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达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2-10-04来源:达县统计局

2010年,面对经济发展中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135”发展战略,按照“三个率先”的目标要求,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快建设健康、文化、生态、创新、和谐新达县,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势头,社会和谐进一步巩固。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GDP,注1]156.76亿元,比2009年(下同)增长15.8%[注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42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83.04亿元、增长25.4%,第三产业增加值35.30亿元、增长6.5%。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24.5:53.0:2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2%、83.3%、10.5%,分别拉动GDP增长1.0、13.2、1.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3793元、增长15.4%。财政总收入10.17亿元、增长27.3%。

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低,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城市相比还比较低。二是全县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人均指标(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仍然偏低。三是经济结构不够理想,仍未达到优化效果,农业所占比重还较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还需大幅度提升。四是城镇化水平较低,需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特别应加快小城镇建设。五是还需进一步扩大就业,加大对低收入居民群体的扶持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二、农业

我县认真落实中央惠农政策,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通过科技赶场、科技入户活动,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通过狠抓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完善,以点带面,全面发展“订单”农业,推进了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培养和发展无公害蔬菜、水果、生猪、肉牛等优势产业,适应了市场需求和竞争;通过加大农村水利、道路、通讯、中低产田土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治理为载体,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服业总产值63.12亿元、增长4.4%。其中:农业产值31.06亿元、增长3.4%,林业产值2.00亿元、增长13.5%,牧业产值27.14亿元、增长4.6%,渔业产值2.00亿元、增长6.9%,服务业产值0.92亿元、增长8.5%。

2010年,粮食生产取得好收成,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保持稳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61.86万亩、增长0.2%,经济作物种植面积89.69万亩、增长0.5%。2010年粮经比例为64.3:35.7。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林业生产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绿山富民”的工作思路,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抓好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不断提高林业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全年完成天保工程公益林2.3万亩,退耕还林0.9万亩,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1.76万亩,完成绿色通道建设13公里,完成零星植树450万株。拥有森林面积116万亩,林木蓄积量4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0.0%。

畜牧业按照现代畜牧生产的要求,以养殖小区建设为基础,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社,以发展产业化经营为重点,进一步优化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益,加强对畜禽疫病的综合防控,确保了牧业的正常生产。主要畜产品产量如下:

渔业生产开展科学养殖,壮大规模,提高单产,提升效益。全年水产养殖面积4.85万亩,水产品产量2.07万吨、增长8.9%。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完善。全县所有的村通公路、通电话,有225个村通自来水,占总数的29.7%。全县水利工程数量达1.65万个、增长3.1%,全年完成土地整理3280亩,田型调整1800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平方公里。全年农村用电量2.47亿千瓦时、增长4.8%,化肥使用量(折纯)3.17万吨、增长1.04%,农药施用量728吨、增长1.3%,农用柴油使用量3010吨、增长1.0%,农膜使用量2710吨、增长1.5%。

三、工业和建筑业

我县始终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加快对天然气能源化工园区和杨柳工业配套园区的建设,加大重点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培育,加快资源转化和项目建设进度,加大工业投入和结构调整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重点打造丝麻纺织、橡塑制品、食品饮料、建筑建材、能源化工五大支柱产业,促进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工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全年126户规模以上工业(注3)实现工业增加值85.60亿元、增长30.5%。主要产品产量中:钢材增长37.2%、胶合板增长31.6%、饲料增长31.1%、印染布增长23.3%、塑料制品增长20.9%、铁合金增长19.4%、商品混凝土增长16.5%、白酒增长12.7%。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126户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81.07亿元、增长48.1%,利税总额13.69亿元、增长38.3%,利润总额10.97亿元、增长42.8%。企业亏损额260万元,产销率99.7%,工业效益综合指数为545.9点。

建筑业、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全县建筑业共有三级以上资质建筑企业15家,完成总产值26.07亿元、增长9.7%。房地产业共有38家企业,全年实现销售额21.07亿元、增长33.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9.8万平方米、下降8.7%,竣工面积62.5万平方米、增长16.0%,销售面积77.6万平方米、增长3.2%。

四、固定资产投资

以天然气能源化工园区和工业技改投入、农村公路建设、城市市政建设为重点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89个,竣工项目165个,完成投资112.3亿元、增长10.1%。在总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57.99亿元、增长11.2%,更新改造投资44.53亿元、增长30.3%,房地产投资8.35亿元、下降41.8%,工业投资63.18亿元、增长27.8%,交通运输投资6.31亿元、下降14.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15.57亿元、增长23.9%。

五、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条件日益改善。2010年,全县建成通乡水泥(油)路200公里,通村水泥(油)路322公里,新建农村机耕道102公里,60%的乡镇实现村村通水泥(油)路,90%的村通水泥(油)路。总投资1.4亿元的国道210线、省道201线改造工程全面完工。

运输市场在严格运政执法、合理布局运力、狠抓安全生产情况下有序发展。全年完成客运量2568万人次、增长3.9%,客运周转量42564万人公里、增长7.4%,货运量818万吨、增长18.0%,货运周转量38705万吨公里、增长14.8%。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电信、移动、联通等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为广大客户带来更多的实惠。2010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达到7.41亿元、增长18.4%。其中:邮政0.43亿元、下降23.2%,通讯7.0亿元、增长22.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4.09万户、下降5.8%,移动电话用户62.41万户、增长25.3%,国际互联网用户5.77万户、增长42.8%。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我县在红色旅游、绿色旅游、金色旅游、生态旅游上狠下功夫,强力开发石桥列宁街、铁山森林公园、真佛山风景区等一大批景区,同时又对迅速发展的乡村旅游积极引导,促其健康发展。2010年全县拥有省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1个,星级旅游饭店4家。全年实现旅游接待人数133.6万人次、增长11.0%,旅游总收入6.58亿元、增长16.0%。

六、商业贸易和招商引资

国内贸易大力实施商贸活县战略,着力打造秦巴地区商贸中心,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合理调整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借力县城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轻工产品、餐饮娱乐、建材家居、滨河休闲四大商业圈的培育和发展。改造和新建城乡农贸市场20个,新增农家店200个,培育省、市级商业示范社区各1个,梧桐梁商业步行街工程完成80%,再生资源交易、汽车交易、农副产品批发、化工产业区物流港等专业市场建设进展顺利。二是积极拓展项目入驻。重庆新世纪百货、嘉联超市、长安汽车4S店成功入驻南城,全年共发展个体工商户3653户、私营企业246家。三是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加强了食品药品、日化建材、农资市场和无照经营的专项整治,城乡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13亿元、增长18.3%。

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全年通过“厦洽会”、“西博会”、“渝洽会”、“泛珠经贸洽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6个、资金99.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5亿元,其中省外资金47亿元。特别是引进了具有良好基础优势或比较优势的项目53个,其中工业项目35个,农业项目9个,旅游项目4个。

七、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79.19亿元、增长18.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0.5%,比重比2009年上升1.1个百分点。年末有照个体工商户2.64万户、私营企业1733家,分别增长7.0%、16.5%,个体私营从业人员4.68万人、增长12.2%。个体私营企业上交税金6.1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60.0%。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通过挖潜聚收,严管财,巧理财,对政权机构运转、职工工资和离退休费发放、救济救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新农村和化工园区及城市建设发挥了保障作用。财政总收入101657万元、增长27.3%。其中:上划中央收入36920万元、增长17.0%,上划省级收入18155万元、增长30.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011万元、增长35.1%。财政总支出230111万元、增长14.6%。

金融通过优化信贷结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平稳运行。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为107.42亿元、增长26.3%,各项贷款余额67.69亿元、增长6.3%。

保险业努力消除金融危机对客户带来影响,及时理赔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为稳定生产、安定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年保费总收入40888万元、增长67.3%,赔款支出7505万元、增长9.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科技事业以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核心,以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为重点。全年开展的科技下乡和科技活动周活动共出动宣传车100余辆次,发放科技资料80万份(册),接待群众咨询10万人(次),专利申请31项,科技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0%。

教育事业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建西部教育强县的工作目标。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素质教育;加强道德教育和校风建设,综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保证教学秩序;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机制,发展民办教育。使得基础教育继续巩固,高中教育稳步推进,职业教育成效显着,成人教育协调发展。达县中学创建为“国家示范中学”,达县职中创建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2010年全县拥有幼儿园244所(班),在园幼儿3.09万人,入园率为75.0%,拥有普通中学79所,小学70所,中小学在校学生16.50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完成率99.9%,初中入学率98.7%,初中完成率91.2%。全年共输送专科及以上新生4724人。年末民办教育机构达到31所,在校学生(幼儿)3.8万人,资产2.5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异彩纷呈。一是文艺创作硕果累累。全年新创剧节目12个,出版作品集5部,创作各类文艺作品2300多件,其中获国家级奖10件、省级奖15件、市级奖30件。二是群众文化活动好戏连台。全年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18场,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45次,演出文艺节目28场,共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380场。三是文物管理规范有序。对檀木摩崖观音造像、真佛山庙群、石牌坊及红军标语等文物古迹进行了全面维修和保护。四是文化建设和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全县已创建国家特色文化之乡1个、市级特色文化之乡4个,建立了民间艺术团体4个,家庭文艺演出队12支,其他各类演出队伍140支。对“石桥米酒鱼”、“石桥烧火龙”、“安仁谭氏子孙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名录保护。五是图书事业倾力服务社会。全年图书外借3000人次4550册次,报刊浏览3700人次5300册次,接待读者咨询200人次,查阅资料350册次,办新证97个。六是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对网吧、歌舞厅、电子游戏厅、音像制品等文化市场的监管和整治,促进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广播电视事业突出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为全县改革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重点采编播《达县新闻》、《政法报道》、《廉政达县》、《社会写真》等固定栏目,全年电视台发稿件2700余条,制播专题节目98部,播放各类节目8421部(集),被市级以上采用的460余件。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终端用户21420户,累计达17.9万户,数据网络集团用户累计达300多个,“村村通”工程累计完成600个村,“共缆传输”工程累计完成618个村。

卫生事业以城乡并进,防治并重为主。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建立,增添了发展活力;进一步夯实医疗基础,提高了医疗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卫生防控机构、落实人员、联通疫情直报网络,控制了各种传染病的发生;进一步深入开展群众爱国卫生运动,改变了农村卫生面貌;进一步加强医政药政执法,净化了医药市场。年末我县拥有卫生医疗机构265个,病床数2909张,卫生技术人员2421人,村及村以下医疗站691个,医务人员1439人。全年诊疗201万人次,治愈好转率98.8%,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80.0%,新生儿疾病筛查率39.2%。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绩显着,参合农民101.59万人,参合率99.1%,补偿参合农民医疗费8969.41万元,参合农民受益率达到11.3%,新农合基金使用率达84.7%。同时全年统一开展较大规模的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5次,农村新建卫生厕所3200座,共投放鼠饵8.5吨,捕杀违规犬18689只,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体育工作以群众体育为主导,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立了县级单项体育协会10个,各乡镇建立了体育协会和全民健身机构,社区成立了全民健身指导站。举办县级运动会28次,参加运动员1868人次;举办老年体育、学校体育、农村体育和职工体育等各种群众体育活动475次,参加人数15.4万人次。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67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5762元、增长16.8%。居民储蓄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年末居民储蓄余额为82.01亿元、增长17.3%,其中:城镇居民储蓄余额34.02亿元、增长18.2%,农村居民储蓄余额47.99亿元、增长16.1%。人民生活不断改善。随着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消费,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012元、增长12.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79元、增长23.0%。

社会保障持续改善。我县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体,以改善民生为目标,采取了强化社保征缴扩面,扎实开展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及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城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医疗救助、上学补助、及时生活救济等措施,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2010年,全县共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500人,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0%以内。全县参加养老保险6.9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92万人、参加医疗保险16.3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75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5.8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0.66万人,享受城镇低保2.70万人、享受农村低保5.63万人。全年共征收各类社保金4.30亿元,发放社保金1.52亿元,其中农村社保金100万元,城镇社保金1.51亿元,发放低保金5830万元,人民福祉不断增加。

十二、人口和计划生育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展顺利。全年以抓基础、重宣传、强服务的指导思想,全面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落实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扎实开展“生产、生育、生活”三结合工作,严格实行目标责任管理,逗硬执行“一票否决制”,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遏制。年末户籍总人口136.1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1791人,死亡人口75.35人,出生率8.72‰,死亡率5.58‰,人口自然增长率3.14‰,计划生育率84.04%,节育率81.4%,独生子女数7.28万人。

注:1、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要求,自2004年1月1日起,各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中文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其核算口径、内容、范围不变。

2、产值、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比例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指全部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

4、公报数据为初步数据,定案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