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浮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1-23来源:景德镇市统计局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县跨越发展、进位赶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按照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幸福浮梁的总体要求,围绕“实现一个领先、两个转变、三个突破、四个更加”的发展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综合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GDP) 64.62亿元,同比增长12.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5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6.87亿元,增长14.9%,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34.89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25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6:55.6:24.8调整为19.3:57.1:23.6。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2011年,全县94项民生工程指标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全年教育支出20989万元,增长48.9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311万元,增长12.18%;住房保障支出3551万元,增长139.12%。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04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试点)12.22万人。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11年城镇新增就业0.69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0.8万人,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数0.61万人,安置“4050”人员就业0.05万人,城乡残疾人职业培训54人,城镇就业率96.4%。

二、农业

201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7.7亿元,同比增长6%。粮食播种面积39.9万亩,增长0.18%;油料播种面积9.06万亩,增长-2.97%;蔬菜播种面积9.2万亩,增长-0.6%。

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6.21万吨,增长0.8%;油料产量0.72万吨,增长35.0%;蔬菜产量9.33万吨,增长-1.72%;水果产量0.21万吨,增长-16.0%;生猪出栏13.04万头,增长4.74%;家禽存笼85.47万羽,增长1.88%;肉类总产量1.27万吨,增长3.96%;水产品产量0.37万吨,增长2.0%;食用菌产量3310万袋,增长4.4%。

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400元,增长13.5%。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1年,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6.22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22亿元,占GDP比重为45.2%,同比增长38.65%。其中,国有企业产值1.53亿元,增长42.9%;集体企业产值0.45亿元,增长228.6%;股份合作企业产值0.69亿元,增长47.4%;股份制企业产值62.95亿元,增长35.7%;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产值14.39亿元,增长80.8%;其它经济企业产值46.19亿元,增长107.7%。

主要产品产量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水泥43.2万吨,增长44.9%,电子元件534万只,增长3552.5%,日用陶瓷制品14.2万件,增长26.8%,精制茶2.12万吨,增长23.7%。

2011年,全县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4.97亿元,比上年增长39.6%;期末从业人员4537人;全年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5.5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4.1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

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03亿元,同比增长10.2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3.99亿元,增长5.63%。在全部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62亿元,增长2.98%;第二产业投资18.27亿元,增长26.76%;第三产业投资15.14亿元,增长77.28%。

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内资59.86亿元,增长27.6%;实际利用外资1062万美元。引进3000万元以上项目17个,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及综合类项目13个。

五、国内贸易

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1亿元,同比增长17%。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13亿元,增长17.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4.68亿元,增长16.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4.32亿元,增长21.9%;其中:批发额1.2亿元,增长10.1%;零售额3.12亿元,增长27.1%。

外贸出口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值1542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5.5%。

六、交通、邮电、旅游

2011年,全县实施49.9公里农村公路改造计划,完成水毁公路重建、维修17.9公里;完成新农村公路20公里项目建设;全年完成390.73公里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在撤渡建桥工程中,相继建成古坛中桥和郑坑大桥,并完成南门大桥和双蓬中桥的主体工程。建成农村客运候车亭20个,全县客运车辆GPS安装率100%。全县维修企业53家,其中一类维修企业4家、二类维修企业10家、三类维修企业39家。货运企业6家,货运车辆1728辆;客运企业1家,客运班车63辆,客运班线21条,乡镇通客车率达100%,行政村通客车率达85.6%。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642万元;住宅电话年末用户3.7万户,其中,乡村电话用户3.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8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2.2万户。

2011年共接待旅游人数397.6万人次,同比增长61.6%;实现旅游总收入27.88亿元,增长148.89%。其中门票收入0.63亿元,同比增长48.5%。

七、财政、金融、保险

2011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73616万元,同比增长36.5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827万元,增长39.34%。地方财政支出129905万元,增长20.8%。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43.65亿元,同比增长42.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89亿元,同比增长24.2%。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16亿元,增长17.7%。

全年财产保险费3940万元,财产险赔款924万元,简单赔付率23.45%;人身险保费5190万元,人身险赔款590万元,简单赔付率11.37%。

八、教育、科学技术

2011年, 全县基础教育高中5所,初中21所,小学132所,幼儿园76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38444人,其中:高中4481人,初中8645人,小学17809人,幼儿园7469人,特殊教育40人。专任教师2905人,其中:高中教师490人,初中教师917人,小学教师1188人,幼儿园教师304人,特殊教育教师6人。基础教育学校占地面积1361432平方米,其中:高中218752平方米,初中427399平方米,小学663035平方米,幼儿园47456平方米,特殊教育4790平方米。 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学生数29400人。

2011年共举办农技培训班50余期,培训农技人员7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余份。科技下乡活动中,接受咨询5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大力开展科技特色培训,全年开办2期培训班,培训农民200余人。

九、文化、卫生、体育

2011年,县文化馆、县博物馆和县高岭陶瓷博物馆对外免费开放。县文化馆接待来馆群众和学生8000余人次,县博物馆接待来馆群众和学生2.59万人次,县高岭陶瓷博物馆接待来馆参观的群众6000余人次。市、县级专业剧团文艺节目在全县巡回演出91场次,观看群众达4.6万人次;送新型数字电影进村、进校为农民和学生免费放映2321场次,观看群众和学生达24.9万人次;各乡镇组织农民群众举办各种自娱自乐的综合性文体活动77场次,参与活动的群众4.2万人次。全县有农民自筹资金组建的农民业余剧团8个,农民业余龙灯队20支和农民铜管乐队8支, 96个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

2011年,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数216038人,参合率99.13%;参合农民一次报账率92%,新农合统筹基金使用率88%;农村居民规范化健康档案建档率57%,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乡镇卫生院数18个。完成1200所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任务;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兴起,老年体育遍布城乡,腰鼓、秧歌、保龄球、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武术和晚间群众健身健美操等活动深受欢迎,全民健身活动得到全面深入地推进。

十、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据全县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2011年末,浮梁县总人口30.36万人。人口出生率12.46‰,人口死亡率3.72‰,人口自然增长率8.75‰。

2011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00元,同比增长14.0%;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5731元,增长27.1%;农民人均纯收入7400元,增长13.5%。

2011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6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04万人;农村低保保障标准130元/人月,城市低保保障标准300元/人月;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2400元/人年,分散供养标准1560元/人年;城镇中小学校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率95%;新建廉租住房80套。

十一、资源、环境保护

2011年末,全县常用耕地面积27.1万亩,其中水田24.9万亩;自然保护区7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7910公顷;垃圾处理站1个。

城镇空气环境达优II级标准以上,县城饮用水一、二级保护区内及城乡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主要河流地表水稳定在优II类水质,声环境达I级标准。单位GDP能耗0.6112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85%,污染物减排达到减排要求。

说明:1、本公报发布的部分数据为年度统计快报数;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指标、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指标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3、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4、公报数与统计年鉴数不一致时以统计年鉴数为准。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