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0.77亿元,增长10.2%。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单位8个,年底从业人员4318人,增长12.6%,完成建筑业产值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9%,营业利润1413万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5.4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5.7万平方米;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10.9万元,增长13.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9.72亿元,比上年增长46.1%。分投资主体看,国有及集体经济投资24.14亿元,下降15.4%;非国有经济投资135.59亿元,增长67.8%,占总投资额84.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5.76亿元,增长51.34%;第二产业投资125.92亿元,增长35.35%,其中工业投资125.86亿元,增长48.53%;第三产业投资28.05亿元,增长124.18%。
房地产投资平稳发展。2010年,房地产计划总投资25.08亿元,增长16.67%,本年完成投资4.28亿元,其中商品住宅投资3.58亿元,下降33.21%;全年完成房屋施工面积123.56万平方米,增长36.46%;完成房屋竣工面积35.85万平方米,增长101.88%;商品房销售面积69.83万平方米,增长139.07%,其中住宅房销售面积66.96万平方米,增长149.87%。
五、贸易和招商引资
消费市场日益繁荣。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36亿元,比上年增长20.11%。按销售地区分,市的零售额为24.17亿元,增长20.94%;县以下的零售额为15.19亿元,增长18.81%。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36.51亿元,增长19.63%;住宿和餐饮业完成2.85亿元,增长26.58%。
招商引资成绩显着。在这一年里,我市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成果丰硕。2010年共新引进项目39个,其中3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项目6个,5000万元以上亿元以下项目20个,亿元以上项目13个;实际利用省外5000万以上项目资金达61.67亿元,增长50.3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396.7万美元,增长13.76%;实现外贸出口额为11624万美元,增长20.09%。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2010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526万吨,比上年增长6.69%。全年完成客运量66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09%。其中铁路客运量46.4万人次,增长3.11%;公路客运量615.6万人次,增长4.16%。全年交通运输、仓储业增加值7.05亿元,比上年增长25%。
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17亿元,比上年增长5.1%。邮政单程长度219公里,农村投递路线单程长度1198公里。固定电话年末用户10.68万户,新增0.1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29万户,年末达到33.66万户。国内平常函件117.98万件,增长33.15%,机要文件178件,包件1.27万件,国内汇票5.5万笔。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数达346万人次,接待境外旅游人数230人次,旅游总收入8.82亿元,增长26%,其中,旅游创汇2.76万美元,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15%,较去年同期上升0.4个百分点。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14.71亿元,增长45.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02亿元,增长52.1%。全年税收完成12.69亿元,增长47.62%,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86.3%,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全年财政支出21.7亿元,增长23.71%,其中,支援农业支出2.62亿元,增长38.6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4亿元,增长13.94%,医药卫生支出1.93亿元,增长33.67%。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11.17亿元,同比增长21.2%,其中企业存款14.82亿元,下降7.2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1.5亿元,增长23.57%;农业存款3.64亿元,增长12.91%。年末贷款余额48.14亿元,同比增长19.1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7.76亿元,下降0.84%;中长期贷款余额28.68亿元,增长40.81%。
八、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全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2334元,增长2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13元,增长10.84%;按城镇住户调查,平均每百户居民拥有彩电146台,同比持平,空调器64台,增长6.66%,淋浴热水器16台,增长14.29%,电冰箱85台,增长1.19%,家用电脑37台,增长5.71%。农民人均纯收入6345元,增长11.66%。据农村住户调查,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126台,同比下降3.08%,固定电话64部,增长28%,自行车135辆,增长1.5%,电冰箱64台,增长28%,空调器15台,增长50%,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3.8平方米。
九、人口和计划生育
人口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2010年末,全市总人口88.71万人(公安年报数),比上年净增加2.57万人,增长2.99%。总人口中18岁以下的23.47万人,18-35岁的27.47万人,35-60岁的29.1万人,60岁以上的8.66万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68.76万人,非农业人口19.95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77.51%和22.49%。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47.17万人,女性人口41.53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13.59:100。至年末,城镇化率达47.44%,比上年提高2.18个百分点。
计划生育成绩显着。2010年,全市出生人口10969人,出生率为12.78‰,比上年上升0.06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505人,死亡率为6.41‰,比上年上升0.59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6.36‰,比上年下降0.54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为82.1%。
十、文化、教育、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文化馆、艺术表演团体1个,图书馆1个。广播电台1座,广播发射功力500瓦,广播覆盖人口达150万人,通广播村300个;电视台1座,电视覆盖人口达100万人。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10年,我市教育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到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335所,其中普通中学44所,中等职业学校5所,小学286所。各类在校学生(不含幼儿园及成人教育)12.71万人,比上年增加0.27万人,增长2.2%,其中普通中学在校生4.39万人,增加0.31万人,增长7.6%;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0.19万人,减少0.16万人;小学在校生8.13万人,增加0.13万人,增长1.7%。2010年,我市千人在校生人数为143人,与去年持平。各类学校专任教师人数0.65万人,减少76人,其中普通中学0.27万人,减少22人;小学0.38万人,减少46人。
2010年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0%,小学升学率为100.0%。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占全市人口比重为14.36%,同比下降0.07个百分点。各类学校学生占学生总数比重为,普通中学占34.56、中等职业学校占1.46%、小学占63.98%。各类学校平均每个教师负担学生数为,普通中学16.34人、中等职业学校24.44人、小学21.46人。
卫生事业有序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07家,其中医院14家、街道乡镇卫生院19家、妇幼保健院1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卫生监督所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社区诊所卫生所69个。年末共有病床1586张,卫生技术人员2287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医师959人,注册护士849人。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10年,全市共有体育系统职工15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1所,在校学生数60人,专职教练员2人。全年参加国家及省以上组织的各种体育竞赛中,共获奖牌4枚,其中金牌1枚,银牌2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