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12-10来源:廊坊市统计局

     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牢牢把握“创新破难、遇艰愈奋、好中求快、稳中求进”的工作方针,实施精良管理,追求高端发展,审慎应对、砥砺奋进,全市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实现1793.8亿元,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2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968.6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627.0亿元,增长9.0%。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8:54.6:34.6调整为11.0:54.0:35.0。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17.1%,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稳中有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2.8%,涨幅与上年相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3%,同比回落7.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指数上涨2.7%,同比回落2.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5.1%,同比回3.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下降5.0%,同比回落9.1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2.1万人,增长6.5%。下岗失业再就业人数735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控制在2.0%以内,连续八年保持全省最低。

二、农业

     农业生产相对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69.9万亩,下降1.5%;总产量184.7万吨,下降4.6%。其中,夏粮产量51.0万吨,下降1.9%;秋粮产量133.7万吨,下降5.6%。棉花播种面积63.0万亩,下降3.7%;总产量4.6万吨,下降8.7%。油料播种面积21.4万亩,下降7.7%;总产量3.6万吨,下降1.6%。蔬菜播种面积163.6万亩,增长3.8%;总产量674.6万吨,增长3.7%。畜牧业生产稳定,肉类、牛奶总产量分别达35.1万吨和23.5万吨,分别增长1.8%和1.5%;禽蛋产量18.6万吨,下降0.1%。渔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3.5万吨,增长0.7%。农业结构调整继续优化,畜牧、蔬菜、林果花木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1.6%,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稳定。农用机械总动力683.9万千瓦,增长0.9%。机耕面积471.8万亩,增长2.5%;机械播种面积533.9万亩,增长0.3%;机械收获面积312.7万亩,增长15.5%;农村用电量77.7亿千瓦小时,增长9.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发展。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24.7亿元,增长1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4.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增长11.4%,集体工业增长20.9%,股份制工业增长15.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增长7.8%;轻工业增长15.3%,重工业增长13.7%。

     工业经济效益稳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07.5亿元,增长11.7%,其中利润总额136.6亿元,增长4.8%。

     建筑业发展平稳。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43.9亿元,增长10.6%。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产值691.8亿元,增长46.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047.2万平方米,下降16.4%,竣工面积1078.6万平方米,增长17.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14.1亿元,增长20.7%。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282.1亿元,增长21.4%;农户投资32.0亿元,下降1.1%。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4亿元,下降23.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74.8亿元,增长33.4%,其中,工业投资647.5亿元,增长29.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99.0亿元,增长11.0%。工业完成技改投资384.1亿元,增长40.6%。占全市工业投资的59.3%,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

     全年新开工项目694个,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257个,同比增加118个,增长84.9%。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43.1亿元,下降17.4%。

五、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8.1亿元,增长15.2%。其中,城镇和乡村分别实现零售额362.1亿元和206.0亿元,分别增长15.6%和14.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43.5亿元,增长10.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5.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

     利用外资情况良好。全市实际利用外资62018万美元,增长6.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52809万美元,下降8.2%。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为3670美元、34827万美元和14312万美元。

     从批准、注册情况看,年内新批准外资项目23个,合同总金额130790万美元,增长53.9%,其中,合同外资额49257万美元,增长22.2%;年内新注册三资企业22家,注册资本41997万美元,增长79.4%,其中,外方注册资本19408万美元,增长4.9%。年末实有三资企业541家。

     外贸进出口形势不佳。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影响,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50.3亿美元,下降5.0%。其中,进口总额21.4亿美元,下降17.0%;出口完成28.8亿美元,增长6.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公路货物运输总量10891万吨,增长19.0%;货物运输周转量185.2亿吨公里,增长11.0%。旅客运输总量3456万人,下降24.0%;旅客运输周转量31.8亿人公里,增长1.4%。至2012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492.9公里,增长2.1%。其中,国道137.9公里,省道710.3公里,县道783.8公里,乡道1696.7公里,专用路126.0公里,村道5858.3公里。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287.9公里,一级路502.1公里,二级路1000.3公里,三级路958.0公里,四级路6744.6公里。全市现有桥梁2029座157449米。其中,特大桥22座56937米;大桥194座45640米。

     邮电通讯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43.5亿元,增长8.0%。其中,邮政业务收入3.3亿元,增长10.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6.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27.8万户。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以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休闲度假基地”为目标,着力改善旅游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21.8万人次,增长20.9%,实现旅游收入99.1亿元,增长23.0%。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210.1万人次,增长21.0%,创收97.1亿元,增长24.0%;接待国际旅游者11.7万人次,增长10.7%,创汇3206.0万美元,下降9.9%。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收入[3]306.6亿元,增长22.0%。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2.1亿元,增长22.7%。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68.4亿元,增长17.8%。

     金融形势保持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712.4亿元,比年初增加426.8亿元,同比多增137.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86.1亿元,比年初增加227.3亿元,同比多增36.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875.3亿元,比年初增加306.7亿元,同比多增80.6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高等教育学校10所,招生0.7万人,在校生1.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0所,招生1.6万人,在校生4.4万人;普通高中31所,招生2.4万人,在校生7.1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5%,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初中学校144所,招生4.5万人,在校生13.6万人;普通小学794所,招生6.8万人,在校生33.2万人;全市各类幼儿园291所,在园幼儿12.0万人;特教学校7所,在校生853人。2012年高考考生2.0万人,其中本一、二、三段上线人数分别为1363人、2952人和7992人。

     科技事业全面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8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41.2亿元,增长30.3%。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06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项、国际先进水平5项、国内领先水平78项、国内先进水平21项。获省级科学技术奖1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三等奖8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4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0项)。全年专利申请量1919件,授权量1496件。签订技术合同1449项,成交总金额7.6亿元,增长11.3%。其中,技术交易额6.4亿元,增长8.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推进。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艺术表演场所5个,群艺馆2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5个。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长度达8798公里,增长15.9%。有线电视用户49.7万户,增长3.1%,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

     卫生事业稳步前进。年末全市共有乡以上医疗卫生机构957个,其中医院94个,通过ISO9000认证的医院9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年末卫生机构(包括妇幼、社区等)共有床位16244张,其中医院拥有11703张,卫生院拥有3672张。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9874人,其中执业医师6743人,执业助理医师1910人。乡镇卫生院90个,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780人。全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97.9万人,增长1.0%,参合率达到95.9%,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果。全市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元旦长跑活动和全民健身日活动已经成为全市大型群众性品牌赛事。成功举办了廊坊市第六届运动会,发掘和培养了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提高了全市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省十四运会备战工作扎实推进,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得到提升。全年370人参加了18个大项的比赛,取得25枚金牌,33枚银牌和26枚铜牌。投资215万元对全市287个帮扶村配建了健身器材,投资35万元在市区新建20个社区体育健身工程,并对19处健身工程进行了改造。全市体育人口达到146.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4.0%。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持续增长。据户籍统计,2012年末,全市总人口433.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3万人,出生率为19.27‰,死亡人口2.2万人,死亡率5.20‰,净增人口6.1万人,自然增长率14.07‰。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城乡居民家庭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66元,增长12.9%。其中,工资性收入19004元,增长13.0%。人均总支出21224元,增长7.6%。其中,消费支出16051元,增长11.6%。全市城镇单位[4]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45061元,增长14.6%。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5422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10447元,增长14.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764元,增长12.5%。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城乡居民家庭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年末城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35辆,增长15.7%,摩托车34辆,增长1.2%,彩色电视机128台,增长2.0%,家用电脑81台,增长2.7%,空调器150台,增长4.6%,微波炉52台,增加3.0%,固定电话85部,减少1.2%,移动电话197部,增长1.1%。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0.6平方米,增加0.6平方米,楼房住户占80.4%,  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31台,增长1.8%,摩托车41辆,增加6.0%,固定电话82部,增加0.9%,移动电话206部,增长2.3%,电脑45台,增长11.8%。农民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农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达到38.1平方米,增加0.4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2.84万人。各类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45.13万人,新增19.53万人。其中在岗职工37.86万人,离退休人员7.27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71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3.65万人,离退休人员4.06万人。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金社会化发放率和按时足额发放率均达到100%。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94.31万人,新增5.21万人;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24.77万人,新增0.0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7.81万人。  全市共有12.15万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减少2.05万人,其中,城镇居民2.07万人,农村居民10.08万人。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6%,提高0.1个百分点,绿地率42.9%,提高0.3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13.2平方米,增加0.1平方米。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471.7公里,新增5.7公里,道路面积884.3万平方米,新增13.3万平方米。排水管道长度达523.1公里,新增101.4公里。天然气管道总长度1060.0公里,新增101.9公里。年内新增天然气用户19953户,供热管道总长度776.5公里,新增8.2公里,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1744.5万平方米,新增91.3万平方米。现有水厂5座,日产水能力16.7万立方米,管线总长度275.1公里,新增15.4公里,5座水厂全年供水量3172.1万立方米。城市公共汽车营运线路长度559公里,营运车辆558辆。

     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全年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降至1.69,比上年降低0.03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49天,比上年增加3天。全市共划定县级自然保护区(含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面积达500平方公里,覆盖率7.8%,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注:

     [1] 本公报2012年部分数字为快报数。
     [2] 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
     [3] 财政、金融、外贸、旅游、交通、邮电、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保、城建及环保等指标均依据相关部门所提供数据。
     [4] 城镇单位:指全部城镇非私营法人单位。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