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嫩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4-02-13来源:嫩江县统计局

2012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围绕加快“三大转型”,打造“三区”、建设“三园”、发展“六大产业”、推进“十大工程”的发展目标和突出“实现跨越发展,进军全省十强县”这一核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县国民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初步核算,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亿大关,达到152707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07268万元,同比增长13.1%,对GDP的贡献率为49.3%,拉动GDP增长6.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70236万元,同比增长24.1%,对GDP的贡献率为30.2%,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49573万元,同比增长7.7%,对GDP的贡献率为20.5%,拉动GDP增长2.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49.6:16.6:33.8调整为52.9:17.7:29.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370元,同比增长13.1%。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县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5380万元,同比增长137.5%。

物价总水平呈上涨趋势。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3%(上年同期为100),价格水平同比上涨3.3%。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现“五涨一降二持平”:食品类上涨8.2%,烟酒及用品类持平,衣着类下降0.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0%,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2.6%,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持平,居住类上涨1.5%。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9%。

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拓宽就业渠道。年末全部从业人员

20941人(不包括个体),同比增长0.6%,其中:企业从业人员10430人,同比增长1.0%;事业从业人员7050人,同比增长4.6%;机关从业人员3461人,同比下降2.6%。政府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及“零就业家庭”人员33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544人(包括个体),同比增长23.2%,再就业安置2791人,登记失业率为3.7%,比调控目标低0.9个百分点。个体工商业从业人员达到17696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一些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经济结构仍有待调整提升。二是经济增长的“资源支撑力”问题凸显。三是企业规模偏小。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93654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5%,其中种植业798530万元,增长13.3%。

全年总播种面积431776公顷,同比持平,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16548公顷,同比持平;全年粮食实现总产33亿斤,同比增长9.8%,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全年畜牧业总产值达11553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8.0%。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达到12.3%。

林业、渔业呈现双增。全年14个乡、镇完成造林面积12166亩。林业实现产值489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9.8%。渔业产值实现205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36倍。

农村劳务输出产业发展有所下降。受农民返乡创业,参加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5万人,同比下降3.8%;实现劳务收入4.3亿元,同比下降4%。

乡镇企业效益有所好转。据工信局统计,全年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79253万元,同比增长4.4%;实现收入93329万元,同比增长3.1%;实缴税金2848万元,同比增长11.6%;实现利润10281万元,同比增长10.4%。

农业生产条件有待改善。农业机械总动力73.4万千瓦,同比增长5%;农用拖拉机32061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8166台,同比增长12.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7289吨,同比下降22.7%;农村用电量5801万度,同比增长8.0%。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加强,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有待增强。

三、工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92735万元万元,同比增长47.2%。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7132万元,同比增长36.9%(按可比价计算)。工业产品产量增多减少。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全年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5种,占62.5%,增幅均超过5.1%,最高达到1.5倍。

工业经济效益保持平稳。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8879万元,同比增长37.3%;实现利税总额56420万元,同比增长96.2%。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06.2%,比上年增33.2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12年,县委、县政府继续采取一系列措施,科学把握全县投资状况和发展任务,加强了重点行业调控,引导投资方向,把握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和速度,坚持项目牵动战略,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保持投资对经济的持续拉动力,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的发展。201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0784万元,同比增长40.6%,其中城镇投资801204万元,同比增长30.8%。

五、国内贸易

城乡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711万元,同比增长1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从销售地区看,城镇消费为179387万元,占整个零售额的74%,同比增长10.3%;农村消费为62324万元,同比增长34.7%。从行业看,批发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2560万元,同比增长13.9%;零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0212万元,同比增长19.2%;住宿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106万元,同比增长3.2%;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6833万元,同比5.8%。消费热点主要体现在文化娱乐、化妆用品、家用电器、服装等方面,反映了我县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六、对外经济

对外经贸稳步增长,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5236万美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出口总额44153万美元,同比增长63%;进口总额1083万美元,同比下降91%。2012年我县继续强化全民招商的思想理念,推动了招商引资的开展。全年全县实际到位的招商引资项目26个,其中超亿元的项目7个。实际利用域外资金283793万元,同比增长19.6%,其中,利用省外资金211300万元,同比增长34.2%;实际直接利用境外资金3910万美元,同比增长19.9%。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较为稳定。2012年全县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6259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下降1.6%。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由于现在通讯业的迅速发展,虽然家庭私人住宅电话已经由小灵通或移动手机电话取替,但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用户的增加,私人住宅电话呈上升趋势。截止到2012年12月末,全县固定电话家庭用户达56642部,同比增长15.9%。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基本平衡。2012年,财政总收入90016万元,同比增长11.7%,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64035万元,同比增长16.4%。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重点支出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235283万元,同比增长19.2%。

金融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2012年,全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41365万元,比年初增加103821万元,同比增长10%。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38658万元,比年初减少238720万元,同比增长39.8%。

保险事业继续扩大。2012年全县各种财产保险保费收入4466万元,同比增长35.7%;处理财产案3159件,同比增长36%;赔付支出2227万元,同比增长47.2%。居民的保险意识进一步增强,2012年全县各种人身保险保费收入11718万元,签定7668份人身保险单(不包括短期险),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支出达370万元。

九、教育、文化、卫生

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县共有高中4所,在校生4030人;初中15所,在校生11232人;小学14所,在校生23465人。全县幼儿园55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486人。经过努力,全县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县共有文化事业单位7个,其中:文化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送戏下乡演出40场、观众达到28000多人次,组织大型文艺演出10场、观众达20000多人次,专场演出3场、观众达40000多人次。

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向前推进。2012年,我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76597户,同比增长6.1%,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卫生事业规范运行。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52个,其中各类医院28个,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15个,城镇个体诊所、村卫生所30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847张,卫生技术人员2075人。

十、人口

人口政策继续有效贯彻,人口数量略有下降。据公安2011年年末人口统计,全县年末人口为503777人,同比持平。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0‰,人口死亡率为7.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

十一、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初见成效。全年通过积极推进环保、节能、循环经济等项目建设,依法关闭小煤矿,实现了全县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注:1、地区生产总值、总产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嫩江县地区生产总值、金融数据包括农垦九三管理局。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口径为城乡计划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
4、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为全部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
5、农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商业等均不包含农垦九三管理局。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