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文化引领、优势集聚、特色主导、服务均等”四大发展战略,全面打造“禅宗之都、生态之域、富庶之县、和美之境”,努力建设幸福新兴。围绕主题、把握主线、突出核心,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使县域经济乘势而上,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总量与效益同步提升,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新的进展,惠民利民迈出新步伐,社会事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又快又好”的发展时期,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据初步测算,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50.11亿元[注1快报数],比上年增长1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62亿元,比上年增长6.2%,对GDP贡献率为11.0%;第二产业增加值63.8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对GDP贡献率为78.0%;第三产业增加值41.69亿元,比上年增长6.0%,对GDP贡献率为11.0%。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2.9%,批发和零售业增长6.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0.7%,金融业下降2.0%,房地产业增长8.8%,营利性服务业增长5.3%,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0.5%。按常住人口测算全县人均生产总值34894元,比上年增长16.5%。
三次产业经济结构优化。2011年,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0.6:37.8:31.6调整为29.7:42.5:27.8。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2011年末全县从业人员24.655万人,其中城镇单位年末从业人员44276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8032个,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157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6%。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2亿元,增长31.3%,其中税收收入4.24亿元,增长19.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6亿元,增长23.2%。全年税收收入10.75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其中,国税收入4.65亿元,增长17.2%;地税收入6.1亿元,增长38.2%。
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制约发展的资源、环境、成本、市场等因素日益增加,节能减排形势比较严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第三产业比重不高,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依然比较艰巨,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需健全和完善,城乡发展依然不平衡,外经贸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二、农业
2011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27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农业16.34亿元,增长9.3%;林业5.46亿元,增长21.0%;牧业49.66亿元,下降1.3%;渔业2.17亿元,增长4.8%。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815万亩,与上年持平;稻谷播种面积30.24万亩,比上年下降0.7%,优质稻占稻谷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93.5%;油料种植面积3.59万亩,比上年增长0.7%;蔬菜种植面积14.55万亩,比上年增长0.9%;
全年粮食总产量142006吨,比上年增长3.4%。稻谷产量128544吨,增长3.5%。油料产量6990吨,增长4.8%。水果总产量87370吨,增长11.2%。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迹地更新、低产林改造总面积4.83万亩。幼林抚育5万亩;义务植树60万株;全年育苗75亩。森林资源保持良性循环。
全年肉类总产量185159吨,比上年下降0.86%;其中:家禽肉产量128295吨,下降1.13%;猪肉产量53730吨,下降0.55%。全年水产品产量27612吨,比上年增长12.88%。
2011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5.01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8.3%;每百亩常用耕地动力装备水平达122.8千瓦;化肥施用量43900吨;有效灌溉面积24.7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1.81万亩,机电排灌面积22.68万亩;全年农村用电量41137万千瓦时。
2011年全县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16.07亿元,营业收入111.0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0.88亿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63.6亿元[注1快报数],比上年增长49.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32亿元,增长53.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43亿元,增长46.0%。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按轻重工业分:全年完成轻工业增加值42.76亿元,增长37.0%;重工业增加值22.67亿元,增长67.6%。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增加值1.43亿元,增长32.9%;股份制企业增加值39.37亿元,增长43.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22.4亿元,增长52.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2.23亿元,增长35.3%;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78亿元,增长20.6%;民营企业增加值33.09亿元,增长41.2%。
工业品产销衔接较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28亿元,比上年增长53.5%;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8.3%。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6.16亿元,增长52.9%;实现利润总额11.39亿元,增长28.0%。
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10个。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实现利润总额2353万元,增长3.5%,利税总额3855.5万元。
全县建筑业全年完成增加值43012万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增加值6962.3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598620万元[注3],比上年增长47.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99749万元,增长188.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35771万元,下降32.6%;房地产开发投资63100万元,下降5.7%。从投资主体看,全年非国有投资531937万元,增长40.5%,占全县投资总额的88.9%。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6.86万平方米,增长18.5%;商品房销售额8.77亿元,增长21.4%。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1465万元,增长158.7%。第二产业投资382040万元,增长62.5%;其中工业投资382040万元,增长62.5%。第三产业投资195115万元,下降14.2%。三次产业投资额的比例为3.6∶63.8∶32.6。
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分行业看投资额较大:制造业投资351275万元,增长62.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25045万元,增长81.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10174万元,下降37.9%;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投资40327万元,增长48.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48950万元,下降18.0%。
全年基础设施完成投资84169万元;基础产业完成投资134404万元;城市建设完成投资48674万元。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按工程用途分,商品住宅投资59244万元,增长31.9%;商业营业用房投资2616万元,下降23.5%;其他投资1240万元,下降93.3%。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768.4万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县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01900.4万元,增长13.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8868万元,增长13.4%。
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4115.9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2860.7万元,增长11.5%。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63176.2万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28978.5万元,增长17.7%。住宿业实现零售额6720.4万元,比上年增长21.7%;其中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6332.6万元,增长22.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6755.9万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2823.1万元,增长18.4%。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全年进出口总额5501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6%。其中出口额45032万美元,增长9.4%;进口额9981万美元,下降32.3%。外贸出口分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总额18220万美元,增长37.3%;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26812万美元,下降3.9%。大宗出口商品中,以不锈钢制品为主导,出口额达37138万美元,占全县出口额的82.5%,增长11.8%;次之是食品出口,出口额6841万美元,占全县出口额的15.1%。
全年合同外资金额4328万美元,比上年大幅增长432.35%;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75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2%。
2011年,接待中外旅游总人数403.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0%。其中:接待国内游客399.83万人次,增长25.1%。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263.56万人次,增长19.2%。组团国内游0.85万人次,增长8.7%;出境游2733人次,增长6.8%。全年全社会旅游总收入30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其中旅游部门旅游营业收入4.58亿元,增长32.5%;实现利税2193万元,增长35.8%。
七、交通和邮电业
2011年全县完成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增加值3.16亿元,比上年增长2.9%。
全年全县完成公路和水路货物周转量44670万吨公里,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40392万吨公里。全县公路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39672万人公里。
2011年全年邮电通信业务总量31562万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577万元,增长10.3%;电信业务总量27985万元,增长11.4%。移动电话、数据通信等业务继续快速发展。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总数11.33万户,增长2.3%。其中:县城镇电话5.52万户,增长8.8%;农村电话5.81万户,下降3.2%。全县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9.88万户,全县国际互联网用户达6.5万户。
八、金融、保险业
2011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23.85亿元,比上年增加25.08亿元,增长25.4%;其中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84.22亿元,比上年增加11.78亿元,增长16.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2.16亿元,比上年增加4.8亿元,增长10.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2.91亿元,下降17.8%;中长期贷款余额39.13亿元,比上年增加7.52亿元,增长23.8%。
全县全年各类保险业实现总保费收入19584.4万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13161.2万元,增长31.7%;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6423.1万元,增长28.6%。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3970.5万元。其中,寿险业务赔付201.9万元,给付1185.9万元,财产险业务赔付2369.6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县小学实际招生5191人,在校学生30758人,实际毕业生7574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招生7476人,在校学生24088人,毕业生8667人;普通高中招生3874人,在校学生10926人,毕业生3154人。职业高中招生2010人,在校学生4917人,毕业生1009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155人,其中:初中1486人,高中669人。小学专任教师1925人。全县登记在册幼儿园41所,全县在园幼儿数(含学前班)14272人;幼儿园专任教师494人。
拥有农科创新中心3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2011年实施的省级星火计划项目2项,市级星火计划项目3项。全县获国家级科技奖项目2项,省科技奖项目1项,获市科技奖项目10项,获县科技奖项目14项。全县共申请专利194件,其中,发明专利21件;授权专利11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7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县现有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中心文化广场各1个,艺术表演场所1个;广播电台和电视转播台各1座,有线电视台1个,广播电视站12个;全县共有文化服务中心12个。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8%和98.8%,有线电视用户达7.48万户。城乡文化活跃丰富,全年送戏下乡45场,送电影下乡630场,送图书下乡1.8万册。
年末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未含个体诊所、厂矿、医务室、卫生站)60个;其中:医院2间,妇幼保健院1间,专科疾病防治站1间,卫生监督所1间,卫生院12间。医院、卫生院病床床位1231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769人,全县执业医师482人,执业助理医师333人,注册护士735人。全县共有村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76个,农村医疗卫生状况不断加强和改善,卫生保健进一步完善。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15%,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80.1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深入推广发展,2011年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民38.3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99.97%。
2011年新兴籍运动员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全国比赛亚军3个、季军5个;省级比赛冠军10个、亚军6个;市级比赛冠军30个、亚军25个。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
全县建设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10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音达标区5个,面积7.5平方公里。建立环境保护监测站1个。县城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Ⅱ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到Ⅰ类水质标准。
全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278.37万吨,比上年下降29.8%,排放达标量为264.45万吨,比上年下降27.56%,全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45770吨,比上年下降4.02%,二氧化硫排放量为3380吨。全县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率93.1%。建成市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7030公顷。年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9.2%。
2011年全县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55宗,比上年下降1.78%;死亡25人;受伤45人;直接经济损失82.29万元。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17人,下降26.7%;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没有发生死亡人数。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0起,造成24人死亡、受伤43人,直接财产损失7.3万元。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3.17万人。年末全县公安户籍总人口477175人。其中:男性人口243898人,女性人口233277人。据县计生部门统计,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5.12‰,人口出生率10.41‰,人口死亡率5.29‰。全县政策生育率达97.64%。
据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753.7元,比上年增加1522元,增长21.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6%。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20.2元,比上年增长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89%。城镇职工工资水平提高。据统计,全年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2.56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县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8750元,比上年增长1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5%。
2011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4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3.0%;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9万人,增长11.4%;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11万人,增长46.7%;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69万人,增长20.4%;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8万人,领取养老保险金人数0.71万人,增长4.4%;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0.08万人,下降40.3%。
到2011年底,全县各类社会福利机构15个,拥有床位640张,年末在院人数381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趋完善,全县社会救济总人数12118人,其中:城镇低保680人,农村低保8224人,集中供养五保359人,孤儿147人,农村分散供养五保2233人,临时救济人数475人。城镇社区服务设施300个,社区服务志愿组织机构数38个,社区服务志愿者人数4320人。
注:1、本公报2011年数据部分数据是初步数,具体正式年度数据以2011年度统计年鉴(待后出版)为准。统计图中2006-2010年数据为年报数。
2、本公报的生产总值、人均GDP、各行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从2011年起,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由500万元调整为20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起点由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增速为可比口径。