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的一年,也是全县冲刺“十一五”目标,争先进位,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谋发展,攻坚克难求突破,全力以赴抓落实,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全县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县域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宏观经济加速运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据初步核算并经市统计局评估,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066亿元,同比增长17.4%,在全市排名第四。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749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5.958亿元,增长24.7%;第三产业增加值7.359亿元,增长16.7%。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27%,比上年增长2.4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83%,比上年稍有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9%,和上年持平,三次产业比重为42:26:3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1744元,比上年提高2818元。
二、农业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8026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3.1%。其中,农业产值11.7163亿元、林业产值0.3875亿元、牧业产值2.1762亿元、渔业产值0.004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5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2%、54.4%、6.3%、15%和30.2%。
粮食总产再创新高,果畜两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效益不断提高。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0493公顷,比上年21271公顷减少3.7%;油料种植面积2033公顷, 比上年的2100公顷减少3.2%;蔬菜种植面积1847公顷,比上年的1713公顷增长 7.8%。
全年粮食总产量9.6912万吨,比上年增长0.3%,连续五年丰产。其中,夏粮产量5.0977万吨,增长6.2%;秋粮产量4.5935万吨,减少5.5%。油料作物总产0.3203万吨,减少5.0%。蔬菜总产1.3435万吨, 增长8.4%。水果总产量40.0087万吨,增长9.1%。其中苹果36.3万吨,增长3.1%。
全年肉类总产量0.8458万吨,比上年减少8.5%。其中,猪肉产量0.4003万吨,增长13.8%。生猪年末存栏5.8652万头,增长17.7%;生猪出栏5.8146万头,增长8.0%。奶类总产量1.009万吨,增长1.2%,其中牛奶产量0.75万吨,增长2.0%。禽蛋产量0.2124万吨,增长25.7%。年末大牲畜存栏5.5424万头,增长30.7%,其中奶牛存栏0.206万头,减少0.5%。生羊存栏15.5094万头,增长18.9%。
当年造林3666.7公顷,零星(四旁)植树80万株,新育苗木133.3公顷,苗木产量1200万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5.01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01亿元,比上年增长39.6%。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13.34亿元,同比增长28.52%,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12.34亿元,同比增长45.7%,在全市排名第五位;全年规模工业产品销售率为106.46%,比上年增长15.5个百分点。
亿元企业喜忧并存。喜的是蜂蜜、水泥、制药等亿元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分别完成产值1.38、1.2、1.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08%、140.6%、41.91%,忧的是果汁受果源条件的限制,不能全额生产,实现产值3.97亿元,同比下降11.73%。对全县工业经济起到了决定性的拉动。
企业经济效益保持增长态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3亿元,同比增长63.68%,实现税金总额4244万元,资产负债率47.755%;全员劳动生产率18.12万元/人。
建筑业平稳较快增长。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500万元,比上年增长47.6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7359平方米, 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7359方米,比上年增长8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003亿元,同比增长31.8%,在全市排名第七位。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0179亿元,增长40.1%;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9852亿元,减少9%。按国民经济行业看,采矿业完成投资0.57亿元,制造业完成投资7.4574亿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0.446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1.1598亿元,批发零售业完成投资0.7343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2.6030亿元,教育完成投资0.82亿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完成投资0.951亿元,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完成投资6.1614亿元。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积极开展以促项目开工、促投资增长、促招商引资为主要内容的“三促进”活动,全年争取到中省国投资项目60项。全县63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4.3亿元,占年度投资任务的106.3%;32个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全部建成,完成投资1.61亿元。其中以工代赈项目已全面竣工。全年共签订合同项目9个,引进合同资金97.47亿元。
五、国内贸易和各类价格指数
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52亿元,同比增长17.5%,在全市排位十三。
城乡市场快速发展。县、县以下零售额分别为5.536、3.799亿元,分别增长14.7%和48.6%。
住宿和餐饮业增势强劲,批发和零售业稳步增长。全年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7361亿元,增长22%;批发业1.353亿元,增加66.8%;零售业5.536亿元,增长14.7%。
限额以上企业迅猛增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销售额分别为0.825亿元和1.769亿元,分别增长25.7%和72.6%。
物价价格涨多跌少。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呈现“涨多跌少”之势。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食品类下降8.8%、衣着类上涨4.8%、居住类上涨12.2%、家庭设备用品及其他类上涨6.7%、医疗保健类上涨11.1%、交通和通信类上涨14.8%、教育文化娱乐和服务类上涨8.7%、其他商品和服务类下降4.7%。
六、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民生支出大幅上升。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0.874亿元,增长43.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0.5738亿元,增长34.35%。其中税收收入0.4042亿元,增长27.11%。财政支出6.5576亿元,同比增长43.28%。关乎民生支出大幅增长,其中,医疗卫生0.749亿元;农林水事务1.0116亿元%;科学技术0.0381亿元;教育2.0356亿元。
金融运行稳定。2010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9.1167亿元,同比增长47.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4.8828亿元,增长63.8%。各项贷款余额5.3844亿元,同比增长105.6%,其中:农业贷款4.6696亿元。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年末有普通中学15所,有专任教师834人,在校学生总数14627人,其中女生7326人。小学77所,有专任教师1215人,小学在校学生总数17734人,其中女生861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其中女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5%,高中升学率83.9%。
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全县共有高技术产业企业数10个,全年举办600多场培训班,推广实用技术10项,接待咨询群众9650人,制作各类宣传板面189块。
八、文化、卫生
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全县年末共有体育场馆数1个,剧场、影剧院数1个,图书总藏量28千册,共举办义务演出168场,放映电影3048场,发售科技书籍1260本。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509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47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75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1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为4.44‰和3.89‰。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为172143人,比上年增长5.8%。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增长。年末全县年底总人口206473人,其中非农人口25049人,年末总户数58744户,其中:乡村户数50074户。人口出生率8.95‰,死亡率4.72‰,自增率3.74‰。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52元,增长21.4%,在全市排位第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71元,增长15.8%,在全市排名第九。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5.7%。
2010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10049人,比上年下降-2.54%。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317人,基本持平;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822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8053人。
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持续增长。全县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2.597亿元,增长18.49%。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583亿元,增长19.47%。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6008元,增加4590元,增长21.43%。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2010年,全县城镇已参加养老保险人数20414人;医疗保险17143人 ;失业保险11686人;工伤保险2600人;生育保险3924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171143人,参合率95.2%,共为群众补助医药费1648.68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县纳入城乡低保22309人,发放保障金2619.1万元。农村五保供养人数718人,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4个,单位床位数423张。
注:1、本公报部分指标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年末人口数为公安部门据数,人口自增率、出生率、死亡率为计生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