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12-13来源:凤县统计局

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刚性的维稳任务,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抢抓省政府支持宝鸡加快建设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的两大机遇,全面推进“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椒畜富民、民生优先”五大战略,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着力推进幸福凤县建设,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8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4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85.79亿元,增长23.7%;第三产业增加值19.37亿元,增长9.6%。第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结构为5.1:77.4:17.5。全县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104582元,折合16639美元。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年末全县从业人员5.19万人,比上年减少5.4%,其中:机关、事业、企业单位1.21万人,与上年持平;农村从业人员3.67万人,减少14.2%。全年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550人,增长0.9%。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02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2%。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全县财政总收入87779万元,比上年增长21.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8095万元,增长13.3%,其中:税收收入12094万元,增长17.4%;非税收入26001万元,增长11.5%。全县地方财政支出91572万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教、科、文、社、卫、农和住房支出62057万元,增长14.3%,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7.8%。

二、农    业

农业产业加快转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启动实施,秦海鹿业梅花鹿养殖示范园区、周家庄生猪养殖产业园区和黄牛铺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区初具规模,凤州现代休闲农业园区成功跻身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完成全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建成休闲农业示范点21个。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8099万元,比上年增长17.7%。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5万亩,比上年增长1.7%。粮食总产量2.87万吨,增长9.9%,其中:小麦产量0.47万吨,增长5.2%;玉米产量2.11万吨,增长10.5%。蔬菜面积5.67万亩,蔬菜产量8.23万吨,增长8.1%;水果面积8.02万亩,产量5.18万吨,增长3.7%;药材面积3.26万亩,下降16.5%。全年花椒产量3600吨,增长20%;核桃2250吨,增长21.6%。

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实现牧业总产值26929万元,增长5.6%。全年肉类总产量8422吨,比上年增长1%,其中:猪肉7266吨,增长7.7%;家禽肉540吨,减少13.2%。年末牛存栏1.36万头,增长5.7%;猪存栏7.23万头,增长2.1%;羊存栏1.69万只,增长7%;家禽存栏31.53万只,下降31.3%。生猪出栏9.66万头,增长4.8%。出栏家禽38.65万只,减少13.1%。林麝存栏3258头,梅花鹿存栏1200只,养殖大鲵3万尾。

林业生态效益凸显。全县完成人工造林2.25万亩,飞播造林1.5万亩。当年总造林面积4.95万亩,比上年增长23.8%。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0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2%;农用拖拉机4184台,增长17%,农用运输车辆2934辆,增长7.2%。年末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0.51万吨,比上年增长6.4%。沼气累计达到5903座,增长9.3% 。

统筹城乡实现新突破。全年完成了400余户移民搬迁、70户农村“三无户”和192户灾后重建户建房任务,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新型社区服务中心21个,推进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2536户8537人,城镇化率达到70.6%。提前三年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统筹城乡继续走在省市前列,土地流转五大模式成为全市典型。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转型步伐加快,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科学应对有色金属市场持续低迷的不利形势,一系列工业发展扶持政策实施见效,4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持续快速发展。龙源风电、30万吨过磷酸钙、6万吨特种车辆装备铸件等总投资近20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或投产。凤州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型材料园、石材产业园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年工业实现增加值83.43亿元,比上年增长25.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8.6亿元,比上年增长43%;实现增加值81亿元,增长26.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创历史新高,达到755.4%,比上年增加38.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67.04亿元,增长35.3%,其中利润总额43.12亿元,增长8.1%。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资质等级二级以上的建筑企业1户,完成施工产值2亿元,增长788.9%,年末从业人员24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

投资拉动持续有力。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77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8.04亿元,增长35.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73亿元,增长254.8%。2012年,全县施工项目数289个,比上年增加60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65个,增加项目14个。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16.47亿元,增长127.3%;第二产业投资23.41亿元,下降17.8%;第三产业投资61.21亿元,增长58.6%。投产项目141个,全年新增固定资产77.73亿元,增长109.1%。

争项目、争资金力度加大。全年共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00个,年度累计完成投资63.2亿元,同比增长53.4%,国内500强企业龙源电力10万千瓦风能发电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古道河重点段防洪工程、新型防水材料、银河购物中心等86个项目已竣工或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列入市级的10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4亿元。积极争取上级各类专项资金支持,通过财政专户和预算内各类专项资金总计到账9.2亿元,比上年增长54.1%。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功引进亿元以上产业化项目10个,30万吨过磷酸钙、6万吨特种车辆配套铸件项目建成试产,浙江运达风电、福建内外矿业石材产业园等两个投资20亿元的产业化项目成功签约,及时填补了凤县工业产业结构的空白。外资引进工作实现了新突破,由台湾今日景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凤县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签约落户凤县。全县共落实招商引资项目55个,合同协议引资额75.4亿元,落实到位资金24.39亿元,其中省际到位资金17.64亿元,利用外资158万美元。

五、国内贸易

商贸流通市场繁荣。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带动商贸、住宿、餐饮等行业的发展,消费市场呈现兴旺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006万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8062.6万元,增长24.4%;限额以下实现零售额74943.7万,增长15.9%。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94015万元,增长18.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8991万元,增长22.1%。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3029万元,增长24.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9977万元,增长16%。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事业成绩显著。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22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全县境内公路里程达到103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0.325公里/平方公里。全县营运汽车达到884辆,比上年增长4%。其中,载货汽车789辆,载客汽车95辆。

邮政电信全面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7742万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142万元,电信业务收入6600万元。年末全县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71万户,增长6.4%,其中固定电话1.42万户,移动电话达到10.29万户。全县电话普及率117部/百人。

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投资11.7亿元,实施了212省道、316国道两条旅游产业带、消灾寺二期工程等旅游重点项目13个,古羌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实现局部开园。秦岭花谷建设进展顺利,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活动深入推进,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以十六届西洽会专场推介、“嘉陵之夜”演唱会等大型节会活动为载体,深入拓展旅游市场,旅游经济持续繁荣,成功创建为陕西省旅游示范县,荣获“魅力陕西—2012中国旅游总评榜年度风尚县域”称号。年末共有各类旅游景区(景点)6个,其中:人文景区2个,自然景区3个,休闲度假景区1个。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全年共接待游客人数35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3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7%和20.4%。

七、金融保险业

银行存贷款平稳增长。金融部门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服务,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31.65亿元,比上年增长8.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59亿元,比上年增长22.2%,比年初增加3.92亿元,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突破2万元大关。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1.43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中长期贷款4.75亿元,比上年增长36.2%。

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760万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552万元;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208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699万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寿险业务给付90万元;财产险业务赔款609亿元。

八、教育、文化和卫生

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步伐加快。成功创建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妇女儿童工作先进单位和省级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县,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建立了丧葬费补贴和高龄老人生活保健补贴制度,留凤关区域性敬老院建成投用,社区化养老迈出了新步伐。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县共有普通中学3所,在校学生4883人,其中高中生2023人;小学14所,在校学生5083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768人。幼儿园18所,在园幼儿1840人。高考普通二批本科以上上线人数达到360人,上线人数比去年净增76人。

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成功举办了第三届机关运动会、首届铁棋仙迹杯象棋公开赛等体育活动。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建立形成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了3651套“户户通”建设任务,实现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全覆盖。年末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站)10个,图书馆1个,县级展览馆1座。年末全县有线广播台1个,卫星地面站含村村通992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7%,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7%。有线电视用户18731户。

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数21个,其中,医院及卫生院16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2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全县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64张,卫生技术人员575人,其中:执业医师113人,执业助理医师54人,护师护士168人。全县孕产妇死亡率达到0/10万,婴儿死亡率为9.4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0.67‰,产妇住院分娩比例达到100%。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达到99.81%,规范管理高血压病人10400人、糖尿病人880人。甲类传染病无发病,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202.12/10万,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826.41/10万。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户数为33431户,总人口99920人,比上年末下降0.5%。全县人口出生率9.13‰,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3‰。

城乡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9061元,比上年增加1440元,增长18.9%。农民人均支出7239元,增长25.2%。其中:家庭经营费用支出1398元,下降2.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717元,增长27.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8%。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平方米,增长12.5%。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550元,比上年增长17.8%;人均消费性支出18051元,比上年增长15.8%,恩格尔系数为36.2%。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66平方米,下降2.8%。城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在岗职工年末人数11980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1910元,比上年增长23.2%。

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年末城镇已参加社会保障人数67605人,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为95.9%。年末农村已参加养老保险人数44984人,比上年增长0.5%。全县70413名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6%。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060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085人。

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年栽植各类苗木468万株,绿化面积5.5万亩,省级生态县创建顺利通过考核验收,实现了国家级生态镇全覆盖。成功创建为全国国土资源集约节约模范县和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全年化学需氧量排放1236吨,削减率达到18.6%;二氧化硫排放量2808吨,削减率达到10.49%;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和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均达到10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0.633吨标煤,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达到3.91%。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5.8%。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严格执行土地管理和环境执法,切实抓好水土保持、土地复垦、矿区植被恢复等工作。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成效显著。六五”普法顺利启动,平安建设持续推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市场整治,全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实现“零发案”。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17人,比上年减少2人;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153人,减少26.4%。公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4.8%,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1、本公报部分指标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2012年起,国家统计局执行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4、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从2011年开始,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
5、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从2011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户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包括城镇项目投资、非农户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
6、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人口数和户数来自县公安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来自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公路数据来自县交通局;邮电数据来自县邮政局、电信公司、联通公司和移动公司;旅游数据来自县文物旅游局;招商引资数据来自县招商服务局;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凤县支行;保险数据来自县人寿保险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教育数据来自县教体局;文化、广播、电视数据来自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卫生数据来自县卫生局;环保数据来自省环保厅;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县安监局;城镇就业、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