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2-09-05来源:甘孜州统计局

2010年,全州以跨越发展为目标,紧紧抓住加快藏区发展、扩大内需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坚持“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富民安康工程和“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呈现出生产发展加快、需求稳步扩大、运行质量提高、运行环境较好、民生持续改善的良好局面,为“十二五”时期经济新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经济发展加快,总量再创新高。经省统计局审定,全州地区生产总值122.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1%,增速比上年加快5.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77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4.92亿元,增长20.5%;第三产业增加值49.14亿元,增长12%。一二三次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27%、74.57%、25.16%,分别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6个、7.8个和5.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23.4:36.6:40.0,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7个百分点。

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8.41亿元,增长16.8%,增速比上年加快7.4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6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15.35亿元,增长27.2%;第三产业增加值15.80亿元,增长14.5%。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3%,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仍在高位运行,涨幅逐月扩大。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总指数[1]为106.8%,较上年的105.0%上升1.8个百分点,较全省平均水平高3.6个百分点,涨幅位居全省之首。八大类指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食品、衣着类涨幅分别达9.4%,12.0%,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企业监测显示,2010年,全州在各种利好因素的推动下,企业家信心较为乐观、企业运行整体呈现企稳向好趋势,企业综合景气指数[2]在二季度呈现加速上升态势,三、四季度维持在较高水平,两项指数均处于中度景气区间,处于较好状况。一、二、三、四季度企业家信心分别为131、128.7、141.6、135.1点,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24、138.9、139.2、136.0点。

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速度与省内各市州相比仍偏慢;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价格高位运行;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之间、县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

二、农业

2010年,在各项惠农富农政策等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25亿元,增长4.1%。

农业产业化经营[3]开始起步。到2010年末,全州建立青稞、小麦、玉米、马铃薯、豆类、蔬菜、油菜、中药材生产基地100万亩。全州引进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18家,其中:14家农业产业化企业注册农产品商标15个。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协会140个,入会会员7055户,带动其它农户6625户。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1871公顷,增加3187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935公顷,增加887公顷;蔬菜播种面积3690公顷,增加416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20.3万吨,增长6.8%;油料作物产量7583吨,增加1834吨,增长31.9%。水果产量1.13万吨,增长5.7%;蔬菜产量9.66万吨,增长14.3%。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年末各类牲畜出栏120.09万头(只),增长2.2%,其中出栏肉牛63.97万头,增长1.6%;出栏羊33.16万只,减少2.1%。年末各类牲畜存栏486.41万头(只匹),增0.8%,其中大牲畜存栏325.77万头,增0.2%;羊存栏124.04万只,增0.7%。全年肉类总产量9.19万吨,增2.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9.15万吨,增2.8%。全年牛奶产量11.58万吨,增1.0%;蚕茧产量140吨,增3.7%;禽蛋产量381吨,增长6.7%。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4],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州生态建设成绩显着。加大森林管理力度,实施森林管护8233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80.3万亩;建设公益林58.81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3.30万亩,封山育林45.51万亩;义务植树251.51万株。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31.08%,活立木蓄积量达到4.79亿立方米,建成林业类自然保护区40个。

农村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5]。“十一五”期间全州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4.18万亩,其中本年建设2.82万亩;实施耕地地力建设51.12万亩次,其中本年10.04万亩;建立青稞、小麦、马铃薯良繁基地10万亩;在全州实施青稞、马铃薯、油菜、蔬菜为主的增粮增收工程40万亩;全州推广太阳灶109250台,生物质炉灶16191台,建设沼气池18482口;农机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机总动力达到73万千瓦,农作物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48万亩、29.8万亩、12.7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25.2%。治理水土流失50平方公里,新增农村人口安全饮水10.89万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总量再创新高。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9.15亿元,增长20.3%,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3%,比上年上升12.8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5.1个百分点;全州工业化水平达到23.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8.45亿元,增长19.4%,增速比上年加快7.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43.07亿元,增长32.1%,产销率为99.3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增加,行业增多。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为70户,较上年同期增加12户,增长20.7%;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县由上年9个增加到今年12个,增加3个。大类行业达到10个,较去年同期增加1个。

轻、重工业均保持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43亿元,同比增长12.9%;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7.02亿元,增长19.8%。重工业增速比轻工业增速快6.9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95,轻工业增加值比重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股份制国有企业增长快且贡献大。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6.9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4.8%,同比增长20.7%,对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97.5%。拉动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8.9个百分点。

优势产业贡献突出,拉动作用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力和矿产企业共实现增加值25.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0.5%,对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3.1%。其中,电力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81亿元,增长26.9%,对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9.61%,拉动9.62个百分点;矿产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95亿元,增长2.2%,对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3.46%,拉动6.49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各行业运行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中,10个大类行业中有7个行业实现增长。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81.6%,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63.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行业增长64.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6.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20.8%,增幅均超过全州工业平均水平;其次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2.6%,医药制造业增长6.6%。饮料制造业下降43.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21.2%。

重点监测工业产品多数增产。重点监测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的主要产品增长面为80%。产量增加的产品是:铜金属含量12124吨,增长5.4%;中成药338吨,增长24.7%;水泥918534吨,增长65.3%;发电量953143万千瓦小时,增长23.4%。下降的产品有:铅金属含量12656吨,下降10.2%;锌金属含量35241吨,下降14.1%。

工业企业效益大幅提升。初步统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13个,比上年减少3个;亏损面为18.6%,比上年缩小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0.27亿元,比上年减少53.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53亿元,增长33.1%;实现利税总额18.95亿元,增长57.1%;实现利润总额13.56亿元,增长75%。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5.76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全州具有建筑业资质的独立核算建筑企业22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7.3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2.8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州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加大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等投资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1.11亿元,创历史新高,投资额同比增长31.9%,增速比上年加快1.7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全年完成第一产业投资5.46亿元,增长16.1%;完成第二产业投资134.70亿元,增长26.5%;第三产业的投资快速增长,完成投资70.95亿元,增长45.1%。

工业投资继续带动全社会投资增长。继续加快对生态能源业、优势矿产业等支柱产业的投入,在一批骨干电力建设项目的有力推动下,工业投资进一步加快。全年全州工业投资完成134.12亿元,增长26.4%,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63.5%。其中:能源工业完成投资130.47亿元,同比增长30.0%;制造业完成投资1.63亿元,同比下降60.3%;采矿业完成投资0.8亿元,同比下降22.6%。工业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增长贡献率为54.8%。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继续加强。全年全州基础设施共完成投资164.28亿元,增长27.1%,占全社会投资的77.8%。其中,水利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5.27亿元,同比增长25.8%;教育投资2.76亿元,同比增长30.8%;交通运输投资20.21亿元,同比增长34.1%;能源工业投资130.47亿元,同比增长30.0%;广电和文化艺术业完成投资1.88亿元,同比增长71.5%。

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进一步加快。全年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完成70.29亿元,同比增长59.8%,占全社会投资的33.3%,同比提高了5.8个百分点。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2.40亿元,同比增长96.4%;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1.24亿元,同比增长2.5%;教育投资2.76亿元,同比增长30.8%;公共设施投资2.19亿元,同比增长76.6%,房地产业投资20.11亿元,同比增长160.0%。

全年重点项目(含筹建)完成投资149.61亿元,同比增长43.1%,投资占全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0.9%,对全州全社会投资的贡献率达到88.3%,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28.2个百分点。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含筹建)1031个,比上年增加39个;全年新开工项目554个。全年建成投产项目627个,项目建成投产率60.8%,新增固定资产104.3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49.41%。

五、国内贸易和外贸出口

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民生明显改善、居民消费方式进一步转变等因素的推动下,全州消费品零售市场保持增长态势。全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42亿元,增长18.0%,增速比去年快4.1个百分点。

城镇和乡村市场协调发展。城乡消费品市场均得到较快发展,乡村快于城镇。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9%;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0.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8%;乡村比城镇快7.1个百分点。

零售业销售情况较好。全州零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2.04亿元,增长16.1%;批发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96亿元,增长11.6%;零售业比批发业快4.5个百分点。

住宿餐饮业持续增长。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42亿元,增长42.5%,比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快24.5个百分点。

国有、集体和私营个体经济增速较快。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2.72亿元,增长23.9%,比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快5.9个百分点;集体经济实现零售额0.12亿元,增长39.8%,比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快21.8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22.73亿元,增长19.2%,比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快1.2个百分点。

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发展较好。限额以上企业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在商品市场中大显身手,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全州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1.67亿元,增长13.5%,比去年加快12.6个百分点。

进一步创新招商模式,营造招商环境,拓宽招商领域,加大招商力度,招商引资工作再创佳绩。全年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40个,实际到位资金141.68亿元,比上年增长57.18%,其中国内省外到位资金91.6亿元,增长13.72%;年内外商投资6030万美元,增长110.84%。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305万美元,增长5.2%,其中:出口1299万美元,增长4.8%;进口6万美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6]生产及建设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康定机场成功开辟成都、重庆航线。年内集中开工了“四路一隧”建设。年末,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895公里,增长10.8%,其中等级公路19369公里,增长13.2%。全年建成通乡油路309.1公里,建成通村公路4457公里。农村客运线路达到124条,乡镇客运站点达到90个。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75518万吨公里,增长3.2%,货物运输量302.11万吨,增长5.1%;完成旅客周转量69096万人公里,增长2.4%,旅客运输量344万人,增长4.3%。

努力建设藏区信息化强州,邮电通信业[7]持续发展,综合通讯能力进一步提高。移动信号无缝覆盖所有乡村,固定电话和电信宽带覆盖90%以上的乡镇。全年邮电业务收入5.34亿元,增长18.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96万户,减少20.6%。移动通讯快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57.4万户,增长33.7%。全年互联网用户达到42186户,增长23.1%。全州电话普及率达到62.6%,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为8.4%。

全州旅游业[8]继续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旅游精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克服交通制约、资金不足等困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活动,积极拓展旅游市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提升旅游产品品质上取得了新进展,“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景区等级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康定木格措、稻城亚丁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并正式授牌。巴塘措普沟成功创建2A级旅游景区。稻城亚丁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十大秋色”之一,排名第5。

全州实现旅游收入23.56亿元,增长32.5%,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3.13亿元,增长32.7%,旅游外汇收入620.83万美元,增长23.4%;旅游人次358.68万人次,增长32.8%,其中:接待国内游客355.9万人次,增长32.7%,接待入境旅游者2.78万人次,增长52.4%。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积极培植重点财源,依法加强收入征管,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促进财政[9]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全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30亿元,增长25.2%,其中,税收性收入11.14亿元,增长39.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32.16亿元,增长28.7%。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55亿元,减少5.6%,教育支出13.18亿元,增长21.6%,医疗卫生支出9.92亿元,增长54.0%。基本保证了新农村建设、惠民行动、牧民定居、富民安康等方面的资金需要。

金融[10]存贷款规模扩大,运行平稳。年末,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3.70亿元,增长36.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4.93亿元,增长29.1%;各项贷款余额111.61亿元,增长36.5%。

保险[11]事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保费收入快速增长。全年保费总收入,达到12387万元,比上年增长23.24%,增速比上年加快6.12个百分点。全年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6634万元,比上年增长34.89%。

八、教育[12]和科学技术[13]

2010年,全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尊师重教和全民支教的氛围更加浓厚。圆满完成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实现“两基”攻坚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9+3”免费中职教育,康定师专升本为四川民族学院,建成州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管理逐步规范,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跨越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加快教育发展的活力持续提升,各项工作推动迅速。

全州共有小学657所,在校小学生105955人,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6%;普通中学46所(其中:高完中21所,单设高中2所,初级中学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在校初中学生34379人,在校高中学生8665人;职业初中3所,在校学生4532人;特殊教育小学2所,在校学生495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所,在校中职学生3683人;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本科学生1391人、在校专科学生5543人;幼儿园320所,在园幼儿14175人。

全州小学招生20050人,小学毕业生14156人;普通中学招收高中生3362人,招收初中生12122人;普通中学毕业生12775人,其中初中毕业生10291人,高中毕业生2484人;职业初中招生2271人,毕业生983人;特殊教育招生121人,毕业生29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1229人,毕业生853人;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招生预科生356人,招生专科生1630人,招生本科生774人,专科毕业生为2273人;幼儿园离园人数3582人。

全州教职工总数10623人,其中:小学教职工6535人,中学教职工2900人,职业初中教职工73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10人,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185人,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496人,幼儿园教职工424人。专任教师9694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6128人,中学专任教师2674人,职业初中专任教师70人,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6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83人,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369人,幼儿园教职工364人。

随着石渠县“普九”通过验收,全州“两基”目标如期完成,全州“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甘孜教育由此迈向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的征程。

大力推进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建设进程,完成八个实训基地规划,结合甘孜州六大支柱产业和涉农部门急需专业人才,积极衔接落实学校专业设置和师资配置。甘孜州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建设工程全面结束,学校开学准备工作正有序进行。

“两免一补”优惠政策全面实施,实现应补尽补,中小学生均享受到免费提供的教科书,免除学杂费,所有贫困寄宿制学生均享受年均1200元的生活费补助。解决了3058名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就近入学,并切实落实保障措施,让贫困务工子女能够享受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完成全州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符合资助条件的一年级新生和在读普通高中贫困生资助共计5142人,资助金额达644.55万元。

扎实推进“9+3”免费教育计划。针对我州农牧区实用技术人才需求实际,及时增设了涉及农技、农机、林技、畜牧兽医、水务、双语幼师等与我州生产生活有紧密联系的特殊专业,保证了“9+3”招生工作的平稳、顺利进行。全州共完成中职(含五年一贯制)招生4365人,其中内地42所“9+3”中职学校招生2516人。

全州科技工作按照“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强化服务、支撑发展”的工作思路,以科技富民推进行动和科普示范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强农牧区科技工作,推进工业科技发展,促进社会科技进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州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科技项目190多项。录用专业技术人员6172名,培训各类人才14774人次。实施州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71项,安排州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300万元。进一步推进中藏药材基地建设工作,中藏药材基地建设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全州累计培育中藏药材种源基地5200亩,其中:川贝母800亩、藏药玻棱瓜800亩、藏木香300亩、板蓝根200亩、川红花100亩,大黄900亩、秦艽100亩、海棠2000亩。通过对中藏药材的科学种植和科学管理,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九、文化[14]、卫生[15]和体育[16]

全州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文化强州,不断提升文化服务和管理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新建和改造了民族博物馆、电视演播厅、康定剧场、城北体育场等一批文体广电设施,推进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和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组团参加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康巴艺术节、省少数民族艺术节并取得优异成绩,《变迁之路》赴省进京汇报演出取得圆满成功。拍摄建州60周年献礼片《康定情歌》,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中央民族歌舞团和“电影爱甘孜”艺术团来州慰问演出,大大提升了甘孜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全州共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1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56个、州级非遗保护项目8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1名,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4名。

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坚持面向基层群众,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全州专业业余演出团体、乌兰牧骑演出队、业余藏戏团等累计文艺演出550场,其中送文化下乡282场,服务群众达25万余人次,进一步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康定情歌节”、“丹巴嘉绒风情节”、“四月八转山会”等传统文化节庆已成为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亮点;积极开展送书下乡工程,为乡(镇)村活动室、部分中小学校送图书5600余册,特别是近两年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已覆盖全州近50%行政村),使基层农牧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组织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和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举办业余文化培训班8期,培训基层文艺骨干200余人,发挥和调动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不断扩大文化活动的社会参与面。圆满完成了“第六届康巴艺术节”和“第六届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的演出任务。创新、圆满的完成了建州60周年庆典的系列文化活动。

2010年,全州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9个,公共图书馆3个,文化站323个,博物馆5个。全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27037万元,增长18.9%;占GDP的比重为2.2%。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积极实施“富民安康”卫生工程。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三乙”医院1所、“二乙”医院17所。参加新农合农牧民78.75万人,参合率达到92.66%;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完成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主要指标。村卫生室建设和马背药袋等惠民措施深受农牧民欢迎。建立包虫病防治国家实验基地,鼠疫等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节目内容日渐丰富,广播电视覆盖率持续提高。全州持续推进有线电视覆盖工作,大幅提升了全州广播电视覆盖率。全年完成10.84万套“村村通”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安装任务;自筹资金20余万元,成功实现了州台电视节目对康定县新都桥镇有线电视网络400多户2000余人的覆盖。全州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87.2%和86.53%。

2010年末,全州有州级广播电视台1个、县级广播电视台18个,有线电视网站19座,发展有线电视用户5.03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0.34万户。全州广播电视采编播设备数字化率达到47.75%。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特色鲜明,竞技体育稳步发展,体育产业初见成效。参加四川省第十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荣获金牌6枚、银牌16枚、铜牌9枚的好成绩;参加四川省第十一届省运会,获得金牌7枚、银牌4枚、铜牌9枚,4-8名15个的历史最好成绩。

十、节能降耗和安全生产[17]

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各项工作,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着力抓好重点领域节能降耗。经省统计局审定,我州“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全面完成。201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7.7%,“十一五”期累计下降20.08%,超目标0.08%。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十一五”期累计下降30.79%,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2010年,全州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87起,与上年相比,增加15起;死亡113人,与上年相比,增加38人,死亡人数占省下达我州死亡人数控制指标80人的141.25%;受伤179人,与上年相比,增加61人;经济损失1355.86万元,与上年相比,减少422.87万元,下降23.77%。

十一、人口

年末,全州户籍人口[18]1060632人,比上年增加37423人,增加3.7%。全年人口出生率[19]为10.95‰,人口死亡率为5.0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9‰。

户籍人口中,男性537181人,女性523451人,人口性别比(女性=100)为102.62;非农业人口162299人,农业人口898253人。

户籍人口中,藏族864029人,占81.5%;汉族157743人,占14.9%;彝族32116人,占3.0%;其它民族6744人,占0.6%。

按常住人口测算,全州城镇化率为21%,比上年提高1.98个百分点。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民意,顺民意,解民忧,助民困,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80元,比去年增加1677元,增长12.7%,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10019元,比上年增加970元,增长10.7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56%,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44元,比去年增加515元,增长23.1%,连续九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206.43元,增长17.2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62%。

扩大就业[20]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城镇新增就业564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44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62人。采取有力措施,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为4.26%。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建立就业见习基地39个,47名高校毕业生实现了创业。

进一步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1]。在岗培训7802人,品牌培训1535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2432人,劳务扶贫培训1038人,新型农民培训6413人。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3.79万人(次)。

认真实施富民安康工程和八项民生工程[22],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状况稳步改善。社会保障面进一步拓宽。深入实施“藏区三大民生工程”,民生改善力度不断加大。牧民定居[23]扎实推进。开工建设250个定居点、18000户定居房,全面完成牧民定居行动年度计划。全年新建、改扩建敬老院5所、新增床位270张,“五保”[24]对象集中供养率达29.9%。全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5]参保人员年末覆盖人数5.4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12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18.1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37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02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人数21.99万人,比上年增加21.08万人,扩展到全州18个县;有26.27万人纳入了城乡“低保”[26]范围。

通过实施新村建设等工程,已扶持5.88万名农村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开展城乡困难群众医疗和困难职工救助[27]工作,全年共救助4219人次,救助资金194.86万元。全州纳入全国特殊贫困类型地区,实行整体扶持和连片开发。投入各类扶贫[27]资金3.7亿元,扶持农村贫困人口5.87万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房源1511套,实施廉租住房[28]租赁补贴3376户,完成干部职工安心工程[29]5267套。大力整合各类扶贫开发项目,全面促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农牧民行路难、饮水难、照明难、灌溉难等问题得到进一步有效缓解。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甘孜统计年鉴-2011》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1]“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总指数”、[2]“企业综合景气指数”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甘孜调查队;[3]“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数据、[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数据,数据来源:甘孜州农业局和甘孜州水务局;[4]“林业相关数据”数据来源:甘孜州林业局;[6]“交通运输”数据来源:甘孜州交通运输局;[7]“邮电通信业”:数据来源:甘孜州邮政局、甘孜州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和电信公司;[8]“旅游业”数据来源:甘孜州旅游局;[9]“财政”数据来源:甘孜州财政局;[10]“金融”、[11]“保险”数据来源:人民银行甘孜州中心支行;[12]“教育”数据来源:甘孜州教育局;[13]“科学技术”数据来源:甘孜州科技局;[14]“文化”、[16]“体育”数据来源:甘孜州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15]“卫生“数据来源:甘孜州卫生局;[17]“安全生产”数据来源:甘孜州安监局;[18]“户籍人口”数据来源:甘孜州公安局;[19]“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数据来源:甘孜州计生委;[20]“就业”、[21]“技能培训”、[25]“五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数据来源:甘孜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牧民定居[23]数据来源:甘孜州牧定办;[24]“五保”、[26]“低保”、[27]“救助”数据来源:甘孜州民政局;[28]“扶贫”数据来源:甘孜州扶贫和移民办公室;[28]“廉租住房”、[29]“干部职工安心工程”数据来源:甘孜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除以上注明外,其余数据来源:甘孜州统计局。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